2020年8月30日星期日

讀《餘閑偶得》

  20年前,我每天讀《信報》,必定不會錯過「繁星哲語」專欄。幾位專欄作者,均是才情過人的文史學者,他們用淺白優美的文字,分享啓人思考的哲理,印象深刻。

  透過這專欄,我認識了陳永明,雖然沒有看過他在香港電台主持的文教節目,但讀過他的《哲學子午綫》和《音樂子午綫》。公共圖書館再度關閉前一天,我在新添圖書架上找到他去年出版的散文集《餘閑偶得》,想也不想就借了。

永明背景

  陳永明畢業於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其後在耶魯大學攻讀哲學碩士,及威斯康辛大學攻讀博士。他的博士論文導師,就是大名鼎鼎,五四運動史的權威周策縱教授。回港後,他曾任浸會大學中文系系主任及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院院長。

  《餘閑偶得》的大部分内容,是他退休後在《澳門日報》發表的文章結集而成。每篇散文通常三、四頁,但涉獵面十分廣泛,包括文學點評、掌故軼事、回憶師友、讀書心得、音樂欣賞和旅遊經歷等。作者學識淵博,加上人生閲歷豐富,遂能在短小的篇幅,道出與別不同的見地。

閱讀得著

  散文集是我喜歡的閑書之一,因為可以隨便翻閲,那一篇的題目吸引就先選讀,不像小説那樣要從第一頁看起。另外,散文通常一看就懂,不像詩歌那樣,要反覆推敲吟詠,最適合我這位沒有耐性的讀者。

  這本《餘閑偶得》也不例外。我首先看的,是他談旅遊經歷的十多篇。他去過的地方,好些是香港人比較少去的,例如南美洲的秘魯和玻利維亞。除了描述當地的風景外,他還簡述當地的歷史和風俗,讓我增廣見聞。就是比較多人去的歐洲和美加,他也能找到尋常以外的角度描寫,叫人耳目一新。

  至於書内的文史掌故,也是充滿趣味。以「愛晚亭的名字」爲例,話說乾隆年間,羅典擔任湖南嶽麓書院的山長。有一天,一位衣衫襤褸的青年求見,羅典諸多推搪,不願接見。青年最後只好離去。離開前,他在書院涼亭的柱上題詩如下:「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楓林,霜葉紅於二月花。」眾人看後,紛紛譏笑他亂抛書包,寫錯了杜牧的名詩,但羅典看了題字之後,卻深感内疚,因爲這詩故意漏寫「愛晚」二字,暗中諷刺他不愛晚輩,但青年已經走了,羅典於是把亭命名為愛晚亭,以警惕自己。

古句正解

  另外,陳永明指出,很多中國古代的經典文句被後世誤讀了,大家習非成是。例如《論語》的名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我們往往從字面解釋,以爲孔子說,經常溫習學到的知識,就快樂了。其實稍為想一下,就會發覺這説不通。陳永明考據古代漢語的用法,發現「時」字在古代解作在適當的時候,而不是時常,至於「習」字,則解作實踐,而不是溫習。所以,學而時習之的意思是,把學到的知識在適當的時候實踐,這和後面的「不亦悅乎」才吻合。

  陳永明還有很多精闢見解,再舉一例。他指出,「表達」這個詞語非常精彩,因爲它包含兩個截然不同,卻又互相關聯的概念:「表」是把自己的見解傳給其他人,「達」是其他人收到你的訊息。坊間很多溝通技巧課程,往往只教人如何去「表」而忽略了「達」,結果,學員只知道如何把自己的話盡力說出來,卻不會設身處地的考慮對方是否真的吸收了,所以溝通失敗了。

塵囂清風

  這書屬余光中所謂的「學者型散文」,融合情趣、智慧和學問。陳永明不會板起臉孔來説教,反而用淺白的語言,把道理清楚說出來,讓讀者的心智,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滋潤,尤如煩囂都市中一口清新空氣。

  在這炎炎夏日,大家因為新冠肺炎不能外出活動,最好還是安坐家中,沏一杯茶,看一本好書。如果不想正襟危坐,看過分嚴肅的大部頭經典巨著,又不想讀太通俗膚淺的流行刊物,這書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2020年8月16日星期日

洗滌心靈 療癒傷痛

《愛我別走》是一套關於探討愛與別離的愛情小品。兩顆受傷的脆弱心靈,在一所自助洗衣店相遇。一件遺下的衣物,燃點了他們的交往。究竟他的純真,能否洗滌她難以忘懷的傷痛?

男主角阿照(漥塚洋介患有輕度智障,記憶力薄弱,天真爛漫,與年邁的婆婆相依為命,日常工作就是看守她開設的自助洗衣店,防範偷衣賊。

女主角水繪(小雪)則隻身從故鄉走到東京的花店實現理想,並與浪漫的郵差先生戀上,可惜已有家室的他始亂終棄,打擊之大,讓她患上病態的偷竊癮,從此被視為不正常人。

走到自殺邊緣的她,遇上天真無邪的他,漸漸放下心防,嘗試對生活重拾信心。歷經幾許波折,兩個被社會視為無望的人,終於排除萬難,一起走出屬於兩個人的天地。

影片初段聚焦洗衣店的場景,透過阿照純真的眼睛,把觀眾帶進那平靜而樸素的郊區世界。水繪和地產經紀的介入,讓故事出現轉折,掀起陣陣波瀾,也將觀眾帶進都市複雜和殘酷的一面。

導演很能用淡淡然的方式,把社會冷漠無情的一面滲透其中,部分畫面的壓逼感更是讓人透不過氣來。

但無論是水繪的妹妹或地產經紀,都在兩人為了融入社會和尋找自己所作出的努力下融化,散發寒冬後春季來臨的感覺。

在堅實的情節襯托下,兩人飾演各帶缺憾的人物表現自然真切,活脫脫把那種不適應社會的生硬,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很討人歡心,也深有共鳴。

影片以洗衣店為背景,其中一幕是阿照發現水繪留下的衣服帶有血跡。他的本能反應對血產生了抗拒,立刻把衣服放進洗衣機,一匙一匙的不斷加進更多洗衣粉,最後把整盒都倒了進去,才停下手來。

這種希望療癒對方的努力,成了全片的牽引結果,洗衣店雖然沒有留住,阿照卻成了水繪的守護天使。

2020年8月2日星期日

《七里香》席慕蓉的感情世界

詩,乃最靈性、質樸的聲音。歷經人生歲月洗禮,我們不知不覺便能讀出了詩的真意,與作者心神交會,感其所感,為情所動。


1981年出版的《七里香》,歷久不衰,亦只因情。席慕蓉精於捕捉真摯感情浮現的瞬間,把敏銳感觸傾瀉的一刻凝結成詩句,成為一張張不同的感情定格 (snapshot),猶如超越時空的感情照相機;詩亦如鏡子,許多封塵心底的回憶和往事,重新浮上心頭,撥動心弦,餘音久久不散。


人過中年,朋友漸疏遠,心事向誰訴?「何當共剪西窗燭」已不復見,「卻話巴山夜雨時」早成絕響。但透過慕蓉的詩,我竟聽到久違了的心聲,滿腔情懷終於找到出口。與慕蓉素昧平生,惟彼此人生經歷相似,透過詩,心聲得以互通,因此形雖遠,心卻近。


只有讀詩,我心才得以平靜。詩句巧妙把抽象感情具體化,融合你我都曾經歷但無法用文字表達的情懷,越是用心閱讀和感受,引起的共鳴就越大,甚至多年鬱結也得以解開。


在慕容筆下,人、物、景皆化成感情載體、「訂情信物」。她借景喻情,情在景中,景在情裡,順手拈來,一筆一墨無不是情。詩中文字仿如一幕幕映畫戲: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時間空間交錯縱橫。詩裡意境或是虛構,但箇中感情卻是真實。女性的陰柔細膩,在她筆下表露無遺。詩句有限,但情意無窮。


許多夜晚,總愛在床上重讀席慕蓉《七里香》,好叫詩句也滲入夢裡……


生,怎可無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