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1日星期五

化讀《古文觀止》

世上最挑剔,最冷酷無情的讀者莫過於歲月。試看今天的暢銷書,哪怕作者擁有粉絲千萬,一時洛陽紙貴,但經得起歲月淘汰,十年後仍未淪爲明日黃花,沒被書店悄悄下架的,恐怕只有極少數,更何況一、二千年前的著作,大多數「劫數難逃」。所以,現在仍可以隨便在坊間買到的古典中國文學,是歷代高手在千挑萬選,並經歷過無數災劫(例如秦始皇焚書坑儒、歷代兵荒馬亂)之後的精品,自有歷久常新的内容,你是否有能力欣賞,那是另一回事。


《古文觀止》所收錄的文章,就是經得起無情歷史歲月淘汰的經典作品。這書成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由浙江人吳楚才、吳調侯叔侄二人所編輯的,精挑嚴選從東周至明代期間的文章129篇,有策論、書信、序跋、遊記等,琳琅滿目,加上剪裁得當,書成後廣獲好評,成為重要的童蒙讀本,即使三百多年後的今天,中學中文課本内的古文,大部分都離不開這書所挑選的範圍。這書名爲「觀止」,就是指觀賞到的最高水平,源自《左傳卷二 ‧ 季札觀周樂》的「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

化讀《古文觀止》

至於《古文觀止化讀》,則是王鼎鈞在《古文觀止》中挑選24篇,加以詳細解説而成的著作。王鼎鈞的輩分甚高,1925年生於山東省臨沂的蘭陵縣,今年96歲。幼年時受沈從文影響,立志寫作。抗日戰爭期間棄學從軍,1949年來到台灣,曾經擔任多項文職,包括中廣公司編審、中國文化學院講師,中國電視公司編審組長,《中國時報》主筆,「人間」副刊主編等。他目前定居美國,早年著有《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我們現代人》,合稱「人生三書」。晚年完成「回憶錄四部曲」:《昨天的雲》、《怒目少年》、《關山奪路》、《文學江湖》,又寫了五本談寫作的書以傳承後輩,《古文觀止化讀》是其中之一。

這書之所以名為「化讀」,用意是把讀古文的心得轉化為現代語彙,讓讀者融會貫通,消化吸收,進而轉成寫作的養分。正如王鼎鈞在開首說:「化,大而化之,食而化之,轉而化之。但觀大略,常有會意。悠然神往,欣然忘食。得其益,承其統,盡其妙。」本著這個宗旨,這書不拘泥於一字一句之正解,或屑屑於餖飣考據,以致一不小心便要「死於句下」。其精神有點類似陶淵明的不求甚解,但求讀通,乃至欣然忘食。

精心文章編排

翻開這書,我首先發現編排很有創意,王鼎鈞不依慣例,按照作品面世先後排列,而是按照作品的主旨或性質排列,讓讀者可以對比,從而認識到,同一題材可以採用截然不同的手法來處理。當中有些是旗鼓相當,互相輝映的,例如第一篇是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緊接其後的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另外,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接連劉基的《賣柑者言》,都是各有千秋。

蘇東坡的前、後《赤壁賦》,也被編排在一起,他認爲前賦是「難寫易讀」,年輕人不難理解當中金句的意義,但後賦是「難寫難讀」,非有相當人生經驗是不能體會個中滋味的,儘管兩賦在同一年寫作,但意境相去何止十萬八千里。另外,也有些是刻意優劣并列,讓讀者可以高下立見的,例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對宋濂的《閲江樓記》,前者抒發傳統讀書人的抱負和氣節,後者只是作者對明太祖的歌功頌德之作,即使兩篇文章都有優美的辭藻,可以傳世。

永恆寫作技巧

其次,這書是從作家的角度出發,點出各篇文章的主要技巧,讓讀者可以效法。這裏我只能列擧三個例子。

第一是「扣題」,是寫作中極其重要的。尤其在今天資訊爆炸的年代,出奇制勝的標題固然可以吸引眼球,但同時需要在內容上緊緊圍繞題目而鋪開,或輾轉起伏,或平鋪直敘,或疑雲遍佈,層層引導讀者對文章的主題逐步地深入了解。

第二是「節奏」,節奏可短、可長、可低、可高、可慢、可快、可重、可輕。在文言文中,往往用「之乎者也;嗚呼噫嘻」等虛字以控制文章節奏,讀者在朗讀時恍如欣賞美妙樂章,白話文其實也應該留意節奏。

第三是「意象」,指文章「寓意於象,象中有意 ;以少寫多,有餘不盡,餘味無窮。」在對情景或事物的淋漓盡致的描述中,隱含着更深層次的用意,引導讀者去想像,去體會,去深思,例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看罷這書,我的心情是欣喜的,因爲可以擺脫當年為應付公開考試而讀書的壓力,抛開功利心而真正面對這些經典作品其次是多了人生經驗,以往只知道死記,而不甚瞭解的地方,現在可以用我的經歷和見聞來驗證,得以身同感受,我不禁想到張潮在《幽夢影》中,以賞月來比喻讀書的不同境界,我不敢說達到他所說的高深境界,但至少相對少年時代看得比較多,就用他的話結束本文:

原來今讀《古文觀止》,仍叫人嘆為觀止,關鍵在於我們有否化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