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5日星期六

二手書和二手書街的療癒魔法

日本社會充滿壓力,職場壓力尤大,打工族經常感到挫敗感,療癒系小說亦因此而大受歡迎。筆者記得吉本芭娜娜於的小說《廚房》講述關係如何治愈失落,當這本小說於30年前出版時,在日本和世界各地成為熱話。川口俊和創作的舞台劇《在咖啡冷掉之前》由四個故事組成,故事的主角通過時空穿越回到過去,修補他們人生遇到的遺事(註1)。舞台劇於十多年前開始上演便一直受劇迷歡迎,川口其後把劇本改寫成小說,同樣熱賣。日本人喜歡看書,很多作家都把書店作為小說的背景,例如三上延的《古書堂事件手帖》、宮部美幸的《寂寞獵人》。八木澤里志(註2)在他的小說《在森崎書店的日子》中巧妙地把治愈和書店兩個元素結合。小說以神保町的一家二手書店為背景,講述一位愛情事業皆失意的年青人,如何被舊書、舊書店和舊書區治癒,重新振作起來。

小說主角貴子在九州出生,大學畢業後去到東京打工,在公司認識了她的男友英明。一日,跟貴子交往已有一年的英明告訴她他即將結婚,但新娘卻是另一位女生。被一腳踏兩船的男友甩掉,令貴子感到晴天霹靂。貴子實在忍受不了在公司繼續見到前男友,索性辭職留在家中,但獨留家中乏人關懷令她心情更難過。貴子母親知道女兒失戀又辭職的事後,想起在東京神保町經營二手書店的弟弟森崎悟,拜託他想辦法開解女兒。為表示關懷,悟叔邀請這名雙失的甥女來書店幫手,並告訴貴子書店二樓有自成一角的房間,她可以搬來居住,並免收她水電費和房租。

不看書的人只能見到世界的表象

從事設計工作的貴子平日甚少看書,亦從未踏足過神保町這舊書區。森崎書店是她媽媽和舅父的袓父創立的,中間經歷過拆遷。昭和年間,貴子外公把森崎書店搬進剛建成的兩層高木建築,成為書店現址。一踏入這有40多年歷史的狹小書店,貴子就聞到一陣舊書的發霉味,令她心情更難受的是二樓的所謂空房原來是一間放滿舊書和雜物的貨倉,連落腳的地方都沒有。但既然已來到這裡,貴子只好硬著頭皮把房間執拾好,迫不得已住下來。

在舅舅有事外出的時候,貴子就要獨自一人打理森崎書店。貴子發現舊書店的客很多都是個性古怪,不少更森崎是幫襯了20年,以至30年的常客,當中就包括與舅父稔熟的常客三爺。一日,三爺來到書店尋寶,並與貴子搭訕起來。他抱怨像貴子般的年青人只會打電動,玩手機,不愛看書,並不禁輕嘆不看書的人只能見到世界的表象,膚淺地生活。 

主角貴子自小就認識舅舅森崎悟,印象中他是一個愛看書,不修邊幅,吊兒郎當的人。貴子小時跟悟叔玩得很投契,但升上高中後就沒有跟悟叔往來,來到森崎書店工作前已有10年沒見過他。雖多年沒見,但叔甥重遇彼此卻是一見如故,悟叔更主動跟貴子講起心事來。他說年少時因為覺得自己與周遭的人格格不入,不知哪裡才是他容身之處,於是去到世界各地旅行,去過尼泊爾、寮國、印度等國家。悟叔跟貴子說,他喜歡讀書和背包旅行,就是為了探索他的人生應追求甚麼東西。後來,悟叔因為父親病倒而回到日本接手森崎書店。當他看過外面的世界,在書店安頓下來後,才發現這書店就是讓他心靈能夠真正休憩的地方。

書本開啟未知的門扉 

書店讓悟叔找到安心之所,書本則幫助貴子走出困境。在舊書店工作和生活了一段時間後,不愛看書的貴子亦受到環境的感染,開始對書的世界發生興趣。有一晚,貴子半夜未眠,於是合上眼睛,隨手拿起室生犀星的《一個少女之死》,小說主角「那種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沉穩情感」和他對愛情的堅定,深深觸動了貴子。之後她就不斷地在書店拿書來看,永井荷風、谷崎潤一郎、太宰治、佐藤春天、芥川龍之介、宇野浩二的書都看過。如貴子說,書本為她開啟未知的門扉。貴子不但在森崎書店,更走到其他的舊書店找書看,在神保町蹓躂,貴子開始感受到書店和書的魔力,開始被書本治癒。

除了悟叔這位書痴外,貴子在神保町又認識了跟她年齡相若,日本文學研究生小朋。有次,小朋去到森崎書店探貴子,小朋說在貴子這房間內伸手就可以拿到一本書來看,是多棒的一件事。貴子原本覺得乏味無趣的細小房間,在小朋的讚美下卻變成一個美好的空間。貴子問小朋,甚麼原因令她愛上讀書。小朋說,她讀中學時自我形象低,內心被黑暗佔據,她姊姊建議她看太宰治的《女學生》,她就這樣愛上看書。貴子想起自己不久前因為《一個少女之死》而愛上看書,她有感而發地說,在人生某處與書本相遇,留下難忘的印象後就會愛上書。


這本小說內容淺白,一兩天內總能輕鬆讀完。貴子在悟叔和小朋的開啟下,明白到自己的人生要自己找的道理。小說最後講貴子如何在悟叔協助下找到前男友英明,並向他表達抑壓在心底的鬱結和不滿,貴子亦終於放下這段戀情,不再為此而傷痛,並決定結束她在神保町的短暫假期。臨走前,她把入住書店小房間時隨意放置的舊書重新整齊排列,離開森崎書店時,貴子站在店前向書店深深鞠躬,表示對書本和書店的謝意。

世界最大規模的舊書店區

看這小說令筆者懷念起這條曾去過多次的二手書店街。明治新政引入西式教育,在明治初年的1880年代,明治法學院、英吉利法律學校、日本法學院等幾所大學相繼在神田區成立。書商看準商機,不但在神田神保町開設書店,亦陸續在這裡開設二手書小店,以方便高年級向低年級學生出售用過的教科書。經過140年的發展,這個曾是志賀直哉、川端康成、井上靖、三島由紀夫、松本清張等日本文豪駐足的舊書店街已變成擁有近200間書店,包括170間舊書店,全世界最大規模的舊書店區。

神保町的書店各具特色,有如三省堂、書泉般的大型書店,亦有專賣舊電影雜誌、美術刊物、兒童文學以至舊明信片、江戶時代古籍書的專門店。小說提及一間名叫金魚文庫的小店,賣的是大正時代的小學課本。對中文讀者來說,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內山書店。這店於1930年代由內山完造在上海創立,當年是魯迅等左翼文人聚腳的地方。今日位於神保町的內山書店,是內山完造後人開設,仍保留其中國特色,售賣很多日文中國研究專書,以至中文書籍(註3)。雖然日本人喜愛看書,神保町更是書迷朝聖的聖地,但社交媒體的蓬勃發展多少影響了人看書的習慣,逛神保町的人流近年亦有減少的迹像。再加上過去三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神保町舊書區的生意受重大打擊,區內一度有近九成古本屋(註4)要暫時關閉(註5)

筆者對電子書不算抗拒,但對實體書卻是情有獨鍾,總覺一書在手的感覺較實在,近年則順應環保和漂書潮流多了看二手書。小說形容貴子開始投入神保町的生活後,愛在書堆流連,好像書本中有些東西在觸摸她的內心;小說有一幕講述當貴子翻開舊書時,留意到原書擁有者在某些字句旁邊劃線,有時又發現在扉頁間夾著押花書籤看到這些前人留下的讀書痕跡,貴子想知道他們在看書時有甚麼想法。她說,「這種超越時空的偶遇,只有在二手書中才能品味。」貴子愛在神保町街頭閒逛,走累了可以去咖啡廳休息,跟書友聊天。貴子覺得這個由二手書店、咖啡廳、異國風味小酒館組成的舊區充滿人情味。或者,就是這些大小書店和舊書,以至在書堆間出現的各式人物,令神保町充滿魅力。

或會巧遇貴子或小朋

近日,疫情稍稍緩和,加上回港隔離政策有所放鬆,港人都急著去旅行紓解鬱悶。小說提到每年十月下旬,神保町就會舉行二手書祭,在靖國路和櫻花路旁擺起數以百計的小書攤,遊人如鯽。因疫情關係,十月的秋天書祭己停辦兩年(註6)。今年,神田舊書節重開,並定在1028日至113日舉行(註7)。如果你已計劃到日本走走,不妨考慮到神保町看看,淘寶也好,閒逛也好,在書堆裡消磨一個下午,喝杯咖啡,應該是挺寫意的一件事。或者,在古書店裡,在咖啡廳中,你會碰上一個像貴子或小朋般的書迷,跟你說她們愛上書本的故事。


註1川口四部曲包括《在咖啡冷掉之前》(2015)、《在謊言拆穿之前》(2017)、《在記憶消逝之前》(2018)和《在說再見之前》(2021)

註2八木澤里志1977年生於千葉縣,日本大學藝術學系畢業。他的《在森崎書店的日子》原為短篇小說,於2009年獲第三屆千代田文學獎大獎。小學館文庫後來連同原篇的續篇《桃子嬸嬸歸來了》結集成文庫本小說,取書名為《在森崎書店的日子》。續編講述原故事發生一年半後,悟叔的妻子桃子,在離家出走五年後突然回到森崎書店的故事。原篇《在森崎書店的日子》曾拍成同名電影,2010年上映,由菊池亜希子、内藤剛志及田中麗奈主演。

2011年,小學館文庫出版了同樣由八木澤里志創作,同樣以森崎書店為舞台的小說續集《續‧在森崎書店的日子》。《在森崎書店的日子》已翻譯成中文、韓文、越南文及意大利文。

八木喜歡喝咖啡和彈吉他,他的其他小說包括以咖啡店為創作背景的《純喫茶トルンカ》(2013年)及《しあわせの香り: 純喫茶トルンカ 》(2015年),以及講述無血緣關係的兩兄妹在雙親死去後如何一起生活的《きみと暮らせば》(2015)

註3筆者數年前去過神保町內山書店一敞,發現書店內賣的中文書不少是由內地出版社出版的簡體字書,亦有不少中國領導人的全集。

註4古本屋即二手書店。

註5https://www.jcp.or.jp/akahata/aik20/2020-05-19/2020051913_01_1.html

註6https://digital.asahi.com/articles/ASQ3J7412Q3JUTIL02B.html

7https://jimbou.info/news/20220915.html  

 [『第62回東京名物 神田古本まつり』開催のお知らせ]

日時:20221028日(金)~113日(木
時間:1028日~30日:10時~19時、1031日~113日:10時~18時(最終日のみ17時まで)
会場:神田神保町古書店街(靖国通り沿い神田神保町交差点他)

2022年10月8日星期六

我們的父親母親-看電影《一路瞳行》

因為殘疾,弱勢人士比健全人士面臨更為艱困的生活處境。依靠視覺來認識和接觸世界的我們,很難明白失明人士每天在黑暗中的掙扎。拍攝殘障人士的電影並不容易,一不小心就會淪為消費傷殘人士的困難,賣弄傷感與辛酸的濫情之作。然而,《一路瞳行》這部電影沒有誇大失明人士的困境,更沒有悲情和自憐,也沒有美化。它成功呈現了為人世間帶來溫暖的親情,父母親對兒女無盡的愛,在重重險阻下,更顯得恩重如山,比海還深。

《一路瞳行》電影海報

《一路瞳行》由朱國強(吳岱融飾)和甘笑紅(惠英紅飾)兩夫婦的一場對話拉開序幕。他倆都是失明人士,即使面對親友的壓力,也堅持生育,並成功誕下健全的女兒朱芷欣(長大後由吳千語飾)。但因為雙親看不見,在女兒嬰孩階段,即使是簡單的日常照料也危機四伏。每當女兒發燒時,兩人便驚慌失措,無論尋訪醫生,又或是料理生病的女兒,這對失明夫婦都要比常人克服多倍困難,朱母更因為想起自己小時候也是因為發燒才導致失明,因此憂心得近乎崩潰。

《一路瞳行》劇照

但憑著堅定的意志,他們建立了一個充滿愛和溫暖的三口之家,朱芷欣亦慢慢長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她一直和父母相處融洽,處處幫忙他們料理生活,如同他們的眼睛和白仗(俗稱的「盲公竹」)。但是踏入青春期後,芷欣的生活圈子開始擴大。雙親失明,令她與擁有正常家庭背景的友人產生隔膜,日常行動也因為要照顧他們而處處受制,因此漸漸心生不滿甚至厭倦。她開始反抗,刻意和父母拉開距離。同時,一直依賴她的母親愈感受到芷欣的離心,對她的管控就愈變本加厲,以致生活瑣事也隨時變成衝突的導線。失明的雙親和視力健全的女兒,彼此變成對方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重,讓人窒息。

《一路瞳行》劇照

跟其他花樣少女一樣,芷欣也墮進了愛河,情傾一位外表俊俏而運動了得的男生(楊天宇飾)。即使兩人家庭背景差異極大,令她受到不少女同學的白眼,亦無礙兩人愛得火熱。芷欣也擁有過人的繪畫天分,縱然要面對龐大的家庭壓力,芷欣仍難掩她當時最大的渴望,就是透過繪畫得到往外國進修的機會,遠離父母的控制,尋找屬於自己的一片自由天空。教導芷欣的美術科老師(陳貝兒飾)也看到她的天分,不斷循循善誘,多番鼓勵芷欣參加面試以及把握比賽機會,努力尋夢。命運一而再要求芷欣在理想和家庭之間作出抉擇。雖然有片刻的掙扎,但芷欣每次都是選擇了家庭,因為她知道,自己其實和父母已經無法分離。

《一路瞳行》劇照
一方要長期承受照顧失明雙親的壓力,另一方又怕被女兒丟棄,朱家注定要經歷重重考驗。芷欣知道她母親很珍惜一批錄下她成長片段的錄音帶,但一次因為母親粗暴干預她的私生活,一怒之下破壞母親這批珍藏多年的錄音帶來報復。芷欣更離家出走,令三口家庭走到破碎邊緣。離家的芷欣在經歷驚心動魄,甚至差點斷送前程的一夜後,回到空無一人的家,看到被自己親手破壞的錄音帶愧疚不已。她親手將它們一一修復,重溫自己的成長片段,深深感受到父母承受了無窮盡的苦楚,才成就了今天的她。在滂沱大雨中,芷欣和徹夜尋找她的父母在街頭相遇。他們抱頭相擁,一切的怨恨也被雨水和眼淚一一洗去。

《一路瞳行》劇照

然而好景不常,正直坦率的朱父因為替一眾失明按摩師工友爭取合理的合約條款而遭公司解僱,令本來已見緊絀的家庭財政更增添壓力,但朱父堅持無論如何,也要讓女兒考上大學。可惜禍不單行,朱父一次和朱母為失明人士表演期間暈倒,送院後發現原來已身患絕症,需要緊急接受手術。面對接二連三的打擊,遺傳了母親堅強性格的芷欣,不但沒有退縮,反過來成為了母親最強大的後盾,除了幫忙照料患病父親,還合作發起爭取盲人權益的運動,成功引起社會關注。在醫院的朱父透過電視轉播得悉情況,感到非常驕傲和安慰。

《一路瞳行》劇照

新晉編導朱鳳嫻以親身經歷化成這套戲的劇本,因為是真實發生過的事,令劇情和細節變得有血有淚,令電影變得更真切和動人。先後經歷了舞台劇和短片版本,本片調度出色,在情感處理上控制得宜,幽默處不低俗,悲情處不煽情,結局清脆俐落而帶有餘韻。另一大成功地方,自然是一眾演員的精彩演出。擔綱的惠英紅絲毫沒有令影迷失望,渾身是戲的她演活了一個尋常而不平凡的失明家庭主婦,形神俱備;吳岱融的暖爸形象貫徹全片,發揮空間相對較少,但擔任了恰如其分的角色,病危時的情感表現舉重若輕,令人動容不已;吳千語氣質清秀,與少女形像毫不違和,或許演技略為平板,但更像那個年紀的女學生,自然而不帶太多修飾。他們的真切投入,為這個充滿悲傷和遺憾的故事帶來了點點的亮光與希望。

身為成長於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尚未大行其道的八十後,看到片中那些現已顯得懷舊的場景和物品,不禁勾起了段段的青春回憶。事實上,本片也是部八十後的成長故事,透過朱導的視覺,我們重新看見了那一代父母日漸老去的身影,不論他們健全還是帶有殘疾,無論尚在還是已經遠去,雙親的養育之恩,都值得我們心懷感激。

近日港產片興起一陣小陽春,多部港產電影都獲得好評。《阿媽有咗第二個》由毛舜筠領銜主演。在她帶領下,兩名MIRROR新晉演員姜濤和柳應廷都有不俗演出,是人情味濃厚的一套勵志戲。《緣路山旮旯》屬青春愛情小品,透過宅男主角和五位女演員的故事,電影把下白泥、大澳、沙頭角、新界東北梅子林、澄碧邨,長洲,以至茶果嶺城中村等地的美景拍下,令人不禁說一句:「香港真係好靚」。《飯戲攻心》充滿處境式喜劇味道,三兄弟和他們的三個女友在一工廈單位,圍繞著飯局演對手戲。對白抵死,劇情推進流暢,演員演技令觀眾看得拍案叫絕,成為近日焦點。雖然《一路瞳行》題材較嚴肅,與上述幾部電影路線稍有不同,卻代表香港電影百花齊放的特色,港產片迷又怎何錯過。

2022年7月17日星期日

白棋皇后是怎樣煉成的

Netfilx拍攝的七集微型電視劇《后翼棄兵》(Queen's Gambit)2020年在全球爆紅,贏得十一個艾美獎項(註1),風頭一時無兩。此劇改編自美國作家特維斯(Walter Tevis) 1983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因為電視劇叫好叫座,帶動原著亦備受追捧。小說描寫一名8歲的象棋神童Elizabeth Harmon(簡稱Beth),因母親交通意外身亡而入住孤兒院,卻在偶然機會下學懂國際象棋。故事講述她如何戰勝一個又一個對手,最終在19歲時登上世界棋后的寶座。

國際象棋又稱西洋象棋,在西方世界簡稱象棋(Chess)。象棋雙方各有16隻棋子:國王、皇后、主教、騎士、城堡和兵,持黑棋及白棋的兩方在64格棋盤上對奕,以將死對手的國王為勝方。象棋於10世紀由阿拉伯世界傳入歐洲,發展至15世紀時,棋子走法出現革命性改變,奠定現代象棋基礎(註2)。經數百年的發展,西洋棋手寫下大量棋書,發展出不同的開局、中局及終局的戰略。「后翼棄兵」(Queen's Gambit)就是女主角Beth喜歡的開局戰略,意思是白方將王后及主教前的兵向前移動來開局,必要時會犠牲其中一隻兵來換取佔有棋盤中央的有利位置(註3)

特維斯8歲時學懂象棋,長大後對下棋的興趣一直有增無減,寫作之餘亦是一名曾參與近20場職業比賽的棋手。(註4)作者寫本書時找來職業棋手作顧問,把José Raúl CapablancaReuben FinePaul Morphy等象棋大師的故事加進小說,既令讀者長知識,亦增添閱讀趣味。象棋牽涉非常高深的學問,若作者對象棋一竅不通,相信很難單靠看參考書和想像來完成這作品。

象棋師傅是一位清潔工

《后翼棄兵》時代背景為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美國,故事開章說,因母親在交通意外中死去,Beth因而要入住孤兒院。在偶然的機會下,Beth在孤兒院地牢認識了脾氣古怪的清潔工 Shaibel先生,她看到清潔工在一個放著黑白兩色棋子的棋盤上自我對奕,Beth對這種遊戲很感興趣,並憑著觀察和Shaibel先生的教導學懂了這種她後來才知道名叫國際象棋的棋戲。在最初的數次對局,Shaibel先生仍能稍佔上風,但很快就不敵這名小女孩。清潔工雖然見識有限,棋藝不高,但Beth的天分實在太突出,他開始意識到站在面前的是一名象棋神童,象棋界的明日之星。 



Beth13歲那年被Wheatley夫婦收養,搬往肯德基州列克星敦生活。在新環境下,Beth有更多機會閱讀象棋教材和參賽,令她的天分得以更好地發揮。雖然國際象棋的世界由成年男性主導,但Beth沒有因此畏懼。象棋有評分制度(rating),棋手因應往績而得到相應評分,賽會會安排評分相若的棋手進行對壘。Beth起初因沒有參賽經驗,無任何評分,卻大膽參加州錦標賽,更一舉擊敗衛冕的Beltik,成為州冠軍。

一鳴驚人的她繼續東征西討,拿下多個國內賽事冠軍。雖然在第一次與全美國冠軍Benny Watson對賽中輸掉,但很快就在第二次與他對戰時擊敗他而登上美國后座。小說以美蘇冷戰為時代背景,故事鋪排Beth成為美國棋后後繼續出征國際,挑戰屹立棋壇多年的世界冠軍蘇聯棋王Borgov。可惜,在墨西哥城及巴黎的對賽,Beth始終不及Borgov的老練,兩度敗陣,令她跌入情緒低谷。故事的終章描寫Beth如何克服低潮,重拾初生之犢的鬥心,到象棋聖地莫斯科大戰多位世界頂級棋手,最終擊敗Borgov,成為終極王者。

國際象棋既然是本書的舞台,自然少不了棋盤對奕。如讀者懂得象棋,能看明棋局走向,體會肯定更深。但就算讀者像筆者般不懂下棋,本書亦不會令你失望。事實上,吸引筆者看完全書的並非那些精心設計的棋局,而是圍繞著女主角的一段段親情、愛情及友情,以及女主角在這些關係培育下所經歷的成長。

愛妳的母親

小說第一個亮點是,主角和養母之間關係的轉變。原來,收養Beth的決定是Wheatley太太的主意,她丈夫只是順應太太的想法而已Beth一去到養父母家,養父就要外出工作,令Beth儼如加入一個單親家庭。丈夫很少在家,令Wheatley太太經常情緒低落,收養Beth也不過為了家中多一個人陪伴。Wheatley太太起初對養女並不特別熱情,但知道她棋藝了得後,便鼓勵她參賽賺錢,更主動推薦自己當她的經理人,替她報名參賽,安排交通及酒店,向學校解釋女兒為何缺課。Beth小小年紀成為棋界紅人,從棋賽贏得豐厚獎金,令兩母女可以過著舒適生活。一起南征北戰,兩人本來疏離的關係亦變得親密起來。Beth中學畢業時,Wheatley太太送她一隻寶路華手錶,錶殼刻上:「愛妳的母親。」

主角智力超凡,外表卻很平凡。她經常覺得樣貌不及其他女孩。但無論美醜,少女總會憧憬愛情。Beth13歲首次參加公開賽時遇上的Towns,雖然棋藝遠遜於她,翩翩風度卻讓Beth生平首次有觸電的感覺。同樣是她手下敗將的BeltikBenny為了協助她擊敗世界冠軍Borgov,給予Beth特別的戰術訓練。為了特訓,Beltik搬進Beth家,Benny更邀請Beth到他紐約的家同住。少男少女晝夜相對就會產生感情,Beth亦先後與BeltikBenny發生肉體關係。

 


親情和愛情外,小說對友情亦有著墨。在孤兒院,主角不但從清潔工Shaibel先生處學懂下棋,還認識了比她大3歲的黑人Jolene,彼此成為好友。但自從搬入領養家庭後,主角就一直忙於比賽,已多年沒有再跟Jolene聯絡。在5060年代,美國的孤兒院會向小孩派發鎮定劑,主角從那時開始染上服食鎮定劑的習慣。她在墨西哥城首次被Borgov擊敗,回到酒店房間後發現養母已病逝床上。在棋賽和人生的雙重打擊下,這位棋壇新貴開始染上酒癮。主角在巴黎的比賽中第二次遇上Borgov,力戰而不敵,回到美國後情緒變得極度低落,就越發沉迷於藥物和酒精,生活變得糜爛,無心戀戰,最後甚至連衛冕肯德基州冠軍的賽事都輸掉。在人生低谷,主角想起Jolene,更打聽到她已離開孤兒院,並與她住在同一座城市。

回到孤兒院地下室

兩人聯絡上後,比Beth成熟懂事的Jolene發覺,即將要到莫斯科第三次與Borgov對賽的Beth,心神恍惚。為了使主角重拾生活動力,Jolene與她一起緬懷孤兒院的童年舊事,更鼓勵她運動,戒掉鎮靜藥及酒精。此時,孤兒院院長致電主角,通知她Shaibel先生的死訊。Jolene開車與Beth一起回到孤兒院參加他的安息禮。Beth回到她第一次接觸國際象棋的地下室,看到以前跟 Shaibel先生下棋用的小桌仍放在火爐旁,發現他貼滿有關自己參賽的新聞剪報和勝出比賽時拍下的照片,頓時明白,Shaibel先生一直在關注和支持她。跟棋界的高手和大人物相比,Shaibel先生只是一名微不足道的清潔工,但對主角來說,卻是她的恩師。對快將再戰強敵BorgovBeth 來說,恩師背後的鼓勵,意義非凡,更是來得及時。


本書講述一名天才女孩登上世界頂峰的故事,不能或缺是一名她在登峰前要戰勝的對手。俄羅斯有深厚的西洋棋文化,作者亦安排蘇聯棋王Borgov成為她的終極敵人,令本書增加了一層美蘇爭霸的政治味道。小說背景設在兩國冷戰的年代,令棋盤成為國家爭霸的另一戰場。小說刻意營造兩國差異。例如,美國棋手按個人天分追求卓越,但在蘇聯,國際象棋和芭蕾舞一樣是國家行為。Borgov被描寫為精準冷酷的棋王。相反,Beth每次下棋都會感到恐懼、緊張
、興奮,以至憤怒等情緒,充滿人性表現。 

象棋不是一切

棋局的細緻描寫,主角棋藝的「升呢」,無疑是《后翼棄兵》的主軸,但更堪細味的卻是主角的成長。主角有常人難及的智力,數理歷史均能輕鬆拿得高分,唯有棋賽才令她真正找到挑戰。她把勝出比賽看成人生唯一目標。她又好勝,不接受對手求和,就算戰略上打和對她更有利,也偏要冒險求勝。Beth小小年紀已展現王者本色,卻是她身邊的平凡人教懂她做人的道理。在墨西哥城,Wheatley太太感到愛女為迎戰而緊張不已,她對Beth說,「象棋不是一切。生活和成長,活出自己的生命才是重要。」當Beth在棋賽敗北,又跟不同的男性交往後,開始明白養母的話,明白下棋並非人生一切。

有次,主角為準備在巴黎再戰Borgov而住進Benny紐約的家。經過多場比賽和訓練,BennyBeth早已愛慕對方,情到濃時自然夜夜纏綿。但Benny一覺醒來後,又把話題轉回棋局。但情竇已開Beth ,已不能像以前般滿足於象棋的世界,她開始對無盡棋賽感到厭倦,渴望與情人多親密一刻。Beth性格理性和好勝,很少流露軟弱,但看到Shaibel先生在地下室牆上貼滿有關她的剪報,想起年幼時就是這位清潔工引導她下棋時,Beth已忍不住眼中的淚水。


小說一直把Beth塑造成超凡天才,只對國際象棋這種智力遊戲感興趣,對周遭出現的平凡人和平庸事無心裝載。她的超凡理性,她獨來獨往的性格更令讀者感受到一份孤獨感。作者透過這幾段男女關係的描寫,透過主角對Shaibel先生流露的感恩之情,成功塑造出就算有強大理性的人,就算如何與眾不同的人,亦有情感的需要。透過主角日趨豐富的情感,作者讓人明白到感性的培養是成長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融入平民百姓中的王者 

傳統小說為影像媒體提供拍攝題材,小說成為影視作品後反過來帶動追看原著的熱潮,《后翼棄兵》可以說完美示範了這互動關係。事實上,很多優秀的小說兼備精彩劇情和深刻角色,只要遇上高手,就能改編成出色劇本。《后翼棄兵》拍成系列劇後上映不到一周,就成為平台上收視率最高的劇集,在權威評論網站更得到96%好評(註5),堪稱當年神劇。小說於1983年出版時雖引起過讀者關注,卻是Netflix把其引爆成全球話題。電視劇甚至帶動原著小說以至各式棋書大賣,民眾紛紛學習西洋棋。在視覺先行的世界,視像媒體對閱讀和文化風氣的影響力可見一班。


能夠成為2020年的話題作,《后翼棄兵》電視製作團隊的認真態度應記一功,身兼編導的Scott Franks與另一位編劇Allan Scott 一起改編故事,強化主角對交通意外的回憶,母親的死亡亦成為她成長中要處理的心結。小說形容主角能在腦袋中部署和推敲棋著,雖然這種能力對超級棋手而言並不罕見,但電視劇運用視覺效果來加以突出,可說做得恰到好處。

無論在選角、場景、道具,以至服飾、化妝、配樂等方面,製作團隊都一絲不苟。為了逼真,團隊找來職業棋手指導演員手法和姿勢,找來原著小說的象棋顧問 Bruce Pandolfini來當特別顧問。在Netflix版《后翼棄兵》,隨著扮演女主角的Anya Taylor-Jones從比賽賺到更多的錢,她的髮型、化妝和服飾都變得更入時,為了讓觀眾有回到60年代的感覺,她穿的每件服裝都是那年代的經典款式,其中一系列以棋盤格子為設計意念的時裝更見幕後工作人員的心思。導演亦深明作品的重點不是棋盤,而是人物。例如在巴黎的棋局,拍攝的重點明顯不在博奕,而是描繪Beth面對強敵Borgov時的心理變化。Taylor-Jones最終憑出色演技獲得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獎。唯一可以「挑剔」的是,小說的Beth樣子平凡,電視版卻沒有忠於原著,找來一位美女演出,這或許是製作人考慮「吸睛」原因而刻意製造的「瑕疵」。

在小說的終章,主角在莫斯科打敗數位大師級棋手,最後苦戰下擊倒Borgov,到達職業生涯頂峰。在終章最後一幕,Beth離開莫斯科前走到公園蹓躂,碰到一位邀她下棋的市民。小說只以短短兩段來交代最後一幕,電視劇卻為這幕加上更多內容和影像:貴為棋后的Beth穿上純白套裝,頭戴白帽,在公園中遇上一大群下棋的市民。他們沒有因為Beth擊倒國寶級棋手而憤恨,反請她加入下棋。主角面帶微笑,從容自若,以白棋皇后的姿態現身,意味終極王者能融入平民百姓中。電視劇這幕的發揮很有意境,有時,影像的表現能力確實勝文字一籌。




二流的美國作家?

《后翼棄兵》行文流暢,用詞優美。著有《別問我是誰》的加藉斯里蘭卡裔小說家Michael Ondaatje很欣賞此書寫作技巧,說:「Sheer entertainment. It is a book I reread every few years - for the pure pleasure and skill of it.。參與小說改編成的Allan Scott 更形容,特維斯為美國20世紀其中一位最出色的作家(註6)。特維斯年幼時曾患上風濕性心臟病,911歲期間因養病而被父母安置在兒童醫院兩年(註7),在院期間亦經常服食鎮靜藥物(註8)。或許,正是這些經歷令作者能創作出小說裡有血有肉的角色。 


《后翼棄兵》把棋盤上的對奕形容得緊湊有力,棋手在勝負間的心理變化細膩生動,棋局外描繪主角的成長更見功力。然而,特維斯曾說自己是名二流的美國作家(I think I am a good American writer of the second rank)(註9)。特維斯長期吸烟、酗酒、好賭,曾因此而影響寫作,也可能因為這些惡習而影響自我評價。特維斯於《后翼棄兵》出版翌年,年僅56歲就死於肺癌。若他能活到2020年,看到自己一手創造的角色活現螢幕,知道全球觀眾正為Beth能否在終極一戰中取勝而著緊時,他或許不會再介意自己是第幾流作家,而只會吸支煙,喝杯酒,把《后翼棄兵》一次看畢。 




二戰期間,特維斯在駐紮沖繩的美軍軍艦上服役,退伍後回到肯德基大學讀書,獲英國文學學士和碩士學位。畢業後在肯德基一小鎮任高中教師,並開始小說創作。他一生完成20多部短篇,及包括《后翼棄兵》在內的6部長篇小說。

《后翼棄兵》並不是特維斯第一部被改編搬上銀幕的小說,他之前的數本小說,包括1959年出版的講述一名美式桌球手的經歷的《江湖浪子》(The Hustler)及於1984年出版的續集《金錢本色》(The Color of Money),還有1963年的科幻小說《天外來客》(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都拍成大電影(註10),而且由相當有份量的導演和演員來執導和演出。

1961年上映的《江湖浪子》由保羅紐曼擔當主角,更被獲多項奧斯卡提名,到今日仍被視為經典電影。由於特維斯遲至1984年才完成並出版《江湖浪子》的下集,金錢本色》電影亦遲至1986才發行,這電影由荷李活名導馬田史高西斯執導,邀得保羅紐曼及湯告魯斯兩大荷李活巨星領銜演出,台前幕後陣容都相當鼎盛,保羅紐曼更勇奪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電影版《天外來客》與原著相比,改動較多,由搖滾音樂界重量級人物大衛寶兒飾演外星人的主角。(註11)


 

 

2022年6月30日星期四

從3P淺析《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做人如果無夢想,和咸魚有什麼分別?』,這是周星馳在電影《少林足球》的金句。

追尋夢想,是古今中外的文學、音樂或電影反覆出現的永恆主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作者柯艾略,怎可能『舊酒新瓶』,以這個主題寫書而突圍而出,以致洛陽紙貴? 但他卻做到了。()

故事梗概

牧羊少年聖地阿哥追尋夢想,整個奇幻之旅,按時序分三個階段:

階段

遇見主要人物

聖地阿哥成長

牧羊

 

安舒區

撒冷王 

騙子

吉卜賽老婦(解夢)

一書當枕,雲遊四海(目標),牧養60隻羊,工作悠閑

水晶店

幹活

老闆(目標:麥加朝聖)

(遵守古蘭經戒條)

為到埃及尋夢而賺旅費

埃及沙漠及綠洲

尋夢想意義

英國人(目標:找煉金術)  

駱駝商隊

沙漠女子沙蒂瑪

愛情價更高:『沙蒂瑪,我來了』

抵達埃及金字塔

 

 

自我影照(Projection)


故事看似天馬行空,但作者高明地運用這寓言的體裁,似言『此』,實指『彼』,借『虛構』情節,卻道出許多真實人生的處境,像濃縮了人生,包括事業、愛情、悠閑、理想等範疇。讀者像照鏡子一樣,總能在當中找到其人生對應點,看見自己某一方面,特別內心的映照,以『虛擬』小說來寫人生之現實。

這小說包容性廣,充滿徵性符號。讀者邊讀,邊影照自己人生,『解碼』後連結個人生命經驗。『主角哪些話,似曾相識,好像曾是自己心裡話……』故事不長,卻留下寶貴反思空間。

多元宗教(Pluralism)

聖地阿哥這奇幻旅程,像有一股無形力量引領和掌管(天命),所以須尊重預兆(例如夢境),循遵而行,這樣才能抵達埃及金字塔,找到煉金術、尋得點金石。

哲學宗教指引我們反思價值觀及人生意義。這小說很形而上及後現代,滲滿不同的宗教語言,廣納百川,猶如宏闊宗教光譜:『萬物皆為一物』(新紀元運動)、『烏陵土明』(基督教)、『馬克圖布(命中注定)(伊斯蘭教)。不同信仰的讀者,總能在這奇幻旅程,找到自己熟悉的『沙漠言語』、『宇宙靈魂』或『世界之魂』,至於這些玄妙的術語具體指什麼,人人不同,各自尋覓,充份體現多元化。   

人生意義(Purpose)


這小說儼如天路旅程或心路歷程,鼓勵讀者仿牧羊少年聖地阿哥,成爲自己獨特人生的尋寶冒險家。在這書刺激下,我也反省了自己,走過了公務員及培訓師兩站後,正開展新的志業:推廣閱讀及創意。

朋友,今天你仍留在『安舒區牧羊』?或是在『水晶店幹活打滾』?還是你正在向金字塔進發,尋找你的煉金術?

讓我們再燃夢,把平淡人生點石成金!

 

金句擷錄:

『每人都有一份等待他去發掘的寶藏』

 『找自己的寶藏,永遠清楚你想要什麼』

 『永遠不要放棄你的夢想』

 『只有一件事可以阻礙夢想成真,那就是怕失敗。』

 『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

 『你必須遵從預兆,才能發現寶藏。神已經為每個人鋪好了路,你只需要去解讀祂留給以的預兆。』

 『最深最暗的黑夜總是黎明來臨的前一刻』

註:這小說1988年面世以來,被翻譯成68種語言,暢銷160多個國家和地區,銷量達3500萬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