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7日星期日

白棋皇后是怎樣煉成的

Netfilx拍攝的七集微型電視劇《后翼棄兵》(Queen's Gambit)2020年在全球爆紅,贏得十一個艾美獎項(註1),風頭一時無兩。此劇改編自美國作家特維斯(Walter Tevis) 1983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因為電視劇叫好叫座,帶動原著亦備受追捧。小說描寫一名8歲的象棋神童Elizabeth Harmon(簡稱Beth),因母親交通意外身亡而入住孤兒院,卻在偶然機會下學懂國際象棋。故事講述她如何戰勝一個又一個對手,最終在19歲時登上世界棋后的寶座。

國際象棋又稱西洋象棋,在西方世界簡稱象棋(Chess)。象棋雙方各有16隻棋子:國王、皇后、主教、騎士、城堡和兵,持黑棋及白棋的兩方在64格棋盤上對奕,以將死對手的國王為勝方。象棋於10世紀由阿拉伯世界傳入歐洲,發展至15世紀時,棋子走法出現革命性改變,奠定現代象棋基礎(註2)。經數百年的發展,西洋棋手寫下大量棋書,發展出不同的開局、中局及終局的戰略。「后翼棄兵」(Queen's Gambit)就是女主角Beth喜歡的開局戰略,意思是白方將王后及主教前的兵向前移動來開局,必要時會犠牲其中一隻兵來換取佔有棋盤中央的有利位置(註3)

特維斯8歲時學懂象棋,長大後對下棋的興趣一直有增無減,寫作之餘亦是一名曾參與近20場職業比賽的棋手。(註4)作者寫本書時找來職業棋手作顧問,把José Raúl CapablancaReuben FinePaul Morphy等象棋大師的故事加進小說,既令讀者長知識,亦增添閱讀趣味。象棋牽涉非常高深的學問,若作者對象棋一竅不通,相信很難單靠看參考書和想像來完成這作品。

象棋師傅是一位清潔工

《后翼棄兵》時代背景為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美國,故事開章說,因母親在交通意外中死去,Beth因而要入住孤兒院。在偶然的機會下,Beth在孤兒院地牢認識了脾氣古怪的清潔工 Shaibel先生,她看到清潔工在一個放著黑白兩色棋子的棋盤上自我對奕,Beth對這種遊戲很感興趣,並憑著觀察和Shaibel先生的教導學懂了這種她後來才知道名叫國際象棋的棋戲。在最初的數次對局,Shaibel先生仍能稍佔上風,但很快就不敵這名小女孩。清潔工雖然見識有限,棋藝不高,但Beth的天分實在太突出,他開始意識到站在面前的是一名象棋神童,象棋界的明日之星。 



Beth13歲那年被Wheatley夫婦收養,搬往肯德基州列克星敦生活。在新環境下,Beth有更多機會閱讀象棋教材和參賽,令她的天分得以更好地發揮。雖然國際象棋的世界由成年男性主導,但Beth沒有因此畏懼。象棋有評分制度(rating),棋手因應往績而得到相應評分,賽會會安排評分相若的棋手進行對壘。Beth起初因沒有參賽經驗,無任何評分,卻大膽參加州錦標賽,更一舉擊敗衛冕的Beltik,成為州冠軍。

一鳴驚人的她繼續東征西討,拿下多個國內賽事冠軍。雖然在第一次與全美國冠軍Benny Watson對賽中輸掉,但很快就在第二次與他對戰時擊敗他而登上美國后座。小說以美蘇冷戰為時代背景,故事鋪排Beth成為美國棋后後繼續出征國際,挑戰屹立棋壇多年的世界冠軍蘇聯棋王Borgov。可惜,在墨西哥城及巴黎的對賽,Beth始終不及Borgov的老練,兩度敗陣,令她跌入情緒低谷。故事的終章描寫Beth如何克服低潮,重拾初生之犢的鬥心,到象棋聖地莫斯科大戰多位世界頂級棋手,最終擊敗Borgov,成為終極王者。

國際象棋既然是本書的舞台,自然少不了棋盤對奕。如讀者懂得象棋,能看明棋局走向,體會肯定更深。但就算讀者像筆者般不懂下棋,本書亦不會令你失望。事實上,吸引筆者看完全書的並非那些精心設計的棋局,而是圍繞著女主角的一段段親情、愛情及友情,以及女主角在這些關係培育下所經歷的成長。

愛妳的母親

小說第一個亮點是,主角和養母之間關係的轉變。原來,收養Beth的決定是Wheatley太太的主意,她丈夫只是順應太太的想法而已Beth一去到養父母家,養父就要外出工作,令Beth儼如加入一個單親家庭。丈夫很少在家,令Wheatley太太經常情緒低落,收養Beth也不過為了家中多一個人陪伴。Wheatley太太起初對養女並不特別熱情,但知道她棋藝了得後,便鼓勵她參賽賺錢,更主動推薦自己當她的經理人,替她報名參賽,安排交通及酒店,向學校解釋女兒為何缺課。Beth小小年紀成為棋界紅人,從棋賽贏得豐厚獎金,令兩母女可以過著舒適生活。一起南征北戰,兩人本來疏離的關係亦變得親密起來。Beth中學畢業時,Wheatley太太送她一隻寶路華手錶,錶殼刻上:「愛妳的母親。」

主角智力超凡,外表卻很平凡。她經常覺得樣貌不及其他女孩。但無論美醜,少女總會憧憬愛情。Beth13歲首次參加公開賽時遇上的Towns,雖然棋藝遠遜於她,翩翩風度卻讓Beth生平首次有觸電的感覺。同樣是她手下敗將的BeltikBenny為了協助她擊敗世界冠軍Borgov,給予Beth特別的戰術訓練。為了特訓,Beltik搬進Beth家,Benny更邀請Beth到他紐約的家同住。少男少女晝夜相對就會產生感情,Beth亦先後與BeltikBenny發生肉體關係。

 


親情和愛情外,小說對友情亦有著墨。在孤兒院,主角不但從清潔工Shaibel先生處學懂下棋,還認識了比她大3歲的黑人Jolene,彼此成為好友。但自從搬入領養家庭後,主角就一直忙於比賽,已多年沒有再跟Jolene聯絡。在5060年代,美國的孤兒院會向小孩派發鎮定劑,主角從那時開始染上服食鎮定劑的習慣。她在墨西哥城首次被Borgov擊敗,回到酒店房間後發現養母已病逝床上。在棋賽和人生的雙重打擊下,這位棋壇新貴開始染上酒癮。主角在巴黎的比賽中第二次遇上Borgov,力戰而不敵,回到美國後情緒變得極度低落,就越發沉迷於藥物和酒精,生活變得糜爛,無心戀戰,最後甚至連衛冕肯德基州冠軍的賽事都輸掉。在人生低谷,主角想起Jolene,更打聽到她已離開孤兒院,並與她住在同一座城市。

回到孤兒院地下室

兩人聯絡上後,比Beth成熟懂事的Jolene發覺,即將要到莫斯科第三次與Borgov對賽的Beth,心神恍惚。為了使主角重拾生活動力,Jolene與她一起緬懷孤兒院的童年舊事,更鼓勵她運動,戒掉鎮靜藥及酒精。此時,孤兒院院長致電主角,通知她Shaibel先生的死訊。Jolene開車與Beth一起回到孤兒院參加他的安息禮。Beth回到她第一次接觸國際象棋的地下室,看到以前跟 Shaibel先生下棋用的小桌仍放在火爐旁,發現他貼滿有關自己參賽的新聞剪報和勝出比賽時拍下的照片,頓時明白,Shaibel先生一直在關注和支持她。跟棋界的高手和大人物相比,Shaibel先生只是一名微不足道的清潔工,但對主角來說,卻是她的恩師。對快將再戰強敵BorgovBeth 來說,恩師背後的鼓勵,意義非凡,更是來得及時。


本書講述一名天才女孩登上世界頂峰的故事,不能或缺是一名她在登峰前要戰勝的對手。俄羅斯有深厚的西洋棋文化,作者亦安排蘇聯棋王Borgov成為她的終極敵人,令本書增加了一層美蘇爭霸的政治味道。小說背景設在兩國冷戰的年代,令棋盤成為國家爭霸的另一戰場。小說刻意營造兩國差異。例如,美國棋手按個人天分追求卓越,但在蘇聯,國際象棋和芭蕾舞一樣是國家行為。Borgov被描寫為精準冷酷的棋王。相反,Beth每次下棋都會感到恐懼、緊張
、興奮,以至憤怒等情緒,充滿人性表現。 

象棋不是一切

棋局的細緻描寫,主角棋藝的「升呢」,無疑是《后翼棄兵》的主軸,但更堪細味的卻是主角的成長。主角有常人難及的智力,數理歷史均能輕鬆拿得高分,唯有棋賽才令她真正找到挑戰。她把勝出比賽看成人生唯一目標。她又好勝,不接受對手求和,就算戰略上打和對她更有利,也偏要冒險求勝。Beth小小年紀已展現王者本色,卻是她身邊的平凡人教懂她做人的道理。在墨西哥城,Wheatley太太感到愛女為迎戰而緊張不已,她對Beth說,「象棋不是一切。生活和成長,活出自己的生命才是重要。」當Beth在棋賽敗北,又跟不同的男性交往後,開始明白養母的話,明白下棋並非人生一切。

有次,主角為準備在巴黎再戰Borgov而住進Benny紐約的家。經過多場比賽和訓練,BennyBeth早已愛慕對方,情到濃時自然夜夜纏綿。但Benny一覺醒來後,又把話題轉回棋局。但情竇已開Beth ,已不能像以前般滿足於象棋的世界,她開始對無盡棋賽感到厭倦,渴望與情人多親密一刻。Beth性格理性和好勝,很少流露軟弱,但看到Shaibel先生在地下室牆上貼滿有關她的剪報,想起年幼時就是這位清潔工引導她下棋時,Beth已忍不住眼中的淚水。


小說一直把Beth塑造成超凡天才,只對國際象棋這種智力遊戲感興趣,對周遭出現的平凡人和平庸事無心裝載。她的超凡理性,她獨來獨往的性格更令讀者感受到一份孤獨感。作者透過這幾段男女關係的描寫,透過主角對Shaibel先生流露的感恩之情,成功塑造出就算有強大理性的人,就算如何與眾不同的人,亦有情感的需要。透過主角日趨豐富的情感,作者讓人明白到感性的培養是成長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融入平民百姓中的王者 

傳統小說為影像媒體提供拍攝題材,小說成為影視作品後反過來帶動追看原著的熱潮,《后翼棄兵》可以說完美示範了這互動關係。事實上,很多優秀的小說兼備精彩劇情和深刻角色,只要遇上高手,就能改編成出色劇本。《后翼棄兵》拍成系列劇後上映不到一周,就成為平台上收視率最高的劇集,在權威評論網站更得到96%好評(註5),堪稱當年神劇。小說於1983年出版時雖引起過讀者關注,卻是Netflix把其引爆成全球話題。電視劇甚至帶動原著小說以至各式棋書大賣,民眾紛紛學習西洋棋。在視覺先行的世界,視像媒體對閱讀和文化風氣的影響力可見一班。


能夠成為2020年的話題作,《后翼棄兵》電視製作團隊的認真態度應記一功,身兼編導的Scott Franks與另一位編劇Allan Scott 一起改編故事,強化主角對交通意外的回憶,母親的死亡亦成為她成長中要處理的心結。小說形容主角能在腦袋中部署和推敲棋著,雖然這種能力對超級棋手而言並不罕見,但電視劇運用視覺效果來加以突出,可說做得恰到好處。

無論在選角、場景、道具,以至服飾、化妝、配樂等方面,製作團隊都一絲不苟。為了逼真,團隊找來職業棋手指導演員手法和姿勢,找來原著小說的象棋顧問 Bruce Pandolfini來當特別顧問。在Netflix版《后翼棄兵》,隨著扮演女主角的Anya Taylor-Jones從比賽賺到更多的錢,她的髮型、化妝和服飾都變得更入時,為了讓觀眾有回到60年代的感覺,她穿的每件服裝都是那年代的經典款式,其中一系列以棋盤格子為設計意念的時裝更見幕後工作人員的心思。導演亦深明作品的重點不是棋盤,而是人物。例如在巴黎的棋局,拍攝的重點明顯不在博奕,而是描繪Beth面對強敵Borgov時的心理變化。Taylor-Jones最終憑出色演技獲得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獎。唯一可以「挑剔」的是,小說的Beth樣子平凡,電視版卻沒有忠於原著,找來一位美女演出,這或許是製作人考慮「吸睛」原因而刻意製造的「瑕疵」。

在小說的終章,主角在莫斯科打敗數位大師級棋手,最後苦戰下擊倒Borgov,到達職業生涯頂峰。在終章最後一幕,Beth離開莫斯科前走到公園蹓躂,碰到一位邀她下棋的市民。小說只以短短兩段來交代最後一幕,電視劇卻為這幕加上更多內容和影像:貴為棋后的Beth穿上純白套裝,頭戴白帽,在公園中遇上一大群下棋的市民。他們沒有因為Beth擊倒國寶級棋手而憤恨,反請她加入下棋。主角面帶微笑,從容自若,以白棋皇后的姿態現身,意味終極王者能融入平民百姓中。電視劇這幕的發揮很有意境,有時,影像的表現能力確實勝文字一籌。




二流的美國作家?

《后翼棄兵》行文流暢,用詞優美。著有《別問我是誰》的加藉斯里蘭卡裔小說家Michael Ondaatje很欣賞此書寫作技巧,說:「Sheer entertainment. It is a book I reread every few years - for the pure pleasure and skill of it.。參與小說改編成的Allan Scott 更形容,特維斯為美國20世紀其中一位最出色的作家(註6)。特維斯年幼時曾患上風濕性心臟病,911歲期間因養病而被父母安置在兒童醫院兩年(註7),在院期間亦經常服食鎮靜藥物(註8)。或許,正是這些經歷令作者能創作出小說裡有血有肉的角色。 


《后翼棄兵》把棋盤上的對奕形容得緊湊有力,棋手在勝負間的心理變化細膩生動,棋局外描繪主角的成長更見功力。然而,特維斯曾說自己是名二流的美國作家(I think I am a good American writer of the second rank)(註9)。特維斯長期吸烟、酗酒、好賭,曾因此而影響寫作,也可能因為這些惡習而影響自我評價。特維斯於《后翼棄兵》出版翌年,年僅56歲就死於肺癌。若他能活到2020年,看到自己一手創造的角色活現螢幕,知道全球觀眾正為Beth能否在終極一戰中取勝而著緊時,他或許不會再介意自己是第幾流作家,而只會吸支煙,喝杯酒,把《后翼棄兵》一次看畢。 




二戰期間,特維斯在駐紮沖繩的美軍軍艦上服役,退伍後回到肯德基大學讀書,獲英國文學學士和碩士學位。畢業後在肯德基一小鎮任高中教師,並開始小說創作。他一生完成20多部短篇,及包括《后翼棄兵》在內的6部長篇小說。

《后翼棄兵》並不是特維斯第一部被改編搬上銀幕的小說,他之前的數本小說,包括1959年出版的講述一名美式桌球手的經歷的《江湖浪子》(The Hustler)及於1984年出版的續集《金錢本色》(The Color of Money),還有1963年的科幻小說《天外來客》(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都拍成大電影(註10),而且由相當有份量的導演和演員來執導和演出。

1961年上映的《江湖浪子》由保羅紐曼擔當主角,更被獲多項奧斯卡提名,到今日仍被視為經典電影。由於特維斯遲至1984年才完成並出版《江湖浪子》的下集,金錢本色》電影亦遲至1986才發行,這電影由荷李活名導馬田史高西斯執導,邀得保羅紐曼及湯告魯斯兩大荷李活巨星領銜演出,台前幕後陣容都相當鼎盛,保羅紐曼更勇奪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電影版《天外來客》與原著相比,改動較多,由搖滾音樂界重量級人物大衛寶兒飾演外星人的主角。(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