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3日星期日

只想回到過去 繁華盛世下的《大亨小傳》


清代納蘭性德云「人生若只如初見」傳誦至今;今人周杰倫唱《回到過去》依然引起無數共鳴。人生在世,難免面對一連串的失落與遺憾,不少人都希望撥回時鐘指針,讓光陰回帶,挽回段段錯過或糟蹋了的關係。美國經典小說《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又譯為《了不起的蓋茨比》,被譽為歷來最偉大的美國小說。蓋茨比的了不起,不在於他成功脫貧,晉身上流社會,土豪般地炫富,而是他不惜傾盡一切都要回到過去,為的只是重溫美好舊夢。透過費茨傑羅(F. Scott Fitzgerald)精雕玉砌的文字,這個以爵士年代為背景的悲劇愛情故事終成世界文壇不朽之作。

費茨傑羅
1920年代的美國,是縱情享樂、紙醉金迷的浮華時代。歷經一戰躍升世界一哥的美國經濟蓬勃,投機風氣也吹得正盛,男男女女在爵士音樂伴奏下紛紛起舞,醉生夢死,酒氣財色無一欠缺,禁酒令形同虛設。目睹戰爭殘酷又觸覺敏銳的「失落一代」,因傳統價值徹底崩潰而失去方向,盲目的拜金主義也令他們無所適從,他們走向頹廢的享樂主義,卻無法掩蓋內心的空虛。於是,他們用各種藝術形式刻畫當時的社會狀況,費茨傑羅就以《大亨小傳》這部僅百多頁的小說,濃縮了整個美國社會,成為了那個時代無出其右的代言人。
 
載歌載舞的爵士年代
小說的敘事者尼克(Nick)是中西部的富家子,戰後希望到東部買賣債券發大財。他在東卵(East Egg)落腳後與住在隔岸的表妹黛西(Daisy)聯絡,得知當地有名叫蓋茨比(Gatsby)的富豪就住在對岸。蓋茨比的富有程度相當誇張,只要到過他周末狂歡無度的嘉年華派對,無不膛目結舌,但是無人真正清楚他的過去和財富來源。尼克對這位富豪很是好奇,不料很快就受邀參加派對,還和蓋茨比成為好友,得知他過去種種不為人知的祕密,而正是這些秘密令他走向毀滅。我們透過尼克的眼光和筆觸,見證一個美國夢的興起與衰落,如夢幻泡影,正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兩個電影版本的蓋茨比和黛西

已經有花不完的鈔票,為何蓋茨比仍執意回到過去?出身貧窮的蓋茨比當年與富家女黛西相戀,因戰爭而分離,黛西等候數年,最後還是選擇與富裕的湯姆(
Tom)結婚。湯姆代表傳統的上等階層,有錢有權,可以隨意出軌玩弄女人,甚至犯事也可逃之夭夭,窮人在他眼中不是玩物就是螻蟻。然而,蓋茨比一直沒有忘記黛西,甚至把空洞膚淺的她無限美化為完美的象徵,成為他人生追求的終極目標。婚姻有名無實的黛西重遇蓋茨比後也愛火重燃,更令蓋茨比相信自己有能力對抗湯姆,把黛西搶回來。可惜,透過不法手段致富的蓋茨比在湯姆面前也是不堪一擊,最終更招致殺身之禍,結局無比蒼涼。看盡這一切而又願意陪伴他走完最後一程的,就只有尼克。

費茨傑羅與海明威

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經常與費茨傑羅相提並論,可謂當時美國文壇雙壁。與海明威克制簡練的文字不同,費茨傑羅下筆非常感性,充滿奪目的色彩,節奏感強烈,如同在演奏爵士音樂,張的比喻和形容有時甚至到了濫情的地步。但在《大亨小傳》,這種文字風格跟蓋茨比這個悲劇英雄和那個醉生夢死的年代完美結合,互相呼應,成就了一部充滿生命力,讓人百讀也無法窮盡其涵義的傑作。跟不少讀者一樣,我是因為讀了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而對這本書產生興趣。村上透過主角渡邊表達他對此書的熱愛:「《大亨小傳》一直是我心目中最棒的小說。我一心血來潮就從書架上拿出《大亨小傳》,隨便翻開任何一頁,便專心入神地讀起來,成為一種習慣,從來沒有一次失望過。沒有一頁是無聊的。我想為什麼這麼棒呢?而且想把那種棒的感覺傳達給別人。」

《大亨小傳》於1925年出版,深深地叩問了人人嚮往的美國夢,爵士時代也隨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而告終,使此書如同成為一則警世寓言。蓋茨比的美夢破碎,但其實他眼中虛幻的夢,又是否值得追求呢?差不多一百年後,我們的祖國終於富強起來,高舉中國夢的旗幟,正與美國爭一日之長短。《大亨小傳》刻劃的人性和對夢想的探討,套用在當今時代絲毫沒有過時之感。來讓我們再次重溫此書美得無以復加的結語:



2019年6月16日星期日

讀遠藤周作的《沉默》

先說一點有關天主教東傳日本的歷史。耶穌會士聖方濟·沙勿略(Francis Xavier)於1549年抵達鹿兒島,成為第一位踏足日本的天主教傳教士,自此,九州、京都和江戶地區地區都陸續有日本人受洗成為天主徒。豐臣秀吉於1586年出任太政大臣,成為日本最高掌權者,他改變以往對天主教的寬容政策,開始迫害天主教徒,宣布天主教為邪教。1597年,豐臣秀吉下令在長崎西坂將26名天主教徒處以焚刑。德川家康建立幕府政權後,繼續對西方宗教採取強硬政策,更於1614年把所有天主教神職人員驅逐出境。

儘管德川政權對天主教的高壓政策,仍有來自歐洲的司祭不忍信徒無人牧養,或明或暗地留在日本,費雷拉教父就是其中一位留下的神職人員。這位教父在大公教會中有祟高地位,但卻突然傳來他扺受不住逼迫而棄教,羅馬教廷對此感到極大震撼,並於1635年派出費雷拉教父三位學生卡爾倍、馬太及洛特里哥神父到日本查明究竟,三位司祭於1638年搭上遠赴日本的重任,亦揭起遠藤周作著名小說《沉默》的序幕。


島原天草之亂

三位神父自葡萄牙出發,但只有卡爾倍及洛特里哥兩位能成功到達日本。當時的日本實行封建統治,各地大名臣服於德川幕府,武士向藩主效忠,百姓又儼如武士的奴隸,因苛稅和雜役而生活在極度困苦中。三位神父在遠赴日本時,日本就發生夾雜由信仰衝突、高壓政治和苛捐重稅等原因造成的島原天草之亂(1637—1638年),近4萬名起義的天主徒在事件中被幕府軍鎮壓而喪生。踏足日本的洛特里哥親眼看到百姓像牛馬一樣工作,像牛馬一樣死去。西方來的神父把百姓當人看待,讓他們體會到溫暖,打動了不少日本農民相信天主。

為找出恩師費雷拉教父被指棄教的真相,卡爾倍及洛特里哥兩位神父首先要找出日本的信徒。在島原之亂後,日本基督徒再無法接觸到神父、修道士,處於非常孤立無援的狀態。但信徒仍會小心掩飾身份,甚至故意表現得像佛教徒一樣。兩位神父在澳門認識了一名日本信徒吉次郎,並在他的協助下來到日本,接觸到這些隱蔵基督徒。在簡陋的農家中,兩位司祭在微弱的燈火中與這些衣衫破爛的農民信徒在暗室裡偷偷進行敬拜,感受到在歐洲無比輝煌的天主教,是如此卑微地在日本存活下來。

雖然天主教是這樣卑微地延續,但官府仍然盡一切辦法把信徒找出來,再施以酷刑,務要迫使他們棄教。而測試信徒是否棄教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踏繪」,即要信徒踐踏一塊嵌有聖母和聖子像的木板,並在聖像上吐口水,罵聖母為妓女。吉茂和一蔵兩名村民最終因做不出「踏繪」這種事而被認定為信徒,更因此被綁在海邊十字架形的木柱上,潮漲時海水會浸至他們頭部,大浪翻起時更會把整個人吞沒。被這種叫做「水磔」處罰的人不會馬上死去,而是會在兩三日間身心俱疲而死。 

禁教以來,日本信眾群體雖然受盡官府的追捕、拷問以至濫殺,但仍至死不悔。在看到吉茂和一蔵連唱詩歌的氣力都用盡時,在極度痛苦的呻吟聲中斷氣,洛特里哥神父不禁要向他的神發問,為何祂一直沉默不語,像是看不到日本信徒的痛苦,而神在人的受苦中保持沉默亦是貫穿全書的主題。

看到教徒在「水磔」死去,令洛特里哥問上主為何只沉默不言,不介入拯救祂的子民。因為官兵的搜捕,洛特里哥與卡爾倍被迫要分開逃跑,後來因被吉次郎出賣而被官吏抓著。洛特里哥神父在被監禁時聽到別的囚牢傳出信徒背誦主禱文的聲音,令他點燃出一點希望,可是剛出現的信心又立刻被殘忍的濫殺而消滅—在毫無先兆下,其中一名被囚的單眼日本信徒被斬首。

請不要再捨棄我

洛特里哥為日本信徒的死而感到震驚,令他更不安的是,在一條生命失去後,信徒受刑的庭園仍然寂靜,蟬繼續鳴叫不停,好像一切都沒有發生過,洛特里哥再度向神發問:「請不要再捨棄我,不要再莫名其妙地拋棄我們。」為再次摧毁洛特里哥的信念,官吏帶他去到一個山頭,他看到卡爾倍神父在遠處的沙灘上,官吏把用草蓆綑綁的日本信徒趕上小舟,並把他們從舟上推進海中。為了拯救他們,卡爾倍神父一面游向大海,一面懇切禱告,可是神沒有回應,他在神的沉默中葬身海中。

與天主教周旋多年令官吏明白神父都不怕死,讓神職人員有殉教的機會,反而會令信徒的信念更堅定,而唯一能打擊信徒信心的是迫使來自歐洲的神職人員棄教。於是官吏把洛特里哥關在囚室中,並找來數位他認識的信徒,再把這幾位男女信徒手腳綁起,無法動彈地倒吊放入地穴中,更殘忍的是,為延長受苦的時間,信徒耳後會被穿小洞,血從小洞、口和鼻中慢慢滴出,而在受苦的過程中則會不斷發出呻吟聲。

洛特里哥神父原以為這是看守囚室的獄卒發出的鼻鼾聲,已棄教並改名為澤野忠庵的費雷拉教父突然出現在囚室外,跟他的徒弟說,這是信徒在「穴吊」時發出的呻吟聲。費雷拉說他也試過被「穴吊」三天,卻沒有說出一句辱罵神的說話,費雷拉還說受刑的日本信徒已表示願意棄教,只是因為當日的他,今日的洛特里哥不肯棄教而要繼續受「穴吊」的痛苦。如他的恩師一樣,當洛特里哥神父聽到信徒們悽慘的叫聲時,他再也忍受不住良心的煎熬,把腳踏在聖像上,棄教了。

「穴吊」的呻吟聲刺透洛特里哥的心。為了拯救這些為他受苦的信徒,洛特里哥不得不放棄信仰,出賣神,失去救贖。當洛特里哥回想吉茂和一蔵受「水磔」的刑罰,單眼日本信徒被斬首,卡爾倍神父耗盡氣力而死於大海,信徒因「穴吊」而發出呻吟聲,他禁不住埋怨神為何不幫助信徒脫離痛苦,為何一直保持沉默不語。當要踐踏他一生視為最聖潔的東西時,一把聲音跟他說,「踏下去吧!踏下去吧!你的疼痛我最清楚了。踏下去吧!我是為了要讓你們踐踏才來到這世界,為了分擔你們的痛苦才背負十字架。」 

沉默中我聽見祢的聲音

在踏繪的一刻,洛特里哥以為自己背叛了天主,卻感到基督的寬恕和憐憫。他說在沉默中我聽見祢的聲音(It was in the silence that I heard your voice) ,但洛特里哥的信仰卻從此得以重生。為了其他人免去痛苦,他甘願背負棄教的汚名在日本生活下去,並被迫取了死去的岡田三右衛門的日本名字,並接收了他的妻子。他原本以為來到日本去為天主而戰,最終卻徹底地變成一個棄教的日本人。

在洛特里哥心中,帶他到日本的吉次郎最初是一名狡猾、懦弱、卑屈、膽小的基督徒,經常因捱不住逼迫而背叛信仰,更試過因被官兵威迫而出賣洛特里哥,令他被捕,亦使洛特里哥非常看不起他。但吉次郎屢次向洛特里哥申辯,他天生是弱者,無勇氣像信仰強者般殉教。在洛特里哥棄教之後,吉次郎仍想向他告解,尋求神的寬恕。此刻,洛特里哥再不厭棄他,說信仰中沒有強者和弱者之分,弱者經歷的痛苦不比強者少。

記得《沉默》於數年前由馬田·史高西斯拍成電影,無論看電影或書都令筆者有種透不過氣來的感覺,尤其不想看到、讀到信徒被無理折磨至死的片段,而每當洛特里哥神父質問神為何沉默時,都會勾起筆者的共鳴。神為何容許苦難和不義發生?而在人受難時,神在哪裡?為何沉默?這些對苦難的詰問是基督信仰最難回答的問題。

洛特里哥神父最後在日本終老,不但不能為神傳揚天國的福音,還要幫助幕府設法抵抗天主教傳入日本。可以說,他的人生是徹底的失敗。但洛特里哥神父在連番詰問神為何沉默後,他卻發現了基督的新形象。歐洲人認識的基督是一位戰勝了死亡,充滿大能的勝者,在日本,洛特里哥神父看到的卻是一個貧窮、無力、無能、遭人踐踏的基督。洛特里哥初到日本時,吉茂送給他一個質地粗糙的十字架,在他老死日本時,他手中仍拿著這十字架,亦是這以弱者姿勢出現的神一直陪伴他在日本經歷了無數風雨。如他所說,他沒有放棄他的神,他只是以別的形式愛他的神,用新的角度來了解基督的愛。

2019年6月9日星期日

為精讀正名 悅讀經典作品



文字凋零是數碼年代的全球化現象。在人文基礎尤其薄弱的香港,本地學生語文水平每況愈下,母語教學拖低英文水平是無可避免,但當局曾為替公開考試洗脫背誦之名而取消範文,不但沒有幫助學生思維變得靈活,反讓他們少數接觸優秀文字的機會都沒有,以至學生屢屢犯下缺乏基本常識的語文錯誤,讓改卷的哭笑不得,也讓教學的搖頭嘆息。

讀余非的沒有範文的日子--細心讀經典外國文學(1),深感他是對文字和教育都非常執著的有心人,為推動本地學生的閱讀和寫作不斷努力。他是作家,也是教師,更是位出色的讀者。幾重身分和深厚經驗,讓他的文字寫來深入淺出,既能夠觸及作品精妙細微之處,又能夠照顧學生和老師的閱讀需要。相對寫作,余非更重視閱讀,
認為沒廣泛深入的閱讀基礎,寫來的作品只能是皮毛的小情緒和小聰明,容易讓人自我膨脹。他進一步強調,不但要讀,更必須挑好的東西來讀,才不會被壞作品污染。經典作品,就是具備大量優秀條件而且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是提高讀寫能力的不二途徑。

在本書,他為自己設下了不可能的任務,為沒有範文又想讀範文的中學生開書單。要知一般報章社論也嫌長的年代,要沒閱讀習慣的學生捧讀經典有如天荒夜談,沒有深厚的閱讀基礎和教學經驗,不可能選得好和講得好。余非挑選的九個作家,橫跨美歐拉美,新舊兼備,每個均以數篇主題突出的文章引介,透過原文節選和解讀,示範如何從中看出其精妙之處,以及作品之於現代的意義,附設的教學指導也很有參考價值。

經典文學就是對人性最精妙深刻的觀察和表達,這也是作品能夠跨越時空和地域流傳下來的原因。去年,中學文憑試中國語文科終於重設範文,但只限12篇文言文範文,外國經典文學仍是失落的拼圖。自己也是在範文時代過來人,深明若教者不得其法,不但無法改善學生的語文能力,更極可能扼殺他們的閱讀興趣。看著余非精彩到位的拆解,精讀不再是那些雞精讀物的「精」,而是精度閱讀的「精」。這本百來頁的書,讓語文系畢業的我上了一課很充實的外國文學課,他大力推薦史坦貝克的《小紅馬》,已在必讀之列了!

連結:


2019年6月2日星期日

舌尖上的民國歷史


二毛
 內地美食作家二毛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詩人身分踏入文壇,但早對美食有濃厚興趣,後來棄文從商,進軍飲食界打出名堂,把北京食店「天下鹽」經營得有聲有色。生意成功後他不但沒有放棄本業,還把兩者有機地結合,在各大報章雜誌撰寫專欄推廣傳統飲食文化。文筆了得加上豐富的實戰經驗,他獲評「寫字的人裡面最會做菜的,做菜的人裡面最會寫字的」。在《民國吃家》這本趣味盎然的近作,他把專長發揮得淋漓盡致,透過一道道佳餚美食,寫香、寫活了一位位民國時代的風雲人物。

梅菜扣肉
《民國吃家》陣容鼎盛,有帝皇將領,也有文人墨客:袁世凱、魯迅、譚延闓、張大千、胡適、于右任、張學良、王世襄、梅蘭芳、郁達夫、張愛玲和蔣介石。他們除了聲名顯赫,在不同領域上建功立業,在飲食史上也留下無法磨滅的身影,很多流傳至今的家鄉名菜都是他們的心頭好。以浙江紹興文豪魯迅為例,受家鄉文化的浸染,清燉魚翅、臭豆腐和雜錦蛋等紹興美食都是他的所愛,經常出現在小說裡頭,但要數最愛的還是梅菜扣肉。這道菜是紹興當地農村的家常菜,後來成為屬八大菜系之一的浙江菜的代表菜。魯迅招待朋友時必點這道「色澤紅亮,肥而不膩,鹹甜入味」的美食,可見地位之高。

譚延闓
英雄豪傑漂泊四方卻終身不忘家鄉味道,固然令人動容,吃家因為食物而結下深厚情誼更是讓人低迴不已。譚延闓有「民國第一吃家」的美譽,對飲食和烹飪均有獨到見解,要成為他的家廚也必定有超一流的水平,曹敬臣就是這麼一位人物。精通食經的譚經常把想法傳授曹,雖然會煮但不會下手,留給曹以他更高超的手藝把想法實現出來。這對夢幻組合成就了聞名全國的祖庵菜。不幸,譚僅五十一歲就因墮馬引發腦溢血身亡,曹送贈的輓聯盡表哀念之情:


靜庭退食憶當年,公子來時,我亦同嘗甘苦味;
治國烹鮮非兩事,先生去矣,誰識調和鼎鼐心。

醬爆雞丁
二毛作為知名食店的創辦人,烹調技巧要比一般作家厲害,對已經失傳的菜色尤其著迷,因此下了很大功夫收集和研究舊時菜譜,除了作為寫作材料,還可作店鋪菜色的創作靈感,可謂一石二鳥。好一個內行人,描寫烹調過程和竅門自然特別到位和細緻,看著文字已能產生味覺,懂下廚的更可依指示嘗試。例如他寫胡適時,對他特別喜愛的醬爆雞丁就詳加分析,先一一寫出正宗的方法,再分析這道菜現在變味的各種原因,其一就是不用豬油。接著他再寫炒豆腐腦的做法,文字呈現的畫面同樣色香味兼備,看著也覺得好吃。

透過描寫這群民國吃家種種關於吃的逸事,描繪那時代的人情往來和歷史場景,二毛成功還原了一幕幕故國風情錄。現在,民國風情看似遙不可及,但中國作為吃的大國,這書給予我們重新體會國菜源遠流長的歷史的機會。知道看似尋常菜色背後的人和事,再細品他們終身惦掛的家鄉味道,我們跟這些民國吃家的距離,好像又近了那麼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