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凋零是數碼年代的全球化現象。在人文基礎尤其薄弱的香港,本地學生語文水平每況愈下,母語教學拖低英文水平是無可避免,但當局曾為替公開考試洗脫背誦之名而取消範文,不但沒有幫助學生思維變得靈活,反讓他們少數接觸優秀文字的機會都沒有,以至學生屢屢犯下缺乏基本常識的語文錯誤,讓改卷的哭笑不得,也讓教學的搖頭嘆息。
讀余非的《沒有範文的日子--細心讀經典外國文學(1)》,深感他是對文字和教育都非常執著的有心人,為推動本地學生的閱讀和寫作不斷努力。他是作家,也是教師,更是位出色的讀者。幾重身分和深厚經驗,讓他的文字寫來深入淺出,既能夠觸及作品精妙細微之處,又能夠照顧學生和老師的閱讀需要。相對寫作,余非更重視閱讀,認為沒廣泛深入的閱讀基礎,寫來的作品只能是皮毛的小情緒和小聰明,容易讓人自我膨脹。他進一步強調,不但要讀,更必須挑好的東西來讀,才不會被壞作品污染。經典作品,就是具備大量優秀條件而且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是提高讀寫能力的不二途徑。
讀余非的《沒有範文的日子--細心讀經典外國文學(1)》,深感他是對文字和教育都非常執著的有心人,為推動本地學生的閱讀和寫作不斷努力。他是作家,也是教師,更是位出色的讀者。幾重身分和深厚經驗,讓他的文字寫來深入淺出,既能夠觸及作品精妙細微之處,又能夠照顧學生和老師的閱讀需要。相對寫作,余非更重視閱讀,認為沒廣泛深入的閱讀基礎,寫來的作品只能是皮毛的小情緒和小聰明,容易讓人自我膨脹。他進一步強調,不但要讀,更必須挑好的東西來讀,才不會被壞作品污染。經典作品,就是具備大量優秀條件而且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是提高讀寫能力的不二途徑。
在本書,他為自己設下了不可能的任務,為沒有範文又想讀範文的中學生開書單。要知一般報章社論也嫌長的年代,要沒閱讀習慣的學生捧讀經典有如天荒夜談,沒有深厚的閱讀基礎和教學經驗,不可能選得好和講得好。余非挑選的九個作家,橫跨美歐和拉美,新舊兼備,每個均以數篇主題突出的文章引介,透過原文節選和解讀,示範如何從中看出其精妙之處,以及作品之於現代的意義,附設的教學指導也很有參考價值。
經典文學就是對人性最精妙深刻的觀察和表達,這也是作品能夠跨越時空和地域流傳下來的原因。去年,中學文憑試的中國語文科終於重設範文,但只限12篇文言文範文,外國經典文學仍是失落的拼圖。自己也是在範文時代過來人,深明若教者不得其法,不但無法改善學生的語文能力,更極可能扼殺他們的閱讀興趣。看著余非精彩到位的拆解,精讀不再是那些雞精讀物的「精」,而是精度閱讀的「精」。這本百來頁的書,讓語文系畢業的我上了一課很充實的外國文學課,他大力推薦史坦貝克的《小紅馬》,已在必讀之列了!
連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