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位作者與讀者40年後相遇的奇妙故事。
相知
每期我必追讀小思、林之及張思雲的「三人行」專欄,尤其喜歡張思雲,因其內容成熟,情理並茂,洋溢對家國和社會的關懷,孕育我的中國情、社會心,深深影響個人成長。張思雲擅長透過小故事分享大道理,今天我仍記得他那篇感人至深的「野草」:家傭努力賺錢,供養苛索連連的鄉下家人,側面反映當年的中港隔閡。後來「三人行」專欄文章結集出版,我自然買來珍藏。
大學時我也開始寫作,不時投稿報章。毫不諱言,當時我其實刻意模仿張思雲的風格,期望讀者也可從拙作中有得著,當然自知「畫虎不成反類犬」,與他相去甚遠。畢業後工餘仍有筆耕,筆名思懷。
相遇
十多年前起,我常讀前立法會議員張文光在《明報》發表的政論文章,雖以表達政見為主,但筆觸情感充沛,用字精煉,極富感染力。遇上佳作,我會剪存下來,有空重讀溫習,望習其精華。
張文光和我同住美孚新村,多年前在地鐵站遇見,我冒昧上前和他握手,讚賞和感謝其文章,他也親切回應。
相交
踏入2019年,不知怎的,心中泛起一個意念:張文光會否是當年的張思雲?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印象中兩人簽名筆跡相似。可是,我對這個大膽猜測沒有把握肯定。每次出入美孚,總會東張西望,期望再和張文光遇上,上前問個明白,以解心中疑團。可惜多月來皆徒勞無功,心覺納悶。
想不到,機會不期而至。我一位美孚羽毛球球友竟是張文光鄰居,於是冒昧拜托他求證。收到球友訊息回覆,我驚訝自己的第六感竟然證實了:張文光就是當年的張思雲。
翌日事忙,仍興奮地寫了一封簡單的感謝信,托球友交給張文光。我雖留下了電話,但真的收到張文光的訊息時,仍覺得非常意外和驚喜。就是這樣,思懷終於在分隔40年時空後,遇上文章恩師思雲,及後更在通訊軟件交流了席慕容和艾青等的新詩……
文章千古事,孤獨寸心知。作者和讀者多不相識,但在文字的國度,讀者和作者能突破時空,在心靈空間相知、相遇,生命交流,何等感人動心。我堅持這輩子繼續寫作,期望引起更多共嗚,一如思懷和思雲這場延綿40年,從字海到人海的相遇之旅。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