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7日星期日

白棋皇后是怎樣煉成的

Netfilx拍攝的七集微型電視劇《后翼棄兵》(Queen's Gambit)2020年在全球爆紅,贏得十一個艾美獎項(註1),風頭一時無兩。此劇改編自美國作家特維斯(Walter Tevis) 1983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因為電視劇叫好叫座,帶動原著亦備受追捧。小說描寫一名8歲的象棋神童Elizabeth Harmon(簡稱Beth),因母親交通意外身亡而入住孤兒院,卻在偶然機會下學懂國際象棋。故事講述她如何戰勝一個又一個對手,最終在19歲時登上世界棋后的寶座。

國際象棋又稱西洋象棋,在西方世界簡稱象棋(Chess)。象棋雙方各有16隻棋子:國王、皇后、主教、騎士、城堡和兵,持黑棋及白棋的兩方在64格棋盤上對奕,以將死對手的國王為勝方。象棋於10世紀由阿拉伯世界傳入歐洲,發展至15世紀時,棋子走法出現革命性改變,奠定現代象棋基礎(註2)。經數百年的發展,西洋棋手寫下大量棋書,發展出不同的開局、中局及終局的戰略。「后翼棄兵」(Queen's Gambit)就是女主角Beth喜歡的開局戰略,意思是白方將王后及主教前的兵向前移動來開局,必要時會犠牲其中一隻兵來換取佔有棋盤中央的有利位置(註3)

特維斯8歲時學懂象棋,長大後對下棋的興趣一直有增無減,寫作之餘亦是一名曾參與近20場職業比賽的棋手。(註4)作者寫本書時找來職業棋手作顧問,把José Raúl CapablancaReuben FinePaul Morphy等象棋大師的故事加進小說,既令讀者長知識,亦增添閱讀趣味。象棋牽涉非常高深的學問,若作者對象棋一竅不通,相信很難單靠看參考書和想像來完成這作品。

象棋師傅是一位清潔工

《后翼棄兵》時代背景為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美國,故事開章說,因母親在交通意外中死去,Beth因而要入住孤兒院。在偶然的機會下,Beth在孤兒院地牢認識了脾氣古怪的清潔工 Shaibel先生,她看到清潔工在一個放著黑白兩色棋子的棋盤上自我對奕,Beth對這種遊戲很感興趣,並憑著觀察和Shaibel先生的教導學懂了這種她後來才知道名叫國際象棋的棋戲。在最初的數次對局,Shaibel先生仍能稍佔上風,但很快就不敵這名小女孩。清潔工雖然見識有限,棋藝不高,但Beth的天分實在太突出,他開始意識到站在面前的是一名象棋神童,象棋界的明日之星。 



Beth13歲那年被Wheatley夫婦收養,搬往肯德基州列克星敦生活。在新環境下,Beth有更多機會閱讀象棋教材和參賽,令她的天分得以更好地發揮。雖然國際象棋的世界由成年男性主導,但Beth沒有因此畏懼。象棋有評分制度(rating),棋手因應往績而得到相應評分,賽會會安排評分相若的棋手進行對壘。Beth起初因沒有參賽經驗,無任何評分,卻大膽參加州錦標賽,更一舉擊敗衛冕的Beltik,成為州冠軍。

一鳴驚人的她繼續東征西討,拿下多個國內賽事冠軍。雖然在第一次與全美國冠軍Benny Watson對賽中輸掉,但很快就在第二次與他對戰時擊敗他而登上美國后座。小說以美蘇冷戰為時代背景,故事鋪排Beth成為美國棋后後繼續出征國際,挑戰屹立棋壇多年的世界冠軍蘇聯棋王Borgov。可惜,在墨西哥城及巴黎的對賽,Beth始終不及Borgov的老練,兩度敗陣,令她跌入情緒低谷。故事的終章描寫Beth如何克服低潮,重拾初生之犢的鬥心,到象棋聖地莫斯科大戰多位世界頂級棋手,最終擊敗Borgov,成為終極王者。

國際象棋既然是本書的舞台,自然少不了棋盤對奕。如讀者懂得象棋,能看明棋局走向,體會肯定更深。但就算讀者像筆者般不懂下棋,本書亦不會令你失望。事實上,吸引筆者看完全書的並非那些精心設計的棋局,而是圍繞著女主角的一段段親情、愛情及友情,以及女主角在這些關係培育下所經歷的成長。

愛妳的母親

小說第一個亮點是,主角和養母之間關係的轉變。原來,收養Beth的決定是Wheatley太太的主意,她丈夫只是順應太太的想法而已Beth一去到養父母家,養父就要外出工作,令Beth儼如加入一個單親家庭。丈夫很少在家,令Wheatley太太經常情緒低落,收養Beth也不過為了家中多一個人陪伴。Wheatley太太起初對養女並不特別熱情,但知道她棋藝了得後,便鼓勵她參賽賺錢,更主動推薦自己當她的經理人,替她報名參賽,安排交通及酒店,向學校解釋女兒為何缺課。Beth小小年紀成為棋界紅人,從棋賽贏得豐厚獎金,令兩母女可以過著舒適生活。一起南征北戰,兩人本來疏離的關係亦變得親密起來。Beth中學畢業時,Wheatley太太送她一隻寶路華手錶,錶殼刻上:「愛妳的母親。」

主角智力超凡,外表卻很平凡。她經常覺得樣貌不及其他女孩。但無論美醜,少女總會憧憬愛情。Beth13歲首次參加公開賽時遇上的Towns,雖然棋藝遠遜於她,翩翩風度卻讓Beth生平首次有觸電的感覺。同樣是她手下敗將的BeltikBenny為了協助她擊敗世界冠軍Borgov,給予Beth特別的戰術訓練。為了特訓,Beltik搬進Beth家,Benny更邀請Beth到他紐約的家同住。少男少女晝夜相對就會產生感情,Beth亦先後與BeltikBenny發生肉體關係。

 


親情和愛情外,小說對友情亦有著墨。在孤兒院,主角不但從清潔工Shaibel先生處學懂下棋,還認識了比她大3歲的黑人Jolene,彼此成為好友。但自從搬入領養家庭後,主角就一直忙於比賽,已多年沒有再跟Jolene聯絡。在5060年代,美國的孤兒院會向小孩派發鎮定劑,主角從那時開始染上服食鎮定劑的習慣。她在墨西哥城首次被Borgov擊敗,回到酒店房間後發現養母已病逝床上。在棋賽和人生的雙重打擊下,這位棋壇新貴開始染上酒癮。主角在巴黎的比賽中第二次遇上Borgov,力戰而不敵,回到美國後情緒變得極度低落,就越發沉迷於藥物和酒精,生活變得糜爛,無心戀戰,最後甚至連衛冕肯德基州冠軍的賽事都輸掉。在人生低谷,主角想起Jolene,更打聽到她已離開孤兒院,並與她住在同一座城市。

回到孤兒院地下室

兩人聯絡上後,比Beth成熟懂事的Jolene發覺,即將要到莫斯科第三次與Borgov對賽的Beth,心神恍惚。為了使主角重拾生活動力,Jolene與她一起緬懷孤兒院的童年舊事,更鼓勵她運動,戒掉鎮靜藥及酒精。此時,孤兒院院長致電主角,通知她Shaibel先生的死訊。Jolene開車與Beth一起回到孤兒院參加他的安息禮。Beth回到她第一次接觸國際象棋的地下室,看到以前跟 Shaibel先生下棋用的小桌仍放在火爐旁,發現他貼滿有關自己參賽的新聞剪報和勝出比賽時拍下的照片,頓時明白,Shaibel先生一直在關注和支持她。跟棋界的高手和大人物相比,Shaibel先生只是一名微不足道的清潔工,但對主角來說,卻是她的恩師。對快將再戰強敵BorgovBeth 來說,恩師背後的鼓勵,意義非凡,更是來得及時。


本書講述一名天才女孩登上世界頂峰的故事,不能或缺是一名她在登峰前要戰勝的對手。俄羅斯有深厚的西洋棋文化,作者亦安排蘇聯棋王Borgov成為她的終極敵人,令本書增加了一層美蘇爭霸的政治味道。小說背景設在兩國冷戰的年代,令棋盤成為國家爭霸的另一戰場。小說刻意營造兩國差異。例如,美國棋手按個人天分追求卓越,但在蘇聯,國際象棋和芭蕾舞一樣是國家行為。Borgov被描寫為精準冷酷的棋王。相反,Beth每次下棋都會感到恐懼、緊張
、興奮,以至憤怒等情緒,充滿人性表現。 

象棋不是一切

棋局的細緻描寫,主角棋藝的「升呢」,無疑是《后翼棄兵》的主軸,但更堪細味的卻是主角的成長。主角有常人難及的智力,數理歷史均能輕鬆拿得高分,唯有棋賽才令她真正找到挑戰。她把勝出比賽看成人生唯一目標。她又好勝,不接受對手求和,就算戰略上打和對她更有利,也偏要冒險求勝。Beth小小年紀已展現王者本色,卻是她身邊的平凡人教懂她做人的道理。在墨西哥城,Wheatley太太感到愛女為迎戰而緊張不已,她對Beth說,「象棋不是一切。生活和成長,活出自己的生命才是重要。」當Beth在棋賽敗北,又跟不同的男性交往後,開始明白養母的話,明白下棋並非人生一切。

有次,主角為準備在巴黎再戰Borgov而住進Benny紐約的家。經過多場比賽和訓練,BennyBeth早已愛慕對方,情到濃時自然夜夜纏綿。但Benny一覺醒來後,又把話題轉回棋局。但情竇已開Beth ,已不能像以前般滿足於象棋的世界,她開始對無盡棋賽感到厭倦,渴望與情人多親密一刻。Beth性格理性和好勝,很少流露軟弱,但看到Shaibel先生在地下室牆上貼滿有關她的剪報,想起年幼時就是這位清潔工引導她下棋時,Beth已忍不住眼中的淚水。


小說一直把Beth塑造成超凡天才,只對國際象棋這種智力遊戲感興趣,對周遭出現的平凡人和平庸事無心裝載。她的超凡理性,她獨來獨往的性格更令讀者感受到一份孤獨感。作者透過這幾段男女關係的描寫,透過主角對Shaibel先生流露的感恩之情,成功塑造出就算有強大理性的人,就算如何與眾不同的人,亦有情感的需要。透過主角日趨豐富的情感,作者讓人明白到感性的培養是成長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融入平民百姓中的王者 

傳統小說為影像媒體提供拍攝題材,小說成為影視作品後反過來帶動追看原著的熱潮,《后翼棄兵》可以說完美示範了這互動關係。事實上,很多優秀的小說兼備精彩劇情和深刻角色,只要遇上高手,就能改編成出色劇本。《后翼棄兵》拍成系列劇後上映不到一周,就成為平台上收視率最高的劇集,在權威評論網站更得到96%好評(註5),堪稱當年神劇。小說於1983年出版時雖引起過讀者關注,卻是Netflix把其引爆成全球話題。電視劇甚至帶動原著小說以至各式棋書大賣,民眾紛紛學習西洋棋。在視覺先行的世界,視像媒體對閱讀和文化風氣的影響力可見一班。


能夠成為2020年的話題作,《后翼棄兵》電視製作團隊的認真態度應記一功,身兼編導的Scott Franks與另一位編劇Allan Scott 一起改編故事,強化主角對交通意外的回憶,母親的死亡亦成為她成長中要處理的心結。小說形容主角能在腦袋中部署和推敲棋著,雖然這種能力對超級棋手而言並不罕見,但電視劇運用視覺效果來加以突出,可說做得恰到好處。

無論在選角、場景、道具,以至服飾、化妝、配樂等方面,製作團隊都一絲不苟。為了逼真,團隊找來職業棋手指導演員手法和姿勢,找來原著小說的象棋顧問 Bruce Pandolfini來當特別顧問。在Netflix版《后翼棄兵》,隨著扮演女主角的Anya Taylor-Jones從比賽賺到更多的錢,她的髮型、化妝和服飾都變得更入時,為了讓觀眾有回到60年代的感覺,她穿的每件服裝都是那年代的經典款式,其中一系列以棋盤格子為設計意念的時裝更見幕後工作人員的心思。導演亦深明作品的重點不是棋盤,而是人物。例如在巴黎的棋局,拍攝的重點明顯不在博奕,而是描繪Beth面對強敵Borgov時的心理變化。Taylor-Jones最終憑出色演技獲得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獎。唯一可以「挑剔」的是,小說的Beth樣子平凡,電視版卻沒有忠於原著,找來一位美女演出,這或許是製作人考慮「吸睛」原因而刻意製造的「瑕疵」。

在小說的終章,主角在莫斯科打敗數位大師級棋手,最後苦戰下擊倒Borgov,到達職業生涯頂峰。在終章最後一幕,Beth離開莫斯科前走到公園蹓躂,碰到一位邀她下棋的市民。小說只以短短兩段來交代最後一幕,電視劇卻為這幕加上更多內容和影像:貴為棋后的Beth穿上純白套裝,頭戴白帽,在公園中遇上一大群下棋的市民。他們沒有因為Beth擊倒國寶級棋手而憤恨,反請她加入下棋。主角面帶微笑,從容自若,以白棋皇后的姿態現身,意味終極王者能融入平民百姓中。電視劇這幕的發揮很有意境,有時,影像的表現能力確實勝文字一籌。




二流的美國作家?

《后翼棄兵》行文流暢,用詞優美。著有《別問我是誰》的加藉斯里蘭卡裔小說家Michael Ondaatje很欣賞此書寫作技巧,說:「Sheer entertainment. It is a book I reread every few years - for the pure pleasure and skill of it.。參與小說改編成的Allan Scott 更形容,特維斯為美國20世紀其中一位最出色的作家(註6)。特維斯年幼時曾患上風濕性心臟病,911歲期間因養病而被父母安置在兒童醫院兩年(註7),在院期間亦經常服食鎮靜藥物(註8)。或許,正是這些經歷令作者能創作出小說裡有血有肉的角色。 


《后翼棄兵》把棋盤上的對奕形容得緊湊有力,棋手在勝負間的心理變化細膩生動,棋局外描繪主角的成長更見功力。然而,特維斯曾說自己是名二流的美國作家(I think I am a good American writer of the second rank)(註9)。特維斯長期吸烟、酗酒、好賭,曾因此而影響寫作,也可能因為這些惡習而影響自我評價。特維斯於《后翼棄兵》出版翌年,年僅56歲就死於肺癌。若他能活到2020年,看到自己一手創造的角色活現螢幕,知道全球觀眾正為Beth能否在終極一戰中取勝而著緊時,他或許不會再介意自己是第幾流作家,而只會吸支煙,喝杯酒,把《后翼棄兵》一次看畢。 




二戰期間,特維斯在駐紮沖繩的美軍軍艦上服役,退伍後回到肯德基大學讀書,獲英國文學學士和碩士學位。畢業後在肯德基一小鎮任高中教師,並開始小說創作。他一生完成20多部短篇,及包括《后翼棄兵》在內的6部長篇小說。

《后翼棄兵》並不是特維斯第一部被改編搬上銀幕的小說,他之前的數本小說,包括1959年出版的講述一名美式桌球手的經歷的《江湖浪子》(The Hustler)及於1984年出版的續集《金錢本色》(The Color of Money),還有1963年的科幻小說《天外來客》(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都拍成大電影(註10),而且由相當有份量的導演和演員來執導和演出。

1961年上映的《江湖浪子》由保羅紐曼擔當主角,更被獲多項奧斯卡提名,到今日仍被視為經典電影。由於特維斯遲至1984年才完成並出版《江湖浪子》的下集,金錢本色》電影亦遲至1986才發行,這電影由荷李活名導馬田史高西斯執導,邀得保羅紐曼及湯告魯斯兩大荷李活巨星領銜演出,台前幕後陣容都相當鼎盛,保羅紐曼更勇奪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電影版《天外來客》與原著相比,改動較多,由搖滾音樂界重量級人物大衛寶兒飾演外星人的主角。(註11)


 

 

2022年6月30日星期四

從3P淺析《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做人如果無夢想,和咸魚有什麼分別?』,這是周星馳在電影《少林足球》的金句。

追尋夢想,是古今中外的文學、音樂或電影反覆出現的永恆主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作者柯艾略,怎可能『舊酒新瓶』,以這個主題寫書而突圍而出,以致洛陽紙貴? 但他卻做到了。()

故事梗概

牧羊少年聖地阿哥追尋夢想,整個奇幻之旅,按時序分三個階段:

階段

遇見主要人物

聖地阿哥成長

牧羊

 

安舒區

撒冷王 

騙子

吉卜賽老婦(解夢)

一書當枕,雲遊四海(目標),牧養60隻羊,工作悠閑

水晶店

幹活

老闆(目標:麥加朝聖)

(遵守古蘭經戒條)

為到埃及尋夢而賺旅費

埃及沙漠及綠洲

尋夢想意義

英國人(目標:找煉金術)  

駱駝商隊

沙漠女子沙蒂瑪

愛情價更高:『沙蒂瑪,我來了』

抵達埃及金字塔

 

 

自我影照(Projection)


故事看似天馬行空,但作者高明地運用這寓言的體裁,似言『此』,實指『彼』,借『虛構』情節,卻道出許多真實人生的處境,像濃縮了人生,包括事業、愛情、悠閑、理想等範疇。讀者像照鏡子一樣,總能在當中找到其人生對應點,看見自己某一方面,特別內心的映照,以『虛擬』小說來寫人生之現實。

這小說包容性廣,充滿徵性符號。讀者邊讀,邊影照自己人生,『解碼』後連結個人生命經驗。『主角哪些話,似曾相識,好像曾是自己心裡話……』故事不長,卻留下寶貴反思空間。

多元宗教(Pluralism)

聖地阿哥這奇幻旅程,像有一股無形力量引領和掌管(天命),所以須尊重預兆(例如夢境),循遵而行,這樣才能抵達埃及金字塔,找到煉金術、尋得點金石。

哲學宗教指引我們反思價值觀及人生意義。這小說很形而上及後現代,滲滿不同的宗教語言,廣納百川,猶如宏闊宗教光譜:『萬物皆為一物』(新紀元運動)、『烏陵土明』(基督教)、『馬克圖布(命中注定)(伊斯蘭教)。不同信仰的讀者,總能在這奇幻旅程,找到自己熟悉的『沙漠言語』、『宇宙靈魂』或『世界之魂』,至於這些玄妙的術語具體指什麼,人人不同,各自尋覓,充份體現多元化。   

人生意義(Purpose)


這小說儼如天路旅程或心路歷程,鼓勵讀者仿牧羊少年聖地阿哥,成爲自己獨特人生的尋寶冒險家。在這書刺激下,我也反省了自己,走過了公務員及培訓師兩站後,正開展新的志業:推廣閱讀及創意。

朋友,今天你仍留在『安舒區牧羊』?或是在『水晶店幹活打滾』?還是你正在向金字塔進發,尋找你的煉金術?

讓我們再燃夢,把平淡人生點石成金!

 

金句擷錄:

『每人都有一份等待他去發掘的寶藏』

 『找自己的寶藏,永遠清楚你想要什麼』

 『永遠不要放棄你的夢想』

 『只有一件事可以阻礙夢想成真,那就是怕失敗。』

 『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

 『你必須遵從預兆,才能發現寶藏。神已經為每個人鋪好了路,你只需要去解讀祂留給以的預兆。』

 『最深最暗的黑夜總是黎明來臨的前一刻』

註:這小說1988年面世以來,被翻譯成68種語言,暢銷160多個國家和地區,銷量達3500萬冊

2022年5月28日星期六

獨立書店…...由七份一書店說起

(一) 背景:七份一在集成


我們曾在三月此介紹甚具特色的本地獨立書店——七份一書店。此店由曾經創辦樓上書店阿麥書房的莊國棟(James)成立的社企Rolling Books策畫。Rolling Books是個推廣閱讀的組織,「七份一書店」其實是由該組織推動的一個書店培育計劃,計劃的第一期及第二期分別在九龍區的東南樓藝術酒店與大南街實踐。第三期計劃在3月中移師港島充滿歷史和文化特色的灣仔區,在位置便捷的集成中心開展,延續這場看似異想天開、實質務實貼地的文化實驗。



集成中心的實驗,設在商場地下其中一個出入口旁。店外川流不息,跟書店寫意舒適的空間形成有趣的對比。雖然店面面積不算大,但空間分配富心思,除了一個個由不同店主精心策劃的主題書架,還有幾個可供讀者坐下閱讀的位置,以及供讀者寫下回應字條的區域。由於每個書架都是特定主題,經專人選書,因此雖然書本數量有限,但基本上沒有重複,貴精不貴多,而且題材多樣,所以閒逛的體驗豐富,讀者不期然就會在店內來回走動,感覺每次都仍新發現。

此店除了是一個個的主題書展外,還是一個鼓勵讀者和店主以及其他讀者對話的空間。在每個書架,隨處都可發現各店主用心寫下的簡介,讓讀者了解書架主題和選書原因。例如放在人類學主題書架上的《人類學好野——關於人類的,我都想學》一書上,就以手寫字條引用了書中內容:「人類學家之所以研究物,是因為物的價值往往由文化賦予,透過社會互動實現,也在人們的實踐中變化。」而「倆.本書」的策劃,則讓讀者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受片段。這些點滴和細節,讓這間小店散發著實實在在的人文氣息和生活感,而非依靠裝潢和設計來打造流於表面的文青風格。



到訪書店當日是星期五,當值書店是界限書店。界限書店可說是「書店孵化器」培養計劃其中一個成功案例。界限書店不但曾經參加早輪計劃,更進一步自立門戶,在旺角開設自家書店。當日逗留期間,看到負責人除了結帳和跟讀者交流外,大部分時間都在認真地閱讀,頻頻做筆記。書店夢得以延續,負責人背後的付出,以及精巧的心思和創意,相信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二) 理念:七分一的軟件

相信曾經到訪過七份一書店的讀者,都會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會驚嘆發起人的破格思維,讓書店能夠以這種新頴的形式出現。為一探究竟,我們有幸於3月31日晚上,邀請到七份一書店的「始作俑者」James接受線上訪問。他在訪談中,除了談及他的經營理念外,也分享了對本地獨立書店生態的看法,相當有啟發性。

(1) 可否介紹一下為何開辦七份一書店?

James:我與東南樓藝術酒店一直有聯繫,在2021年知道他們有心有地方辦一些文化藝術活動,我又知道坊間有不少人想開書店。因為我在2018年成立推廣閱讀的組織Rolling Books,因而接觸了很多社會創新的概念,我想不如用「social incubation」的社創模式來幫助別人開書店,於是就想出「書店孵化器」培養計劃。

具體的做法是,讓想開書店的人只要用七份一時間,佔用一間書店的七份一空間,來實現他們的書店夢。於是,我公開招募有心開店的店長,每位店長自己決定賣甚麼書,七間店呈現七個主題,充份體現了多元化的價值。最後,連同自己總共七個店長在東南樓開了第一間七份一書店,當中有一間專賣與貓有關的書籍,又有一間是流行文學cross over 傳統文學的店。之後我認識了一位大南街業主,難得業主願意用較相宜的租金租出單位,讓我能夠在那邊開了另一間七份一書店。

我以前辦過阿麥書房,那時沒有人教導我怎樣經營獨立書店,結果慘淡離場。但我一直看到有很多人想開辦自己的書店,卻不知從何入手。今次推動七份一書店「書店孵化器」培養計劃,重點不再是我要開書店,而是培育別人成為店長。我會跟新手分享經營獨立書店的經驗,傳授心得,例如要如何做好書店的行政管理。我就像一個策展人,幫助七個人一起展出他們的作品。店長從一開始就知道七份一書店只維持六個月,參加了六個月的培養計劃後如何走下去,由他們自己決定。

(2) 有人說香港是文化沙漠,工作和升學之外,大部份人不讀書,讀書而又肯花錢買的,更是少數中的少數。那麽,書店何以爲生呢?我們粗略估算,小書店平均每小時賣書5本才足以支付租金、薪金和書籍來貨成本。據我們的目測,小書店似乎很難做到這個銷售額。

James:我不是文化部長,沒有興趣理會香港是否文化沙漠。再說,因為我不是做一間大型連鎖書店,而只是經營一間小書店,所以對我來說,香港是否文化沙漠並不重要,我最關心的是在能力範圍内,可以經營一間甚麼樣的書店,讀者可以在書店買到甚麽書。

我很多年前已經意識到藝術及文化是小眾活動。我開的獨立書店都是走小衆市場路線,專賣某類書,只要市場定位準,就足以維生。

近年,可能因為社交媒體的影響力,香港讀者的興趣變得多元化,一些小眾的書類都有其捧場客。大型書店雖然包羅萬有,但往往只有大路貨,要求高的讀者未能滿足,小書店只要在某類別提供足夠選擇,只要店長有觸角,揀中讀者喜歡看的書,就可以滿足讀者的需要,就可以吸引到喜歡這些小眾書的讀者來買書。

還有一點想補充,我辦阿麥書房時,獨立書店經營者間甚少往來,甚至有種同行如敵國的感覺。但我發現,現時很多本地獨立書店的經營者是好朋友,他們抱著互助精神,甚至往對方書店買書,猶如莊子的相濡以沫。

(3) 為甚麼會在集成中心開新店?

James:我之前曾經在深水埗大南街和油麻地東南樓做過類似的嘗試。伍集成文化教育基金會留意到七份一書店,支持我們的經營理念,所以願意贊助,讓我們在集成中心展開第三期培育計劃。集成中心的培育計劃跟以往不同的是,合作的都是現時經營中的獨立書店。

(4) 你怎樣看實體書有朝一日將被電子書淘汰的說法?

James:這個問題早幾年頗爲熱門,但現在已經再沒有人談論了,因爲很多人發現,雖然電子書比較方便,在初期面世時的確搶走了一些讀者,但熱潮過後,大家領悟到,電子書始終欠缺實體書的那份實在的感覺,那是有溫度,有重量的書。

(5) 光顧獨立書店的,似乎都是年輕人爲主,年紀較大的人步入這些書店,是否會感到不自在呢?

James:就我的觀察,光顧七份一書店不乏年紀較大的顧客,他們有興趣的,通常是歷史書。讀書其實不是年輕人的專利,我們應該探究,上了年紀的讀者有興趣買甚麽書籍,從而建立相對應的書店。隨著香港人口老化,這可能是書店的未來出路。

書店日常+現場+有時:獨立書店地圖

就算在閱讀人口比香港多的日本和台灣,除非你去一些著名的書店區如神保町,在街上走亦不會輕易碰到很多書店。香港地鋪的租金比東京還要貴,街上看不到書店是挺自然的,但原來只要我們花些時間去找,香港是有蠻多獨立書店的。想進一步認識獨立書店的朋友,不能錯過由周家盈著的《書店日常》(2016年出版)、《書店現場》(2018年出版)及《書店有時》(2021年出版)這三本書。

作者花了大量時間做訪談,詳細介紹了分佈香港島、九龍、新界各區的獨立書店,她的三本書可以說是香港獨立書店的三部曲。作者在第三部曲的《書店有時》的序中寫到,「而書本、故事和人,是構成一個閱讀空間的重要元素。」這三本書正正就是作者把店長的個性,店長的閱讀推介,對閱讀的看法,以及店長在經營書店遇上的有趣故事等串連起來的心血。

三部曲第一本《書店日常》介紹了11間獨立書店。包括位於北角一個商場地庫,人稱森記的森記圖書公司。原來,森記現老闆陳璇讀大學時愛埋首書堆,結果去到森記打工。森記創辦人期後移民,她便順理成章接手經營森記。去過森記的人都知道除書多外,店內還有很多老闆養的貓,所以經常在森記見到的不止是書迷,還有眾多在打卡的貓痴。

柏道10號的華洋書莊(BOOKS & CO.) 是專賣二手書的書店,並以英文書居多。由於書店同時是一間咖啡店,環境相對闊落,讓人在買書之餘可以跟朋友談天說地。談起賣二手英文書的書店,本書又介紹了原本位於中環擺花街閙市的FLOW BOOKSTORE,中環閙市紙醉金迷,在FLOW的寧靜空間內卻經常看到在書海漫遊的愛書人 。FLOW年前由中環搬至上環,店主Surdham繼續熱情待客,經常主動問客人想找甚麼書看,然後因應客人的想法提供意見。

旺角給人的感覺是雜亂嘈吵,很難相像旺角藏著多間獨立書店,而且各有品味。《書店日常》介紹的梅馨書舍專賣中、港、台珍籍,字畫、篆刻,離梅馨不遠的新亞書店則專賣中文舊書。由三位中文大學哲學系畢業生創立的序言,選址旺角閙市的中心位置,在細小的書室內放滿中英文哲學,社會科學、文化研究的書。據筆者的觀察,序言近年多了出售香港研究的書。在疫症前,序言更經常主辦分享會和講座,與讀者一齊探索不同的議題。

《書店日常》訪問我的書房時,該書店仍然位於荃灣,但幾年前已移至太子、深水埗一帶,更是由一間增加至四間,每間的面積都很大。當年店主莫思維接受訪問時說,希望我的書房有日成為全港最大的二手書中心,看來,店主的夢想已經實現。

第二部曲的《書店現場》加進更多與店主的訪談部分,亦多了介紹一些位於新界的書店。位於大埔街市內的解憂舊書店,令人想起位於沖繩那霸街市內的烏拉拉書店。大埔,元朗、天水圍、屯門一帶也有好幾間各具特色的書店。位於元朗的生活書社是很多關心社會人士的聚腳地。除賣書外,書社還出售各類型生活雜貨,可惜該書社已於2021年停業。

位於錦田的比比書屋由兩位退休社工打理,書室由癈田、棚屋及豬欄改建而成,書室位處郊野中,前往書室看書就好像去了一次郊外旅行。書室更因利成便,舉辦種植課程。若以面積寬敞來說,位於屯門清涼法苑內的青山塾肯定鶴立鷄群,該書社面積有近6,000呎,包括兩間房子、一個庭園,客人不但可以看書,還可以吃齋、喝咖啡。

最近數年,香港出現一陣開獨立書店的小熱潮,第三部曲的《書店有時》介紹了這批近年在文化版,文青圈子受到觸目的書店。位於太平山街的見山書店,因著中西區的文化歷史底蘊,可說佔有地理優勢。位處街角的見山,單單是兩層白色小洋樓的外貎已非常吸睛。有人在中西區開書局,亦有人選擇在傳統舊區展拳腳。開業不足5年,由兩母女創辦的都市空間,坐落土瓜灣,為該舊區添上不一樣的感覺。

閱讀時代、貳叄書房、蜂鳥書屋、夕拾X閒社、一拳書館更是開業不足兩年的獨立書店,可算是這圈子的新血。筆者留意到一拳書館不賣村上春樹的書的書,看《書店有時》才明白原來一拳的店主覺得村上的書在所有大型書局都能買到,所以沒必要跟大書店「爭客」。

若想以英文書為主打來開獨立書店,大部分人都會想在中西區,或者赤柱、石澳等較多外國人聚居的地區開業,但Bleak House Books(清明堂)卻落戶新蒲崗,選址已反映店主的獨特個性。可惜,清明堂在本書出版後不久就因種種原因結業。但店主是有心人,仍然維持Bleak House Books的臉書,繼續出帖子。

特別愛看英文書,又有一定年紀的愛書人,相信都會記起位於灣仔,早已結業的曙光書店,而曙光創辦人馬國明可說是獨立書店的老前輩。他為《書店日常》寫的序中提到,「每家獨立書店總會有自己的故事,或許只是經營者的一份執著,又或者是個別人士的愛好,這些故事無論如何微不足道,但卻必定跟香港的主流社會或建制人士的理念大為不同……」

讀周家盈著的獨立書店的三部曲,你就可以與各店長見面,知道他們開書店背後的故事。

Bleak House Books(清明堂)

華洋書莊(BOOKS & CO.)
比比書屋

2022年5月18日星期三

愛、知識、悲憫衆生:讀《羅素自傳》


羅素(Bertrand Russell)是一代哲學宗師,為分析哲學開天闢地。很多人以爲,哲學家探究終極真理,上窮碧落下黃泉,無關日常生活。其實我們日日用的電腦手機,實有賴他的類型論,為程式的邏輯設計奠下基礎。同時,他還是知名的公共知識分子,出版普及的著作。九十五歲時,羅素回顧一生,總結出三股驅動他的力量,第一是愛的追尋,第二是知識和真理的堅持,第三是對衆生苦難的悲憫。今年適逢羅素誕生一百五十周年,正好回顧這位傳奇人物的生平。

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These passions, like great winds, have blown me hither and thither, in a wayward course, over a great ocean of anguish, reaching to the very verge of despair.

羅素1872年出生自顯赫的英國貴族,家族歷史追溯到亨利八世的年代,祖父兩度擔任首相,家族財富讓他一生衣食無憂,但他的童年卻不幸福,兩歲時母親及妹妹離世,四歲時父親過身,他和大哥隨之寄居在祖父的大宅,但祖父也在他六歲時與世長辭,於是他由祖母撫養成人。他回憶說,童年非常孤獨,因爲大哥就讀寄宿學校,通常不在家,而他卻未被安排入讀學校,而是由家庭教師來教導,所以欠缺同齡玩伴,孤零零得叫他不時想到自殺。

他沒有走上自毀的路,緣於十一歲時的一件小事,無意中影響他的半生,就是大哥給他一本歐古里德的幾何學,縱使大哥說書中的第五公理難懂,卻竟然難不到他,從此數學叫他著迷,成爲他孤獨童年的慰藉。由於欠缺同伴作比較,他不知自己的能力,直至成功考取劍橋的獎學金,才知道自己在數學方面真的有點天賦。

入讀劍橋後,羅素的才華盡情發揮,畢業後仍繼續鑽研,三十歲左右,與老師懷海德完成了《數學原理》的初稿,這部巨著探究數學的邏輯基礎,1910至1913年先後出版三大冊。與此同時,羅素漸漸關注和積極參與社會事務。二十世紀初,他協助婦女爭取投票權,在抗爭運動中差點被毆至重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提倡反戰,寫公開信給美國總統威爾遜,呼籲美國介入,力挽人類文明於浩劫,爲了堅持和平理念,不惜被定罪罰款,被劍橋開除教籍,甚至被判入獄。

中年後他往美國講學,遍及東西兩岸的頂尖學府,仍勇於為和平發聲,1955年與愛恩斯坦發表聯合宣言,力陳核戰危機,呼籲各國以和平方式解決衝突,避免廣島和長崎的噩夢重演,1963年他成爲耶路撒冷獎的第一届得主,表揚他為世界和平所付出的努力。羅素晚年返回英國定居。1970年離世,享年九十八歲。

要瞭解羅素,《維基百科》可以一看。他晚年接受英國廣播公司訪問的錄像,網上也可以輕易找到,但我認爲,最好的辦法是讀他的自傳。自傳近八百頁,我雖然愛讀他的散文,但對於這部大磚頭,卻一直敬而遠之,直到有次無意翻開這書,瀏覽幾頁,就忍不住追看,不知不覺就看完全書了。我認爲他的自傳之所以引人入勝,主要有好幾個原因。

首先,羅素閲歷豐富,所以自傳的内容可觀。單是婚姻,他就結過四次婚,另外,他位處上流社會,相交的盡是傑出人物,當中逸聞讓我們得以窺看這些高人,例如維根斯坦,他是奧地利富家子弟,1910年代初成爲羅素學生,有次問羅素:“我是否白癡?是的話,我就讀航天科技算了,否則我就讀哲學。”羅素說不知,建議他寫篇文章,題目不限。結果,羅素看了第一句就斷定他是天才。哲學家摩爾也看出維根斯坦的天才,因爲只有他在課堂上皺眉,充滿疑惑,其他同學都看來明白。這段小插曲,叫我想到陳獻章的話:學貴質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

個人生活之外,時代背景也豐富了自傳的内容,讓人目不暇給。羅素適逢十九、二十世紀的風雲年代,經歷了大英帝國在維多利亞女皇時期最風光的日子,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美蘇兩大陣營對壘,與此相關的韓戰、古巴飛彈危機,乃至越戰。 那一代人最擔心的,就是爆發核戰,生靈塗炭。可以説,他的自傳折射出近代的歷史。

第二,羅素的文筆實在一流,單是文采,就值得花時間閲讀。他在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是實至名歸的。其實早在1930年代,錢鍾書選出當代五大英文高手,羅素就是其一,這是他對羅素的點評:

行文極其自然、清楚、流利而露鋒芒,用詞遣句極其平坦而無阻力,其文筆特質極難模仿,“有日常口語那樣寫意,卻又十分文靜”,而其思想又極明暢,如風之來去,順其意而讀之,輒忘其詩般之美文。

我認同錢氏的見解,大概是羅素的數理邏輯訓練,他的脈絡非常清晰,給我晶瑩通透的感覺,再複雜多變的事情,再幽微的内心,到了他的筆下,都可以一絲不苟地表達出來。因此,讀者最好是看英文原著,我未看過中譯本,不敢置評,但相信譯者要保留其文采,是非常困難的任務。為本書寫引言的已故工黨領袖富特(Michael Foot)對羅素清澈見底的文筆也是推崇備至:

A particular, persistent reason why Bertrand Russell had such appeal, throughout his ninety odd years, especially to the young, was the trouble he took to write plain English. Considering how complicated or rarified were the subjects he started writing about in his own youth or early manhood, it is all the more instructive to see how he shaped his own style for his own purpose. Was it just a gift from the gods in whom he never believed, or was it not rather a deliberate design to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 of intellectual integrity in which he was reared? The plainer the style, the less likely it could be used to tell lies. He would stake everything to tell the truth.

第三,傳記往往隱惡揚善,甚至歌功頌德,羅素顯得格外坦誠,私人事情,例如幾段浪漫戀情,甚至青少年時的性啓蒙,乃至一生中關鍵時刻的掙扎,都娓娓道來,沒有禁區,可見追求真理是他一生實踐的原則。本著求真精神,他在每章末端附有當年的書信來往,旁證他的自述,並讓讀者感受當年的氛圍。此外,他的自傳覆蓋全面,童年至晚年都有相當篇幅記述,相比之下,很多傳記偏重少年時期,其餘時期只是輕輕帶過。

他的自傳中,我最為感動的是第九及十章,前者記述1919年俄羅斯之行,會見列寧,及到莫斯科、聖彼德堡、伏爾加河等地區考察,那年代消息封閉,英國自命進步派的人相信,革命後的俄羅斯是人間天堂。羅素是少數踏足該國的外國人,他發現這個國度已經陷入内戰,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群衆活在恐懼和不安中,絕非官方宣傳那樣,是美好的新社會,回國後他寫書揭露真相,引發不少爭議。

第十章講述1921年,以梁啓超、黎元洪為首的進步黨,邀請羅素到中國講學一年,那是五四後兩年,中國飽受内憂外患,年輕人滿腔救國熱誠,深深感動被譽爲“世界哲學泰斗”的羅素,他不辭勞苦,傾全力傳授一己的所知,有次遠赴湖南長沙的學術會議,二十四小時内發表四場講座、兩場晚餐演講、及一場午餐演講。結果他病倒了,英國誤傳他已辭世,讓他有幸從英國寄來的報紙看到自己的訃聞。中國懂英語的人很少,羅素靠一位年輕人替他翻譯,他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語言學家,清華國學四大導師之一趙元任,當時他剛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返回中國。透過他,羅素看到中國雖然落後,但文化底子深厚,多年後他寫《西方哲學史》,書名多了“西方”二字,因爲中國有獨特的哲學思想,他的書不能涵蓋全人類的哲學探究。

Love and knowledge, so far as they were possible, led upward toward the heavens. But always pity brought me back to earth. Echoes of cries of pain reverberate in my heart. Children in famine, victims tortured by oppressors, helpless old people a hated burden to their sons, and the whole world of loneliness, poverty, and pain make a mockery of what human life should be. I long to alleviate this evil, but I cannot, and I too suffer.

最後,如果要用一個主題總結羅素的一生,我會說是由出世轉向到入世,也可以說是由小我到大我。少年羅素沉醉於數學,不食人間烟火,以他的天賦,加上家族財富保障生計,大可以一生從事學術探究,閉起門不問世事,逍遙自在,雖然這是自我中心,但其實無可厚非,對後世同樣有所貢獻,然而,成年後他選了入世的路,關懷世人苦難,並盡一己之力為世人紓困,我不清楚這是否出自傳統歐洲貴族所秉持的“貴族義務“,促使他跳出舒適地帶,而對廣大社會作出貢獻,而其自傳中也沒有直接交待,但無論如何,這是難能可貴的,值得後人敬佩。

This has been my life. I have found it worth living, and would gladly live it again if the chance were offered me.

2022年3月30日星期三

把小金人載回日本的那輛紅車


誠品書店香港店2月份的翻譯小說暢銷書榜上,村上春樹的《沒有女人的男人們》和《挪威的森林》分佔榜首和榜尾。前者能站榜首,除了因為是村上久違多年的短篇故事集外,很大程度得益於紅遍全球各地、勇奪多個獎項,包括本屆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獎的《Drive My Car》。這部長達三小時的電影,就是改編自書中開首的同名短篇故事。

將村上春樹的作品改編成電影,從來都是高難度動作,而且原著還只是一篇僅數十頁的作品。雖然日本影壇人才輩出,例如近年成績斐然的是枝裕和,但日本電影奪得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殊榮已經是13年前的《禮儀師之奏鳴曲》。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新晉編導濱口龍介如何說服村上同意把他的小說拍成電影,又是如何一舉升上神壇,帶領日本電影再登高峰?

「以寫作來說,他確實是天才。」

《荷里活報道》早前一篇長篇報導(註1),讓我們一窺濱口的創作歷程和獨到的編導手法。有留意濱口的影迷,應該會記得他去年還出產了一部甚獲好評,勇奪第71屆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銀熊獎的小品電影《偶然與想像》,也就是說,他在極短時間內創作了兩部極高水準的電影。代表《Drive My Car》角逐最佳電影獎的山本晃久坦言,他也搞不懂何以濱口的靈感能如此澎湃。濱口不但是《偶然與想像》及《Drive My Car》的導演,更親自操刀寫兩套電影的劇本,難怪山本晃久說:「以寫作來說,他確實是天才。」也許因為他超卓的寫作技藝,濱口不但能夠駕馭村上的作品,而且還能加上濃厚的個人特色而毫無堆砌之感,造就一部細膩迷人的佳作。
最早是山本提議濱口改編村上作品成為電影。改編村上的作品固然不是易事,要打動村上本人讓你改編他的作品,更可能是不可能的任務。本身是超級村上粉絲的山本,近年監製了不少大熱作品,包括Netfilx熱播之作《全裸監督》。老練的他知道村上向來不輕易給予作品的改編版權,因此決定捨難取易,瞄準村上的短篇而非他的長篇。事實上,改編村上最成功的電影例子也是來自短篇故事,包括較早年的《東尼瀧谷》和近年韓國導演李滄東的《燒失樂園》。反而越南導演的《挪威的森林》,普遍被認為是令人失望的嘗試。


村上原著的《Drive My Car》劇情簡單,故事描述當劇團演員兼導演的男主角家福正經歷喪妻之痛,劇團為他聘用女司機美沙紀,故事再圍繞主角與美沙紀在黃色Saab 900 Turbo中的相處(電影把車的顏色改為紅色),以及家福與跟他亡妻有不倫之戀的高槻在酒吧的連串對話而發展。山本與濱口商議取材短篇《Drive My Car》來拍電影,兩人在討論過程中,認為此短篇故事過為單薄,難以拍成完整的電影,因此決定再融入《沒有女人的男人們》的另外兩個故事—《Scheherazade》和《Kino》,濱口進而再挖掘契訶夫的經典劇作《Uncle Vanya》。他還特別邀請了在日本劇界擁有豐富經驗的編劇大江崇允參與創作,為劇本增加質感。經過這番準備,濱口給村上寫了一封長信,細述電影的創作理念,希望能夠打動村上。

村上春樹對濱口的電影作品相當受落

經過半年的等待,在他已經覺得沒有希望之際,終於收到村上的回覆。他沒有給予意見,只是簡單說同意讓他們改編那三個故事。文章說,他倆自此還未再跟村上聯絡,但他們從日本媒體得知,村上和太太在電影於東京公映時去了觀看,看來明顯對作品相當受落。

電影用故事的原名《Drive My Car》,汽車在本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濱口一向著重對白,但他知道對白的局限,因此他需要找到一個平衡,汽車的流動感正好增加畫面的張力。有了汽車,主角家福與司機美沙紀的對話在移動的空間中,在駛往目的地的牽引下變得更富感染力,甚至意想不到地鼓勵觀眾趟開心扉。有看過電影的觀眾,相信也會被片中的療癒主題所打動。去年正好是2011年日本東北大地震十周年,濱口曾經就此災難拍攝紀錄片,駕車走訪東北地區,訪問災後倖存者的近況。他從中領悟,兩人面對面時,雖然有可能剖白情感,但其實機會甚微。家福與美沙紀都是典型的村上式人物,他們在汽車外都是情感冷淡、沉默寡言的人,反而當這兩個陌生人一起坐在汽車的前座,一起點起香煙,同時面向同一方向時,卻更容易卸下心防,傾訴平日不易說出口的心底話。家福請求美沙紀開車帶他回到她北海道的故居,追憶她母親於意外中過世的一幕,更是動人。
《Drive My Car》在日本國內贏得多個電影大獎,亦在柏林、康城等國際影展中大放異彩,本片在本屆奧斯卡頒獎禮中得到4項提名,與由日本一代名導黑澤明導演的《亂》,在提名獎項的數目上看齊,成為本屆其中一套備受注目的電影。除獲頒最佳國際電影的殊榮外,本片是首部獲提名角逐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改編劇本獎的日本電影。濱口亦獲提名爭奪最佳導演獎,是繼黑澤明憑《亂》於1985年角逐第58屆奧斯卡後 (註2),再次有日本導演得此提名。《Drive My Car》得到的連串奬項,不但為日本電影業贏盡風頭,同時正式奠定了濱口龍介在國際影壇上的地位。


雖然濱口不把自己看成是村上的忠實粉絲(Harukists),但他自高中開始迷上村上小說後,就一直夢想把小說搬上大銀幕,他亦看過村上所有長篇小說 (註3),拍片風格肯定有受村上影響。山本稱,孤獨、失去、將來的世界、發現他人等等都是濱口和村上的共同關注 (註4)。濱口領獎後透過翻譯謙稱(註5),其他提名電影都非常出色,他得獎是歸功於運氣。同時,他表示,製作電影時的標準是假設自己作為觀眾,但他相信這個關於失落和如何走出失落的故事,在新冠疫情造成無數生離死別的當下,也令很多人找到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