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4日星期日

《日日是好日》給我的啟迪(上)

日文版的《日日是好日──茶道帶來的十五種幸福》於平成十四年(2002年)完成,記錄了作者森下典子由昭和五十二年(1977至平成十三年(2001學習茶道二十五年的經歷。小說圍繞著茶道說故事,讓讀者對茶具的運用、茶室的佈置、茶會的禮儀有更多的了解,是一本很好的茶道入門書。雖談茶道,但小說寓茶道於人生中,焦點並非茶具、茶會、茶室、茶史或流派等,而是作者從茶道得到的人生開悟。


小說由主角典子的媽媽在參加典子弟弟學校母子會時認識了武田友子開始。典子媽媽在母子會被武田的漂亮鞠躬深深吸引,後來她得知武田是一名茶道老師,便建議讀大學三年級的典子跟武田學習茶道。典子起初對媽媽的提議並不熱衷,事實上她認為茶道是一項傳統舊玩意,只適合一心想嫁得一個好人家,過閒適生活的女孩去學。當典子仍在猶疑之際,表妹道子卻表示想學茶道,有這位與她感情很好的同齡表妹相伴,典子才願意跟武田老師學茶道,當時的典子也沒想到茶道會成為她的心靈家鄉。

昭和五十二年(1977的五月,同是二十歲的典子與道子一起去到武田老師的家,參加了她們人生第一堂的茶道課,而老師第一樣教導她們的是,如何摺抺茶具用的帛紗,又如何用摺好的帛紗抹裝茶粉用的棗。第二課時,老師教她們如何用茶筅在茶碗中攪動轉圈,這些簡單的事,老師卻要她們花心機去模仿學習,當時的典子與道子都不明所以。更令她們不解的是,摺帛紗、抹棗、郁動茶筅這些簡單動作,也有既定的步驟跟,一步都不能錯、不能少。


剛開始接觸茶道的典子和道子深覺這是一門規則繁多的藝術:摺帛紗的程序、抺棗的手法、拿水指裝水的器皿,裝的水供燒水的茶釜用時手指的擺位、步入茶室的姿勢、在榻榻米上行走的步法,全部都有嚴格的規定,就是賞畫、放炭、品茶、鑒茶具、端座等等,都有一套既定的禮儀。對典子這名初學者來說,茶道大大小小的細節,令她覺得很受約束,沒有自由發揮的空間。典子和道子都覺得茶道這些老掉牙的禮儀很怪,更禁不住問武田老師,為甚麼要這樣做,為甚麼要那樣做。面對徒弟的拮問,武田老師叫她們不要老用頭腦去思考,只要照著她教的去做,把動作不斷重覆至成為習慣為止。  

典子雖然心中對茶道抱有很多疑問,但仍選擇堅持下來,亦慢慢掌握到沏茶的技巧。習茶道首年的十一月,當典子以為自己開始熟習沏茶的動作時,武田老師卻說她所學的只是夏天沏茶的方法,到了冬天就要學用地坑上的火爐來泡茶,她要暫時忘記原來學的那一套,從頭開始學習。如是者,夏天泡夏天的茶,冬天泡冬天的茶,每一次更換,典子都要把辛苦練熟的手法忘記,每當她為茶道的嚴謹又多變而埋怨時,老師就對她說,專心當下,做好眼前的事

「坐在茶釜前,專心茶釜事。」這是武田老師經常提醒學生要學習的功課。武田老師又對學生說每一次茶事都是「一期一會」(いちごいちえ),負責茶事的主人要把在茶室的見面看成一生中為客人沏茶的僅有一次機會。既是獨一無二的一次,主人不可錯過每個環節,在茶室中擺放的花、在壁竉掛的畫、供客人享用的點心、使用的茶具都要用心去挑選,每處都要從客人的處境和感受去想,而客人也用最大的誠意去欣賞主人為自己準備的茶,領會主人在每一個細節想表示的心意。正因為每一次茶會的相遇,都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主客都要竭盡至誠活在茶會中,活在此刻中。

活在當下,珍惜此刻,這是武田老師想藉著茶道教導典子的功課。作者在茶道的學習亦在生活中有所印證。在平成二年春天的一個周五黃昏,典子接到媽媽電話,說她爸爸昏倒了,想不到三天後她爸爸就在醫院去世。父親去世前幾天曾致電典子,表示想去探她一趟,卻因為女兒有朋友到訪而無法成事。典子之後亦計劃周六回家探望父母,卻料不到父親突然去世,父親來電中的幾句寒暄,竟成為父女最後的交流。他下葬那天,櫻花飄逝如雪,平日不多言的武田老師說:「典子,櫻花都化為悲傷的回憶!」。或者,人無論有多長壽命,在時間的長河下也只如櫻花般轉瞬即逝。

明白這道理的人,又怎會不珍惜眼前的每一次相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