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9日星期六

《新潮文庫》的故事


很多到台北旅行的香港人都喜歡逛夜市。入夜後在各大夜市品嚐各式街頭小食,確是一個很不錯的旅遊經歷。位於龍泉街與師大路間的師大夜市,與其他夜市稍有不同,有名的並非小吃,而是那裡的個性精品店、服裝店和咖啡鋪。因為這些特色店舖,師大夜市很受年輕消費者歡迎。

除精品店和食店外,師大夜市更有數間書店。在師大路師大公園旁,就是已屹立45年的「水準書局」。去年到台北旅行時,有機會去了「水準」一趟,店內最吸引我的是兩排放滿「志文出版社」出版的《新潮文庫》叢書。我本來是理科人,在80年代讀大學時開始接觸文科的世界,第一批買的文史哲書就《新潮文庫》系列,當中包括佛洛姆的《愛的藝術》、佛洛伊德的《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及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

《新潮文庫》翻譯的都是由世界級思想巨人寫的作品,包羅文學、哲學、社會、宗教、電影、藝術等領域。6080年代出版的《新潮文庫》,封面一直用同一款設計,就是封面的頂部為一條單色的橫封,橫封上寫上書名,封面剩下的位置則配上的一幅原著作者的黑白照片,非常特別。書脊亦甚有特色:頂部用一單色,上面寫上「新潮文庫」及書的編號;中部寫上書名、原作者及譯者的名字;底部則寫上「志文出版社」五字。《新潮文庫》其後改變封面設計,棄用單色橫封,改用一張彩圖,但書脊卻維持其獨特樣式,設計數十年如一日,從不改變。

除封面設計特別外,《新潮文庫》的書經常會在正文開始前加進許多作家的生活圖片,正文後附上有關作者的作品年譜,書舌寫上作者及譯者簡介。據先後於1963年及1967年創立「長榮書店」及「志文出版社」的張清吉說,這做法是受日本岩波書店出版的書所啟發,他認為這做法有助讀者了解書的背景,更容易愛上一本書。

《新潮文庫》第一本出版的是《羅素回憶集》,該書由當時仍在台大醫學院讀書的林衡哲翻譯。受胡適的啟發,林衡哲信奉西方自由主義,更特別鐘愛英國哲學泰斗羅素。為了向台灣讀者介紹羅素,他用暑假翻譯了《羅素回憶集》和《羅素傳》兩書。他原本想把這兩書交給當時甚有名氣的「文星書店」出版。可惜那時的國民黨政府正在圍剿所謂的「文星」集團及在台大哲學系任教的殷海光。殷海光是著名的羅素迷,「文星」又是國民黨政府保守派的眼中釘,「文星」創辦人蕭孟能怕出版有關羅素的書會連累林衡哲,婉拒了他出書的計劃。

林衡哲是個愛書人,他經常到位於「文星書店」旁、專門出租及售賣舊書的「長榮書店」看書,因而認識了書店老闆張清吉。戰後的台灣,民間保留著很多日治時代留下的日文書,遷台的外省人又帶來了很多由魯迅、巴金、丁玲、蔣夢麟等中國新文學作家寫的書,張清吉就是從收舊書的小販中購入這些書在「長榮書店」售賣。60年代的台灣,政府對出版業管制得很嚴,很多書都不能出版,想看這些書的人唯有向舊書店尋寶,當時的「長榮書店」就吸引很多愛書人,其中一個就是還在台大讀歷史系的李敖。據張清吉說,李敖不但熟買舊書的門路,更很懂得殺價,有時更會因不夠錢買書而欠帳,叫張清吉記帳在牆壁上。

1967年時,張清吉已成立「志文出版社」,但出版的都是些學習英語的工具書。遭「文星」拒絕後,林衡哲轉而向張清吉推介他出書介紹羅素思想的計劃,並把譯好的兩本書帶給張清吉看,鼓勵他放遠目光:「有第一流的文化,才能建立第一流的國家,人死留名、虎死留皮,不要再印那些消遣性的暢銷書,多出一些有益社會人心的世界名著。」

在林衡哲的慫恿下,「志文出版社」於1967年出版《羅素回憶集》,成為《新潮文庫》的創刊書,文庫更定下以介紹西方思想人物,世界級文化巨匠為主的出版使命。由於反應不俗,林衡哲繼續把《羅素傳》交給「志文出版社」出版。據林衡哲回憶,《羅素傳》銷售情況一樣不錯,幫助《新潮文庫》建立起口碑,亦讓更多的台灣讀者能看到這兩本在西方知識界有深遠影響的書。

林衡哲稱,《新潮文庫》共出版了500多本書,當天我在水準書店看到編號最大的是泰戈爾的詩集《螢火蟲》(編號488)。《新潮文庫》頭一百本書的翻譯工作,大多由林衡哲自已,或由他介紹的台灣譯者負責。在出版頭一百本書後,張清吉開始每年到日本找好書,並聯絡了一批日文高手幫他翻譯成《新潮文庫》。  

林衡哲認為《新潮文庫》是繼《文星叢刊》後,對台灣思想界影響最深遠的一套書。其實,《新潮文庫》的影響並不限於台灣。8090年代,香港的大書店和二樓書室都能找到大量《新潮文庫》,是很多愛書人的至愛,更曾幫助我走入人文世界的新天地。可惜礙於對人文學科的基礎認識不足,當年看這些知識巨匠寫的書,都不明白個中內涵,看書只淪為囫圇吞棗。

1927年出生的張清吉出身貧窮,太平洋戰爭爆發時,他剛國小畢業,便去到日本岡山機場當學徒兵,負責飛機維修的工作。戰爭結束後,他回到台灣,為生計與父親一起出海捕魚,之後去到台北找機會,更試過做三輪車夫來謀生。張清吉讀國小時便受日本人老師的薰陶而愛上書本,當三輪車夫時,每當沒客人用車,他都會拿出小說看過不停。

只有國小教育水平的張清吉,原本只因為愛書和為了謀生而開二手書店,結果卻出版了500多本《新潮文庫》叢書,成就了一番文化事業,影響了幾代台灣知識份子,也因此嬴得台灣出版界唐吉訶德的外號。張先生於去年9月以91歲的高齡逝世,很多台灣出版界,知識界的知名人士都為之感到惋惜,連文化部都撰文悼念,讚賞他創辦的志文出版社為台灣打開一扇面向世界的窗。

新潮文庫已停止出版,現在是賣一本少一本。在香港的書店,近年已越來越難看到該叢書,特別是用作者黑白照為封面的舊版《新潮文庫》更是非常罕見。因為搬家,很多以前買下的書都已丟掉。但30年前買下數本《新潮文庫》的書,因曾經帶我進入人文世界,意義特別,今日仍留在身旁。近日在網上看到一則有關「水準書局」的新聞,令我想起當天在書店內看到《新潮文庫》叢書的驚喜。今日記下這則往事,以表我對張清吉先生的謝意

參考文章: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