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7日星期六

因為愛過 所以無悔——60年代日本學運回憶錄

怎樣才會去愛一個時代呢?是因為時代給予我們很多得益的機會,還是因為我們一無所求地投入其中,甚至義無反顧地付出,即使粉身碎骨也願意嗎?60年代末,正是日本學運的火紅年代,二十多歲的川本三郎雖然就讀東京大學,卻無心向學,天天在街頭打滾,吸收叛逆社會的氣息,畢業後投身記者行列,成為時代的見證人。川本說:「如果不懷抱幻想去愛,就是所謂的愛,我可以說愛過那個世代」。《我愛過的那個時代》,就是川本無怨無悔的青春告白。

1969年1月,還是工讀生身份的他就在東大的法學院現場,親眼見證安田講堂的激烈對抗。那時候,他對自己能夠安全地深入現場,卻只能旁觀和拍照,眼巴巴看著學生被捕,心生一種無力感。到了4月,他正式成為朝日新聞社記者,起初只能處理無關痛癢的工作,但他不斷努力準備,終於有機會採訪社會新聞。3年的工作時間,他不斷和各式社會人物接觸,寫成一篇篇人物專欄,有全共斗的領軍人物,也有後來的赤軍連份子。後來,他跟一位犯下殺人事件的思想犯往來,取得獨家訪問,後來為了堅守職業道德而不向警察披露消息來源,結果因為毀滅證據而被捕入獄,結束記者生涯。


作者在十幾年後執筆回顧這段經歷,那時他已是日本很有名望的文評家,而日本也早已進入經濟騰飛的物質年代,對當年的學運以至後來的赤軍連暴力事件,人人不是拋諸腦後就是避而不談,但川本不希望那個世代的記憶就此消失。幸好有他的故事,我們得以通過文字感受那個激蕩的歲月:很多年輕人死去、中途退學、到全國流浪、變成瘋子或藝術家;到處響起搖滾樂、喊起示威口號;經常下雨,而且不時是槍林彈雨。那是一個充滿傷痕和挫折的年代。

這本書是川本的個人回憶錄,也是世代的記錄,難得的是他以近乎小說的筆觸道出個人故事,有精彩的對白,也有生動的細節描述,使本書讀來有如一部自傳體小說。要傳達60年代的氛圍,音樂是不能缺少的元素,川本就處處加插當時的背景音樂,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和Joan Baez等時代象征都被一一記下。 川本在書本結構方面也花了心思,以Side A和Side B分成前後兩部,每章都如歌曲名字,Side A是相對輕鬆的故事,雖然哀傷但不失幽默;Side B則是川本捲入風波以致被捕的過程,充滿激烈的內心掙扎。 


提及川本,實在不得不提村上春樹。他們年紀相近,成長環境甚至長相也相似,都深深受過60年代氛圍的洗禮。《挪威的森林》就是以同時代為背景,讀過的讀者看川本時,很可能常常會想起小說的內容。事實上,正是川本於80年代的評介,令村上的作品更為大眾所認識。村上的台灣御用譯者賴明珠就是透過川本而認識村上,認為他是評論村上最好的文評家。本書是由她翻譯,她也為本書寫了一篇充滿感情的序言。

刻下香港正經歷動蕩不安的歲月,震撼程度不下於當年的日本學運。這樣的背景,讓我讀此書時格外投入,很多內容和感受套用在今天也一樣適用。香港會走向何方實難以預料,但今日的事件肯定是值得銘記的歷史時刻。期待將來香港會有人能夠像川本一樣,以精彩和深刻的方式反思和記錄今日的香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