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0日星期日

影評人的熱情與堅持


同一套電影,對一個人可以是一次性的娛樂,如過眼雲煙,但對另一個人可以是改變人生觀的經歷。資深影評人家明上週五晚在商務門市跟讀者聚會,分享他如何看待影評人這個角色,影響他人生的一些電影和推動他堅持寫影評的理由。兩小時的聚會,我對寫專業影評這回事多了幾分了解,明白背後需要大量的積累和付出,也感受到家明對電影的癡愛,是真正支撐他一路走來的理由。

影評人被不少人視為依賴電影而生的職業,是影圈的邊緣角色,在影視作品中也不時被刻畫成淪落潦倒的人物。而且,好像任何人也可以對電影評頭品足,專業界線視乎難以界定。但在美國,出色的影評人可以在電視節目上就電影好壞針鋒相對,成為足以影響票房的意見領袖。家明在讀書會上就舉出Pauline Kael、Andrew Sarris和Roger Ebert等名嘴和健筆。家明慨嘆,華人地區的影評人難望達到這樣的影響力。

素聞家明在影後座談的分享都準備充足,表達清晰精準,今次的分享也不例外。如工作坊一樣,他現場解說多段電影片段和文章,其中Field of Dreams是個人最愛之一。從戲院和紙本年代走來的他,也充分善用網絡資源,視頻網站的video essay就是他非常喜歡的學習資源。雖然到戲院觀影是無可替代的經驗,但網絡資源讓我們可以隨時找到和重溫電影和相關評論資源,只要有個人看法,隨時也可發表跟全世界分享。他說,這個YouTube時代,正是寫影評的黃金時代。

儘管時代動盪,前路迷茫,但對於所有喜歡電影、閱讀和寫作的朋友,家明的分享無疑給了同路人走下去的動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