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3日星期六

另類歐遊指南

每次踏足歐洲,都不禁望洋興嘆,站在燦爛輝煌的文物古跡面前,頓覺自己太無知了,但這是無可奈何的,畢竟歐洲自古希臘以來,歷史文化深厚無比,特別是羅馬帝國崩潰後,列國崛起,各領風騷,叫人目眩神馳,歎為觀止,窮一生精力研究,也未必有通盤認識。作為偶爾路過歐洲的門外漢,我但求獲得一鱗半爪便已滿足,蔡天新的《歐洲人文地圖》,正合我的需求。

單以書名來看,《歐洲人文地圖》看似平淡,但要名實相符卻絕不容易,因為地圖必須涵蓋所有國家,不能只聚焦英法德意。本書過人之處,在於内容確實囊括多達45個國家,其中西歐、南歐及中東歐各有8國、北歐5國、巴爾幹半島9國、前蘇聯地區有7國,可謂鉅細無遺。當中有些袖珍國度,面積比香港還小,例如不足2平方公里的摩納哥和不足半平方公里的梵蒂岡。安道爾、聖馬力諾及列支敦士登等被很多旅遊書冷落的小國,這書也同樣以相約篇幅介紹。

     作者各以一千多字介紹每個國家,文章雖短,卻清楚勾畫出該國的人文景觀,當中難免涉及主觀取捨,但大致中肯,我也頗為認同。以法國為例,作者認為該國在藝術領域持開放態度,不實行保護主義,所以有容乃大。在二十世紀,從立體主義到超現實主義,就算不是先在法國出現,也肯定少不了法國藝術家的份兒。另外,法國人與生俱來的表演才能為人稱道,這其實和語言有關:法語的圓唇音(9個)比其他語言多(英語2個,德語5個),因此說話時表情特別豐富,連貫發音時輔音用得比英語少,聽來猶如唱歌。

     又例如地處歐洲邊緣的英國,該國人民普遍稱歐洲大陸為歐洲,有意無意間把自己排除在歐洲之外,頗有意味,2016年英國終於脫歐,可說甚有來由。英國的興起,源自女皇伊麗莎白一世,她與蘇格蘭簽訂和平協議,結束了與法國的長期戰爭,還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自此國運扶搖直上。在文化領域方面,英國出產了科學的牛頓和文學的莎士比亞,足以傲視歐洲群雄,但在音樂和造型藝術方面,成就明顯較為遜色。

     至於德國,由於缺少溫暖的天氣和迷人的海岸綫,所以德國人不如拉丁民族般浪漫,比較注重實用、紀律和美觀,奔馳汽車和德國足球是顯例。此外,德國人擅長抽象純粹的思考,哲學、數學和音樂成就驕人,這三者分別是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藝術領域裏最純粹和抽象的科目。

另一值得稱道的地方,是本書各篇章的標題充滿心思和識見,往往一針見血:英國是《歐洲體外的心臟》,英國人普遍不認為他們屬於歐洲大陸,但英國在歐洲的角色卻舉足輕重;意大利是《地中海的寵兒》;波蘭是《蕭邦的祖國》;瑞士是《永遠的中立國》;丹麥是《美人魚的故鄉》。至於瑞典的《電影明星與導演》,令我想起曾經看過英格麗·褒曼主演的《意亂情迷》和英瑪·褒曼導演的多部電影,無不動人心弦,要數瑞典文化代表人物,他倆絕對當之無愧。至於愛爾蘭的《夏日最後的玫瑰》,原來是一首民謠,好奇上網試聽,有驚豔之感。

這書在編排上也非常用心,每個國家都附上一頁列表,羅列該國面積、人口、首都、山脈、河流、海岸綫長度、國花、主要宗教等基本資料,一目瞭然,尤為精采之處是列出數個關鍵詞,方便讀者自行搜索研究,例如比利時的關鍵詞是啤酒、巧克力、雙語、顔料,荷蘭則是風車、運河、海堤、鬱金香。

不得不提的,自然是跨越文理鴻溝的作者蔡天新。所謂文理鴻溝,是指精通文史哲的人,數理化往往一竅不通,反之亦然,兩類人活在平行時空,老死不相往來。蔡天新是例外,他一方面是數學家,現任浙江大學數學學院教授,另一方面是詩人、隨筆和遊記作家,曾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2013年獲貝魯特Naji Naaman詩歌獎,2019年獲達卡Kathak詩歌獎。上一輩文人中有這樣能耐的,大概只有陳之藩和張系國,前者是散文家兼電子學教授,後者是科幻小説家兼電腦工程師。此外,蔡天新遊歷歐洲超過20次,到過冰島以外的所有歐洲國家,所以這書除了反映他讀過的萬本書外,更包含他走過萬里路後的所見所聞。他近年還寫了《美洲人文地圖》,相信也會像這本歐洲版般有趣。

得力於他的背景,蔡天新介紹每個國家時,不會只聚焦文學、音樂和藝術,也同時兼顧自然科學,例如奧地利的標題是《音樂與豌豆》,音樂是不説自明的,奧地利的音樂大師多如天上繁星。至於豌豆,是指孟德爾在修道院做豌豆的雜交試驗,開啓了現代遺傳學。又例如巴黎,他留意到有超過100條街道、廣場和地鐵站,是以數學家命名的。

總而言之,我看了這書之後,猶如在紙上快速瀏覽歐洲的人文景觀,對於歐洲這片土地更加悠然神往,期待下一個長假期,再親身去遊歷。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