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4日星期日

迎難而跑的人生哲學--評《只要我能跑,沒什麼不能解決的》

作者:松浦彌太郎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8/12/18

馬拉松風潮近年席捲全球,談跑步的書也越來越多。要數當中的人氣之作,村上春樹的《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肯定榜上有名,讀過的跑手不計其數。在兩岸三地人氣高企的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去年也寫了一本關於跑步的《只要我能跑,沒什麼不能解決的》。雖然沒有前者的細膩文筆、綿密的心理描寫和豐富的參賽經驗,但他從近十年的跑步歷程提煉出很多獨到的智慧和省思。他不但想鼓勵未開始跑的去跑,更想為很多已停下來的找到跑下去的理由。

近年書店的人生哲學或心靈勵志書架,總見到松浦的作品,不時更出現在當眼位置。不經不覺,他的中文翻譯作品已經超過二十本,產量確實可觀。他涉獵的題材甚廣,從思考方法到培養品味,以至如何使用金錢和選擇物品都甚有研究。他善於捕捉日常生活的細節加以玩味,展現充滿個人風格的生活巧思,再透過淡然而有力的文字娓娓道來,讓我們得以從不同方面認識這個很會生活、很會思考的人。

此書讓我們了解松浦更深層的一面。看似生活井井有條、創意滿溢的他之所以開始跑步,原因不是興趣,而是身體出了問題。擔任《生活手帖》總編輯帶來龐大的工作量,大腦長期高速運轉,使他的作息質素急劇惡化,精神體力一日不如一日,但工作需要使他不得不勉力支撐。結果,情況嚴重到出現帶狀皰疹,他終於知道不能如此下去。他向精神科醫生求診,猶豫是否按指示吃處方安眠藥之際,腦海突然閃出念頭:不如去跑個步放空頭腦吧?就是這個契機,促使他穿上跑鞋,展開一趟由外到內的自我探索之旅。

松浦在書中第一章就說,跑步「是一種身體訓練,但也是一種心靈課程,因為跑步非常需要坦率的心。」換言之,跑步是一場跟身心進行的對話,越是坦然,回饋就越多。從身體垮掉到恆常跑步,體力和健康雖漸漸改善,但他先後也遇過兩次打擊,也就是跑者最害怕也最常見的受傷問題。松浦以自己的方式隨便跑,跑姿和選鞋都不對,跑了一年就因為腳痛而不得不停下來。之後他又因為體幹強度不足,一直只用雙腿而沒用全身去跑而出現嚴重腰痛。不少跑者就是因為傷患而止步,但松浦卻在挫折時發揮他的學習和反省精神,找出錯誤原因,對症下藥,不但慢慢找到正確的跑步方式,更透過克服挑戰的過程磨練出更強大的心智,內外都一天比一天強。

他從跑步得到的,很大程度有賴他的堅持,因為他相信,短期能夠得到的東西一定很容易失去,「無論任何事只要沒撐過三年,就看不到成果」。我們或許會覺得他太過苛刻,畢竟很多人的動機和意志都不如他強。但對於值得培養的習慣,我們聽過或說過太多半途而廢的藉口,這種執著還是值得尊重。作為一位文化名人,他視成功人士為能夠自己決定要做的事並妥善規劃、長久持續的人,因為這類人再忙也會堅持運動,也越會因此而取得成功,形成良性循環。

有留意松浦的讀者都知道,他一直宣揚生活美學。因此,他學會跑步姿勢、改善身體問題後繼續自我挑戰,要求跑步要有美感。他認為,無論從事任何工作,終極追求就是美感,而跑步的美感就源於跑姿。為此,他努力鍛鍊腹肌和柔軟度,不斷觀察別人和調整自己。結果,他發現五分四十五秒跑一公里這不快也不太慢的節奏,既能保持速度,也能體現美感。松浦以這速度每次跑一小時,每周跑三次,相信即使是初學者,練習一段時間後也不難達到這個水平。

對年過五十的松浦來說,跑步就是自我挑戰、不斷超越的過程。或許有人懷疑,這個年紀才跑會不會太遲?他則斷言,無論是人生還是工作,都是年過五十才正式開始,因為五十歲前只能透過完成別人交付的工作來預備自己,過了五十歲才是真正發揮自己的時候。能夠抱持如此積極的態度,不斷學習和挑戰自己,持之以恆,力求做出美感,難怪松浦能夠在多個領域做出成績,活出人生趣味。

以坦率的心學習跑步,收穫的就是做人的學問。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