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4日星期日

迎難而跑的人生哲學--評《只要我能跑,沒什麼不能解決的》

作者:松浦彌太郎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8/12/18

馬拉松風潮近年席捲全球,談跑步的書也越來越多。要數當中的人氣之作,村上春樹的《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肯定榜上有名,讀過的跑手不計其數。在兩岸三地人氣高企的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去年也寫了一本關於跑步的《只要我能跑,沒什麼不能解決的》。雖然沒有前者的細膩文筆、綿密的心理描寫和豐富的參賽經驗,但他從近十年的跑步歷程提煉出很多獨到的智慧和省思。他不但想鼓勵未開始跑的去跑,更想為很多已停下來的找到跑下去的理由。

近年書店的人生哲學或心靈勵志書架,總見到松浦的作品,不時更出現在當眼位置。不經不覺,他的中文翻譯作品已經超過二十本,產量確實可觀。他涉獵的題材甚廣,從思考方法到培養品味,以至如何使用金錢和選擇物品都甚有研究。他善於捕捉日常生活的細節加以玩味,展現充滿個人風格的生活巧思,再透過淡然而有力的文字娓娓道來,讓我們得以從不同方面認識這個很會生活、很會思考的人。

此書讓我們了解松浦更深層的一面。看似生活井井有條、創意滿溢的他之所以開始跑步,原因不是興趣,而是身體出了問題。擔任《生活手帖》總編輯帶來龐大的工作量,大腦長期高速運轉,使他的作息質素急劇惡化,精神體力一日不如一日,但工作需要使他不得不勉力支撐。結果,情況嚴重到出現帶狀皰疹,他終於知道不能如此下去。他向精神科醫生求診,猶豫是否按指示吃處方安眠藥之際,腦海突然閃出念頭:不如去跑個步放空頭腦吧?就是這個契機,促使他穿上跑鞋,展開一趟由外到內的自我探索之旅。

松浦在書中第一章就說,跑步「是一種身體訓練,但也是一種心靈課程,因為跑步非常需要坦率的心。」換言之,跑步是一場跟身心進行的對話,越是坦然,回饋就越多。從身體垮掉到恆常跑步,體力和健康雖漸漸改善,但他先後也遇過兩次打擊,也就是跑者最害怕也最常見的受傷問題。松浦以自己的方式隨便跑,跑姿和選鞋都不對,跑了一年就因為腳痛而不得不停下來。之後他又因為體幹強度不足,一直只用雙腿而沒用全身去跑而出現嚴重腰痛。不少跑者就是因為傷患而止步,但松浦卻在挫折時發揮他的學習和反省精神,找出錯誤原因,對症下藥,不但慢慢找到正確的跑步方式,更透過克服挑戰的過程磨練出更強大的心智,內外都一天比一天強。

他從跑步得到的,很大程度有賴他的堅持,因為他相信,短期能夠得到的東西一定很容易失去,「無論任何事只要沒撐過三年,就看不到成果」。我們或許會覺得他太過苛刻,畢竟很多人的動機和意志都不如他強。但對於值得培養的習慣,我們聽過或說過太多半途而廢的藉口,這種執著還是值得尊重。作為一位文化名人,他視成功人士為能夠自己決定要做的事並妥善規劃、長久持續的人,因為這類人再忙也會堅持運動,也越會因此而取得成功,形成良性循環。

有留意松浦的讀者都知道,他一直宣揚生活美學。因此,他學會跑步姿勢、改善身體問題後繼續自我挑戰,要求跑步要有美感。他認為,無論從事任何工作,終極追求就是美感,而跑步的美感就源於跑姿。為此,他努力鍛鍊腹肌和柔軟度,不斷觀察別人和調整自己。結果,他發現五分四十五秒跑一公里這不快也不太慢的節奏,既能保持速度,也能體現美感。松浦以這速度每次跑一小時,每周跑三次,相信即使是初學者,練習一段時間後也不難達到這個水平。

對年過五十的松浦來說,跑步就是自我挑戰、不斷超越的過程。或許有人懷疑,這個年紀才跑會不會太遲?他則斷言,無論是人生還是工作,都是年過五十才正式開始,因為五十歲前只能透過完成別人交付的工作來預備自己,過了五十歲才是真正發揮自己的時候。能夠抱持如此積極的態度,不斷學習和挑戰自己,持之以恆,力求做出美感,難怪松浦能夠在多個領域做出成績,活出人生趣味。

以坦率的心學習跑步,收穫的就是做人的學問。

2019年2月16日星期六

生命中無法解釋的業--評宮本輝《錦繡》

藏王溫泉的星空(網上圖片)
作者:宮本輝
譯者:張秋明、韋杰岱
出版社:麥田出版
出版日期:2004/03


人生際遇無常,就是再平凡的人,中間經歷的種種,必有很多不凡之處,往後回想,才發現當中的不可思議,無法解釋。我們嘗試查找源頭,才發現緣起緣滅千絲萬縷,彷如天上錦繡繁星,遠超我們能夠把握的範圍。倘若面對人生變故、大起大落,凡人再多解說也難盡其幽微,因此我們往往需要更高層次的概念,嘗試去理解人生這回事。「業」,這個重要而複雜的佛家概念,就是宮本輝書信體小說《錦繡》的主題。

男主角有馬靖明外遇這個因促成的果,成了故事牽引過去和現在的主線。有馬因年少喪失雙親而遷居東舞鶴,遇上言行舉止都不像十四歲的美少女瀨尾由加子。一次奇遇令他們有機會獨處一室,女方主動親吻有馬令孤獨的他震撼不已。有馬隨伯父遷居大阪後將兩人分隔,但這段原以為無疾而終的關係,卻在十多年後死灰復燃。有馬在大阪與企業創辦人星島照孝的獨女亞紀相遇和結婚,並深得她父親器重,成為繼承人指日可待。兩人關係穩定,正是預備生育的時候,有馬卻因為出差舞鶴而再次想起初戀由加子,打聽她下落後就到京都河原町的百貨公司找她,兩人相遇後展開了婚外情,埋下日後悲劇的種子。

兩人關係因由加子策劃的殉情而曝光,成為故事人物命運逆轉的關鍵。由加子喪命,有馬生還但賠上婚姻和前途,亞紀同樣失婚陷入傷痛,星島也大受打擊顏面無存。對有馬和亞紀而言,他們活像死了一次,衝擊之大就算是十年、甚至終生都難以復原。亞紀在信中坦承自己的冤屈和控訴。她父親安排下與無甚感情的大學教授再婚和誕下殘障兒子,生活壓力沉重,精神虛空。有馬在信中坦承咎歉,原本無意繼續通信的他,後來也坦白自己與由加子如何遇上、意外發生當日的細節和生活近況。

有馬沒有嘗試為婚外情引起的後果開脫,但本書無疑對外遇持較開放的態度。亞紀無法承受有馬對自己不忠,也因為一時意氣而沒有探究有馬出軌的因由就同意離婚。但命運對她開了一個又一個玩笑:她再婚後不久就發現丈夫與學生有染,沉實敦厚的外表只是假象。她後來也得知,原來替她挑選丈夫的父親也有外遇。有馬出事後,星島曾跟亞紀說過,男人在外粘花惹草不算甚麼回事。然而,亞紀了解由加子和有馬相識的經過和願意和他殉情的勇氣後,也對她產生一份敬佩,對前夫所說的「業」也多了幾分理解。

全書最動人的地方,是主角如何透過寬恕而化解了這場延綿十年的業,這份寬恕正源自兩人不同方式的頓悟。佛教的業有善和惡之分,有馬因「一念無明」而造成惡業,陷入萬劫不復之地。在兩人各走各路的艱難日子,他們都曾經歷刻骨銘心的奇遇。亞紀離婚後常光顧一家專門播放莫札特音樂的咖啡廳,和老闆漸漸熟絡,經常一起聊音樂,亞紀因此愛上聽莫札特。拜人生經歷所賜,她有天突然聽出莫札特以音樂描述的死後世界,從而悟出「生死原來是同一回事」這道理。不久咖啡店失火焚毀,親眼目睹過程的亞紀深受觸動,離婚後一直埋藏自己的她終於坦承面對內心:雖然對由馬有很多憤恨和不解,但更多的還是掛念和愛戀。

有馬領悟生死的經歷同樣帶有一點奇幻色彩。在藏王偶遇亞紀的有馬,其實正處於人生低谷。他因為避債才臨時買下車票到藏王逃難。他棲身破舊的民宿,偶然往窗外看,卻看見早前偶遇的亞紀和兒子在看星,窮困落魄的他百般滋味在心頭。由於房間衛生惡劣,他得以目睹貓捕吃老鼠的一場血腥廝殺。看著貓先玩弄老鼠,繼而把其吃掉,連骨頭也不剩,他聯想到自己和由加子的關係。誰是貓?誰是老鼠?他連結自己意外後瀕死的經歷,忽然領悟貓鼠其實都是自己,由加子不是加害者,自己才是害死她的人。兩人飽歷風霜後先後領悟生死的深層意義,後來終於在命運安排下再次相遇,再透過一年間的書信往來,慢慢把心結解開。

兩人後來的經歷也印證了「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句話。原以為要背負十年前的創傷一直苟且存活,但當學懂面對和放下,原來生命已為他們找到活下去的理由。亞紀生命中的三個男人在工作上各有本事,但他們都無法安分守己地去給予愛,都在不同程度上背叛了她,結果反而是有智力問題的兒子最讓她感到安全,讓她可以無條件地付出。同時,亞紀在通信過程也反思了自己作為妻子的不足,因此她決定與丈夫離婚,一面成全他和情人,同時也讓自己可以全心照顧兒子。有馬則在偶遇亞紀後結識了另一個願意為自己付出所有的女人令子。雖然只是普通的打工族,但令子除了會儲錢,還有過人的生意頭腦。她不管有馬如何冷待仍不離不棄,更押上所有財產跟他創業,生意漸漸幹得有聲有色,有馬也找回當前的拚勁。兩人找到出路的同時,他們也決定停止書信往來。

這樣的安排,既為小說擺脫陳腐的破鏡重圓,也沒有強作的悲情結局,留下的是淡淡然的釋懷。表面上,這段關係黑白分明,但探究當中究竟,對錯或許只是一念之差。我們透過兩人的書信,進入他們以文字築建的內心世界,知道段段真實而深刻的關係和事件,竟真如上天安排,無從解釋其神秘和奧妙,莫不是「生命的奇妙造化」。就如天上的錦繡繁星,我們無從解釋他們何以如此分布,而每顆再平凡的星星背後,都有說不盡的美麗與哀愁。

2019年2月10日星期日

《錦繡》(下)

作者:宮本輝
譯者:張秋明,韋杰岱
出版社:麥田出版
出版日期:2004/03

一次偶遇和之後的書信往來,讓亞紀和有馬再次連繫。分開的10年間,亞紀和有馬的人生都不好過。亞紀離婚一年後改嫁大學講師勝沼壯一郎,但她對勝沼其實沒多大好感,再婚只為滿足父親心願。新婚不久,她就發現勝沼與女學生有染,但因為感情淡薄,她沒有特別生氣。另一方面,原定接掌星島建設的有馬,離婚10年來換了多份工作,幹過好些生意,也有過幾段關係,生活顛簸流離,後來更因金錢糾紛而被流氓追踪。他之所以買車票到藏王溫泉,就是為了逃避債主,卻也因此碰到興起與兒子到藏王山看星的亞紀。

小說除交代有馬出軌一事外,亦加插了兩位在10年間遇到的人和事。有馬在信中提到正與一名叫令子的女性同居。當超市收銀員的令子拿出所有積蓄跟與有馬創業,令有馬的生活比之前安定。亞紀則提到,她離婚後常光顧一家只放莫札特音樂的咖啡店,因而愛上聽莫扎特。咖啡店後來遭火災焚毁,老闆珍藏的二千多張莫札特唱片亦付諸一炬。亞紀眼巴巴看著咖啡店遭烈焰吞噬,心情受到牽動,回家後在床上閉上眼晴,火光與木頭燒至爆烈的聲音突然被與有馬初戀的一幕幕影像取代。亞紀對前夫的愛戀之情可見一斑。

現實生活中,婚外情是敏感話題,對錯往往分明,沒餘地討論和深究。然而,對婚外情下道德批判並非宮本輝寫《錦繡》的目的。亞紀覺得,若不是有馬拋棄她,她就不會再婚,也就不會誕下有缺憾的兒子,這一切痛苦都拜有馬所賜。但如細讀有馬的回信,讀者不禁會問,有馬若不是因喪親而到舞鶴投靠親人,就不會碰上由加子,若不是因喪親孤獨,加上由加子有別同齡女孩的舉動,有馬就不會發生這段情,其後的孽緣亦不會發生。這大概就是宮本輝要談的「業」。

佛教相信前世今生,前世作業會影響今世遭遇,今世作業也會影響來世。人會死,但業力在永恆輪迴中不斷循環,因此為了來世好過,人們主動積善修福。就算不信前世今生,我們也知道今日所做的,也會影響他人和個人未來。身處錯綜複雜的因果關係,任人思考得再深入,也難以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當陷入逆境或遇上苦難,人求問的心就特別強,探索永無休止,痛苦亦無盡頭。像亞紀在一封信中寫到:「為甚麼我會生下背負不幸的小孩呢? ……為甚麼有些人生來是美人?有些人生來長得醜?」我相信,人遭遇挫折時,都會提出類似的詰問。

命運多變難料,加上人生而不平等,人一直透過種種宗教,試圖解釋不同際遇。但作為小說家的宫本輝,並沒有為這些問題給予確切答案。就像村上春樹所言,「小說這東西並不是對一個問題給予具體結論,我想做的是把你的問題,和我的問題,通過故事直接聯繫上。」在最後一封寄給有馬的信,亞紀談及與父親去拜祭亡母,發現父親原來知道她與有馬通信,並因此牽起他對有馬的掛念。此刻,亞紀已忘卻前夫的背叛。她在信末祝禱有馬與令子生活美滿,並再次播放曾在咖啡店最愛聽的莫扎特第39號交響樂。

2019年2月2日星期六

《錦繡》(上)

作者:宮本輝
譯者:張秋明,韋杰岱
出版社:麥田出版
出版日期:
2004/03

宮本輝原名宮本正仁,1947年生於日本神戶,是位多產作家。他大學畢業後任職廣告公司撰稿人,25歲左右卻不幸患上焦慮症,對上班族生活產生強烈不安,很想脫離朝九晚五的刻板人生。他有天下班回家途中,因避雨走進一家書店,拿起一本短篇小說來讀,雖是日本著名作家寫的,卻驚覺寫得很差,簡直看不下去。他想,如果由他改寫,這個故事應該好看得多。就這樣,他決定辭去工作,全身投入寫作。雖然作品沒有立刻引起注意,過了幾年苦日子,但到了1977年,30歲的他終憑改寫自己童年生活的《泥河》獲得太宰治獎,翌年更以《螢川》奪得極具代表性的芥川獎,成功奠定在日本文壇的地位。

《錦繡》在1982年發表,故事由勝昭亞紀和前夫有馬靖明在蔵王溫泉偶遇展開。10年前,亞紀與閙婚外情的有馬離婚,之後改嫁,生下天生肢體殘障的兒子勝昭清高。10年來,她與有馬沒有往來,但對前夫出軌一事仍耿耿於懷,很想知道他為何出軌,情人又是怎樣的女人。於是,她決定給他寫信,雖然不太確定為甚麼要寫,但總覺得要跟他說說過去10年的生活和感受,最重要是對前夫出軌的事問個明白。

有馬收到亞紀的來信,本來沒打算回覆,但思前想後,還是想向前妻交代10年前的事。有馬表白,自己14歲時失去雙親,投靠住在舞鶴的親戚,因而入讀當地國中,認識了同是14歲的瀨尾由加子。有次他被人戲弄從船上掉進海裡,由加子不加思索就跳進水裡,隨他一起游回岸邊。他們全身濕透,回到由加子家,在火爐旁暖身時,由加子主動用雙手捧著有馬的臉,與他耳鬢廝磨,又親又吻,表達愛意。有馬寫道:

14歲就能毫不猶豫地對男生這麼做,只能說是瀨尾由加子這個人天生的『業』吧。」

亞紀收到回信,不禁繼續追問,促成兩人的14封書信往來,把埋藏多年的心底話傾吐出來。

有馬繼續解釋,他在舞鶴短住了4個月,便由伯伯接去大阪生活。他對由加子念念不忘,繼續寄信給她,卻從沒收過回信。他在大阪讀大三時碰上亞紀,畢業不久便與她結婚,加入岳父的星島建設。星島照孝是星島建設的老闆,亞紀又是他疼愛的獨女,因此一直扶植入贅的女婿,屬意讓他接掌公司。有馬與情人殉情,令星島大感意外,為免影響公司的名聲,斷然決定不可交託家族生意,更瞞著亞紀勸他主動提出離婚。星島後來才跟亞紀交代此事,令她明白有馬當日冷然相對,沒有修補婚姻的意向,原來就是這個原因。

世事是吊詭的,加入星島建設後,有馬因公事要到舞鶴一趟。有馬當時已與由加子失聯10年,想不到一回舞鶴就想起她,因此向她家人查問下落,得知她在京都的百貨公司工作。由加子見到來找她的有馬,傾慕之情再次湧現,雙方愛火重燃。由加子知道有馬已婚,只能做他情婦。面對這沒出路的關係,一段糾結多年的感情,一時衝動下,竟決定與有馬殉情。由加子趁有馬在旁睡著時,先刺殺他,然後割喉自殺。結果,由加子死去,有馬則逃過大難,活了下來……

2019年1月23日星期三

我們真的懂得閱讀嗎?--評《精準閱讀--幫助最多人通過國家考試的大律師,教你進入看得下書的狀態,同時精準抓重》


作者:伊藤真
譯者:林信帆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18/05/31


在求學生涯中,很多人因為種種理由,到畢業時已放棄閱讀,不再與書為伍,甚至忌而遠之。當中原因,可能是枯燥的課程使讀書毫無趣味,更大可能是填鴨為主、考試導向的教育模式,逼使他們把閱讀和考試掛鉤,考試成績欠佳就認為自己讀書不好,這令很多人此生與閱讀絕緣,令生命少了很多可能和機會。

本書作者伊藤真在日本開設補習社,專門幫助考生通過國內的法律考試,成果非常出眾,是有名的補習天皇。同時,他也以大律師的身份參與各類社會運動,積極發表意見。由此可見,他除了充分掌握考試導向的讀書技巧,對閱讀社會議題和國家局勢也很有一套。這本書就是他的閱讀態度和技巧的分享。

伊藤的閱讀都是以紙本書為基礎,他認為加深閱讀效果的最佳方法就是把書本弄髒:做記號、折頁、貼便條紙等。大家可能會回想起中學時期那些色彩繽紛的教科書痕跡,而有些很會劃書和做筆記的同學,成績往往較好。作者提醒我們,其實除了教科書,如果我們對所有值得讀的書都採取同樣認真的態度,那麼閱讀成效肯定更好。

因為課程教育,我們對閱讀有很多既定看法,令我們對閱讀產生很多無形的壓力。其中兩點很關鍵的是,一:要翻到尾看過所有內容才算讀完一本書;二:看書目的是找出作者的官方解讀。這兩點教科書式閱讀法令閱讀效率很低,因為我們覺得必須看完每本書,而看的時候可能也是被動閱讀。而且,尋找標準答案無法發揮我們的想像力,如耐性不足或太過困難,我們往往就會去找雞精或權威解讀代勞,思考能力完全沒有得到訓練。

要提高閱讀和思考能力,關鍵不在於是否從開始讀到尾,也不需要理會作者的看法,有目標地找出自己要解答的問題才最重要,如果跟作者唱反調就更獲益良多。伊藤鼓勵我們帶著問題閱讀,跟作者互動,不斷思考和印證書中觀點,發揮想像力設身處地思考,建立個人看法。如此,閱讀就是培養批判思維和獨立人格的良方。然而,要進入一門新的學問並不容易,因此伊藤建議我們可以先從該領域一本簡單易懂的書入手,完成後就要攻下一本一流的入門書,這是較易成功和具效率的閱讀門徑。同時,作者也建議我們找經典書重覆讀,這點跟《讀屏時代》作者的看法不謀而合。

從大學開始認真接觸閱讀以來很長時間,自己都在用低效率的方法閱讀,沒有重點、缺乏系統、疏於整理,而且偏重看易讀的書。近年因工作需要而增加閱讀實用的指導書,漸漸吸收了些閱讀方法,如區塊閱讀和整理筆記,感覺收效較好。閱讀是終身的自我投資,學好閱讀技巧實在百利而無一害。由於伊藤是律師,我期望這本書會分享如何有效地進行口頭表達,可惜本書沒有,後來知道他有一本專門談說話的書,名為《日本王牌律師的七門邏輯思考與說服傳達課》,讀後會再和大家分享

2019年1月19日星期六

《余英時回憶錄》

作者:余英時
出版社:允晨文化
出版年月: 2018/11

余英時教授是我最敬佩的歷史學者之一。上世紀90年代初,我無意中翻開他的《中國傳統思想的現代詮釋》,自此就迷上他的文章,當中也有回憶往事的,例如拜錢穆為師和受其啓迪,都令人悠然神往。這是他首本回憶錄,所以我特別雀躍。去年初我已知這書會出版,也讀過《明報月刊》刊登的部分章節。到去年底,新書終於面世,自然要先睹為快。
余英時祖籍安徽潛山,1930年生於天津,少年時顛簸流離,其中8年在農村度過,這是亂世中的常態。他可謂書香世家,父親余協中也是讀歷史的,曾負笈哈佛。1950年余英時來到香港,就讀新亞書院,受教於錢穆,其後遠赴哈佛取得博士,大半生在美國從事學術研究。這本回憶錄聚焦他的年輕歲月,重點在於他少年時一個的關鍵決定,以及他的思想和價值觀如何形成,30歲以後的事只是輕輕帶過。
縱觀全書,我最感動的是一個扭轉他一生命運的決定。那年他20歲,剛入讀燕京大學,並加入了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一心效忠祖國。寒假時他來港探親,年邁的父親很想他留在身邊,掙扎了半年後,他還是決定北上。然而,他坐的那列火車竟在東莞附近發生故障,他被困車廂4、5個小時,其間天人交戰:理性告訴他應該返回祖國,情感上他捨不得要照顧的父親。結果親情戰勝理性,翌日他坐火車掉頭返回香港。這事給我的啓示是,面對人生的重大決定,情感的作用往往大於理性,畢竟理性有其限制。在1950年,任憑你如何高瞻遠矚,也難以預計到日後的歷史發展。
而憶敍他的思想和價值觀形成的部分,我也一口氣追讀。余英時畢竟是思想史大師,這次的研究對象不是他人,而是自己,自然手到拿來。書中詳述在1950年代初,活躍在香港的流亡知識分子,如何宣揚他們的信念,推動一代思潮,特別是代表「第三勢力」的友聯集團,創辦各種刊物(例如《祖國周刊》、《中國學生周報》等),對他帶來衝擊,改變了他早年對共產主義的狂熱。難得的是他的坦誠,毫不掩飾少年時代的思想幼稚。他刻畫的,不只是他個人,更是那年代很多知識分子都要面對的抉擇。
最後,在回憶求學過程時,余英時夾雜不少有趣的細節,特別是關於選課和做研究的,這裡不能盡錄,只舉一個例子説明。話説他在哈佛攻讀中國歷史時,不惜下苦功讀日文,一星期上課五天,當然不是爲了追看流行日劇。原來日本學者對中國歷史的研究,在那年代已經卓有成果。他們的著作往往沒有翻譯,惟有看原文。看到這裡,我突然想起,好些研究中國文史的學者,也是精通日文的,大概道理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