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讀深思由幾位熱愛閱讀的朋友組成,每年舉行幾次讀書會,分享和討論讀到的好書,天南地北,不亦樂乎。這個專頁在2018年底成立,目的是將讀書會伸延到網上世界,透過書評、書訊和書事等等,與各地書友分享閱讀的樂趣。
2020年10月26日星期一
飄進回憶深處的書香
2020年10月13日星期二
A Little History of Philosophy 一本談智慧的小書


2020年9月27日星期日
濃濃香港情:《拾香紀1974-1996》 (A Hong Kong Story)
那個70至90年代
陳慧這部小說非常香港,份屬於你我的香港故事。情節虛構,但處處滲出真摯的香港情。
頭部份「事」屬遠景,先勾勒連拾香出生前連家的背景,然後「情」這部分如近鏡,逐章展現11位家庭成員的人生剪影。故事情節從十妹連拾香角度推展,拾香並於每章末對家人訴說遺言。從連家成員的成長看香港社會的變遷,由家史觀港史。淡淡筆觸,濃濃往事情懷。
十兄妹各代表70至90年代某類港人原型(prototype)。成長在這年代的讀者易生共鳴,自己或身邊人,可對號入座,有其影子。借懷舊的人、事、物,帶出本土意識,勾起不少童年少年的回憶,那年代我們的香港就是這樣子的了。我把分析,列在文後的表格。
打個比喻,這小說好像香港上世紀的《城南舊事》,以小說形式來陳述港英年代本土史。這小說可無愧地進入香港學系列,因故事雖為虛構,人物情懷卻是真實,充份發揮小說的史學功能,可歸為另類的「史學」,真切動人,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中年讀者而言,感觸猶深。
21世紀重讀
個人輕如微塵,但眾多個人的小故事,交替重叠加起來,就形成香港歷史。你的小故事就屬香港歷史一部份,個人必與香港社會連結互動,豈能獨善其身?你會如何重拾香港紀錄?特別是2014年佔中運動、2019年反送中運動、2020年新冠疫情……你今天又怎樣演繹你的《拾香紀》?
自去年起,香港飽經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如果陳慧20年後再寫21世紀的《拾香記》,又會是怎樣的一個故事?
所以她寫了續集:《異鄉人》。在這時刻,我們太需要屬於香港本土的故事,作為歷史的心靈印記,個體成長珍貴的生命紀錄。
「原來,回憶,就是,愛」。
還是喜歡以前的那個香港:我們的黃金時代。
我們永屬香港。謝謝你,陳慧。
2020年9月13日星期日
如何再次拿起書
說起談論閱讀的經典著作,Mortimer J. Adler和Charles Van Doren在1940年合作出版的《How to Read a Book》必定是其中一本最有影響力的,無數讀者因此而步入閱讀的殿堂,養成有系統的閱讀方法和概念。但相信此書作者也不會料到,在本書出版70年後,閱讀會在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時代受到如此巨大的衝擊。由於即時的視聽資訊氾濫,拿起一本書對很多人而言,無論是為了消遣還是學習,都是非常費勁的一回事,在生活中已變得可有可無。
有關閱讀這個話題,近年最受談論的其中一本書,是Alan Jacobs於2011年出版的《The Pleasure of Reading in the Age of Distraction》,中文版已經有好幾個譯本。Jacobs是美國貝勒大學榮譽項目人文學科傑出教授、宗教研究系常駐教師。他在此書梳理了自己在網絡時代下關於閱讀的種種感悟。無論對書愛不惜手,還是已經離書甚遠,我們都可以借Jacobs刺激自己重新思考閱讀的意義,甚至重拾拿起一本書的衝動。
簡單而言,Jacobs在本書提出的中心思想就是跟著興趣走,隨興而讀,閱讀就是為了給自己帶來愉悅,這種愉悅源自於閱讀時投入書中世界而產生的沈浸式專注,這是其他娛樂方式無法比擬的體驗。基於這個論點,他認為要從閱讀中得到樂趣,先要放下獲取資訊或改善自我等目的,而且閱讀時要集中精神,減少騷擾。正因如此,雖然書本唾手可得,但閱讀在這個步伐急速而且容易(甚至鼓勵)分心的時代,是如此的困難。
這種隨興而讀的主張令Jacobs坦言,《How to Read a Book》已經跟時代脫節了。他對兩位作者建議的認真閱讀和選書態度予以肯定,但對於他們以專家的口吻灌輸所謂正確的閱讀方法,進而推介被視為經典的權威書籍,他並不支持,因為這種觀點背後,是一套透過閱讀提升自我的意識形態,令閱讀從此背負了沈重的責任。事實上,中國自古以來也有以讀書考取功名,唯有讀書高的概念,到了今天演變成考試為本的填鴨式教育。視閱讀為義務的學子,考試過關成功畢業後就放下書本,束之高閣的例子實在太多。Jacobs主張讓閱讀回歸基本,以樂趣主導,正是對這個約定俗成的觀念提出挑戰。
對於主張以正確方式閱讀經典作品,不得不提Harold Bloom這位在西方家傳戶曉的文評家。著作等身的Bloom出版了一系列西方經典作品的導讀,在《How to Read and Why》一書,他就顧名思義地提出經典至上的閱讀態度,直言讀通俗作品如同浪費時間。他曾在訪問中直陳對Harry Porter系列的不屑,認為該系列大受歡迎證明了人類閱讀能力大倒退。相反,身為文學教授的Jacobs認為這種家長式指導並不可取,稱無論推介的著作有多經典,開書單的意義都不大,因為不知道對方的背景、程度和喜好,如何能夠建議合適的書本?他認為不論是大眾還是經典作品,人到了適當的階段自然會對應該讀的書產生興趣。太早覺得應該要讀而強逼自己去讀,不但讀了也沒產生共鳴,日後更很可能因為這個經歷而不願重溫,白白錯過了好書。
別以為Jacobs鼓勵隨興而讀,就等於認可隨意閱讀,不求甚解。事實上,讀書人有時候不免為讀而讀:認為某本書讀了會提高自我形象,因此強逼去讀。結果文字是看過了,讀了甚麼卻是一塌糊塗。Jacobs反對這種被動式閱讀,反之非常鼓勵邊閱讀邊寫筆記,因為閱讀是一場跟作者對話的過程,必須專注而投入,才能有所交流。談到專注力,Jacobs又是如何減少分心的呢?跟很多從紙本時代走過來,否定電子閱讀的作者不同,他非常支持以電子閱讀器閱讀電子書,尤其是小說,除了方便做筆記外,電子閱讀器的單一功能,提供純粹的黑白閱讀體驗,居然讓他找回了久違了的專注閱讀感。
Jacobs以這段隨興而讀的註腳,為本書作結:
「我們還應該盡可能生動地回想(一直跟著我的思路看到這裡的人一定知道我要說什麼)沉迷在書中所帶來的那種深厚而又寬廣的樂趣。翻開一本書,讀點兒什麼,也就是選擇了一種集中注意力的獨特方式。閱讀既是沉默的,也是有回應的。讀者發揮著想像,在紙上搜尋著文字,在經驗中建構起意義。讀者絕不是消極的,絕不僅僅是一個消費者,他同時還在思辨、在評判,有時為了謹慎會克制自己的同情,而更多的時候,全情投入後,他會由衷地、毫無節制地沉淪。」
悅讀,本應如此。
2020年8月30日星期日
讀《餘閑偶得》
透過這專欄,我認識了陳永明,雖然沒有看過他在香港電台主持的文教節目,但讀過他的《哲學子午綫》和《音樂子午綫》。公共圖書館再度關閉前一天,我在新添圖書架上找到他去年出版的散文集《餘閑偶得》,想也不想就借了。
永明背景
陳永明畢業於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其後在耶魯大學攻讀哲學碩士,及威斯康辛大學攻讀博士。他的博士論文導師,就是大名鼎鼎,五四運動史的權威周策縱教授。回港後,他曾任浸會大學中文系系主任及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院院長。
《餘閑偶得》的大部分内容,是他退休後在《澳門日報》發表的文章結集而成。每篇散文通常三、四頁,但涉獵面十分廣泛,包括文學點評、掌故軼事、回憶師友、讀書心得、音樂欣賞和旅遊經歷等。作者學識淵博,加上人生閲歷豐富,遂能在短小的篇幅,道出與別不同的見地。
閱讀得著
散文集是我喜歡的閑書之一,因為可以隨便翻閲,那一篇的題目吸引就先選讀,不像小説那樣要從第一頁看起。另外,散文通常一看就懂,不像詩歌那樣,要反覆推敲吟詠,最適合我這位沒有耐性的讀者。
這本《餘閑偶得》也不例外。我首先看的,是他談旅遊經歷的十多篇。他去過的地方,好些是香港人比較少去的,例如南美洲的秘魯和玻利維亞。除了描述當地的風景外,他還簡述當地的歷史和風俗,讓我增廣見聞。就是比較多人去的歐洲和美加,他也能找到尋常以外的角度描寫,叫人耳目一新。
至於書内的文史掌故,也是充滿趣味。以「愛晚亭的名字」爲例,話說乾隆年間,羅典擔任湖南嶽麓書院的山長。有一天,一位衣衫襤褸的青年求見,羅典諸多推搪,不願接見。青年最後只好離去。離開前,他在書院涼亭的柱上題詩如下:「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楓林,霜葉紅於二月花。」眾人看後,紛紛譏笑他亂抛書包,寫錯了杜牧的名詩,但羅典看了題字之後,卻深感内疚,因爲這詩故意漏寫「愛晚」二字,暗中諷刺他不愛晚輩,但青年已經走了,羅典於是把亭命名為愛晚亭,以警惕自己。
古句正解
另外,陳永明指出,很多中國古代的經典文句被後世誤讀了,大家習非成是。例如《論語》的名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我們往往從字面解釋,以爲孔子說,經常溫習學到的知識,就快樂了。其實稍為想一下,就會發覺這説不通。陳永明考據古代漢語的用法,發現「時」字在古代解作在適當的時候,而不是時常,至於「習」字,則解作實踐,而不是溫習。所以,學而時習之的意思是,把學到的知識在適當的時候實踐,這和後面的「不亦悅乎」才吻合。
陳永明還有很多精闢見解,再舉一例。他指出,「表達」這個詞語非常精彩,因爲它包含兩個截然不同,卻又互相關聯的概念:「表」是把自己的見解傳給其他人,「達」是其他人收到你的訊息。坊間很多溝通技巧課程,往往只教人如何去「表」而忽略了「達」,結果,學員只知道如何把自己的話盡力說出來,卻不會設身處地的考慮對方是否真的吸收了,所以溝通失敗了。
塵囂清風
這書屬余光中所謂的「學者型散文」,融合情趣、智慧和學問。陳永明不會板起臉孔來説教,反而用淺白的語言,把道理清楚說出來,讓讀者的心智,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滋潤,尤如煩囂都市中一口清新空氣。
在這炎炎夏日,大家因為新冠肺炎不能外出活動,最好還是安坐家中,沏一杯茶,看一本好書。如果不想正襟危坐,看過分嚴肅的大部頭經典巨著,又不想讀太通俗膚淺的流行刊物,這書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2020年8月16日星期日
洗滌心靈 療癒傷痛
《愛我別走》是一套關於探討愛與別離的愛情小品。兩顆受傷的脆弱心靈,在一所自助洗衣店相遇。一件遺下的衣物,燃點了他們的交往。究竟他的純真,能否洗滌她難以忘懷的傷痛?
男主角阿照(漥塚洋介)患有輕度智障,記憶力薄弱,天真爛漫,與年邁的婆婆相依為命,日常工作就是看守她開設的自助洗衣店,防範偷衣賊。
女主角水繪(小雪)則隻身從故鄉走到東京的花店實現理想,並與浪漫的郵差先生戀上,可惜已有家室的他始亂終棄,打擊之大,讓她患上病態的偷竊癮,從此被視為不正常人。
走到自殺邊緣的她,遇上天真無邪的他,漸漸放下心防,嘗試對生活重拾信心。歷經幾許波折,兩個被社會視為無望的人,終於排除萬難,一起走出屬於兩個人的天地。
影片初段聚焦洗衣店的場景,透過阿照純真的眼睛,把觀眾帶進那平靜而樸素的郊區世界。水繪和地產經紀的介入,讓故事出現轉折,掀起陣陣波瀾,也將觀眾帶進都市複雜和殘酷的一面。
導演很能用淡淡然的方式,把社會冷漠無情的一面滲透其中,部分畫面的壓逼感更是讓人透不過氣來。
但無論是水繪的妹妹或地產經紀,都在兩人為了融入社會和尋找自己所作出的努力下融化,散發寒冬後春季來臨的感覺。
在堅實的情節襯托下,兩人飾演各帶缺憾的人物表現自然真切,活脫脫把那種不適應社會的生硬,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很討人歡心,也深有共鳴。
影片以洗衣店為背景,其中一幕是阿照發現水繪留下的衣服帶有血跡。他的本能反應對血產生了抗拒,立刻把衣服放進洗衣機,一匙一匙的不斷加進更多洗衣粉,最後把整盒都倒了進去,才停下手來。
這種希望療癒對方的努力,成了全片的牽引。結果,洗衣店雖然沒有留住,阿照卻成了水繪的守護天使。
2020年8月2日星期日
《七里香》席慕蓉的感情世界
詩,乃最靈性、質樸的聲音。歷經人生歲月洗禮,我們不知不覺便能讀出了詩的真意,與作者心神交會,感其所感,為情所動。
人過中年,朋友漸疏遠,心事向誰訴?「何當共剪西窗燭」已不復見,「卻話巴山夜雨時」早成絕響。但透過慕蓉的詩,我竟聽到久違了的心聲,滿腔情懷終於找到出口。與慕蓉素昧平生,惟彼此人生經歷相似,透過詩,心聲得以互通,因此形雖遠,心卻近。
只有讀詩,我心才得以平靜。詩句巧妙把抽象感情具體化,融合你我都曾經歷但無法用文字表達的情懷,越是用心閱讀和感受,引起的共鳴就越大,甚至多年鬱結也得以解開。
許多夜晚,總愛在床上重讀席慕蓉《七里香》,好叫詩句也滲入夢裡……
生,怎可無詩?
2020年7月23日星期四
小小的書 談大歷史

2020年7月4日星期六
在電競中尋道-格鬥遊戲之神Tokido

2020年6月21日星期日
我思《斷捨離》
A 內容(Content)
(1) 概念化(Conceptualize Common Sense Cleverly)
與90年代其日本前輩所推廣的五常法類似,山下英子所寫的,像一般常識而已(common sense),你我皆懂,只是沒有像她肯花功夫系統化。
能把一般常識學問化和概念化(Conceptualize),就是心思所在。在英子精心設計下,一般常識仿佛穿上新衣,變得似非一般見識了。她成功地把普通整理術,提升為空間美學和簡樸人生哲學,並且把收納法原則,以禪意佛法及瑜珈來包裝。先處理心結,放下心中對舊物執著,才能斷捨離,以致著手整理。如書本標題:「脫離心中執念,人生輕盈前行」。縱然新瓶舊酒,但人總喜歡飲,因「感覺」有新意。
在她筆下,人皆懂之的整理術不知是技術(technique),背後更有一套人生處世哲學(philosophy)支撐。平凡內容經「魔棒」一點,又變得好像不平凡。
(2) 分類化(Categorize and Concrete)
山下英子把斷捨離這套心法,細分應用在家居中的廚房、書房、衛生間、飯廳,甚至雪櫃等不同地方,應用性強,層面廣,實際具體(Concrete)。
(3) 成功個案 (Cases)
為減輕硬繃繃理論的沉重,書本列出12個成功斷捨離的體驗故事,透過實踐者夫子自道,進一步打動讀者,硬軟兼施。
B 表達手法 (Convey)
適切現今網絡讀者的閱讀習慣,英子務去陳言,筆觸精簡(Concise)、字少但照片、圖表和漫畫多(Comic),關鍵詞句色彩化(colouring),力求易讀易懂易明,一目了然。書本編排有如網頁,讀來並不費勁。
C 商業考量 (Commercialization)
英子視斷捨離如同新文化(Cultivate a New Culture) 及生命信仰,可活用在不同領域,推而遠之,例如人生、人際關係或家務等,人、事、物皆須斷捨離。除出版實體書這工具外,更與其他公司(Corporation)合作(Cooperate) 和配搭,構建講座、課程、視頻、網絡等不同平台,鋪天蓋地,多方推廣。
為了讓消費者(Consumers)覺得更划算,書本附上照片小冊子,作為參考補充(Complement),一切盡在精心計算中。
讀後反思 (Contemplation)
有趣的是,讀畢後,我該如何斷捨離這本《斷捨離》?近日泰語片《無痛斷捨離》(Happy Old Year) 以此書始,卻與英子唱反調:與物件斷捨離易,但斷捨不離的卻是人情、恩怨和回憶。經歲月悠悠洗禮,以為已斷了、捨了,但重見舊物,才發現種種人生故事和滋味,原來仍深深埋在心底,仍離不了……這亦是我近日搬家的真實體驗。
斷捨不離的才是最核心、寶貴或要命的,揮之不去,直至我的身體與人生斷捨離的那一刻……..或許這些連山口英子的「魔法」也解決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