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6日星期一

飄進回憶深處的書香

近日搬進昇悅居,該處會所有一大德政,就是設有漂書廊。我每次看完的書籍放進去,沒多久便給「漂」走。我常常在那兒碰到意外驚喜,找到感興趣的,自然不客氣了。 


縱然那漂書廊只有兩個小書架,但書籍流轉迅速,促成互不相識的書友隔空交流,「書書相惜」。我曾提議管理處,為漂書廊起個更文雅的名字:昇閱居,即提昇閱讀水平之居所,借諧音、屋苑名稱及字義,來個文字遊戲。 

「漂書」始祖

其實我也是在漂書中長大,從小享受另類「漂書」之便。 

媽媽任職志願機構的圖書館管理員。小學暑假,我經常跟媽媽上班。媽媽工作時,我便下棋及看書。70年代的社會風氣較寬鬆、少規範,媽媽不時把圖書館新增書籍及雜誌,先「漂」進家中幾天,我和弟妹遂先讀為快,近「書」樓台先得「閱」!為了儘快把書「漂」回圖書館,供其他讀者使用,我們無形中養成了速讀的習慣。 

我在這特殊的漂書氛圍下,接觸了《學生時代》、《電影雙周刋》及《70年代》等雜誌,還讀畢大部分金庸的武俠小說,以及《愛的教育》、《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等名著。媽媽顯然違規,但我卻獲益良多,不但開啟了我的書海之旅,塑造今天愛讀的我。少年時我曾夢想當圖書館管理員,因能借工作之便,與書本為伍。 


角色衝突

90年代中期我在政府任職,負責調查違規公務員。某圖書館職員擅自借出過量的圖書,為的就是給子女閱讀。我處理這個案時非常感觸,禁不住幽幽的向上司透露:「我就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被告的違規動機,我是最明白不過。」簽署懲處信時,我有點覺得自己像在懲罰媽媽,不禁黯然! 

從圖書館到書城 

媽媽退休後仍閱讀不綴,常常在附近的書局見到她的身影。2008年9月,她申請了回鄉證,為讓她一開『書界』,我帶她前往深圳少年宮書城作一天遊,更買下她心愛的《冰心文集》送她。可惜那次書城之旅是媽媽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使用那張回鄉證,因為一年後媽媽癌症復發,不久便離開了…… 

想不到,多年後的今天,在新居會所的漂書廊,竟然再次飄來當年媽媽「漂」書給我的那陣淡淡的書香,飄啊,飄啊,飄進我的回憶、我的夢裏。 

彷彿在那漂書廊能再次與媽媽書魂相遇……

2020年10月13日星期二

A Little History of Philosophy 一本談智慧的小書

A Little History of Philosophy 是耶魯大學出版社的Little Histories 系列第三本,一如A Little History of the World一樣,全書共分40章,由公元前400年蘇格拉底、柏拉圖及亞里士多德三師徒開始談起,最後一章由仍活躍於學術界及社運界的Peter Singer作結。大部分章節都介紹一位哲學家和其思想,個別數章則介紹數位哲學家和與相關的一個哲學命題。本書作者Nigel Warburton是英國哲學家,他寫過多本普及哲學的通俗書。與Little Histories 系列其他書一樣,A Little History of Philosophy遣詞用字淺白,是認識哲學史,哲學家思想的上佳入門書。 

嚴格來說,入選本書的51位人物並非全是哲學家,例如第25章的達爾文是生物學家、第27章的馬克思是社會革命家、第30章的佛洛伊德是名震一時的精神分析學家,相信因為他們的學說對人類思想帶來深刻影響,所以作者經精挑細選後把他們包括在內。廣義來說,這幾位思想家提出針對人類本相、社會本質的看法,回應了哲學尋找本質的初衷,入選本書絕對合情合理。 

愛好(philo)及智慧(sophia)

Philosophy由愛好(philo)及智慧(sophia) 兩個希臘文詞語組成,即是愛智慧的學問,philosopher就是指愛智慧的人。對本書首個登場人物蘇格拉底來說,智慧並非掌握很多事實,或者懂得某些技能,而是明白人生存的本質。哲學就是尋根究底,事事追求本質的學問。 
蘇格拉底在西方社會家傳戶曉,雖然他並非希臘第一位哲學家,早在他之前就有希臘七賢,但與他之前的自然哲學家愛談如事物由甚麼構成、從何而來、如何描述自然等不同,蘇格拉底把哲學帶入人群,親身到市集跟人辯論甚麼是誠實、勇氣、公義等問題。他認為大部分人並不知道自己說話的含意,他雖然不着書立說,卻喜愛通過問答來弄清概念和信念。例如,很多人認為說謊並不道德,蘇格拉底會問:若你有一位朋友想自尋短見,為了救他一命,你說謊騙走他用來自殺的刀,這又是否不道德? 

西方哲學源自古希臘,本書首部分介紹的都是古希臘的哲學家,包括蘇格拉底、柏拉圖及亞里士多德三師徒,以及Pyrrho、Epicurus、Epictetus、Cicero及Seneca。繼希臘哲學家後出場的是4世紀的奧古斯丁(Augustine),以及5世紀的波愛修斯(Boethius)、11世紀的安瑟莫(Anselm)及阿奎那(Aquinas)這幾位基督教神學家。歐洲於4世紀開始基督教化,中古世紀的哲學討論都圍繞着如何證明神存在、神的全能與人的自由間有沒有衝突等問題,直至15世紀文藝復興興起帶來重讀古希臘經典的風氣,17世紀啟蒙運動的出現,高舉人的理性能力,哲學探討的範圍才越來越闊,亦開始在討論人與神的關係外,留意人和群體的關係,人如何活得快樂等命題,重返希臘三哲所建立的人間關懷。 

社會契約論三位靈魂人物

進入17世紀,第一位登場的是《巨靈論》的作者霍布斯(Thomas Hobbes),本書亦有介紹另外兩位推動社會契約論的靈魂人物,有現代自由主義之父之稱的英國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及法國思想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的想法。西方哲學家自古希臘開始就思考人和社會間的關係,從洛克相信神賦予人生存、追求自由及快樂,擁有財富的權利,以及盧梭的名言「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生活在枷鎖中」,都能看到西方傳統對人類享有自由的肯定。但人踏入社會的一刻就無可避免地要活在各種規範中,政治哲學在西方哲學傳統一直佔一席位,要討論的就是管治者和被管治者間的關係,政府如何取得統治人民的合法地位這些問題。 

17世紀出現的牛頓物理學大大增加人類理解自然的能力,令人對人的理性抱前所未有的信心,開啟了近代歐洲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啟蒙運動。啟蒙運動綿延17,18兩個世紀,18世紀更被稱為是「卓越哲學世紀(century of philosophy par excellence)」,多位啟蒙運動的核心人物,包括霍布斯,提出「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兒、靠磨鏡片為生的史賓諾沙,數學同樣出色的萊布尼茨等多位17世紀哲學家,以及法國的伏爾泰,蘇格蘭懷疑論者大衛‧休姆,德國大哲康德(Immanuel Kant)等18世紀哲學家的思想都有收錄在本書中。其中,康德更是唯一一位作者用兩章來介紹的哲學家。 

西方哲學於19世紀末開始出現一場名為「語言轉向」(linguistic turn) 的運動。英國一代哲學泰斗羅素(Bertrand Russell)、艾耶爾(A. J. Ayer)及德國天才哲學家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對語言以及邏輯推理有深刻的反醒,在哲學界揭起一場名為邏輯實證主義的運動。奧地利出生的猶太裔科學哲學家波普爾(Karl Popper),美國學者孔恩(Thomas Kuhn)對科學重新定義,認為科學並非如數學般純靠推理的學問,而是一種靠歸納建立的知識體系,科學之所以為科學,是因為科學定律有被推翻的可能,而科學的突變則是因為,科學觀察出現了大量現存科學典範不能解釋的例子,最終令科學家捨棄舊典範而建立新典範。這數位哲學家的思想都收錄在本書的最後一部份。 

哲學是要改變世界

在51位本書介紹的哲學家中,筆者對當中數位的思想特別感興趣,其中一位就是卡爾‧馬克思。馬克思一生潦倒,曾在柏林、巴黎、布魯塞爾、科隆生活,數度搬家後最後選擇在倫敦定居,但生活仍擺脫不了貧困。工業革命在19世紀英國誕生後,英國便手執世界工業牛耳,但工人的工作環境極之惡劣,除了工時長、性質沉悶、工作環境缺乏安全設施外,工作不斷細分令工人變成生產過程的小螞蟻,資本家卻因着機械化生產加上資本主義的貿易制度而能夠積累巨額財富。 

馬克思移居英國,近距離觀察資本主義最醜陋的一面,他在倫敦時經常去大英博物館閱讀,他指出,工業化生產令工人異化,生產節奏主導了工人的生命,工人無法活得像一個人。馬克斯與他的好友恩格斯(Engels)於1848年寫的《共產主義宣言》,裡面寫著一句「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你們在這場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枷鎖!(Workers of the world, unite! You have nothing to lose but your chains!)」,不但與百年前盧梭「人生而自由」的名言遙遙呼應,更正式揭起一場波譎雲詭的社會主義運動。他曾經說,以往的哲學家只是描述世界,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改變世界。馬克思推動的共產主義思潮,帶來的衝擊遍及全人類,影響所及歷兩個世紀而不止息,相信是這句說話的最佳註釋。 

另一位筆者想稍作介紹的是漢娜‧萼蘭(Hannah Arendt),全書介紹的51位哲學家,只有萼蘭、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西蒙波娃和美國倫理學家Judith Jarvis Thomson是女性。萼蘭於1906年出生於德國,是一名猶太裔哲學家。她曾因為研究反錫安主義而於二戰前被納粹政權被捕入獄。萼蘭以探討權力和邪惡的本質、權威和極權主義而著稱。介紹萼蘭的一章以她參加納粹戰犯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的審判為引子。這名精準地執行由上級下達的指令,將猶太人有效率地運往集中營的人物在法庭的自辯,讓萼蘭思考普通人如何成為極權政權的一部份,令她想起邪惡的平庸一面(the banality of evil)。 

絕對指令 VS 效益主義

本書並非按知識論、形以上學、倫理學、宗教哲學、美學等哲學的門類來寫,而是以哲學家來貫穿。哲學家的想法有的如馬克思和萼蘭般針對時弊,令人較易投入。但不少哲學家的思想都是艱深難明的,看這本書的其中一個好處是,讓人一次過了解數十位哲學家思想的核心部份,以及之間的分別。 

例如,從本書得知18世紀德國大哲康德講的道德規條是絕對指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意思是,應該遁行道德法則與否,不應受執行後引致的結果而影響。這點與英國思想家邊沁(Jeremy Bentham)和米爾(John Stuart Mill)的效益主義大相徑庭。英國效益主義強調道德行為達致的效果才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It is the greatest happiness of the greatest number that is the measure of right and wrong,邊沁這句說話成為效應主義最簡單有力的原則。又例如,沙特、西蒙波娃和卡膠代表的存在主義,有別於傳統基督教相信人是神的創造,一生就是完成神給人的使命。存在主義哲學相信存在先於本質,人的生存沒有既定的目的,所謂目的和意義,一切都是由我們的選擇來決定。 

康德是小鎮居民的時鐘

除解釋哲學家的思想外,本書作者亦花了一些筆墨來介紹哲學家的生平和生活。例如,一生從未離開過他誕生小鎮哥尼斯堡(Königsberg)的康德是一位生活刻板的人,每日早上5點起床、寫作、教書,到下午4:30就會圍繞着小鎮漫步8次,由於步速穩定不變,小鎮居民見到他經過自己家門,就知道當日已經到了甚麼時間。 

用一本只有200多頁的書來介紹51位在西方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的生平和想法並不是一件易事,他們當中任何一位的一個觀點都能夠成為一篇博士論文的題目,本書只是為喜愛哲學的人提供一個起點。很多人都覺得哲學艱澀難懂,對實際生活遇到的問題沒有幫助,改變不了人生的處境。但哲學其實並不離地,柏拉圖的徒弟亞里士多德認為快樂是人生最重要的追求,但他講的快樂並不是現代人喜愛的,如在一個豪華餐廳吃頓晚飯,在高級度假村參加派對,他認為這些都只會帶給人短暫的享樂。 

亞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One swallow doesn’t make a summer,他借此來比喻,人是否得到真正快樂,要用更長的時間來量度。他認為培育我們獲得快樂的品性(或美德),能增加我們得到長久快樂的機會。所以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做正確的事才是獲得快樂的秘訣。他同時覺得人是政治的動物,人是在社會中追求快樂的,所以我們需要一套尋求公義的制度以應付人的黑暗面,快樂才會得到保障。 

寧願做不快樂的蘇格拉底

米爾說,與其做快樂的蠢材,不如做不快樂的蘇格拉底(It would be better to be a dissatisfied Socrates than a satisfied fool)。蘇格拉底自己則說,牛馬可以活一個未經思考過的人生,人卻不可以(An unexamined existence is all right for cattle, but not for human beings)。傳說蘇格拉底的朋友Chaerophon曾向Delphi阿波羅神廟的神司問,誰是希臘最有智慧的人。神司回答,沒有人比蘇格拉底更有智慧。蘇格拉底所以如此有智慧,因為他愛不斷提問,並且他總是願意跟別人討論自己的想法。 

本書提到,蘇格拉底不但不斷挑戰別人既有想法,還鼓勵雅典的年青人要學他一樣多提問,多辯論。雅典當權者覺得蘇格拉底的哲學活動鼓動年青人不服從權威,不信諸神,制造社會不安,遂對他施行審判,結果是判他死刑。蘇格拉底對自己的好問好辯沒半點後悔。傳說中,當70歲的蘇格拉底飲毒芹時,神情泰然,反而是他的徒弟和朋友感到哀傷。 

由希臘三哲開始,西方哲學都有著一種找出真相、追求本質的批判傳統,這種傳統更支持着西方學術的發展。在今日是非不分,黑白顛倒的年代,盡力思考,尋找事物的本質和真相越來越變得沉重,但人到底只可活一次,我們不值得為未經思考的人生而活,更不應該在虛假的世界中度日。要做到良好思考,訓練邏輯思維,不接受主流社會給予的簡單答案,不輕易受掌權者的宣傳所左右,凡事不預設思想框框,尋根究底,多問多想多討論,這些都是鍛鍊敏銳思考的不二法門。 

2020年9月27日星期日

濃濃香港情:《拾香紀1974-1996》 (A Hong Kong Story)

如果許冠傑的《鐵塔凌雲》代表了70年代的香港情懷,那麼陳慧的《拾香紀》顯然是另一經典。這書尤如小說版的「香港歷史,從一個家庭故事,側面看7090年代香港社會的變化。以家為經,以香港歷史為緯。小說每位人物是點,連家12人是線,但這條線豈能脫離香港這面? 

那個7090年代

陳慧這部小說非常香港,份屬於你我的香港故事。情節虛構,但處處滲出真摯的香港情。 

頭部份屬遠景,先勾勒連拾香出生前連家的背景,然後這部分如近鏡,逐章展現11位家庭成員人生剪影。故事情節從十妹連拾香角度推展,拾香並每章末對家人訴說遺言。從連家成員的成長看香港社會的變遷,由家史觀港史。淡淡筆觸,濃濃往事情懷。 

十兄妹各代表7090年代某類港人原型(prototype)。成長在這年代的讀者易生共鳴,自己或身邊人,可對號入座,有其影子。借懷舊的人、事、物,帶出本土意識,勾起不少童年少年的回憶,那年代我們的香港就是這樣子了。我把分析,列在文後的表格。 

打個比喻,這小說好像香港上世紀的城南舊事,以小說形式來陳述港英年代本土史。這小說可無愧地進入香港學系列,因故事雖為虛構,人物情懷卻真實充份發揮小說史學功能,可歸為另類的史學真切動人,對生於斯長於斯的中年讀者而言,感觸猶深  

21世紀重讀

個人輕如微塵,但眾多個人的小故事,交替重叠加起來,就形成香港歷史。你的小故事就屬香港歷史一部份,個人必與香港社會連結互動豈能獨善其身?你會如何重拾香錄?特別是2014年佔中運動2019年反送中運動、2020新冠疫情……你今天又怎樣演繹你的《拾香紀》? 

自去年起,香港飽經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如果陳慧20年後再寫21世紀的《拾香記》,又會是怎樣的一個故事? 

所以她寫了續集:異鄉人。在這時刻,我們太需要屬於香港本土的故事,作為歷史的心靈印記,個體成長珍貴的生命紀錄。 

原來,回憶,就是,愛 

還是喜歡以前的那個香港:我們的黃金時代。

我們永屬香港。謝謝你,陳慧。





2020年9月13日星期日

如何再次拿起書

說起談論閱讀的經典著作,Mortimer J. AdlerCharles Van Doren1940年合作出版的《How to Read a Book》必定是其中一本最有影響力的,無數讀者因此而步入閱讀的殿堂,養成有系統的閱讀方法和概念。但相信此書作者也不會料到,在本書出版70年後,閱讀會在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時代受到如此巨大的衝擊。由於即時的視聽資訊氾濫,拿起一本書對很多人而言,無論是為了消遣還是學習,都是非常費勁的一回事,在生活中已變得可有可無。

有關閱讀這個話題,近年最受談論的其中一本書,是Alan Jacobs2011年出版的《The Pleasure of Reading in the Age of Distraction》,中文版已經有好幾個譯本。Jacobs是美國貝勒大學榮譽項目人文學科傑出教授、宗教研究系常駐教師。他在此書梳理了自己在網絡時代下關於閱讀的種種感悟。無論對書愛不惜手,還是已經離書甚遠,我們都可以借Jacobs刺激自己重新思考閱讀的意義,甚至重拾拿起一本書的衝動。


簡單而言,Jacobs在本書提出的中心思想就是跟著興趣走,隨興而讀,閱讀就是為了給自己帶來愉悅,這種愉悅源自於閱讀時投入書中世界而產生的沈浸式專注,這是其他娛樂方式無法比擬的體驗。基於這個論點,他認為要從閱讀中得到樂趣,先要放下獲取資訊或改善自我等目的,而且閱讀時要集中精神,減少騷擾。正因如此,雖然書本唾手可得,但閱讀在這個步伐急速而且容易(甚至鼓勵)分心的時代,是如此的困難。


這種隨興而讀的主張令Jacobs坦言,《How to Read a Book》已經跟時代脫節了。他對兩位作者建議的認真閱讀和選書態度予以肯定,但對於他們以專家的口吻灌輸所謂正確的閱讀方法,進而推介被視為經典的權威書籍,他並不支持,因為這種觀點背後,是一套透過閱讀提升自我的意識形態,令閱讀從此背負了沈重的責任。事實上,中國自古以來也有以讀書考取功名,唯有讀書高的概念,到了今天演變成考試為本的填鴨式教育。視閱讀為義務的學子,考試過關成功畢業後就放下書本,束之高閣的例子實在太多。Jacobs主張讓閱讀回歸基本,以樂趣主導,正是對這個約定俗成的觀念提出挑戰。


對於主張以正確方式閱讀經典作品,不得不提Harold Bloom這位在西方家傳戶曉的文評家。著作等身的Bloom出版了一系列西方經典作品的導讀,在《How to Read and Why》一書,他就顧名思義地提出經典至上的閱讀態度,直言讀通俗作品如同浪費時間。他曾在訪問中直陳對Harry Porter系列的不屑,認為該系列大受歡迎證明了人類閱讀能力大倒退。相反,身為文學教授的Jacobs認為這種家長式指導並不可取,稱無論推介的著作有多經典,開書單的意義都不大,因為不知道對方的背景、程度和喜好,如何能夠建議合適的書本?他認為不論是大眾還是經典作品,人到了適當的階段自然會對應該讀的書產生興趣。太早覺得應該要讀而強逼自己去讀,不但讀了也沒產生共鳴,日後更很可能因為這個經歷而不願重溫,白白錯過了好書。

別以為Jacobs鼓勵隨興而讀,就等於認可隨意閱讀,不求甚解。事實上,讀書人有時候不免為讀而讀:認為某本書讀了會提高自我形象,因此強逼去讀。結果文字是看過了,讀了甚麼卻是一塌糊塗。Jacobs反對這種被動式閱讀,反之非常鼓勵邊閱讀邊寫筆記,因為閱讀是一場跟作者對話的過程,必須專注而投入,才能有所交流。談到專注力,Jacobs又是如何減少分心的呢?跟很多從紙本時代走過來,否定電子閱讀的作者不同,他非常支持以電子閱讀器閱讀電子書,尤其是小說,除了方便做筆記外,電子閱讀器的單一功能,提供純粹的黑白閱讀體驗,居然讓他找回了久違了的專注閱讀感。

Jacobs以這段隨興而讀的註腳,為本書作結:

「我們還應該盡可能生動地回想(一直跟著我的思路看到這裡的人一定知道我要說什麼)沉迷在書中所帶來的那種深厚而又寬廣的樂趣。翻開一本書,讀點兒什麼,也就是選擇了一種集中注意力的獨特方式。閱讀既是沉默的,也是有回應的。讀者發揮著想像,在紙上搜尋著文字,在經驗中建構起意義。讀者絕不是消極的,絕不僅僅是一個消費者,他同時還在思辨、在評判,有時為了謹慎會克制自己的同情,而更多的時候,全情投入後,他會由衷地、毫無節制地沉淪。」


悅讀,本應如此。

2020年8月30日星期日

讀《餘閑偶得》

  20年前,我每天讀《信報》,必定不會錯過「繁星哲語」專欄。幾位專欄作者,均是才情過人的文史學者,他們用淺白優美的文字,分享啓人思考的哲理,印象深刻。

  透過這專欄,我認識了陳永明,雖然沒有看過他在香港電台主持的文教節目,但讀過他的《哲學子午綫》和《音樂子午綫》。公共圖書館再度關閉前一天,我在新添圖書架上找到他去年出版的散文集《餘閑偶得》,想也不想就借了。

永明背景

  陳永明畢業於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其後在耶魯大學攻讀哲學碩士,及威斯康辛大學攻讀博士。他的博士論文導師,就是大名鼎鼎,五四運動史的權威周策縱教授。回港後,他曾任浸會大學中文系系主任及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院院長。

  《餘閑偶得》的大部分内容,是他退休後在《澳門日報》發表的文章結集而成。每篇散文通常三、四頁,但涉獵面十分廣泛,包括文學點評、掌故軼事、回憶師友、讀書心得、音樂欣賞和旅遊經歷等。作者學識淵博,加上人生閲歷豐富,遂能在短小的篇幅,道出與別不同的見地。

閱讀得著

  散文集是我喜歡的閑書之一,因為可以隨便翻閲,那一篇的題目吸引就先選讀,不像小説那樣要從第一頁看起。另外,散文通常一看就懂,不像詩歌那樣,要反覆推敲吟詠,最適合我這位沒有耐性的讀者。

  這本《餘閑偶得》也不例外。我首先看的,是他談旅遊經歷的十多篇。他去過的地方,好些是香港人比較少去的,例如南美洲的秘魯和玻利維亞。除了描述當地的風景外,他還簡述當地的歷史和風俗,讓我增廣見聞。就是比較多人去的歐洲和美加,他也能找到尋常以外的角度描寫,叫人耳目一新。

  至於書内的文史掌故,也是充滿趣味。以「愛晚亭的名字」爲例,話說乾隆年間,羅典擔任湖南嶽麓書院的山長。有一天,一位衣衫襤褸的青年求見,羅典諸多推搪,不願接見。青年最後只好離去。離開前,他在書院涼亭的柱上題詩如下:「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楓林,霜葉紅於二月花。」眾人看後,紛紛譏笑他亂抛書包,寫錯了杜牧的名詩,但羅典看了題字之後,卻深感内疚,因爲這詩故意漏寫「愛晚」二字,暗中諷刺他不愛晚輩,但青年已經走了,羅典於是把亭命名為愛晚亭,以警惕自己。

古句正解

  另外,陳永明指出,很多中國古代的經典文句被後世誤讀了,大家習非成是。例如《論語》的名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我們往往從字面解釋,以爲孔子說,經常溫習學到的知識,就快樂了。其實稍為想一下,就會發覺這説不通。陳永明考據古代漢語的用法,發現「時」字在古代解作在適當的時候,而不是時常,至於「習」字,則解作實踐,而不是溫習。所以,學而時習之的意思是,把學到的知識在適當的時候實踐,這和後面的「不亦悅乎」才吻合。

  陳永明還有很多精闢見解,再舉一例。他指出,「表達」這個詞語非常精彩,因爲它包含兩個截然不同,卻又互相關聯的概念:「表」是把自己的見解傳給其他人,「達」是其他人收到你的訊息。坊間很多溝通技巧課程,往往只教人如何去「表」而忽略了「達」,結果,學員只知道如何把自己的話盡力說出來,卻不會設身處地的考慮對方是否真的吸收了,所以溝通失敗了。

塵囂清風

  這書屬余光中所謂的「學者型散文」,融合情趣、智慧和學問。陳永明不會板起臉孔來説教,反而用淺白的語言,把道理清楚說出來,讓讀者的心智,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滋潤,尤如煩囂都市中一口清新空氣。

  在這炎炎夏日,大家因為新冠肺炎不能外出活動,最好還是安坐家中,沏一杯茶,看一本好書。如果不想正襟危坐,看過分嚴肅的大部頭經典巨著,又不想讀太通俗膚淺的流行刊物,這書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2020年8月16日星期日

洗滌心靈 療癒傷痛

《愛我別走》是一套關於探討愛與別離的愛情小品。兩顆受傷的脆弱心靈,在一所自助洗衣店相遇。一件遺下的衣物,燃點了他們的交往。究竟他的純真,能否洗滌她難以忘懷的傷痛?

男主角阿照(漥塚洋介患有輕度智障,記憶力薄弱,天真爛漫,與年邁的婆婆相依為命,日常工作就是看守她開設的自助洗衣店,防範偷衣賊。

女主角水繪(小雪)則隻身從故鄉走到東京的花店實現理想,並與浪漫的郵差先生戀上,可惜已有家室的他始亂終棄,打擊之大,讓她患上病態的偷竊癮,從此被視為不正常人。

走到自殺邊緣的她,遇上天真無邪的他,漸漸放下心防,嘗試對生活重拾信心。歷經幾許波折,兩個被社會視為無望的人,終於排除萬難,一起走出屬於兩個人的天地。

影片初段聚焦洗衣店的場景,透過阿照純真的眼睛,把觀眾帶進那平靜而樸素的郊區世界。水繪和地產經紀的介入,讓故事出現轉折,掀起陣陣波瀾,也將觀眾帶進都市複雜和殘酷的一面。

導演很能用淡淡然的方式,把社會冷漠無情的一面滲透其中,部分畫面的壓逼感更是讓人透不過氣來。

但無論是水繪的妹妹或地產經紀,都在兩人為了融入社會和尋找自己所作出的努力下融化,散發寒冬後春季來臨的感覺。

在堅實的情節襯托下,兩人飾演各帶缺憾的人物表現自然真切,活脫脫把那種不適應社會的生硬,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很討人歡心,也深有共鳴。

影片以洗衣店為背景,其中一幕是阿照發現水繪留下的衣服帶有血跡。他的本能反應對血產生了抗拒,立刻把衣服放進洗衣機,一匙一匙的不斷加進更多洗衣粉,最後把整盒都倒了進去,才停下手來。

這種希望療癒對方的努力,成了全片的牽引結果,洗衣店雖然沒有留住,阿照卻成了水繪的守護天使。

2020年8月2日星期日

《七里香》席慕蓉的感情世界

詩,乃最靈性、質樸的聲音。歷經人生歲月洗禮,我們不知不覺便能讀出了詩的真意,與作者心神交會,感其所感,為情所動。


1981年出版的《七里香》,歷久不衰,亦只因情。席慕蓉精於捕捉真摯感情浮現的瞬間,把敏銳感觸傾瀉的一刻凝結成詩句,成為一張張不同的感情定格 (snapshot),猶如超越時空的感情照相機;詩亦如鏡子,許多封塵心底的回憶和往事,重新浮上心頭,撥動心弦,餘音久久不散。


人過中年,朋友漸疏遠,心事向誰訴?「何當共剪西窗燭」已不復見,「卻話巴山夜雨時」早成絕響。但透過慕蓉的詩,我竟聽到久違了的心聲,滿腔情懷終於找到出口。與慕蓉素昧平生,惟彼此人生經歷相似,透過詩,心聲得以互通,因此形雖遠,心卻近。


只有讀詩,我心才得以平靜。詩句巧妙把抽象感情具體化,融合你我都曾經歷但無法用文字表達的情懷,越是用心閱讀和感受,引起的共鳴就越大,甚至多年鬱結也得以解開。


在慕容筆下,人、物、景皆化成感情載體、「訂情信物」。她借景喻情,情在景中,景在情裡,順手拈來,一筆一墨無不是情。詩中文字仿如一幕幕映畫戲: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時間空間交錯縱橫。詩裡意境或是虛構,但箇中感情卻是真實。女性的陰柔細膩,在她筆下表露無遺。詩句有限,但情意無窮。


許多夜晚,總愛在床上重讀席慕蓉《七里香》,好叫詩句也滲入夢裡……


生,怎可無詩?

2020年7月23日星期四

小小的書 談大歷史

原著以德文寫成的Eine kurze Weltgeschichte für junge Leser於1935年出版(有說是1936年),出版該書的始末已經充滿故事味道。該書作者E. H. Gombrich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一個猶太裔家庭,他於1935年在維也納大學取得藝術史博士學位,但遇上歐洲經濟蕭條,就是才華橫溢的Gombrich,畢業後亦未能找到工作,卻被一位從事出版業的朋友邀請把用英文寫成的世界歷史書翻譯成德文。 

原來這位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正策劃一系列專門寫給小朋友看的書,這歷史書就是其中一本。Gombrich看過書後,覺得寫得不好,不值得花時間翻成德文。從來沒有寫過歷史書的Gombrich更毛遂自薦,說他可以寫一本連小朋友都能看得懂的歷史書,因為他堅信不用艱辛的學術詞彙和浮誇語言,仍能把世上大部份事情寫清楚,以至於一個聰穎的小朋友都能明白。於是他寫了有關歐洲騎士年代歷史的一章給他朋友看。朋友看後感到非常滿意,囑咐Gombrich繼續完成他構想中的那本世界歷史書。 

最暢銷的世界通史書 

雖然寫作受到賞識,但Gombrich朋友卻開出甚具挑戰的條件,就是要在六周內成書。Gombrich於是立刻開工,早上辛勤翻閱資料,下午到圖書館做研究,傍晚執筆,除周日外,每日完成一章,結果真的只用了六周時間完成,而這本半業餘之作更成為80多年來其中一本最暢銷的世界通史書,這一點相信當年自動請纓的Gombrich亦始料未及。 

Gombrich的原作以德語寫成,於1935年出版,原作後來翻譯成多國語言,都甚受歡迎。中譯本《寫給年輕人的簡明世界史》於2004年出版。奇怪的是,取名A Little History of The World的英譯本竟然遲至2008年才出現,與德文原著足足相差73年。Gombrich一直拒絕把書翻譯成英文,因為他覺得英國讀者只愛看圍繞英國國王和王后的歷史,對一本用歐洲人角度寫的歷史書不感興趣。Gombrich晚年開始想把這書翻譯成英文,並進行修訂和添加資料,這亦是唯一一本他有份參與的譯本。可惜,當翻譯工作仍進行時,Gombrich在2001年以92歲高齡過身,沒法看到這譯本的面世。 

筆者不懂德語,此書評是以英譯本為參考。A Little History of The World(下稱A Little History) 全書共有40章(德文原著共39章,60年代出德文第二版時,作者再加上第40章)。作者在開章為歷史下一個簡單定義,就是回答從前的事情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學問,第二章介紹石器及青銅器年代人類的生活,因為當時仍未發明文字,沒法詳細地說清楚事情的內容和年代,所以是史前史。第三章開始才是文字記載的歷史,根據這定義,人類真正的歷史起源於公元前3 100年的埃及,而歷史出現的首個主角就是埃及第一個法老美尼斯(Menes),而這本近300頁書就是從距今5 100年前的埃及開始。 

以歐洲為中心看歷史 

全書結構非常簡單,作者基本上順時間來講歷史,前15章介紹公元前跨越3 000年的歷史,後25章講耶穌到臨以及公元後2 000年的歷史,每章或是介紹一個古文明,或是講某一個年代的歷史。在第三章記述古埃及法老王朝的歷史後,緊接其後的是有關古美索不達美亞的文明,跟著出現在讀者面前是猶太教、古希臘、古波斯及古羅馬年代的故事,繼後的章節交代耶穌的降臨及基督教的興起,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分裂及衰亡,接著是中世紀黑暗時代的來臨,然後是文藝復興,新大陸的發現,新教崛起,哥伯尼及伽利略發表震動羅馬教廷的日心說,啟蒙運動,工業革命,最後兩章分別記一次及二次世界大戰。這條脈絡大致包含了西方文明演變的重要時刻,清楚交代了對西方世界影響最大的兩條支柱,即希臘羅馬文明以及包括天主教及新教在內的基督教信仰。 

作者在歐洲出世,在猶太家庭中長大,以歐洲為中心看世界歷史實是無可厚非,但他亦嘗試將視野擴闊至歐洲以外的歷史。古埃及、巴比倫及波斯三個歐洲人素來看重的文明,本書都有介紹。此外,作者亦提綱挈領地講解了佛教在印度的出現;儒道兩教的主張;秦亡漢興;匈奴大軍壓境歐洲,最後導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回教在中東的崛起;以至所向披靡的蒙古帝國如何拓展版圖至歐洲。 

除了大歷史的陳述外,作者亦在書中加進很多小知識,例如絕大多數現代人使用的一周七日的時間制度,原來由巴比倫人創立。出名懂得從事貿易的腓尼基人發明了26個字母,每一字母只發一音,憑這26個字母,能夠變出無窮無盡,能形容天下萬事的生字。又例如我們用的儒略曆(Julian Calendar),由羅馬帝國的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於公元前45年,根據之前的法再修訂而建立,七月(July)便更以Julius Caesar命名,八月(August) 則是以他的養子奧古斯都(Octavianus Augustus)命名。讀這書亦可擴闊英語詞彙,例如Pyrrhic victory 指得不償失的勝利,hieroglyphs是象形文字,cuneiform是楔形文字,ziggurat則是美索不達米亞的梯型金字塔。 

大歷史 小知識 

大歷史及小知識外,本書亦記載了很多歷史人物的有趣故事,例如歷史上著名的亞歷山大大帝,原來小時候已經不同凡響,12歲時,他父親腓力二世購買了一匹駿馬,卻無人能馴服,亞歷山大發現這馬怕看到自己的影子才亂發脾氣,他於是把馬頭轉到正對陽光處,就這樣馴服了布西發拉斯(Bucephalus),這馬與主人北討南征,成為歷史上最著名的戰馬之一。 


亞歷山大登基不久就向東征討,經過小亞細亞的Gordium城時,去到城中一間廟,該廟內有一個纏繞難解開的結,當地預言說,誰能解開這結,誰就可統治世界。亞歷山大於是拔出配劍把結斬開,他最後亦真的成為世界霸主。亞歷山大20歲登上王位,一生在戰場上度過,由斯巴達打到印度,從未輸過,30歲時已建立橫跨希臘、小亞細亞、埃及、波斯、兩河流域、阿富汗以及印度西北部的帝國霸業,不但是希臘人,更是很多西方人心中的英雄。 

在5 000多年的歷史陳述中,有數章我特別喜歡,包括歐洲於15世紀出現的文藝復興新思維,其後哥倫布率領西班牙船隊發現美洲新大陸,馬丁路德在德國開啟宗教改革,撼動了神聖羅馬帝國700年的根基,以及雄才大略的拿破倫差點成為歐洲霸主。提到西班牙探險家埃爾南∙科爾特斯(Hernán Cortés)帶領西班牙兵深入墨西哥內陸,去到由蒙提祖馬(Montezuma)王統治的國土,科爾特斯說國王金碧輝煌的皇宮,勝過西班牙任何一座建築,讓人對印度安文明感到讚嘆。 

敗於俄國嚴冬的拿破 

至於拿破崙在歐洲所向披靡,在攻打俄國時,被俄軍誘攻至莫斯科,法軍入城卻發現俄國人早已棄城,更糟的是俄國人在莫斯科市郊放火,火焰一直燒至莫斯科城內,令法軍陷於火海中,60萬法軍唯有退回歐洲大陸。但在法軍進攻時,俄軍一直用焦土政策對付,令法軍撤退時找不到糧食及安頓的地方,在嚴冬中穿越冰封的俄國平原,法軍傷亡慘重。飢寒交迫下,只有20 000法軍能成功撤退至德法邊境,拿破崙甚至要喬裝成農民才能逃回巴黎。而除亞歷山大大帝、拿破崙外,文藝復興時的天才人物達文西,因教皇不讓他離婚另娶而脫離天主教廷,再另立聖公會的英王亨利八世,本書都有相當生動的描述。 


在引領讀者穿越歷史的隧道之餘,作者亦會表述他的史觀。Gombrich對希臘文明評價甚高,在他眼中,由城邦組成的希臘文明追求創新,其中尤以雅典城為俵俵者。雅典文化以思辯、建築和詩歌構成,是希臘文明的主軸,希臘人愛建神廟和圖書館,文明的力量隨亞歷山大大帝的軍事擴張而傳至歐洲、中亞和北非,所到之處無不留下深遠影響,左右後世發展。相反,作者覺得秦始皇帝以焚書來阻礙人民知道自己的歷史,並非良策,因為一個不了解自己歷史的民族難以變革創新。至於用詭計消滅了蒙提祖馬王國的科爾特斯,Gombrich更覺得是歐洲人之恥。 

A Little History以不足300頁的篇幅,穿梭人類5 000多年的歷史。因作者抓緊主線說歷史,這超濃縮版的世界史仍能予給人完整的感覺。又因為對象是小朋友,作者文筆特別顯淺生動,令全書更為可讀。雖然作者盡量不提年份,但特別重要的事件,例如英國在1215年訂立大憲章,哥倫布於1492年發現新大陸,1776年美國脫離英國獨立,作者都有列名年份,令人讀來有歷史的遠近感。 

應加上英法殖民擴張史 

寫一本簡明版世界歷史,單是這個嘗試已經令人讚賞。全書最短的一章只有三頁,長的亦不過10多頁,5 000年浩浩蕩蕩的歷史,就在這本超濃縮版史書中展現出來。雖是一本世界史,但作者明顯是以歐洲為主角,只是輕描淡寫地介紹西方文明以外的歷史。但就是站在為西方世界立史的角度來看,英國、法國、荷蘭等國的殖民歷史對後世影響深遠。英國一度是全球最強的帝國,而英法兩國的殖民勢力無遠弗屆,亞洲、非洲大片土地成為西方殖民地,更啟發了日本要以亞洲殖民者的姿勢出現,改寫了整部人類世界史,作為一本完整的史書,應該加上這幾段歷史。 

Gombrich在奧地利長大,德語是他的母語,他亦開宗明義說很重視德國在西方歷史的角色,可能因為德國的海外殖民版圖遠不及英法兩國,所以作者沒有把英法的殖民擴張史放在心上,亦沒有另立一章加以討論。另外社會主義在俄國崛起,擴展至東歐、中國大陸、非洲多國等,導致東西方近40年的冷戰,全球亦因此有大量人民生活在以社會主義為名,實際上行極權主義的政府之下。以世界史的角度,亦應該補上這章。此書中譯本取名為《寫給年輕人的簡明世界史》,邀請到巨富李嘉誠先生寫文推薦,李先生提到宮本利希(Gombrich)對中華文化並不了解,所以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描寫並不深入,李先生說中華文化的亮點和弊缺還得要進一步研究。 

寫書的過程還有一段小插曲,Gombrich一周六日筆耕,周日卻受母親所託,為母親的鋼琴學生IIse Helen當嚮導,帶領她遊覽維也納。Gombrich在遊玩之餘,亦乘機向她朗讀剛寫好的章節。後來,IIse Helen更成為Gombrich的太太。他們生下的獨子Richard Gombrich,長大後成為梵語、巴利語及佛學的國際級學術權威,更協助修訂A Little History of The World有關佛教的一章。而Richard Gombrich的女兒 Leonie Gombrich 更為英文版寫了一篇非常精彩的序文。 


雖然A Little History令Gombrich成名,但他的真正老本行是藝術史,他的巨著The Story of Art 自1950年出版以來都是想認識視覺藝術發展史的人的必讀入門書。Gombrich的大提琴造詣亦非常高,甚至曾在維也納公開演出。Gombrich嬴過無數國際學術獎項與名銜,是英國學術界的國寶級人馬。若不是當年他在找不到工作下自薦寫A Little History,今日就沒有這本說是寫給青少年看,實際卻是任何年齡的人都值得拿來讀的世界通史。Leonie Gombrich在序中引述她祖父說:「我希望我的讀者能輕鬆的讀這些故事,不需要作筆記,也不需要背誦人物名字和年代。我也承諾,我不會考他們。」因為這書輕鬆易看,我才一看再看,沒有想過寫這書評,卻是有點違背了Gombrich先生不要作筆記的提醒。 


延伸閱讀 

E. H. Gomrich A Little History of the World Audiobook 

Sir Ernst Gombrich, who has died aged 92, was the most eminent art historian of the last half-century, both for specialist scholars and for a wider public. 

2020年7月4日星期六

在電競中尋道-格鬥遊戲之神Tokido


博客來-只有勝利,才是我的存在意義!:東大畢業世界電競冠軍Tokido從 ...

孩子沉迷電玩是很多家長頭疼的事情,但作為過來人,我知道電玩的樂趣只有曾經沉迷的人才能體會。以往,打機優秀的人充其量也只能成為朋友羨慕的對象。但時移世易,現在電玩已經隨互聯網發展升格為電子競技,不但誕生職業選手,更隨時成為正式運動項目。本書是一位格鬥遊戲領域頂級高手的自傳,而他東大畢業的背景,更是令人格外感到興趣。

在日本,東大畢業生基本上前途無憂,為何要選擇電競這個看似無甚保障的新興行業?要回答這個問題,或者我們先需要透過Tokido這位格遊好手的目光,重新認識這很多人認為是不務正業的電玩遊戲。

Tokido explains why he's been playing Urien so much

他認為,格鬥遊戲需要技術、智慧和精神達到高度平衡。再仔細一點,他認為高手的特質包括:操作技術,即是操控角色發揮招式的水平;反射神經,即是即時反應;看透對手,即是預測對手行動進而化解;建構戰術,即是根據角色特質制定最具威力的打法。要將這些要素充分發揮,除了依靠天分,就是無數小時的鍛煉,這跟職業的運動選手其實並無二致,只是媒介不同。這豐富內涵是電競升格為職業技能,今天日益受到重視的重要原因。


瀏覽YouTube,精彩的電子競技遊戲片段的點擊率可達數百萬,如此人氣造就許多明星玩家的誕生。在日本格鬥遊戲界,梅原大吾是一個超然的存在,他的高超打法和亮麗戰績,以及身為當地第一位職業玩家的身份,對普及遊戲起了領頭羊的作用。比他年輕幾年的Tokido不但緊隨其後,近年的比賽成績比他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成為日本人氣極高的格鬥遊戲天王。

一個成功人物的誕生需要很多因素配合。就Tokido而言,他本身的確是一位頭腦很好的人,這天賦使他除了能夠在遊戲中發揮令人驚歎的戰術,也讓他完全兼顧學業和興趣,一邊考上東大一邊成為電競世界冠軍。其實,他完成研究院後曾經打算成為公務員,過上穩定生涯且前途明亮。但他不甘於平凡,而他成為職業玩家的意向也得到開明父母的全力支持,令他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天職。當然,就如巴西等足球大國容易孕育世界級足球員,如果不是生於日本這世上首屈一指的電玩大國,Tokido等一眾電競好手也不一定有機會出人頭地。

日本人喜歡深入研究事情,事無大小也用盡心思,處處體驗出追求完美的職人精神。同一樣事物,在一個地方可能只是玩票性質,在日本則可能是一門有專業資格的高深學問,電玩就是一個好例子。本書作者透過自己不懈努力和過人膽色,在新興但競爭異常激烈的電競行業成功開創自己的天地,正是行行出狀元的新時代寫照。

2020年6月21日星期日

我思《斷捨離》

因應都市人多雜物,少整理的「頑疾」,這書應運而生,對症下藥,更洛陽紙貴,掀起一股《斷捨離》熱潮。我以多個以C為首的英文概念詞,歸納我思,分析書本背後的精心考量(Calculation)。

A 內容(Content)

(1) 概念化(Conceptualize Common Sense Cleverly)

與90年代其日本前輩所推廣的五常法類似,山下英子所寫的,像一般常識而已(common sense),你我皆懂,只是沒有像她肯花功夫系統化。

能把一般常識學問化和概念化(Conceptualize),就是心思所在。在英子精心設計下,一般常識仿佛穿上新衣,變得似非一般見識了。她成功地把普通整理術,提升為空間美學和簡樸人生哲學,並且把收納法原則,以禪意佛法及瑜珈來包裝。先處理心結,放下心中對舊物執著,才能斷捨離,以致著手整理。如書本標題:「脫離心中執念,人生輕盈前行」。縱然新瓶舊酒,但人總喜歡飲,因「感覺」有新意。

在她筆下,人皆懂之的整理術不知是技術(technique),背後更有一套人生處世哲學(philosophy)支撐。平凡內容經「魔棒」一點,又變得好像不平凡。

(2) 分類化(Categorize and Concrete)

山下英子把斷捨離這套心法,細分應用在家居中的廚房、書房、衛生間、飯廳,甚至雪櫃等不同地方,應用性強,層面廣,實際具體(Concrete)。

(3) 成功個案 (Cases)

為減輕硬繃繃理論的沉重,書本列出12個成功斷捨離的體驗故事,透過實踐者夫子自道,進一步打動讀者,硬軟兼施。

B 表達手法 (Convey)

適切現今網絡讀者的閱讀習慣,英子務去陳言,筆觸精簡(Concise)、字少但照片、圖表和漫畫多(Comic),關鍵詞句色彩化(colouring),力求易讀易懂易明,一目了然。書本編排有如網頁,讀來並不費勁。

C 商業考量 (Commercialization)

英子視斷捨離如同新文化(Cultivate a New Culture) 及生命信仰,可活用在不同領域,推而遠之,例如人生、人際關係或家務等,人、事、物皆須斷捨離。除出版實體書這工具外,更與其他公司(Corporation)合作(Cooperate) 和配搭,構建講座、課程、視頻、網絡等不同平台,鋪天蓋地,多方推廣。

為了讓消費者(Consumers)覺得更划算,書本附上照片小冊子,作為參考補充(Complement),一切盡在精心計算中。

讀後反思 (Contemplation)

有趣的是,讀畢後,我該如何斷捨離這本《斷捨離》?近日泰語片《無痛斷捨離》(Happy Old Year) 以此書始,卻與英子唱反調:與物件斷捨離易,但斷捨不離的卻是人情、恩怨和回憶。經歲月悠悠洗禮,以為已斷了、捨了,但重見舊物,才發現種種人生故事和滋味,原來仍深深埋在心底,仍離不了……這亦是我近日搬家的真實體驗。

斷捨不離的才是最核心、寶貴或要命的,揮之不去,直至我的身體與人生斷捨離的那一刻……..或許這些連山口英子的「魔法」也解決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