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日星期日

讀《讀屏時代:數字世界裡我們閱讀的意義》

身為電腦陪伴成長、習慣屏幕閱讀的一代,當我在書店見到有興趣的書本時,除了看看圖書館有沒有館藏,下一個動作往往是查查該書是否已有電子版本。對我而言,電子書方便在不同地方隨時用手機閱讀,包括上班時人多擠逼的車廂,不知不覺增加了不少零碎的閱讀時間。不過,雖然效率提升和方便攜帶,但因為是數碼資料,不少人認為電子書只是像看網頁一般的瀏覽,不算是真正的閱讀。《讀屏時代》這本書嘗試從多方面比對紙本書和電子書的分別,從而解答這個問題:當內容的載體改變,閱讀的本質是否也隨之而變化?這種改變對我們而言是好是壞呢?

作者是美國華盛頓大學的語言學教授,曾經出版多本語言類作品,近年一直研究電子媒體的語言問題。在本書,她的研究目光放得更闊,透過分析兩種閱讀媒介的特點,整理閱讀這人類由來已久的認知行為到底是如何步步演化,走到今天電子閱讀抬頭的局面。除了紙本書較舒適和電子書較疲累等經常談及的論點,她進一步將討論伸延到一般讀者較少留意的範疇,例如在「閱讀的社交性」一章,便有研究資料顯示部分讀者選擇電子書是因為方便把自己的標記和筆記與他人分享,Goodreads等閱讀型社交網站正切合了希望向別人展示讀了甚麼書的讀者的需要。談及電子書的優點,不少人都會想到環保因素,因為可以減少印刷和紙張消耗,但是作者提醒我們也要電子閱讀催生我們對電子閱讀設備的要求,例如平板電腦和電子閱讀器,因此對環境的影響並非我們所想像的那麼簡單。

作者要探討的核心問題,是閱讀的本質會否受電子媒介的衝擊而改變。很多研究已再三證明,無止境的資訊供應和無間斷的網絡連接,已經導致我們的專注力大大下降,時時分心,全神貫注地閱讀對很多人而言已不再是易事,因此很多人使用電子設備也只是用來瀏覽文件,或是閱讀輕鬆的小說。因此,作者認為此趨勢會令寫作也變得片段化,以迎合讀者在短時間內看完,而且不用特別思考的需要。現在追求情節高潮迭起的網絡文學正是順應要求,網絡小說在中國大陸更是大行其道,成功走入主流群體。而電子閱讀另一個更深遠的影響是,作者認為閱讀的核心關鍵就是深度閱讀,我們透過反覆同一文本來吸收書本內容,使其變成自己的一部分,紙本書正是最適合重讀的媒介。以下是作者認為真正意義的閱讀:

「重讀使我們鮮明地感受到了我們──像我們重新讀的這本書一樣──哪裡變了,哪裡沒變。書籍有助於塑造自我。」

相信很多讀者都會認同,一本有份量、有質感的實體書,上面寫了每次閱讀時的筆記,還有不斷翻閱造成的痕跡,隨著歲月像紅酒一樣變成陳年佳釀,這是電子書永遠都不可能取代的。但我個人覺得,電子設備和互聯網的普及,尤其是通訊軟件的流行,確實佔據了我們很多時間,因此如要增加閱讀時間,儘管體驗較為遜色,電子書確是一個折衷辦法。同時我們也值得去問,電子書是否就無法進行深度閱讀呢?書中引述了一個慢讀電子書的建議:

• 並非比紙質書篇幅短、閱讀速度快或者容易閱讀
• 並非改良版的電子書(也就是說裡面是文字而不是聲音或圖像)
• 讀的時候要「一個人,暫時與外界隔絕,在那一刻沉浸在書創造的世界中」

這差不多就是我目前使用Google Play Books閱讀電子書的方法。能夠自我設限,透過專注和紀律去閱讀電子書,發揮其便利和即時的優勢,同時也繼續欣賞紙本書的優點,如果內容吸引,即使閱讀了電子書仍然會買紙本書重複閱讀,建立個人的圖書館時時翻閱,相信這方法是兼顧兩種閱讀方式的一個途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