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影評」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影評」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7月22日星期一

在不安的時代中尋找慰藉——重看《東京夜空最深藍》

第二次看導演石井裕也的電影,有別於《字裡人間》的溫馨勵志,《東京夜空最深藍》大部分時間的調子較蒼涼悲觀,甚至壓迫和絕望,但一以貫之的是他對小眾(所謂怪人)的關注,以及這些角色因為愛而找到勇氣表達自己的主題。

包著五光十色的外表,東京對有能力消費的人來說猶如天堂。只要有錢,一切慾望不愁沒處發洩,如電影所說,便利商店連愛情也可以販賣,多麼方便。但如果你是草根階層或有缺陷的一群,工作是那麼艱苦而地位低微,工資是那麼微薄而開支沉重,人命是那麼廉價甚至無足輕重,東京是那麼美麗卻又那麼殘酷。

左目失明的男主角(池松壯亮)害怕沉默,經常急於說話但詞不達意,但他喜歡閱讀而且有一顆敏銳的心。他的同事(松田龍平)沉著而內斂,對生活較有辦法,也比主角早一步成功約會女主角(石橋靜河),可惜一個偶然就英年早逝。男女主角其後嘗試漸漸走近,但礙於過去種種包袱,如女主角的母親自殺令她自責至今,他們的關係充滿起伏,而昔日情人也恰巧在此時出現,令他們同時要處理生命中曾經出現的關係。

幸而,命運安排他們在這個冷漠的大都市一再相遇,彼此在對方的眼中看到原本以為只有自己才看得到的風景。終於,他們修成正果,得以一起慢步走過藍色月光下寂寞的東京街道,一起騎車穿越漆黑無人的郊區田野,也一起度過無眠的夜晚迎接第一線晨光。


男女主角的自然演繹成功平衡了本片的緩慢節奏和跳脫風格。他們在自身缺失和生活壓力內外夾擊下堅強生存,想必引起日本萬千兼職員工的莫大共鳴。除了描寫兩顆寂寞心靈的相遇,石井也側筆批判眼中的社會問題,例如無緣老人的孤獨死、地鐵頻繁的自殺事故、官方涉嫌隱瞞輻射洩漏等。女主角腦海的異想透過精彩動畫來表達令人驚喜,為枯燥的現實增添幾分奇幻色彩。

歌頌大城市愛情的故事太多,但如女主角所言,又有誰真的懂得愛?社會盲目、制度崩潰、人情淺薄。無論是詭異的藍色月光,還是橫空的不明飛船,只顧低頭看手機的我們再也看不到真正重要的東西,這是現代都市人難以逃避的悲哀。

2019年7月1日星期一

以字之名——重看電影《字裡人間》


在這影像氾濫和數碼至上的時代,實體字典無疑顯得過時:用的人少,愛的人更少,願意為此默默付出,甚至貢獻生命的,更是絕無僅有了。《字裡人間》就以編輯辭典這個非常獨特,看似沉悶無比的題材,炮製出一個充滿驚喜和趣味的人情故事,體現出日本人認真、團結、重視傳統的優良特質,看後教人心生敬佩。

主角馬締光也是名副其實的文字狂,整天與書本為伍,卻因為過度沉迷而與世隔絕,嚴重缺乏社交能力。雖然在出版社上班,卻要負責書本銷售工作,木訥內斂的他自然力不從心,吃盡苦頭。碰巧該出版社的辭書部要編一部切合新時代的辭典,馬締獲即將退休的優秀編輯慧眼相中,從此找到一生志業。為了這部字典,他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搏鬥,歷盡種種困頓和挑戰。但是,這過程讓他得以重新認識文字,嘗到了友情和親情的滋味,更覓得相伴一生的最愛。



可以說,這是一部以字典為主角,向文字致敬的電影。辭典名為「大渡海」,就是寓意辭典為文字海洋的一葉扁舟,讓人們得以乘風破浪,透過文字溝通而拉近距離,到達心中期盼的彼岸。雖然有文字為伴,但馬締其實面對無邊際的孤獨。他會夢見自己掉進大海,儘管拼命掙扎還是不斷下沉,沒有人施以援手。幸而,文字給了他勇氣,讓他克服溝通的恐懼。片尾一幕,馬締和妻子小香一起面朝大海,作出一起生活的承諾,含蓄而真摯地呼應了這個主題。



這種互相扶持,互相成全的精神,也充分體現在編輯部的群策群力。在資深隨和的教授指導下,部門各成員得以各展所長,在自己的領域上發揮才能。為了讓病重的教授能夠及時看到心血結晶,骨幹成員盡最大努力在死線前趕工,結果這種拼搏精神深深感染了新加入的年輕員工。他們不辭勞苦的連夜趕工,雖然最終未能如願,讓教授走前一睹成果,但其態度完全展現出對工作和團體的尊重,以及專師重道的精神。這對刻下面對嚴峻的老人問題,社會急劇轉變帶來種種不安的日本社會,無疑是充滿力量的鼓勵。

片名《字裡人間》,比原著小說名稱《啟航吧!編舟計畫》更有畫龍點睛之效。當過校對和喜愛閱讀的我,現在也是天天與文字打交道,此片實在看得格外投入和感動。小人物和大時代的較勁,展現出不平凡的奮鬥精神;書紙上印著的一字一詞,折射出千百樣的人間風景。

2019年5月19日星期日

讓人療癒的 《海角七號》 教人哭的台灣


《海角七號》2008年於台灣上映,引起一陣熱潮,創下超過5億新台幣票房,打破台灣電影的本土記錄,至今仍未被超越。電影以60多年前的七封情書作引子,講述搖滾歌手阿嘉如何追求音樂夢,並在過程中愛上日藉工作人員小島友子。七封情書配合阿嘉的追夢及與友子戀情的發展而讀出,既推進電影劇情,亦側寫出台灣與日本間一段特殊的歷史及文化關係。

 

1895年,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打敗清政府,迫使清廷簽定馬關條約割讓台灣。1945年,日本在二戰中戰敗,被迫歸還台灣,結束對台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本片七封情書就是一名戰敗後隨日軍撤退的日本人老師寫的。他本來相約學生在基隆碼頭見面,一起私奔,卻因怯懦而遺棄女友,獨自上船回日。七天船程中,他充滿懊悔與遺憾,將對戀人的思念寫成七封情書。這些情書一直未有寄出,直至去世後才被女兒發現,由她寄給這名令父親夢繞一生、在日治時期住在台灣恒春郡海角七番地的戀人小島友子。

 

遲了60多年寄出的七封情書

 

七封遲了60多年寄出的情書,貫穿整套電影,既引導觀眾思索台日這段歷史,同時講述阿嘉與友子這段現代戀愛故事。以有限成本製作的《海角七號》拿下第45屆金馬獎六個奬項,成為台灣影壇奇蹟,在多個國際影展也獲好評。除了叫好叫座,電影能刺激人去感受、思考和追尋。能用中文寫作的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前後看了本片七次,每次看都會哭,更因這份感動而翻查歷史,追查日台糾結的關係。

新井對《海角七號》一見鍾情,看預告片時感動不已,更為此發表「海角七號為何叫教我哭?」一文,2011年出版的《台灣為何教我哭?》算是此文的延伸。該書共分三部分,開始部分除了包括上述文章外,還有她與《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一次對談及一篇自序。第一部分名為南北紀行,共分台南、高雄、恒春半島、台北以及東京-長春-恒春五篇,記錄了她尋找電影背後故事而在南台灣遊覽十天的遊記。第二部分收集了19952001年於港台媒體發表的多篇文章,涵蓋台灣政治及社會發展。



年輕的讀者未必知道新井一二三是誰。因於123日出生,新井父母幫她取名一二三。她於日本名校早稻田大學修讀中文,由於熱愛中文,畢業後到中國大陸留學及遊歷,之後再到加拿大進修政治及新聞學。新井與香港特別有緣,早於1980年代就為現已結束的香港政論雜誌《九十年代》撰文,9497年居於香港。用中日英三語寫作的新井,特別鍾情中文創作,其中一本作品名為《我和中文談戀愛》。她不但中文流暢,並能說流利國語,在港台多個媒體發表文章,談論兩岸三地的社會時事、城市素描,以及對親情愛情的反思,對生活的感悟。語言優勢、生活體驗和日本人身分,令新井往往能以獨特角度看待華人世界發生的事,引起兩岸三地讀者共鳴。


用台灣人的角度說台灣人的故事

收錄在開場部分的「海角七號為何叫教我哭?」,詳細寫出電影脈絡,特別著力分析不同角色代表的文化符號,以及符號代表的意義,非常有深度。新井對電影人物使用台語、國語、客家語,排灣語、日語等多種語言所表現的多元文化印象特別深刻,更引用美藉印度裔學者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提出的屬下(subaltern)概念,認為在殖民與被殖民的關係中,被殖民者與殖民者間沒法在權力上有真正對等的關係,因此被殖民者難以充份代表自己去說話。新井覺得,候孝賢、楊德昌等台灣導演拍的電影都給人一種外省人講台灣的感覺,但魏德聖的「海角七號」卻打破了外省人,本省人的身份標籤,用台灣人的角度來說台灣人的故事。

電影於台灣屏東恒春半島取景,因為愛上這部電影,新井特別由台南、高雄開始,一直至恒春半島的恒春鎮、車城鄉、滿州鄉、四重溪溫泉等地走了一趟。新井在自序提到,電影之所以觸動,是因為她對日本曾在台灣推行殖民統治感到內疚,希望得到寬恕。因關心日台這段歷史,新井對日本在台灣的歷史痕迹非常敏感。她在南北紀行中花了不少篇幅介紹台南警察局、台南消防局、台南火車站、林百貨店(はやしひゃっかてん) 等多座1930年代落成的日式建築。



新井長期在媒體工作,文化及歷史觸角敏銳,遊覽電影多個拍攝地點時,每每能串聯與這些地方有關的歷史事件,為電影加進濃濃的歷史色彩,不失為有深度的旅遊指南。她補充的歷史資料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150年前發生的牡丹社事件。1874年,一批琉球船民因誤闖台灣排灣族領土而被殺,當時的琉球雖臣服於清廷,但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國力漸強,不斷挑戰清朝在東亞的影響力。明治天皇推行新政,改藩設縣,並將琉球撥入前身為薩摩藩的鹿兒島縣管理,日本因而以琉球船民被殺害為藉口出兵恆春半島(當年的琅嶠),武力鎮壓琅嶠16社中負嵎頑抗的牡丹社及高士佛社,亦即後世所稱的「牡丹社事件」,新井認為這事件奠定恒春半島在近代日台關係上的重要地位。

在南北紀行一篇,她提及自己認識東京阿佐谷一間中餐廳的老闆夫婦,老闆娘董韻原來與電影一個取景場地車城有關。董韻父親董清財日治時間在恒春半島車城出生,因熱愛音樂而到東京留學,畢業後卻沒有回台灣而選擇到中國東北,在由日本人扶植的滿洲國發展,並認識了日本人吉崎芳,也就是董韻的母親。1942年,滿洲國成立10周年,董清財作的一曲被用作慶祝歌曲。新井在書中娓娓道出這個故事,側寫出台灣與日本複雜和糾結的關係,正如她在書中所說,「認識一個台灣朋友,等於讀一本小說。」

阿嘉恒春家門前的郵箱

新井書寫歷史事件,解讀台灣文化,無疑能讓觀眾更立體地欣賞電影。但令人愛上一套電影,背後的原因有時是直接簡單的。電影七封情信,當年被很多港台文青反復背誦引用,由男主角范逸臣扮演的阿嘉唱的主題歌國境之南、每逢朗讀七封情書時就會播出的主題音樂時代的宿命、日本演員中孝介唱的插曲「各自遠颺(それぞれに)」,於電影上映時瞬間風靡社會,在香港播映時也吸引不少影迷入座欣賞,一看再看,有些更特別到南台灣探訪阿嘉在恒春的家,老戀人小島友子在滿州鄉的屋,以至在阿嘉恒春家門前的郵箱投入他們的情書。

其中一封情書寫到「海風啊,為何總是帶來哭聲呢?愛人哭、嫁人哭、生孩子哭,想著你未來可能的幸福,眼淚不禁奪眶而出,只是我的淚水,總是在湧出前就被海風吹乾。」每次重看這片,仍被電影中的七封情書及歌曲深深打動,特別是那些情書,聽起來總讓人有一種無奈、失落、遺憾的感覺。但電影給人最濃烈的感覺卻不是絕望和無助,而是一種療癒。阿嘉曾經失意台北,但回到故鄉恒春小鎮,卻創作了《國境之南》這首非常動聽的歌,而更重要的是,他鼓起勇氣向友子表白,令這段台日戀情有機會開花結果。

電影把恒春半島拍得既熱閙又恬靜,電影人物的互動更令電影洋溢濃濃溫情,現實中的恒春同樣是個充滿熱帶風情的旅遊好去處。十多年前看過電影後,我去了墾丁及恒春半島兩次,兩次都是在夏日成行。墾丁的燦爛陽光,沙灘上吹來的海風,恒春古鎮的熱閙,在簡陋的四重溪溫泉穿泳褲浸浴,被小魚啄腳的經歷仍然記得。只是今日再回想這些旅遊片段時,已不是單純的個人經歷,而是與這七封情書及多首歌曲混雜一起的聯想。

在夜深重看《海角七號》,心中哼著《國境之南》的兩句歌詞,「當陽光再次回到那飄著雨的國境之南,我會試著把那一年的故事,再接下去說完……」,突然間很想再去這位於台灣最南端的地方,再感受一次海角七番地的美景。
 
歌曲推介:
范逸臣,《國境之南》: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a3bAwow5xY

 

參考閱讀:

新井一二三×魏德聖【臺灣為何教我哭?】對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cwSQEUsnOY

新井一二三,《海角七號》為何叫教我哭?

2019年4月20日星期六

習茶道的幸福 看電影的美好——《日日是好日》影評


2018年底上映的電影《日日是好日》,改編自森下典子的原著《日日是好日─茶道帶來的十五種幸福》。小說透過主角學茶25年的經歷來談人生,對四時變化和五官感受都有細膩描述。大森立嗣運用電影的畫面和音效填補文字留下的空白,更形象化地呈現小說的意象,讓觀眾更容易投入原著絢麗多姿的五感世界。


日本平安時代的僧人最澄和空海把茶的種子從唐代中國帶回東瀛,茶道自此傳入日本。到戰國時代,「茶聖」千利休將之發揚光大,成為日本文化一大支柱。他對美非常執著,曾回答織田信長:「美,是我說了算。」利休對茶具、書畫、建築,飲食、庭園都有獨到的美學觀。從他開始,茶道才真正超越味覺享受,昇華為美的體會。在電影《日日》的鏡頭下,無論是茶具、茶室、茶會,以至茶人都極具美感,吸引我一看再看。

生死難料 枯榮無常

電影以茶道為主軸,多幕戲都是拍攝武田老師向典子和她表妹美智子(原著的道子)教授茶道的過程。在老師的小茶室內,榻榻米上沒一件多餘雜物,只有數件簡單茶具,加上壁龕的插花和書畫,給人窗明几淨的感覺。在這簡單的場景,總是身穿和服的老師向打扮端莊的典子和美智子傳授茶道,這幅由茶室、茶具、茶人組成的畫面傳達出一種簡樸美。雅緻的茶室旁是一個日式庭園,庭園的翠綠對比茶室的素淡,色彩反差已是一種視覺享受,加上茶人的嫻雅舉止,便是一幅很有意境的人物畫。


每年11月上旬,日本茶人都會將5月採摘後裝起的茶葉解封,用地坑上的火爐來泡茶,是為茶人的正月。電影有幕講述老師在一次正月的茶會向學生分享「一期一會」,囑咐大家要珍惜每次沏茶、茗茶的機會。茶會完結後,身穿和風披肩的典子跟同學雪野走進一條滿地紅葉的小巷,談起「一期一會」。雪野向典子談及千利休的故事,說在戰國時代的亂世,今日見到的好友,明天可能已不在人世,所以人人都會抱持最後一次見面的心情相聚。到此,她們在鏡頭前停下,看著肅殺秋色,聽著颯颯秋風。這幕不但唯美,更拍出了生死難料、枯榮無常的味道。


瀑布的隆隆水聲

電影鏡頭拍得美,聲音的處理亦帶禪味,雨聲中悟道一幕便拍得非常精彩。在這幕戲,典子正迷惘是否要繼續學茶,茶室外卻下起滂沱大雨。鏡頭落在閉上雙目的典子,雨勢由小變大,撞擊樹葉、屋簷、石水砵的聲響此起彼落。觀眾與典子在雨聲中一起領悟字畫「日日是好日」5個字的深意。另一幕拍攝典子欣賞壁龕只寫上「瀧」(即瀑布)的字畫,鏡頭一路拍典子看字畫,一路把字畫長長的墨汁變成瀑布飛濺的水花。瀑布水聲隆隆,觀眾不但看到典子像被水沾濕的表情,更感受到她打開心扉,走進書畫精神世界的滿足。

原著的道子並不特別搶鏡,但電影的美智子卻有不少戲份,有些更是小說沒有的情節如美智子在溪旁向典子告別一幕便很悅目:坐在清溪旁的她向典子說感到工作缺乏意義,計劃回東北老家相親。當知道美智子不再一起學茶時,典子低頭不語,只餘潺潺水聲。導演透過這含蓄而詩意的畫面,娓娓道出人生孤獨的況味,餘韻無窮。


電影由黑木華飾演典子,多部未華子飾演美智子,武田老師一角落在國寶級演員樹木希林身上。導演選角獨到,黑木華不如新垣結衣石原里美等耀眼,但穿上便服和束起馬尾的她卻散發鄰家女孩的親切。她表情含蓄,演活典子的內斂和尋找理想過程的不知所措。電影一幕講述典子被老師批評沏茶手法不夠純熟,又碰上婚姻計劃觸礁,在人海中頓時迷失方向。她獨自站在月台上,先是若有所失,進而哭崩,層次非常複雜,但黑木華拿捏得恰到好處。現年29歲的她早東京小屋的回憶》(2014綻放異彩,其後主演夢之花嫁成熟。年紀尚輕就有此功力,前途無可限量。


日本美學的物哀精神

原著用未經污染的山間水來形容武田老師動作的優美。導演選擇樹木希林扮演這位舉止文雅的茶道老師,令電影更為可觀。典子父親病逝後,老師坐在典子旁,表情憂傷但沒有多說安慰,只輕拍典子的手,與學生一起飲泣,簡單一幕盡顯她爐火純青的演技。穿深色和服的老師和黑色喪服的典子並坐,抬頭看到櫻花飄落,如此意境令人聯想日本美學的物哀精神。這幕小說沒有的戲令老師更人性化,是導演成功的一筆。樹木希林獲獎無數,無論是甜味人生》中渴望自由的麻風病人,還是小偷家族》中壽命將盡的老婆婆,演出都是細緻入微。《日日》於201711月開拍,拍至中段,患癌超過10年的她已非常虛弱,最終在去年9月病逝,本片亦成為其遺作。


日本首位諾獎得主川端康成,在196812月頒獎禮上發表著名演說「日本的美與我」。他定義甚麼是美時,引用矢代幸雄的一句詩:「雪月花時最懷友」。川端說雪、月、花3個字表現了四季的推移,而在看到美景時,人會想與別人分享。川端認為,美是這種打動人心的感覺,能誘發人與人之間的依戀,而「雪月花時最懷友」亦是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在大銀幕看《日日》,美麗的畫面固然醉人,但更引人細味的其實是典子在茶道中的成長:她對老師傳授茶道的感恩之心,對事業失利、失戀、喪父等憾事的感傷,以及背後那份對人間的依戀。

我共看了此片4次,每趟都像穿越時空,到了一個恬靜的日式庭院賞花茗茶。雖還沒緣修習茶道,未能像典子領略學茶的幸福,但能暫時拋開凡塵雜念,靜靜欣賞一部好戲,已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