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5日星期日

《312號公路》讀後記


記得林語堂在《讀書的藝術》中說過,現實的我囚禁在此時此地,但翻開書本,就可以遨遊萬里,古今中外,海闊天空。我抱著這份期盼打開《312號公路》,這書的作者齊福德(Rob Gifford)在2005年,花了6個星期,坐車沿著漫長的312國道向西行,從繁華的上海出發,經過江蘇、安徽、河南、湖北、陝西、甘肅、寧夏和新疆八個省市自治區,一直走到中國與哈薩克接壤的邊界,歸來後寫下旅程中的所見所聞。

老外背景新視野
齊福德可謂西方人眼中的中國通,1980年代在英國修讀中國研究,22歲來華學中文,1990年代在中國當記者。1999-2005年擔任National Public Radio的駐北京代表。現任《經濟學人》雜誌的中國版編輯。

從這張履歷表可推想,他站在另外的角度看當代中國。首先,身為記者,有機會接觸不同階層人士,上至高級官員,下達黎民百姓。記者的歷煉,讓他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流暢的文筆,都有利本書的書寫。其次,所謂旁觀者清,他從另一個文化的立足點看中國,可以帶給我們身在局中不容易看到的視角,另外,老外的身份為他的工作帶來不少便利。


人民風景的另一面
齊福德着重的不是自然景物,而是人民風景。且從一椿小事說起,那次他僱司機從江蘇往安徽,途中被公安拘捕,控以超速駕駛,並帶到派出所。司機說這次將會很麻煩,因爲他的車牌是外省的,定會受諸多留難。公安看見福德是老外,便打趣問他看不看NBA籃球,他說看,接著又問他最欣賞的籃球明星是誰,他說姚明(別忘記那是2005年,姚明最當紅)。公安聽後顯得十分高興,接着又和他談足球,原來大家都是曼聯的忠實擁躉,於是氣氛逐漸變得友善,最終只是輕輕罰款便放人。其實,作爲記者,齊福德曾經多次在内地被捕,所以早已經累積了相當的脫身經驗。

其他值得玩味的遭遇很多,有喜有悲,拼合起來,就是當代中國的采風錄,即使十二年前出版,仍不覺過時。有次星期天他路過河南小鎮,小教堂的牧師有事不能前來做禮拜,村民看見他是洋人,又懂普通話,便力邀他講道,結果他被逼充當臨時牧師,其實他少年時曾夢想到中國的窮鄉僻壤傳教,料不到無意中夢想成真。

又有一次他入住華中某酒店,酒店竟然有印度餐廳,他和印度裔的服務員閒談,從而聯想到中國和印度在發展歷程的異同。有次在安徽,他有機會和一位卡拉OK的陪唱女郎交談,她毫不保留道出她的辛酸。路過農村時,他和老農夫談天,得知他們的稅務負擔沉重,要應付地方官員巧立名目收取的費用,這叫我想到柳宗元在《捕蛇者說》的名句:“苛政猛於虎”。

持平立場公道話
西方人對中國的立場,往往流於偏激和極端化,不是“屠龍派”就是“熊貓派”,前者只看到中國的各種問題,並大力鞭撻,後者只知頌讚中國的急速興起,搖旗呐喊,但齊福德比較持平,不會只看到中國美好的一面,但也不會把中國說得什麽都不是,他會退後一步,抱理性的態度,從歷史的根源看在今天中國廣泛討論的政治、經濟和民生議題。這也是我欣賞本書的原因之一。

最後,大家有興趣的話,可同時閲讀何偉(Peter Hessler)的《尋路中國》。同樣是記者出身,在中國大陸住了多年,通曉中文,這書講述他在中國西北的自駕遊,兩人的風格很不同,各有千秋,但皆對當代中國都有深入的觀察和領會。

延伸閱讀:

2019年8月18日星期日

閱讀:足以改變人心的力量



19953月,日本東京的地下鐵毒氣事件造成嚴重傷亡,震驚全球。策劃襲擊的奧姆真理教成員不乏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士,更令民眾大感詫異。是什麼令他們失去理智,做出極端行為?明治大學文學系教授、《閱讀的力量》作者齋藤孝認為,擁有閱讀能力是建立健全人格的關鍵,日本側重考試的填鴨式教育視閱讀為工具,即使高分通過考試亦不代表獲得閱讀能力,學生因此容易出現人格缺憾,導致行為偏差,最終發生慘劇。

閱讀能力和大量閱讀

閱讀能力究竟是什麼,這個能力又是天生還是可以培養的呢?齋藤孝的定義非常簡單,閱讀是指紙本書的閱讀,只要能夠理解作者的訊息,並用自己的說話表達理解的內容,就是具備閱讀的能力。閱讀能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透過大量的深度閱讀而鍛鍊出來的。

什麼才是大量閱讀呢?作者以日本的新潮文庫為例子。這是一套網羅世界經典名著的系列,橫跨不同時空和語言,可說是人類智慧的寶庫。只要在青年時期認真花4年時間,以每月兩本的速度閱讀至少100本新潮文庫本,就可說具備了良好的閱讀基礎,為建立健全人格奠定堅實基礎。

健全人格和聰明才智

為什麼閱讀能夠培養健全人格?閱讀其實是跟作者進行對話,如果讀的是經典作品,就等於跟人類史上最優秀的心靈溝通,從而建立一段段高質素的虛擬關係。這些關係或擴展我們的視野,或淨化我們的心靈,或提高我們的情操。透過大量閱讀不同觀點的優秀作品,我們學會多角度觀察事物,學會三思而後行,學會事後檢討和調整,這些行為不停磨練我們的人格,使之日趨健全。

心靈健全不代表聰明,卻是比聰明更重要。擁有聰明才智而沒有健全人格的人往往會為社會帶來嚴重破壞,他們容易受現象迷惑,以正義之名行不義之事。奧姆真理教的成員就是因精神空虛而遭邪教蒙蔽理智,結果參與策動襲擊。20多年後的日本以至其他發達國家,社會競爭更趨激烈,社交媒體令人更易迷失,一旦陷入歧途就難以自拔,甚至成為罪惡幫兇。

溝通能力和筆記方法

除了培養健全人格,閱讀還能提升我們的溝通能力。溝通的關鍵在於語言,而語言溝通其實就是抓住別人說話的要點,加以理解之後,再用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我們可以通過閱讀鍛煉和掌握歸納、替換及分離三種能力。

歸納就是理解別人的說話後整理重點,讓別人知道我們理解他說的話;替換就是用更容易理解的語言把對方的意思表達出來,例如適當把具體的事情抽象化,或把抽象的事情具體化;分離就是把握客觀分析的距離,例如透過寫作將理念更有條例地表達出來。

齋藤孝推薦「三色筆記法」來練習歸納,就是閱讀時用一支紅藍綠三色圓珠筆劃重點。當讀到最重要的內容時劃紅線,相對重要的內容劃藍線,不那麼重要但也有意思的內容畫綠線。有了這些筆記做基礎,我們只要把重要的內容抄寫下來,再寫下覺得這些內容重要的原因和個人感覺,一篇讀書筆記就大致成形。這種認真的筆記法有助我們以深度方式整理讀書內容,方便記憶和跟別人分享。

伴隨緊張的愉悅

跑步能夠鍛煉我們的身體和心肺功能,閱讀則如同心靈運動,可以鍛煉我們的思維能力。跑步雖然會使我們感到疲累,喘不過氣來,但同時也帶來難以言說的滿足感。齋藤孝形容這種感覺為伴隨緊張的愉悅,我們掌握閱讀能力後,就能透過閱讀獲得這種狀態,這就是讀書最理想的享受

2019年8月10日星期六

讀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


1892年生於東京的芥川龍之介(1892- 1927),不但是日本大正年間的文壇巨星,更是日本近代文學的象徵人物。可以說,要了解日本文學就無法繞過芥川。他以短篇小說揚名,野人文化出版的芥川作品集搜羅了數篇著名短篇小說,並以「羅生門」一篇為結集命名。

第一篇故事「羅生門」是關於一個被解僱了的男子,正面臨餓死與做賊的抉擇。故事發生在京都,當時京都十分窮困,男子看見一個為了謀生在剝死人頭髮的老婆婆,對劣行心生厭惡,但自己同樣受窮困壓迫,為了求生竟生變,搶去婆婆的衣服,揚長而去。

第二篇故事「鼻子」關於一個鼻子特別長的和尚,千方百計弄短了鼻子。他興高采烈,以為從此不用再被取笑。誰料被取笑得更厲害。此中對和尚周圍的人那種人性的刻畫,利己主義和妒忌的描述,令人拍案叫絕。

「蜘蛛之絲」和「地獄變」

第三篇故事「蜘蛛之絲」關於一個墮落到地獄的罪人。落地獄前,這罪人曾見過一隻蜘蛛而沒有踏死,佛祖因此動了慈悲,放下一條蜘蛛絲,讓他從地獄攀回地面。他向上攀,離開地獄時,他看見很多和他一樣的罪人,也跟著他後面,一個個攀爬他的蜘蛛絲。他害怕蜘蛛絲會斷,同時也覺得那些罪人不值得救,因此把其他罪人踢下去。結果蜘蛛絲斷了,這罪人跟其他人也跌回地獄。

第五篇故事「地獄變」關於藝術家的追求。故事主角是一個不討好但完全忠於藝術的畫師。他對人冷酷無情,畫畫時為了追求完美,不惜要弟子受盡不人道的苦楚。有一次,他的主公要他親自目睹深愛的女兒被活活燒死,以給他靈感去畫一幅地獄變的屏風。結果他為了畫畫,不顧女兒的哀鳴,一邊看著她活活燒死,一邊創作,更在藝術的創造中得到狂喜。

第六篇故事「竹林中」關於竹林中發生的命案。一名年輕武士帶著妻子穿過樹林,突然出現一位強盜,引誘武士進入竹林。結果武士被殺,妻子一去無蹤。跟據強盜、武士、妻子和其他人的口供,誰人殺死武士,竟出現三個版本:第一是強盜殺了武士,第二是妻子殺了武士,第三是妻子要求強盜殺死武士,各有各的說法,無法重組事件的經過和真相。

「竹林中」才是真正的「羅生門」


黑澤明曾以「羅生門」為名拍過電影,故事夾雜了「竹林中」和「羅生門」兩個故事。「羅生門」已成影史經典,很多人以為武士在竹林中被殺,卻出現不同版本的小說就是「羅生門」。現在,我們都愛用羅生門比喻不同人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理解,莫衷一是,真相難辨的情況,但這其實來自「竹林中」。

第七和第八篇故事「侏儒的話」和「某個傻子的一生」都是他一些人生感悟,如關於人類的愚蠢與荒謬,表現出一種厭世的態度。

短短11年的創作生涯

芥川的創作生涯並非一帆風順。191511月的《帝國文學》雜誌登出「羅生門」卻不獲好評,令他心灰意冷。芥川之後在《新思潮》雜誌發表「鼻子」一文,卻受到當時的文壇泰斗夏目漱石(1867-1916)讚賞,夏目更向芥川送上親手寫的鼓勵說話,令沮喪的芥川決定以寫作為業。芥川亦因而認識了夏目,並成為他的入室弟子。

1916年正式踏進文壇,1927年服藥自殺,結束35年人生,創作生涯只有短短11年,作品卻流傳極廣,很多是日本國中生必讀的經典。芥川死後,他的好朋友菊池寬以他為名成立了芥川獎,獎勵文壇新秀,曾得獎的包括村上春樹、石原慎太郎、大江健三郎等日本文壇名將。



芥川的小說,被當時的人評為類近西方小說的風格,這可能和他在大學修讀英國文學有關。芥川其實很仰慕夏目,而夏目的小說也很有西方風格,對人類心理有深入描寫,對芥川影響不少。芥川也很賞識太宰治(1909-1948)。他們三位先後活躍於20世紀上半頁的日本文壇,一脈相承,是愛好日本文學的讀者必讀的三位作家。

2019年8月4日星期日

給伊夫‧聖羅蘭的信


年青時的聖羅蘭在馬拉喀什
在世界時裝舞台,伊夫‧聖羅蘭(Yves Saint-Laurent)是無人不識的巨人。他1936年在法屬阿爾及利亞的地中海城市Oran出生,17歲時被媽媽帶到巴黎,與時尚雜誌(La Vogue)的編輯Michael de Brunhoff會面,設計才華在De Brunhoff 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歸國不久,聖羅蘭再回巴黎入讀時裝設計學院,並在一個以年輕設計師為對象的國際時裝設計大賽中贏得第一名,在巴黎時尚圈嶄露頭角。De Brunhoff深明聖羅蘭是不可多得的人材,遂引領他認識當時已享負盛名的Chistian DiorDior看到他的設計草圖後立即聘為助手。當年,聖羅蘭只有17歲。

21歲獲Dior擢升為首席設計師,設計的1958年春裝系列大獲好評,甚至拯救了當時正陷入財困的公司。1960年,聖羅蘭被徵召入軍,派往出生地阿爾及利亞,幫助法國對抗爭取獨立的阿爾及利亞遊擊武裝勢力。聖羅蘭身體孱弱,不愛武力,結果以健康理由申請提早退役。之後他回到巴黎,發現已失去Dior的工作。就在最徬徨時,情人皮埃爾‧伯格(Pierre Berge)協助他建立個人時裝品牌YSL,這間以他命名的公司迅速成為時尚標誌,雄踞世界服裝潮流超過半世紀。

聖羅蘭和伯格創立的YSL196070年代盡領風騷,帶來豐厚財富。1983年,聖羅蘭成為首位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舉辦個展的時裝設計師,走上事業巔峰。可惜他之後嗜酒及染上毒癮,陷入沮喪和抑鬱。近2000年賣掉YSL後情況才好轉。20021月,聖羅蘭參加最後一場YSL時裝演出,之後憑賣掉公司的巨富,與伯格在西非摩洛哥馬拉喀什(Marrakech)隱居六年,20086月因腦癌在巴黎去世。

聖羅蘭是時裝設計界的一流人物,與伯格維持了50年情侶關係,期間雖曾分離,最終仍在一起,堪稱傳奇。聖羅蘭過身後,遺體由巴黎運往馬拉喀什,在他與伯格共同擁有的馬若雷勒花園(Jardin Majorelle)火化,骨灰散落園中。伯格在葬禮上說:「我永遠不會忘記我欠你的東西,有天我會與你一起,長眠園中的摩洛哥橡樹下。」

聖羅蘭和伯格

聖羅蘭被診斷患上腦癌至離世只有短短數周。情人突然遠去,伯格悲痛不已。為追憶這位生意伙伴和終生伴侶,伯格在聖羅蘭逝世後不斷寫信給他,由20086月一直寫至20098月,長的數頁,短的一段。透過這數十封信,伯格分享和聖羅蘭50年的回憶,當中提及他們曾過無憂無慮的日子,如何建立YSL,以及聖羅蘭染上毒癮的苦痛。信中看到這對法國情侶對生命的熱情,亦看到他們如何面對人生挑戰,也是伯格對這位20世紀時尚品味大師的最後致敬。

這些以法文書寫的信結集成Lettres A Yves(英文版為Letters to Yves),再譯成多國語言。我從書中抽出數段試譯成中文,讓大家藉此認識聖羅蘭。全書第一封信是伯格在200865日於巴黎舉行的葬禮上宣讀的追憶,可說是伯格為情人寫的悼文。信的起首是這樣的:

The morning in Paris was so youthful and beautiful when we met! You were engaged in your first battle. That day you found fame and glory and they never left you. How could I have imagined that fifty years later we would once again be facing one another, and that I would be saying farewell for the last time? This is the last time I speak to you; the last time I’m able to do so. Your ashes will soon join the memorial that awaits you in the gardens of Marrakesh. (5th June 2008)

我們在巴黎見面時,花都的早晨是如此美麗,如此充滿朝氣!你正為你的事業而開始作戰。那天,名聲和榮耀來到你身上,從此未離開過你。我當天又怎會想到,我們會於50年後再次凝視對方,這次卻是我向你道別。這是我最後一次跟你說話,亦是我能夠這樣做的最後一次。你的骨灰很快就會撒在馬拉喀什花園裡,與已豎立在花園中的墓碑一起,供後人憑弔。(200865日)

信繼續寫到:

How can one not remember? I recall our first meeting and those that followed. I remember the day that we decided - but does one really decide at such moments? – that our paths would come together and become one. I remember telling you, while you were lying in a hospital bed at the Val-de-Grace, that you were no longer head of the fashion house that employed you, and I remember your reply, “Well, then we’ll create one ourselves and you will run it.” (5th June 2008)

我又怎會忘記呢?我記得我們由第一次開始的所有約會,我記得那一天我們決定走在一起,成為一體。但真的有人會在這樣的時刻下做決定嗎?我記得當你躺在Val-de-Grace醫院的病床時,當我告訴你那時裝品牌公司(即Dior)再不僱用你時,我記得你這樣回答我:「好吧,那就讓我們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品牌,並由你去營運。」200865日)

在伯格心中,聖羅蘭是能夠與Chanel分庭伉禮的兩位時裝界巨匠。伯格認為,若說20世紀前50年由Chanel獨領風騷,聖羅蘭就是繼承她,在20世紀後半頁帶領時裝潮流。他這樣形容聖羅蘭:

You were the only fashion designer who revealed his or her life as if it were a book, one which you began at chapter one, then after writing the body, even wrote the words “The End”. You understood that a new age was dawning one which no longer required discipline, precision or standards….

你是唯一一位,生命活得像是一本書的時裝設計師。你從第一章開始寫這本書,然後再寫下書的每一章,甚至連書的「終結」也是你親筆寫下的。你深深感受到,一個新世代正在降臨,在這新時代裡,紀律、精準及標準不再重要。

聖羅蘭以Mondriaan 繪畫的圖案為主題的女性服裝
聖羅蘭設計的時裝不但帶領高級時裝界風潮,亦改變了日常服裝潮流。在聖羅蘭之前,歐美女性在社交場合大多穿長裙,戴帽或花飾。他為女性設計時尚的方便褲,從此女性穿褲成為時尚。伯格有一封信亦與這有關:

Don’t forget you invented the concept of ready-to-wear; that alone should earn you eternal fame…..You created the look of the modern woman; your influence is felt all over the world. Countless women wear trousers.

還記得你發明了成衣的概念嗎?單這一點已令你配得永恆的讚譽......你為女性創造了現代的外型,全世界都感受到你的影響。今日,無數女性都愛穿褲子。

伯格這本書的英文譯本只有百多頁,非常易讀,譯文亦很優美。事實上,像聖羅蘭及伯格等時尚先鋒都很重視文化修養,書中經常提及他們去聽的歌劇、音樂會及與同代法國文化圈代表人物的相處,如何交流對生活、品味、潮流的看法。

馬若雷勒花園的一間紀念品店

我在
6月參觀摩洛哥馬拉喀什的YSL博物館,以及博物館旁的馬若雷勒花園。雖對時裝不太認識,但看到博物館的展品時,仍感受到這位愛戴方框眼鏡的時尚巨人的無限創意。雖然伯格和聖羅蘭曾經分開,但在人生最後階段,他們還是選擇一起在馬若雷勒花園一起度過,足見伯格在聖羅蘭心中的地位。有興趣了解聖羅蘭的讀者,又怎可錯過這書。

2019年7月28日星期日

寫讀新詩無障礙

或者你會這樣想:「寫新詩,尤如行雲流水,無常形,無恆態,靈感一來,便順著感覺寫,哪有章法可言?這才叫藝術!」 

作為《新詩讀寫基本法》的作者,陳永康老師或許持不同看法。他教導我們10個
不同寫詩套路,如一語雙關、兩個畫面、鏡頭變換、散點聚焦等。每章介紹一種套路,附以大量新詩例子,反覆說明,饒富趣味。通過這些手法,詩人詩心得舒,精準捕捉感情得寄的剎那。

舉個例子,陳老師引用胡燕青的作品來顯示兩個畫面的寫詩手法:



《美孚印象,6斑馬線》 

老人走得慢 黑白分明 

孩子跑著急步只覺眼前紛亂 

兩個畫面就能簡單勾勒老人和孩子不同世界觀。從過馬路到人生哲理,透過畫面跳躍,時空交替,信息盡在不言中,可堪默想。

每章末進一步提供該套路的練習,鼓勵讀者多思多感勤寫詩。例如第一章一語雙關,陳老師把杜甫控訴戰爭的《兵車行》,變為學生創作控訴考試制度的《試場兵車行》的模版(template),從戰場到試場,頗富創意。

跟據書本前言,陳老師從原本不讀新詩,變成愛讀新詩,繼而愛寫新詩,進而教導寫詩。他善用圖、表和填空題,圖解新詩,重構詩人思想,深入淺出地分析詩人寫作手法。這使人對新詩改觀,不再是莫測高深,遙不可及
而是伸手可觸、觸心可感的親切。對,衹要明白詩人詩思的套路,就可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

陳老師自己身為寫詩人,在寫與讀互動下,帶領我們尋找新詩另一片豐富沃土。寫讀相長,通過寫詩來賞讀新詩,實為深入探究新詩殿堂的不二法門。在書末附錄,陳老師鼓勵我們要用鮮活語言來創作,不要再用罐頭語言,陳腔濫調。

但願在新詩的豐盛國度裡,能有更多同行者讀詩、賞詩、寫詩、再讀詩,再寫詩……讓詩魂永恆地延續


後記:執筆時,香港正值狂風暴雨,戾氣沖天,
願更多港人能靜下來,讀一兩首新詩,喚回埋在心坎裡的溫柔……

延伸閱讀:

香港公屋有詩賞——陳永康

2019年7月22日星期一

在不安的時代中尋找慰藉——重看《東京夜空最深藍》

第二次看導演石井裕也的電影,有別於《字裡人間》的溫馨勵志,《東京夜空最深藍》大部分時間的調子較蒼涼悲觀,甚至壓迫和絕望,但一以貫之的是他對小眾(所謂怪人)的關注,以及這些角色因為愛而找到勇氣表達自己的主題。

包著五光十色的外表,東京對有能力消費的人來說猶如天堂。只要有錢,一切慾望不愁沒處發洩,如電影所說,便利商店連愛情也可以販賣,多麼方便。但如果你是草根階層或有缺陷的一群,工作是那麼艱苦而地位低微,工資是那麼微薄而開支沉重,人命是那麼廉價甚至無足輕重,東京是那麼美麗卻又那麼殘酷。

左目失明的男主角(池松壯亮)害怕沉默,經常急於說話但詞不達意,但他喜歡閱讀而且有一顆敏銳的心。他的同事(松田龍平)沉著而內斂,對生活較有辦法,也比主角早一步成功約會女主角(石橋靜河),可惜一個偶然就英年早逝。男女主角其後嘗試漸漸走近,但礙於過去種種包袱,如女主角的母親自殺令她自責至今,他們的關係充滿起伏,而昔日情人也恰巧在此時出現,令他們同時要處理生命中曾經出現的關係。

幸而,命運安排他們在這個冷漠的大都市一再相遇,彼此在對方的眼中看到原本以為只有自己才看得到的風景。終於,他們修成正果,得以一起慢步走過藍色月光下寂寞的東京街道,一起騎車穿越漆黑無人的郊區田野,也一起度過無眠的夜晚迎接第一線晨光。


男女主角的自然演繹成功平衡了本片的緩慢節奏和跳脫風格。他們在自身缺失和生活壓力內外夾擊下堅強生存,想必引起日本萬千兼職員工的莫大共鳴。除了描寫兩顆寂寞心靈的相遇,石井也側筆批判眼中的社會問題,例如無緣老人的孤獨死、地鐵頻繁的自殺事故、官方涉嫌隱瞞輻射洩漏等。女主角腦海的異想透過精彩動畫來表達令人驚喜,為枯燥的現實增添幾分奇幻色彩。

歌頌大城市愛情的故事太多,但如女主角所言,又有誰真的懂得愛?社會盲目、制度崩潰、人情淺薄。無論是詭異的藍色月光,還是橫空的不明飛船,只顧低頭看手機的我們再也看不到真正重要的東西,這是現代都市人難以逃避的悲哀。

2019年7月15日星期一

帶領蘋果攀登世界之巔 Tim Cook的成功之道


他極度重視私隱,不喜歡拋頭露面;他長年專注庫存管理,是理性的分析專才。這樣一個人物,從創意教主和商業奇才Steve Jobs手上接過蘋果電腦行政總裁一職,很多人大感意外,紛紛概歎蘋果盛世已過,不會再有驚喜,會慢慢走上衰敗之路。

但是,他挺住壓力,解決內憂外患,在三星為首的安卓系統大力挑戰下,仍能維持蘋果無可比擬的優勢,既加強了既有的強勢產品如iPhoneiPad,還創造了多項極為成功的新產品,如無線耳機AirPods和開創穿戴科技熱潮的Apple Watch


除了商業成功,他還為蘋果注入自己重視的企業社會責任,贏得世人對蘋果更大的尊重,被譽為是比Jobs更出色的行政總裁。他,就是Tim Cook,以下是從本書總結出他的成功之處:

1.   持續深耕成為行業專家

Jobs之所以在1998年找Cook加入蘋果,就是看上他是當時有名的物流專家。蘋果有Jobs重新加盟確有起色,但庫存預計失誤令蘋果堆積大量存貨,損失慘重,已到存亡的地步。Cook曾在IBMCompaq打滾,戰績彪炳,尤以精準的庫存管理深得好評。能得到Jobs相中,就是因為他在自己的領域一直堅持進步,成為行內專家,結果造就他到蘋果一展身手的機會,為日後輝煌成就鋪路。

2.   走出框框變身多面能手

Cook加入蘋果後迅速站穩陣腳,知道自己的首要任務就是解決蘋果存庫過多的問題。他一面把製造部件盡量外判,降低生產成本,並找來可靠的富士康成為主要供應商,大大增加蘋果的產能,同時解決了庫存問題。因為表現極度出色,Jobs把他派到營銷和產品等多個部門工作,是其他員工沒有的待遇。他把不同領域的工作也做得極其妥當,最終成為僅次於Jobs的首席營運總監,是他眼中首選的接班人。

3.   勿忘初心堅守個人價值


生於阿拉巴馬州的普通家庭,Cook一步步成為全球科技巨頭的掌舵人,深明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因此非常重視推廣教育,例如在當地大力宣傳免費的編程教育,認為程式碼是國人最重要的第二語言。他認為企業越大,肩負的責任也越大,因此在環保和道德領域都有嚴格要求,例子包括拒絕聯邦政府以查案為由要求解鎖蘋果手機,以保護顧客私隱。私生活低調的他也深明自己的影響力,在數年前就公開了性取向,力求為同志平權運動出一分力。


作者:Leander Kahney

出版年份:2019

2019年7月7日星期日

門外看《憂鬱的熱帶》


《憂鬱的熱帶》中,李維史陀(1908-2009)憶述他在巴西熱帶叢林從事人類學考察,那是上世紀1930、40年代的舊事。我早在十八、九歲時,讀朱天文的《花憶前身》得知這書的。心想,得才女稱許,又出自法國思想大師,書成後六十年仍可在書店買到,必屬一流作品,但唯恐太深奧,所以一直“敬而遠之”。如今人到中年,回想過去浪費太多時間在平庸的書,頗感不值,於是就把這本1955年出版,厚達600多頁的“磚頭”拿出來,抱著平常心,或本著陶淵明“不求甚解”的態度,以外行人看遊記的角度翻開第一頁。

書名《熱帶不憂鬱》,實際憂鬱的只是作者而已。出版這書時,他47歲,正處於人生低谷,學術研究陷於死胡同,婚姻面臨破裂,父親離世不久。那年冬天,他以每天100頁的速度奮力寫成這書。一句話,這是落寞之書,屬中年人對時間流逝的傷悼。

文筆與內容

本書最引人入勝的地方,首先是李維史陀的文筆,富很強的感染力。此外,大概是人類學訓練的結果,他觀察敏銳,對細節的捕捉力強,叫人有如實物在眼前的感覺。王志明的中譯本也很出色,即使這是第二重翻譯,法文翻譯成英文,再從英文翻譯成中文。

書本的第一句就深深打動我,叫我不得不看下去,他說“我討厭旅行,也恨探險家。”因爲旅途的折騰,耽誤了太多原本應該花在學術研究的時間。接著又說“所謂旅行家、探險家都是騙子”。我絕對相信這是真心話,不是故作驚人之語。至於旅途中的險阻困難,他認爲不值得大驚小怪,煞有介事的寫成冒險故事。他也猶豫好一陣子後,才決定把多年前的遊歷寫出來。貫通全書的就是這份真誠,猶如老朋友在你面前,毫無保留地訴説個人經歷。

其次是内容,這書的主綫是遊記,但其敍事方式不是單向綫性發展的,而是加插了作者的回憶和議論,在在見解精辟,例如他少年時代對哲學感失望,認爲哲學研究不是“真正的知識增長”,而只是“知識架構複雜化”而已,所以他轉修當年還是新興的人類學。另外他對伊斯蘭教、佛教、馬克思主義等,也具獨特見解,對當年盛極一時的存在主義則毫不客氣等,内容十分龐雜,而且有點淩亂,不時打岔,跳來跳去,我讀到這兒時,像看意識流小説。

旅遊的卓見

我想集中在兩方面分享。第一就是李維史陀對旅行的看法。他說,旅行不單是空間的轉移,亦是時間和社會階級的轉移,這點我很有同感,回想多年前去越南和檳城時,頗有穿越時光隧道的感覺,因爲看到的街景和物件,好些是昔日香港曾經出現過的,但現在已消聲匿跡了。另外,到經濟落後地區旅行時,消費可以很“奢華”,像晉升了社會階梯,但到瑞士、北歐,頓然變回“窮人”,快餐店的漢堡包套餐也捨不得吃,因爲折合要港幣100多元。另外,作者提醒,不要帶著自己的偏見去旅行,不要因爲對自己國家不滿,而歌頌(甚至理想化)前往旅遊的國度,我也非常同意。

在李維史陀眼中,船不單純是交通工具,而是一個居住所,一個家,船前面是一座轉動的世界舞臺,每日看不同景緻。我覺得很貼切,也很有詩意。別忘記那是飛機還沒有普及的年代,從歐洲往南美洲,等閒一個月。這叫我想起有次我和一位退了休的朋友閒談,她和丈夫坐郵輪往地中海遊了一個多月,她說,坐郵輪的好處,就是酒店每天跟著自己走,不用每到新地方,就要花功夫收拾行李。

原始部族的啟發

作者對原始部族的描述細緻生動,更不時和文明社會對照,讓我對現代文明有了新的理解。在描述食人族時,他說,這風俗看來很可怕,但他們也覺得我們文明人的某些習俗,性質上跟食人肉一樣不容易接受。例如用切斷犯人的社會關係來懲罰犯人(即是囚禁罪犯),原始部族人會覺得很可怕,不人道的懲罰。這些論述,也讓人反思再三。也許正如他另一本著作所說的那樣,《我們都是食人族》。

另一幕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他記敍北美洲很多原始部族,將屆成年的男女,作出危險活動(例如不帶食物乘獨木舟漂流數天,斬斷手指關節,用削尖的竹枝插背部等),不惜冒著身體受傷乃至生命受到威脅的風險,其實是一項成年禮,告訴族人我有能力,通過歷練做成年人。其實今天西方社會的少年人何嘗不是如此。此外,南美洲土人把食物分爲熱性食物和冷性食物,跟中國傳統何其相似!

以上只是拉雜談談這本書的吉光片羽,管中窺月。其實我仍很想日後再多讀一遍,希望到時有新的領會。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就是經得起一讀再讀。

2019年7月1日星期一

以字之名——重看電影《字裡人間》


在這影像氾濫和數碼至上的時代,實體字典無疑顯得過時:用的人少,愛的人更少,願意為此默默付出,甚至貢獻生命的,更是絕無僅有了。《字裡人間》就以編輯辭典這個非常獨特,看似沉悶無比的題材,炮製出一個充滿驚喜和趣味的人情故事,體現出日本人認真、團結、重視傳統的優良特質,看後教人心生敬佩。

主角馬締光也是名副其實的文字狂,整天與書本為伍,卻因為過度沉迷而與世隔絕,嚴重缺乏社交能力。雖然在出版社上班,卻要負責書本銷售工作,木訥內斂的他自然力不從心,吃盡苦頭。碰巧該出版社的辭書部要編一部切合新時代的辭典,馬締獲即將退休的優秀編輯慧眼相中,從此找到一生志業。為了這部字典,他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搏鬥,歷盡種種困頓和挑戰。但是,這過程讓他得以重新認識文字,嘗到了友情和親情的滋味,更覓得相伴一生的最愛。



可以說,這是一部以字典為主角,向文字致敬的電影。辭典名為「大渡海」,就是寓意辭典為文字海洋的一葉扁舟,讓人們得以乘風破浪,透過文字溝通而拉近距離,到達心中期盼的彼岸。雖然有文字為伴,但馬締其實面對無邊際的孤獨。他會夢見自己掉進大海,儘管拼命掙扎還是不斷下沉,沒有人施以援手。幸而,文字給了他勇氣,讓他克服溝通的恐懼。片尾一幕,馬締和妻子小香一起面朝大海,作出一起生活的承諾,含蓄而真摯地呼應了這個主題。



這種互相扶持,互相成全的精神,也充分體現在編輯部的群策群力。在資深隨和的教授指導下,部門各成員得以各展所長,在自己的領域上發揮才能。為了讓病重的教授能夠及時看到心血結晶,骨幹成員盡最大努力在死線前趕工,結果這種拼搏精神深深感染了新加入的年輕員工。他們不辭勞苦的連夜趕工,雖然最終未能如願,讓教授走前一睹成果,但其態度完全展現出對工作和團體的尊重,以及專師重道的精神。這對刻下面對嚴峻的老人問題,社會急劇轉變帶來種種不安的日本社會,無疑是充滿力量的鼓勵。

片名《字裡人間》,比原著小說名稱《啟航吧!編舟計畫》更有畫龍點睛之效。當過校對和喜愛閱讀的我,現在也是天天與文字打交道,此片實在看得格外投入和感動。小人物和大時代的較勁,展現出不平凡的奮鬥精神;書紙上印著的一字一詞,折射出千百樣的人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