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博客除了希望跟網友分享好書,也想藉此建立穩定的寫作習慣,深化閱讀經驗。一年來,我們深感要定時定量發表文章實在不易,雖然大家閱讀量不少,但是要坐下來認真用文字進行整理,在干擾尤多的網路時代確是挑戰重重。這個過程也刺激我們反思寫文章的目的和書評的定義,因此近日特意借閱《書評寫作-方法與實踐》,希望向專業書評人好好借鏡。
要當一個稱職的書評人,必須同時向作者和讀者負責:一面認真閱讀作品,透徹理解書本內容;一面準確傳達內容,區分作者看法與個人看法,避免扭曲意思和穿鑿附會。要擔當這知識中介人的角色並不容易,本書作者吳銘能教授就是一位有心人。他在四川大學執教,主業是教學和撰寫論文,書評只是副業,但他發覺寫書評對寫作和思考能力幫助很大,因此除了自己身體力行,也鼓勵班上同學進行批判性閱讀,就讀過的書進行口頭和書面報告,成效顯著。本書就是以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為對象,撰寫近似論文式書評的入門書,分別透過方法篇和實踐篇來分享書評創作的理論和實務。
吳教授認為,書評的價值在於作者背後的一份終極關懷:透過書評誠實而深入地探討某個議題,給予讀者思想上的啟迪。因此,作者對就作品泛泛而談,甚至淪為恭維手段的評論作品很不以為然。撰寫書評,認真深入地閱讀作品是基本條件,但要評論其好壞與價值,考究資料和跟比較相關作品的功夫就非常重要,因此他認為,文獻學功底是成功書評不可或缺的要素。也就是說,書評人對作品涉及領域的研究越深,寫出來的文字就越有份量,越能看出其優劣。吳教授在實踐篇收錄了二十多篇書評,主要涵蓋文史範疇,篇幅長短有異,但都結構完整,考證詳細,立論清楚。當中評論李敖小說的一篇就是他的得意之作。
李敖的《上山.上山.愛》在2001年出版,大受台灣讀者歡迎,
吳教授好不容易買來一本,花了兩天看完,以三天功夫寫成書評,深入討論作品特色,卻投稿無門,因為報刊都怕李敖就當中的負面評價興訟,最後他只好在網上發表評論。這篇書評既講述書本背景和內容,也深入分析其思想特色,對故事鋪排和文字水平都有讚譽,但是他作為李敖的資深讀者,就覺得這部作品終究是失敗的,因為當中內容只是過往作品的剪貼,毫無新意。他一一將書中的內容跟以往作品對照,全部都有根有據。他對作品非常失望,一是他對李敖有很高的期望,認為以他能繼《北京法源寺》後更上一層樓,另一方面他對媒體無人敢作出批評,甚至未看作品就加以稱讚的行為看不過眼。
這股敢言的作風也充分體現在吳教授的教學風格。閱讀本書時我以為這是台灣教授的作品,除了因為以繁體字印刷,也因為文字風格相當實在,沒有沾染內地學術論文常見的空洞文風。後來知道吳教授在內地大學任教,而且堅持本科生的教材全部使用繁體字出版,實在令人驚訝。他深信繁體字是中華文化的燦爛寶藏,不應淪為瀕危物種,讓學生懂得讀寫繁體字是個人責任。我對吳教授以及給予他空間的川大感到相當佩服。
吳教授視書評為撰寫學術論文的預備功夫,因此作品都很有份量,並非一般讀者能輕易效法,但吳教授的認真態度和對原則的堅持,那一份人文精神和終極關懷,值得所有讀書人和書評人好好學習。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