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8日星期日

寫讀新詩無障礙

或者你會這樣想:「寫新詩,尤如行雲流水,無常形,無恆態,靈感一來,便順著感覺寫,哪有章法可言?這才叫藝術!」 

作為《新詩讀寫基本法》的作者,陳永康老師或許持不同看法。他教導我們10個
不同寫詩套路,如一語雙關、兩個畫面、鏡頭變換、散點聚焦等。每章介紹一種套路,附以大量新詩例子,反覆說明,饒富趣味。通過這些手法,詩人詩心得舒,精準捕捉感情得寄的剎那。

舉個例子,陳老師引用胡燕青的作品來顯示兩個畫面的寫詩手法:



《美孚印象,6斑馬線》 

老人走得慢 黑白分明 

孩子跑著急步只覺眼前紛亂 

兩個畫面就能簡單勾勒老人和孩子不同世界觀。從過馬路到人生哲理,透過畫面跳躍,時空交替,信息盡在不言中,可堪默想。

每章末進一步提供該套路的練習,鼓勵讀者多思多感勤寫詩。例如第一章一語雙關,陳老師把杜甫控訴戰爭的《兵車行》,變為學生創作控訴考試制度的《試場兵車行》的模版(template),從戰場到試場,頗富創意。

跟據書本前言,陳老師從原本不讀新詩,變成愛讀新詩,繼而愛寫新詩,進而教導寫詩。他善用圖、表和填空題,圖解新詩,重構詩人思想,深入淺出地分析詩人寫作手法。這使人對新詩改觀,不再是莫測高深,遙不可及
而是伸手可觸、觸心可感的親切。對,衹要明白詩人詩思的套路,就可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

陳老師自己身為寫詩人,在寫與讀互動下,帶領我們尋找新詩另一片豐富沃土。寫讀相長,通過寫詩來賞讀新詩,實為深入探究新詩殿堂的不二法門。在書末附錄,陳老師鼓勵我們要用鮮活語言來創作,不要再用罐頭語言,陳腔濫調。

但願在新詩的豐盛國度裡,能有更多同行者讀詩、賞詩、寫詩、再讀詩,再寫詩……讓詩魂永恆地延續


後記:執筆時,香港正值狂風暴雨,戾氣沖天,
願更多港人能靜下來,讀一兩首新詩,喚回埋在心坎裡的溫柔……

延伸閱讀:

香港公屋有詩賞——陳永康

2019年7月22日星期一

在不安的時代中尋找慰藉——重看《東京夜空最深藍》

第二次看導演石井裕也的電影,有別於《字裡人間》的溫馨勵志,《東京夜空最深藍》大部分時間的調子較蒼涼悲觀,甚至壓迫和絕望,但一以貫之的是他對小眾(所謂怪人)的關注,以及這些角色因為愛而找到勇氣表達自己的主題。

包著五光十色的外表,東京對有能力消費的人來說猶如天堂。只要有錢,一切慾望不愁沒處發洩,如電影所說,便利商店連愛情也可以販賣,多麼方便。但如果你是草根階層或有缺陷的一群,工作是那麼艱苦而地位低微,工資是那麼微薄而開支沉重,人命是那麼廉價甚至無足輕重,東京是那麼美麗卻又那麼殘酷。

左目失明的男主角(池松壯亮)害怕沉默,經常急於說話但詞不達意,但他喜歡閱讀而且有一顆敏銳的心。他的同事(松田龍平)沉著而內斂,對生活較有辦法,也比主角早一步成功約會女主角(石橋靜河),可惜一個偶然就英年早逝。男女主角其後嘗試漸漸走近,但礙於過去種種包袱,如女主角的母親自殺令她自責至今,他們的關係充滿起伏,而昔日情人也恰巧在此時出現,令他們同時要處理生命中曾經出現的關係。

幸而,命運安排他們在這個冷漠的大都市一再相遇,彼此在對方的眼中看到原本以為只有自己才看得到的風景。終於,他們修成正果,得以一起慢步走過藍色月光下寂寞的東京街道,一起騎車穿越漆黑無人的郊區田野,也一起度過無眠的夜晚迎接第一線晨光。


男女主角的自然演繹成功平衡了本片的緩慢節奏和跳脫風格。他們在自身缺失和生活壓力內外夾擊下堅強生存,想必引起日本萬千兼職員工的莫大共鳴。除了描寫兩顆寂寞心靈的相遇,石井也側筆批判眼中的社會問題,例如無緣老人的孤獨死、地鐵頻繁的自殺事故、官方涉嫌隱瞞輻射洩漏等。女主角腦海的異想透過精彩動畫來表達令人驚喜,為枯燥的現實增添幾分奇幻色彩。

歌頌大城市愛情的故事太多,但如女主角所言,又有誰真的懂得愛?社會盲目、制度崩潰、人情淺薄。無論是詭異的藍色月光,還是橫空的不明飛船,只顧低頭看手機的我們再也看不到真正重要的東西,這是現代都市人難以逃避的悲哀。

2019年7月15日星期一

帶領蘋果攀登世界之巔 Tim Cook的成功之道


他極度重視私隱,不喜歡拋頭露面;他長年專注庫存管理,是理性的分析專才。這樣一個人物,從創意教主和商業奇才Steve Jobs手上接過蘋果電腦行政總裁一職,很多人大感意外,紛紛概歎蘋果盛世已過,不會再有驚喜,會慢慢走上衰敗之路。

但是,他挺住壓力,解決內憂外患,在三星為首的安卓系統大力挑戰下,仍能維持蘋果無可比擬的優勢,既加強了既有的強勢產品如iPhoneiPad,還創造了多項極為成功的新產品,如無線耳機AirPods和開創穿戴科技熱潮的Apple Watch


除了商業成功,他還為蘋果注入自己重視的企業社會責任,贏得世人對蘋果更大的尊重,被譽為是比Jobs更出色的行政總裁。他,就是Tim Cook,以下是從本書總結出他的成功之處:

1.   持續深耕成為行業專家

Jobs之所以在1998年找Cook加入蘋果,就是看上他是當時有名的物流專家。蘋果有Jobs重新加盟確有起色,但庫存預計失誤令蘋果堆積大量存貨,損失慘重,已到存亡的地步。Cook曾在IBMCompaq打滾,戰績彪炳,尤以精準的庫存管理深得好評。能得到Jobs相中,就是因為他在自己的領域一直堅持進步,成為行內專家,結果造就他到蘋果一展身手的機會,為日後輝煌成就鋪路。

2.   走出框框變身多面能手

Cook加入蘋果後迅速站穩陣腳,知道自己的首要任務就是解決蘋果存庫過多的問題。他一面把製造部件盡量外判,降低生產成本,並找來可靠的富士康成為主要供應商,大大增加蘋果的產能,同時解決了庫存問題。因為表現極度出色,Jobs把他派到營銷和產品等多個部門工作,是其他員工沒有的待遇。他把不同領域的工作也做得極其妥當,最終成為僅次於Jobs的首席營運總監,是他眼中首選的接班人。

3.   勿忘初心堅守個人價值


生於阿拉巴馬州的普通家庭,Cook一步步成為全球科技巨頭的掌舵人,深明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因此非常重視推廣教育,例如在當地大力宣傳免費的編程教育,認為程式碼是國人最重要的第二語言。他認為企業越大,肩負的責任也越大,因此在環保和道德領域都有嚴格要求,例子包括拒絕聯邦政府以查案為由要求解鎖蘋果手機,以保護顧客私隱。私生活低調的他也深明自己的影響力,在數年前就公開了性取向,力求為同志平權運動出一分力。


作者:Leander Kahney

出版年份:2019

2019年7月7日星期日

門外看《憂鬱的熱帶》


《憂鬱的熱帶》中,李維史陀(1908-2009)憶述他在巴西熱帶叢林從事人類學考察,那是上世紀1930、40年代的舊事。我早在十八、九歲時,讀朱天文的《花憶前身》得知這書的。心想,得才女稱許,又出自法國思想大師,書成後六十年仍可在書店買到,必屬一流作品,但唯恐太深奧,所以一直“敬而遠之”。如今人到中年,回想過去浪費太多時間在平庸的書,頗感不值,於是就把這本1955年出版,厚達600多頁的“磚頭”拿出來,抱著平常心,或本著陶淵明“不求甚解”的態度,以外行人看遊記的角度翻開第一頁。

書名《熱帶不憂鬱》,實際憂鬱的只是作者而已。出版這書時,他47歲,正處於人生低谷,學術研究陷於死胡同,婚姻面臨破裂,父親離世不久。那年冬天,他以每天100頁的速度奮力寫成這書。一句話,這是落寞之書,屬中年人對時間流逝的傷悼。

文筆與內容

本書最引人入勝的地方,首先是李維史陀的文筆,富很強的感染力。此外,大概是人類學訓練的結果,他觀察敏銳,對細節的捕捉力強,叫人有如實物在眼前的感覺。王志明的中譯本也很出色,即使這是第二重翻譯,法文翻譯成英文,再從英文翻譯成中文。

書本的第一句就深深打動我,叫我不得不看下去,他說“我討厭旅行,也恨探險家。”因爲旅途的折騰,耽誤了太多原本應該花在學術研究的時間。接著又說“所謂旅行家、探險家都是騙子”。我絕對相信這是真心話,不是故作驚人之語。至於旅途中的險阻困難,他認爲不值得大驚小怪,煞有介事的寫成冒險故事。他也猶豫好一陣子後,才決定把多年前的遊歷寫出來。貫通全書的就是這份真誠,猶如老朋友在你面前,毫無保留地訴説個人經歷。

其次是内容,這書的主綫是遊記,但其敍事方式不是單向綫性發展的,而是加插了作者的回憶和議論,在在見解精辟,例如他少年時代對哲學感失望,認爲哲學研究不是“真正的知識增長”,而只是“知識架構複雜化”而已,所以他轉修當年還是新興的人類學。另外他對伊斯蘭教、佛教、馬克思主義等,也具獨特見解,對當年盛極一時的存在主義則毫不客氣等,内容十分龐雜,而且有點淩亂,不時打岔,跳來跳去,我讀到這兒時,像看意識流小説。

旅遊的卓見

我想集中在兩方面分享。第一就是李維史陀對旅行的看法。他說,旅行不單是空間的轉移,亦是時間和社會階級的轉移,這點我很有同感,回想多年前去越南和檳城時,頗有穿越時光隧道的感覺,因爲看到的街景和物件,好些是昔日香港曾經出現過的,但現在已消聲匿跡了。另外,到經濟落後地區旅行時,消費可以很“奢華”,像晉升了社會階梯,但到瑞士、北歐,頓然變回“窮人”,快餐店的漢堡包套餐也捨不得吃,因爲折合要港幣100多元。另外,作者提醒,不要帶著自己的偏見去旅行,不要因爲對自己國家不滿,而歌頌(甚至理想化)前往旅遊的國度,我也非常同意。

在李維史陀眼中,船不單純是交通工具,而是一個居住所,一個家,船前面是一座轉動的世界舞臺,每日看不同景緻。我覺得很貼切,也很有詩意。別忘記那是飛機還沒有普及的年代,從歐洲往南美洲,等閒一個月。這叫我想起有次我和一位退了休的朋友閒談,她和丈夫坐郵輪往地中海遊了一個多月,她說,坐郵輪的好處,就是酒店每天跟著自己走,不用每到新地方,就要花功夫收拾行李。

原始部族的啟發

作者對原始部族的描述細緻生動,更不時和文明社會對照,讓我對現代文明有了新的理解。在描述食人族時,他說,這風俗看來很可怕,但他們也覺得我們文明人的某些習俗,性質上跟食人肉一樣不容易接受。例如用切斷犯人的社會關係來懲罰犯人(即是囚禁罪犯),原始部族人會覺得很可怕,不人道的懲罰。這些論述,也讓人反思再三。也許正如他另一本著作所說的那樣,《我們都是食人族》。

另一幕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他記敍北美洲很多原始部族,將屆成年的男女,作出危險活動(例如不帶食物乘獨木舟漂流數天,斬斷手指關節,用削尖的竹枝插背部等),不惜冒著身體受傷乃至生命受到威脅的風險,其實是一項成年禮,告訴族人我有能力,通過歷練做成年人。其實今天西方社會的少年人何嘗不是如此。此外,南美洲土人把食物分爲熱性食物和冷性食物,跟中國傳統何其相似!

以上只是拉雜談談這本書的吉光片羽,管中窺月。其實我仍很想日後再多讀一遍,希望到時有新的領會。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就是經得起一讀再讀。

2019年7月1日星期一

以字之名——重看電影《字裡人間》


在這影像氾濫和數碼至上的時代,實體字典無疑顯得過時:用的人少,愛的人更少,願意為此默默付出,甚至貢獻生命的,更是絕無僅有了。《字裡人間》就以編輯辭典這個非常獨特,看似沉悶無比的題材,炮製出一個充滿驚喜和趣味的人情故事,體現出日本人認真、團結、重視傳統的優良特質,看後教人心生敬佩。

主角馬締光也是名副其實的文字狂,整天與書本為伍,卻因為過度沉迷而與世隔絕,嚴重缺乏社交能力。雖然在出版社上班,卻要負責書本銷售工作,木訥內斂的他自然力不從心,吃盡苦頭。碰巧該出版社的辭書部要編一部切合新時代的辭典,馬締獲即將退休的優秀編輯慧眼相中,從此找到一生志業。為了這部字典,他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搏鬥,歷盡種種困頓和挑戰。但是,這過程讓他得以重新認識文字,嘗到了友情和親情的滋味,更覓得相伴一生的最愛。



可以說,這是一部以字典為主角,向文字致敬的電影。辭典名為「大渡海」,就是寓意辭典為文字海洋的一葉扁舟,讓人們得以乘風破浪,透過文字溝通而拉近距離,到達心中期盼的彼岸。雖然有文字為伴,但馬締其實面對無邊際的孤獨。他會夢見自己掉進大海,儘管拼命掙扎還是不斷下沉,沒有人施以援手。幸而,文字給了他勇氣,讓他克服溝通的恐懼。片尾一幕,馬締和妻子小香一起面朝大海,作出一起生活的承諾,含蓄而真摯地呼應了這個主題。



這種互相扶持,互相成全的精神,也充分體現在編輯部的群策群力。在資深隨和的教授指導下,部門各成員得以各展所長,在自己的領域上發揮才能。為了讓病重的教授能夠及時看到心血結晶,骨幹成員盡最大努力在死線前趕工,結果這種拼搏精神深深感染了新加入的年輕員工。他們不辭勞苦的連夜趕工,雖然最終未能如願,讓教授走前一睹成果,但其態度完全展現出對工作和團體的尊重,以及專師重道的精神。這對刻下面對嚴峻的老人問題,社會急劇轉變帶來種種不安的日本社會,無疑是充滿力量的鼓勵。

片名《字裡人間》,比原著小說名稱《啟航吧!編舟計畫》更有畫龍點睛之效。當過校對和喜愛閱讀的我,現在也是天天與文字打交道,此片實在看得格外投入和感動。小人物和大時代的較勁,展現出不平凡的奮鬥精神;書紙上印著的一字一詞,折射出千百樣的人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