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書評」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書評」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2月20日星期日

平常讀 非常讀—細讀董啟章隨筆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以熱愛長跑聞名,他曾以跑馬拉松來比喻寫小說。如果假設寫一部長篇小說是跑一場全程馬拉松,那麼本地作家董啟章可說是不折不扣的超級馬拉松選手了。他出道以來筆耕不斷,2000年後更寫出達150萬字的「自然史三部曲」,近年則完成了「精神史三部曲」,在香港以至華人文壇均是異數,實屬讀者之福。

更難得的是,他在保持高產量的同時,亦積極透過不同平台推廣文學和閱讀,無論在報章、電視或電台皆可見到他的身影。近年,他每周為《明報》撰寫專欄《Ghost on the Shelf》,2021年末出版的《非常讀》就是該專欄部分文章的結集,充分展現他機智和幽默的一面。

書架上的幽靈

這本選集題材廣泛,當中不少文章都與書本有關,既涵蓋新近文學,也有談論經典名著。由於他的小說作家身分,大部分文章跟慣常所見的書評不同,不但充滿洞見,也很具玩味。董啟章在序言中表示,自己希望透過非一般的讀法,在這個疫情起伏不定的非常時期,為讀者帶來不一樣的啟發。專欄名稱《Ghost on the Shelf》除了是玩日本動漫名作Ghost in the Shell的食字,也來自他對圖書館和書架充滿小說氛圍的聯想:
「我喜歡在書架之間的通道漫無目的地遊走,讓指尖輕輕掃過那些殘舊的書脊,呼吸那微微霉壞的紙張的氣息。圖書館是一個巨大的墳場,表面上好像了無生氣,但只要你懂得召喚,歷史上所有曾經活潑的靈魂,都會倏然冒現,向你講述另外的時空的秘密。在圖書館裏,我感到戰慄,也感到安寧;我感到渺小,也感到豐盈。」1
與作家隔空對話

面對名作家甚至流行作家的作品,我的閱讀水平只足夠在外圍駐足觀賞,甚至只是品讀文字的層次。但董啟章這位非一般的作家級讀者,即使面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毫無懼色,不但能夠精準點評文字風格,還深入小說故事的核心,翻開層層面紗,與站在背後的作者們對話,試圖扣問他們的創作意圖。《車諾比的悲鳴》是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的口述歷史作品。董啟章以簡單文字準確勾勒出她寫作的紋理:
「亞歷塞維奇的筆法是低調的。她盡力避免煽情,但這並不表示她只是旁觀,冰冷地呈現事實。相反,她最在意的不是重整事實。書中並沒有對事故來龍去脈作詳盡交代,也沒有如一般偵查報導揭露事件的政治責任。她的重點是人的感情和關係。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是人與土地的感情。行文中幾乎沒有加入作者的叙述和旁白,完全是受訪者的聲音的自然呈現。當然作者肯定做過編輯和剪裁,但效果上盡量保留口述時的原貌。」2

早於2002年就以《公園生活》獲得芥川獎的日本作家吉田修一,在2019年出版的《國寶》是上下兩冊、以歌舞伎為題材的巨作,評論譽之為是他出道20年以來的代表作。面對這位晚他一年出生(1968年)的日本文壇高手,董啟章除了對作品表達欣賞,也坦承失落之情,因為他期望吉田能夠以小說這技藝跟歌舞伎比拚,作為最高的致敬方式,但他覺得吉田在這機會面前卻步了,沒有進行更純粹和徹底的挑戰。雖然董啟章的《體育時期》也曾搬上香港的舞台,但吉田的多部作品均改編為日劇和電影,也許他的商業考慮會比董啟章來得多吧。
「​我不禁想,是吉田修一還太年輕嗎?五十歲的小說家,還未到出手挑戰歌舞伎大師(不是挑戰歌舞伎題材)的年紀嗎?他是不是太心急?是否應該把這題材再浸淫十年,到六十歲的時候才來寫?還是他的野心不夠大,覺得做到現在這個程度已經心滿意足?說穿了,就是他沒有想成為「國寶」的慾望。他只想當一個成功的而又具文學質素的通俗小說家。」3
作家中的作家

看過董啟章拆解一眾名家的作品從容不逼,舉重若輕,就深明「讀得好才能寫得好」此言非虛。以他的閱讀和評賞能力,相信大家也很有興趣知道能夠令他拜服的作家吧。書中,董啟章談及多位他喜歡的作家,包括俄國短篇小說和劇作巨匠契訶夫(Anton Chekhov),但令他最着迷的,則要數他認為「擁有二十世紀文學家的最強大腦」的意大利作家依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以及阿根廷魔幻大師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談及後者的佳作是,董啟章也難掩興奮激動之情:
「波赫士小說藝術中最精奇的招數,就是把長篇的構思以短篇的形式寫出來。與其親自去寫這些長篇,不如假想它們已經被寫出,然後以短篇來講述它的特色……這些短篇全部都精巧無比,完美地融合哲學與奇想,把思考美學化而不減損思考的力量,把文學哲學化而不減損文學的美感。把波赫士稱為玄談文學的霸主可謂毫不誇張。」4
除了兩人的作品外,董啟章還介紹了很多的經典名著,有意大利的《神曲》和
《十日談》,也有中國的《莊子》。如他一路以來的實踐,他致力希望作品能夠與年輕人對話,因此介紹這些作品時,他特別找出有趣的角度切入,例如他說《莊子》是中國經典中最好笑的書和以喜劇甚至電玩角度來看《神曲》等。這些看似為了吸引眼球的立論背後,卻是建基於他精銳而獨到的閱讀。讀過他以下對《追憶似水年華》的描述,我也很希望有天能夠沉浸在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曼妙無邊的回憶國度而沒有昏睡過去:
「就只說開頭那幾頁,足可以讓你來回反覆地品嘗千百次而不膩。語感的豐厚,節奏的靈動,思考的精妙,情感的纖細,教人每每忍不住點頭拍案,頻呼「對啊!對啊!真的是這樣呀!」那是一種近乎真理的效果。你會感到有人給你揭開了人生的秘密的快慰。」5

日本文學之緣

如果各位跟我一樣,對日本文學深感興趣的話,這本書也會看得趣味盎然。除了吉田修一外,董啟章在書中也有專文談名著《源氏物語》等日本作品。對於近年大熱的動漫《鬼滅之刃》,本書收錄了他多達4篇專文,透過日本鬼怪傳統來深度解讀作品的文化源頭,頓時令我產生觀賞的興趣。

董啟章在文章中介紹了一位日本作家友人,名為中島京子。他跟著她在日本尋訪東京的文學名勝,寫成了兩篇非常精巧的文學遊記。中島京子在2010年憑《小小的家》贏得第143屆直木獎,2014年作品改編成山田洋次導演的《東京小屋》,另一作品《漫長的告別》也在2019年搬上大銀幕。這位甚有來頭的作家,更是董啟章《地圖集》日文版的合譯者。2014年,董啟章成為第25屆香港書展的「年度作家」,中島京子也是其中一位嘉賓講者,與他以「行動生活─文學與現實生活」為題對談。

當年發布的新聞稿引述了董啟章在散文集《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中寫下的:
「身處混亂的世界,人們總是當局者迷,未必能夠即時反思社會事件的各方各面。唯有文學,把亂象重新組織,讓我們可以梳理出事件背後千絲萬縷的關係,令我們再次反思事件。」6
讀罷此書,我想,如果董啟章生於日本,成功進軍日本文壇,以他的才華、努力和專注,今天會否更勝吉田修一,甚至是可與村上春樹比肩的大作家?我帶著這個永遠沒有答案的問題,蓋上這本非常好讀的《非常讀》,記下他極力推介的幾位本地作家的名字
(蔣曉薇、黃敏華、紅眼、黃怡,繼而翻開他寫到淚流、獻給這個他最愛之地的一封情書—《香港字》。

《非常讀:董啟章隨筆集》
作者:董啟章
出版社:明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11
頁數:220

2021年6月15日星期二

幽默以外:讀《林語堂傳》

提起幽默」,不少人會想到林語堂。這位幽默大師學貫中西,把humour譯作幽默」,並在1930年代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三份期刊,宣揚幽默哲學,幽默一詞從此飛入尋常百姓家。當然,幽默不單是說笑,其背後有睿智、品味和見識。富真正幽默感的人,不但諷刺別人,更有自嘲的氣量。

生平背景

林語堂一生多姿多彩,幽默一詞絕對不能涵蓋。他是福建漳州人,生於1895年,正值甲午戰爭,滿清慘敗。家境並不富裕。但由於父親是牧師,所以自小接受西式教育,並免費入讀教會興辦的上海聖約翰大學。這所大學在當時中國享負盛名。由於才華出衆,又説得一口流利英語,所以在學期間已經鋒芒畢露。

林語堂在1916年畢業,隨即往北京大學教授英語,這時他的興趣開始轉向國學。三年後他往哈佛大學攻讀碩士時,還是修讀英國文學,但其後到萊比錫大學讀博士時,研究中國語音學。1922年留學歸來後,他很快就闖出名堂。通常文人的入息微薄,但林語堂是例外,因爲他精通英文,加上文筆了得,所以他所寫的《開明英文讀本》,成爲暢銷英文教科書,洛陽紙貴,為他帶來豐厚收入,日後不用為口奔馳。


巧遇伯樂

他一生的最大轉捩點,莫過於認識了賽珍珠(Pearl Buck)。她是美國傳教士的女兒,在中國長大,寫了《大地》等以中國農村為背景的小説,好評如潮,1938年更獲諾貝爾文學獎。賽珍珠很賞識林語堂。她的未婚夫華爾西(Richard J Walsh)是出版商,看準當年美國的“中國熱”,力勸林語堂寫書介紹中國,《吾國與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由此誕生,這書1935年在美國出版,獲得廣泛好評。華爾西乘勝追擊,説服林語堂寫了《生活的藝術》(The Importance of Living),這書取得空前成就,首兩個星期賣了87469本,首5個星期銷量超過14萬本,榮登1938年美國非小説類暢銷書榜的第一名。

抗日戰爭爆發前,林語堂已移居美國,成爲中國的民間發言人,在《紐約時報》等刊物發表文章,力陳日軍暴行,爭取美國民意轉向中國,又創作史詩式抗戰小説《京華烟雲》和《風聲鶴唳》,用藝術方式為中國搖旗呐喊。本來他打算在美國短暫逗留,結果卻在歐美輾轉勾留了三十多年,晚年才定居台灣。由於女兒林太乙在香港擔任《讀者文擇》的編輯,他經常來港居住。1976年他在香港瑪麗醫院病逝,終年81歲,遺體安葬在台北陽明山故居。

《林語堂傳》

要進一步瞭解林語堂,可以讀他回憶平生的文章,但文章散佈各書,不便閲讀,至於他的《八十自述》只有短短百多頁,不能滿足讀者。林太乙的《林語堂傳》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但最終我選了錢鎖橋的《林語堂傳》,首先他是學者,在柏克萊讀比較文學博士時,研究的題目就是林語堂,所以處理史實比較嚴謹。不過更重要的是,他的視野宏觀,從這書的副題《中國文化重生之道》,可見他對林語堂在歷史上的定位,是在五四運動之後,既非盲目地守舊傳統國學,也非像胡適等激進地提出全盤西化,而是採取中庸之道,以現代西方的角度,為中國傳統文化尋找新出路。 

這書500多頁,訊息含量豐富,這裏我只能略談幾個重點。首先,林語堂旅居海外時,絕大部分作品用英文書寫,直到晚年返回台灣定居,才重新用中文書寫。大概他太繁忙了,所以沒有過問誰任中文譯本的編輯。我中學時,中文科教科書選用他的《讀書的藝術》,依稀記得課本沒有提到這是從英文翻譯過來,還分析其中文修辭技巧。後來我看他的《生活的藝術》和《蘇東坡傳》,書内也沒有說明誰是譯者,這不但誤導了讀者,還對譯者不公平。

其次,我一直以爲林語堂只是幽默大師,生活悠哉游哉,有餘暇讀閑書、品茗、旅行,享受人生,這是因爲我只看了他的《生活的藝術》、《蘇東坡傳》和一些幽默小品。其實林語堂也有積極入世、貢獻社稷的一面。抗戰期間他冒死返回中國,經歷日軍的重慶大轟炸,其後發現他留在美國更能發揮救國的作用,於是回美國,用他的筆桿為中國作戰。中年後他致力中國文化建設,曾經投資巨額金錢研發中文打字機,以推動中國文化,可惜成本太大,造價高,操作複雜,未能量產和普及,結果他欠下巨債,幾乎破產。到了晚年,健康日差但仍然花了五年時間,奮力編撰《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

人縱使才高八斗,也要有合適的泥土才可以茁壯成長。1930年代的中國内憂外患、動蕩不安,他提出的生活品味,雖然獲得讚賞,但有閑錢有閑情的人畢竟少數。此外,左派文人猛攻林氏的小資情調,也逼使他陷入無休止的筆戰。反之,對於壓力大,無時無刻拉緊神經的美國都市人,林氏的一套頗能投其所好。例如他聲稱,美國的三大罪惡是效率、準時和成功欲望。不少讀者十分認同,認爲這位中國哲學家,帶來東方睿智,讓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取得平衡,重拾人生樂趣,其次,美國社會以中產階級主導,他們有經濟能力實踐林語堂提倡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他在美國走紅。

當然文化也是商品。這不是說林語堂出賣靈魂,爲迎合市場而寫了違心之言,而是他的書經過精心規劃,投美國人之所好。例如華爾西明白美國讀者對中國事物很感興趣,所以把林語堂定位為“中國哲學家”,並三番四次提醒林語堂:「你是中國人,去掉你的洋化成分」。例如《生活的藝術》的初稿本來用啤酒屋做比喻,華爾西建議改為茶館,林語堂也從善如流。結果這書的銷情空前鼎盛。

林翁失馬

據説林語堂兩次獲提名諾貝爾文學獎,雖然諾貝爾評審委員會沒有證實這些傳聞,而他最終也沒有獲獎。但縱觀他一生多姿多彩,臨終時還發光發熱,《紐約時報》在頭版報導他離世的消息。近年漳州市投資數以億元,興建林語堂文化博覽園,今天隨便逛書店,都可以見到他的作品在書架上,可見廣大讀者沒有忘記他,即使沒有獲獎,也絲毫沒有影響他在讀者心裡崇高地位。可見林翁失馬,仍造福無數讀者的心靈。

2021年5月16日星期日

讀張文光《旅行,不斷的相遇與追尋》

這本絕非一般坊間的旅遊書,沒有景點介紹,也不談吃喝玩樂。這書記下的,是張文光踏遍千山萬水後的心路歷程。沿途,他不斷與歷史和人物相遇,追尋旅行和人生的真義。

旅遊與歷史相遇

文光藉旅遊走進平行時空,重回歷史原點:今天的景物仍凝住了往昔歷史,既觸景,又傷歷史情。人文景點猶如一扇窗口,通往歷史的傷口,引發無盡政治、宗教、經濟和文化的歷史回憶和心靈追尋,帶著一份沉重的歷史感。

文光借旅遊說近代史,追思當中的人和事。他一語中的:「旅行更是孤獨思考的時光旅行,也是認真讀書的時光。」景物其次,尊重歷史和善良人民才最重要。旅行可以結合書旅和歷史反思。

文光筆訴每一景背後故事,更把故事與歷史的大圖畫連結起來。景物曾是歷史舞台, 激盪歷史人文思考。人豈能不被歷史洪流所影響?景色美麗,但背後歷史人和事,才教人唏噓感嘆,低迴不已:「讓記憶塗上了愛和思念。」是的,思的是當年歷史之情,念的是無數無辜的百姓。

胸懷世界惦人民

            地球村一家,不分遠近你我,一景一物皆見證了歷史演進的軌跡和滄桑,一幕幕史實重現眼前:文光去仰光尋找昂山素姬,在柏林萬湖懷想二戰中被屠殺猶太人,身處柏林圍牆遺跡追思自由魂,在金邊隱約還聽到當年的炮火聲,南韓五月光州事件的那篇,時光倒流至1960年,走過泰國桂河橋、柬埔寨吳哥窟、日本的馬關。聽歷史長嘆低迴,觀朝代政權此起彼落,更替循環……

文光在台灣綠島,還感受到當年的白色恐怖。在金門仍深深體會兩岸當年「光復大陸」和「解放台灣」的矛盾。載滿了鄉愁的澎湖灣,原來是古戰場。在台北火車站,文光勾起二二八事件之痛,多年後歷史重複,高雄的「叛逆」,演變成美麗島事件這歷史悲劇 。 

宏觀國際視野外,文光沒有忽略微觀的家人情。倫敦公園許多長椅,刻上逝去親人的名字,情都刻在人心裡。因政治原因,父親離去多年後,才能回家鄉台山,追尋慈父當年足跡,父親的叮嚀和祝福再在耳邊響起,人生,人生,唯情而已。

心繫人家情寄國

文光心懷世界,情繫人物、不論對哪個國家、民族,都展現博愛精神。這書很張文光,流露凜然正氣、富濃濃人道主義,具厚厚人文精神。通過文光的筆觸,一一展現出景物、人物與歷史的立體維度。

               你的旅路又可有啟發你的歷史心路追尋,走入歷史的追思尋索?我想這才是深度旅遊。


伸延閱讀

今年暑假,香港書展的約會

https://www.hkptu.org/ptunews/60036

香港書展2019:張文光《旅行,不斷的相遇與追尋》新書分享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7mAh0pkINM&ab_channel=%E9%A6%99%E6%B8%AF%E8%B2%BF%E7%99%BC%E5%B1%80

張文光:旅行,不斷的相遇與追尋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E5%BC%B5%E6%96%87%E5%85%89%EF%BC%9A%E6%97%85%E8%A1%8C%EF%BC%8C%E4%B8%8D%E6%96%B7%E7%9A%84%E7%9B%B8%E9%81%87%E8%88%87%E8%BF%BD%E5%B0%8B/

2021年1月31日星期日

第一才子話平生:讀錢鍾書傳

常言道: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壇上難有公認第一,武術界卻非要分出第一不可。話雖如此,假如要在二十世紀的中國選出第一才子,錢鍾書大概可以高票當選。

第一才子

我第一次讀錢鍾書,是中學時中國語文科的選文《讀《伊索寓言》》。 三十多年後,還記得當年的驚嘆,原來給孩子看的寓言故事可以如此讀法。如今人到中年,有了點閲歷,重看這篇文章時,更佩服他對人性的洞察。我算不上“錢迷”,但總想對這位高人的生平和學問,有多一點的認識,可惜他的學問博大精深,除了《寫在人生邊上》、《圍城》和《人、獸、鬼》比較容易看懂之外,大部分著作都是用文言文書寫,並旁徵博引英、法、德、拉丁文等歐洲諸國文字。沒有相當的文史訓練,簡直無從入門。

至於他的生平,我從個別的回憶文字得個片段式的印象,但至今還沒有看過一本完整的傳記,楊絳的《我們》也只是集中他的某些片段。所以那天在書店發現了湯晏的《被壓抑的天才:錢鍾書與現代中國》,便毫不猶豫地買了。

錢老生平

錢鍾書,江西無錫人,生於1910年。周嵗時抓周,抓到一本書,祖父和父親非常高興,所以按鍾字輩把他命名為鍾書。童年時,父親見他經常快言快語,所以給他的字為“默存”,出自《周易繫辭》的“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錢氏是無錫的望族,歷史追溯到五代十國。錢鍾書生於書香世家,父親錢基博研究傳統國學,有《中國現代文學史》傳世,其餘的家族成員中、學者、秀才也不少,錢基博與史學大師錢穆同輩,所以自小錢鍾書在耳濡目染下,加上其天資敏悟,20歲未到就在國學打下根基。有次錢穆寫了《國學概論》,請錢基博寫序言,錢基博叫錢鍾書代筆,那時錢鍾書不到20,但用文言文的序言,寫得頭頭是道,並對書中個別内容有所批評,錢穆未有察覺,還表示謝意。

錢鍾書在19考入清華大學,盛傳他數學得零分,按規定不能被取錄,但他的中英文成績非常優異,所以校長羅家倫破格取錄他,因此他入校時已經名滿全校,有清華才子之稱。

畢業後在上海光華大學擔任英文講師,1935年參加庚款公費留學的考試,以破紀錄的高分名列榜首,同年與新婚不久妻子楊絳負笈英國,入讀牛津大學,兩年後獲得B Litt學位,畢業論文探討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裏的中國。

其後往巴黎遊學一年,1938年回國,當時抗日戰爭已經開始,他途經香港,前往昆明的西南聯大任教,之後輾轉在湖南、上海等地任教。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的大部分文章是抗戰期間寫成的。抗戰勝利後翌年,《圍城》在《文藝復興》月刊連載,1947年出版。1958年出版《宋詩選注》,1960年代曾下放河南羅山的五七幹校。


改革開放之後,他曾出國訪問歐洲、美國和日本的學界,舌戰群儒,妙語如珠,震驚當時學界。有人説,中國有三寶:故宮、長城和錢鍾書,雖然有點誇張,但也反映外界對他評價之高。可惜他年事已高,所以1980年代初之後,就再沒有出訪外國。他1998年離世,享年88

傳記精彩

以上是《被壓抑的天才》的大致内容,我認為這是一本精彩的傳記,所以我一拿起書,就幾乎不能停下,結果接近500頁的書,一個多星期就看完了。


首先是充滿趣味,本來學者文人的生活比較平淡,但作者卻把他的生平結合動蕩的時代,並添加不少軼事及相關背景,如此一代才子躍然紙上。特別是留歐期間的數年,真是才子佳人在洞天福地的神仙生活,實在叫人響往。至於抗戰期間四處走難的經歷,過程曲折,後來就化成《圍城》的部分情節。

其次,這書的考據非常嚴謹,全書共14章,每章的注釋至少數頁,有的多達超過10頁,反映湯晏的嚴格歷史學訓練。書中內容均有根有據。對比之下,坊間很多講述錢鍾書的著作只是以訛傳訛。最難得的是,作者認識錢鍾書本人,他們是在1979年錢鍾書在哥倫比亞大學訪問時認識的,其時湯晏還是年輕的研究生,之後他們成爲忘年之交,經常有書信往來,對於錢鍾書的生平,他掌握第一手資料,足以澄清不少傳聞。


在嚴謹考據,排列史實之餘,湯晏也對錢鍾書作出中肯評論,并非只有一面倒的歌功頌德。書名《被壓抑的天才》正表達他對錢鍾書一生評語:他的才華在亂世中未能發揮,非常可惜,特別是1950年代之後,他基本上放棄了文學創作,沒有寫出可以比美《圍城》的小説,而是閉門讀書,鑽研古代經典,用深奧的文言文,寫了卷帙浩繁的《管錐篇》,像清朝學者在文字獄的陰霾下,爲了避禍,而從事繁瑣的考據學。這雖讓他安然度過風暴,但卻是讀者之失。

一點管見

最後,如果湯晏能多介紹錢鍾書的學問,那就更爲完美了。相信很多讀者和我一樣,對錢鍾書的生平認識得越多,就越想進一步知道,但苦無力閲讀原著,如果作者可以用淺白通俗的話,講述他一些精闢見解,讀者將會更加得益,但儘管如此,我仍大力推薦這佳作。

2020年10月13日星期二

A Little History of Philosophy 一本談智慧的小書

A Little History of Philosophy 是耶魯大學出版社的Little Histories 系列第三本,一如A Little History of the World一樣,全書共分40章,由公元前400年蘇格拉底、柏拉圖及亞里士多德三師徒開始談起,最後一章由仍活躍於學術界及社運界的Peter Singer作結。大部分章節都介紹一位哲學家和其思想,個別數章則介紹數位哲學家和與相關的一個哲學命題。本書作者Nigel Warburton是英國哲學家,他寫過多本普及哲學的通俗書。與Little Histories 系列其他書一樣,A Little History of Philosophy遣詞用字淺白,是認識哲學史,哲學家思想的上佳入門書。 

嚴格來說,入選本書的51位人物並非全是哲學家,例如第25章的達爾文是生物學家、第27章的馬克思是社會革命家、第30章的佛洛伊德是名震一時的精神分析學家,相信因為他們的學說對人類思想帶來深刻影響,所以作者經精挑細選後把他們包括在內。廣義來說,這幾位思想家提出針對人類本相、社會本質的看法,回應了哲學尋找本質的初衷,入選本書絕對合情合理。 

愛好(philo)及智慧(sophia)

Philosophy由愛好(philo)及智慧(sophia) 兩個希臘文詞語組成,即是愛智慧的學問,philosopher就是指愛智慧的人。對本書首個登場人物蘇格拉底來說,智慧並非掌握很多事實,或者懂得某些技能,而是明白人生存的本質。哲學就是尋根究底,事事追求本質的學問。 
蘇格拉底在西方社會家傳戶曉,雖然他並非希臘第一位哲學家,早在他之前就有希臘七賢,但與他之前的自然哲學家愛談如事物由甚麼構成、從何而來、如何描述自然等不同,蘇格拉底把哲學帶入人群,親身到市集跟人辯論甚麼是誠實、勇氣、公義等問題。他認為大部分人並不知道自己說話的含意,他雖然不着書立說,卻喜愛通過問答來弄清概念和信念。例如,很多人認為說謊並不道德,蘇格拉底會問:若你有一位朋友想自尋短見,為了救他一命,你說謊騙走他用來自殺的刀,這又是否不道德? 

西方哲學源自古希臘,本書首部分介紹的都是古希臘的哲學家,包括蘇格拉底、柏拉圖及亞里士多德三師徒,以及Pyrrho、Epicurus、Epictetus、Cicero及Seneca。繼希臘哲學家後出場的是4世紀的奧古斯丁(Augustine),以及5世紀的波愛修斯(Boethius)、11世紀的安瑟莫(Anselm)及阿奎那(Aquinas)這幾位基督教神學家。歐洲於4世紀開始基督教化,中古世紀的哲學討論都圍繞着如何證明神存在、神的全能與人的自由間有沒有衝突等問題,直至15世紀文藝復興興起帶來重讀古希臘經典的風氣,17世紀啟蒙運動的出現,高舉人的理性能力,哲學探討的範圍才越來越闊,亦開始在討論人與神的關係外,留意人和群體的關係,人如何活得快樂等命題,重返希臘三哲所建立的人間關懷。 

社會契約論三位靈魂人物

進入17世紀,第一位登場的是《巨靈論》的作者霍布斯(Thomas Hobbes),本書亦有介紹另外兩位推動社會契約論的靈魂人物,有現代自由主義之父之稱的英國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及法國思想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的想法。西方哲學家自古希臘開始就思考人和社會間的關係,從洛克相信神賦予人生存、追求自由及快樂,擁有財富的權利,以及盧梭的名言「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生活在枷鎖中」,都能看到西方傳統對人類享有自由的肯定。但人踏入社會的一刻就無可避免地要活在各種規範中,政治哲學在西方哲學傳統一直佔一席位,要討論的就是管治者和被管治者間的關係,政府如何取得統治人民的合法地位這些問題。 

17世紀出現的牛頓物理學大大增加人類理解自然的能力,令人對人的理性抱前所未有的信心,開啟了近代歐洲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啟蒙運動。啟蒙運動綿延17,18兩個世紀,18世紀更被稱為是「卓越哲學世紀(century of philosophy par excellence)」,多位啟蒙運動的核心人物,包括霍布斯,提出「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兒、靠磨鏡片為生的史賓諾沙,數學同樣出色的萊布尼茨等多位17世紀哲學家,以及法國的伏爾泰,蘇格蘭懷疑論者大衛‧休姆,德國大哲康德(Immanuel Kant)等18世紀哲學家的思想都有收錄在本書中。其中,康德更是唯一一位作者用兩章來介紹的哲學家。 

西方哲學於19世紀末開始出現一場名為「語言轉向」(linguistic turn) 的運動。英國一代哲學泰斗羅素(Bertrand Russell)、艾耶爾(A. J. Ayer)及德國天才哲學家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對語言以及邏輯推理有深刻的反醒,在哲學界揭起一場名為邏輯實證主義的運動。奧地利出生的猶太裔科學哲學家波普爾(Karl Popper),美國學者孔恩(Thomas Kuhn)對科學重新定義,認為科學並非如數學般純靠推理的學問,而是一種靠歸納建立的知識體系,科學之所以為科學,是因為科學定律有被推翻的可能,而科學的突變則是因為,科學觀察出現了大量現存科學典範不能解釋的例子,最終令科學家捨棄舊典範而建立新典範。這數位哲學家的思想都收錄在本書的最後一部份。 

哲學是要改變世界

在51位本書介紹的哲學家中,筆者對當中數位的思想特別感興趣,其中一位就是卡爾‧馬克思。馬克思一生潦倒,曾在柏林、巴黎、布魯塞爾、科隆生活,數度搬家後最後選擇在倫敦定居,但生活仍擺脫不了貧困。工業革命在19世紀英國誕生後,英國便手執世界工業牛耳,但工人的工作環境極之惡劣,除了工時長、性質沉悶、工作環境缺乏安全設施外,工作不斷細分令工人變成生產過程的小螞蟻,資本家卻因着機械化生產加上資本主義的貿易制度而能夠積累巨額財富。 

馬克思移居英國,近距離觀察資本主義最醜陋的一面,他在倫敦時經常去大英博物館閱讀,他指出,工業化生產令工人異化,生產節奏主導了工人的生命,工人無法活得像一個人。馬克斯與他的好友恩格斯(Engels)於1848年寫的《共產主義宣言》,裡面寫著一句「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你們在這場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枷鎖!(Workers of the world, unite! You have nothing to lose but your chains!)」,不但與百年前盧梭「人生而自由」的名言遙遙呼應,更正式揭起一場波譎雲詭的社會主義運動。他曾經說,以往的哲學家只是描述世界,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改變世界。馬克思推動的共產主義思潮,帶來的衝擊遍及全人類,影響所及歷兩個世紀而不止息,相信是這句說話的最佳註釋。 

另一位筆者想稍作介紹的是漢娜‧萼蘭(Hannah Arendt),全書介紹的51位哲學家,只有萼蘭、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西蒙波娃和美國倫理學家Judith Jarvis Thomson是女性。萼蘭於1906年出生於德國,是一名猶太裔哲學家。她曾因為研究反錫安主義而於二戰前被納粹政權被捕入獄。萼蘭以探討權力和邪惡的本質、權威和極權主義而著稱。介紹萼蘭的一章以她參加納粹戰犯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的審判為引子。這名精準地執行由上級下達的指令,將猶太人有效率地運往集中營的人物在法庭的自辯,讓萼蘭思考普通人如何成為極權政權的一部份,令她想起邪惡的平庸一面(the banality of evil)。 

絕對指令 VS 效益主義

本書並非按知識論、形以上學、倫理學、宗教哲學、美學等哲學的門類來寫,而是以哲學家來貫穿。哲學家的想法有的如馬克思和萼蘭般針對時弊,令人較易投入。但不少哲學家的思想都是艱深難明的,看這本書的其中一個好處是,讓人一次過了解數十位哲學家思想的核心部份,以及之間的分別。 

例如,從本書得知18世紀德國大哲康德講的道德規條是絕對指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意思是,應該遁行道德法則與否,不應受執行後引致的結果而影響。這點與英國思想家邊沁(Jeremy Bentham)和米爾(John Stuart Mill)的效益主義大相徑庭。英國效益主義強調道德行為達致的效果才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It is the greatest happiness of the greatest number that is the measure of right and wrong,邊沁這句說話成為效應主義最簡單有力的原則。又例如,沙特、西蒙波娃和卡膠代表的存在主義,有別於傳統基督教相信人是神的創造,一生就是完成神給人的使命。存在主義哲學相信存在先於本質,人的生存沒有既定的目的,所謂目的和意義,一切都是由我們的選擇來決定。 

康德是小鎮居民的時鐘

除解釋哲學家的思想外,本書作者亦花了一些筆墨來介紹哲學家的生平和生活。例如,一生從未離開過他誕生小鎮哥尼斯堡(Königsberg)的康德是一位生活刻板的人,每日早上5點起床、寫作、教書,到下午4:30就會圍繞着小鎮漫步8次,由於步速穩定不變,小鎮居民見到他經過自己家門,就知道當日已經到了甚麼時間。 

用一本只有200多頁的書來介紹51位在西方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的生平和想法並不是一件易事,他們當中任何一位的一個觀點都能夠成為一篇博士論文的題目,本書只是為喜愛哲學的人提供一個起點。很多人都覺得哲學艱澀難懂,對實際生活遇到的問題沒有幫助,改變不了人生的處境。但哲學其實並不離地,柏拉圖的徒弟亞里士多德認為快樂是人生最重要的追求,但他講的快樂並不是現代人喜愛的,如在一個豪華餐廳吃頓晚飯,在高級度假村參加派對,他認為這些都只會帶給人短暫的享樂。 

亞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One swallow doesn’t make a summer,他借此來比喻,人是否得到真正快樂,要用更長的時間來量度。他認為培育我們獲得快樂的品性(或美德),能增加我們得到長久快樂的機會。所以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做正確的事才是獲得快樂的秘訣。他同時覺得人是政治的動物,人是在社會中追求快樂的,所以我們需要一套尋求公義的制度以應付人的黑暗面,快樂才會得到保障。 

寧願做不快樂的蘇格拉底

米爾說,與其做快樂的蠢材,不如做不快樂的蘇格拉底(It would be better to be a dissatisfied Socrates than a satisfied fool)。蘇格拉底自己則說,牛馬可以活一個未經思考過的人生,人卻不可以(An unexamined existence is all right for cattle, but not for human beings)。傳說蘇格拉底的朋友Chaerophon曾向Delphi阿波羅神廟的神司問,誰是希臘最有智慧的人。神司回答,沒有人比蘇格拉底更有智慧。蘇格拉底所以如此有智慧,因為他愛不斷提問,並且他總是願意跟別人討論自己的想法。 

本書提到,蘇格拉底不但不斷挑戰別人既有想法,還鼓勵雅典的年青人要學他一樣多提問,多辯論。雅典當權者覺得蘇格拉底的哲學活動鼓動年青人不服從權威,不信諸神,制造社會不安,遂對他施行審判,結果是判他死刑。蘇格拉底對自己的好問好辯沒半點後悔。傳說中,當70歲的蘇格拉底飲毒芹時,神情泰然,反而是他的徒弟和朋友感到哀傷。 

由希臘三哲開始,西方哲學都有著一種找出真相、追求本質的批判傳統,這種傳統更支持着西方學術的發展。在今日是非不分,黑白顛倒的年代,盡力思考,尋找事物的本質和真相越來越變得沉重,但人到底只可活一次,我們不值得為未經思考的人生而活,更不應該在虛假的世界中度日。要做到良好思考,訓練邏輯思維,不接受主流社會給予的簡單答案,不輕易受掌權者的宣傳所左右,凡事不預設思想框框,尋根究底,多問多想多討論,這些都是鍛鍊敏銳思考的不二法門。 

2020年5月24日星期日

站在國境之南 眺望太陽之西


愛情炫目而美麗,但人除了愛情之外,還需要有責任嗎?本小說的男主角經歷了朦朧的初戀,背叛過高中的戀人,娶到深愛的妻子,但又陷入了熾熱的婚外情。因為人有責任,所以愛情變得難以抉擇而沉重。他為了這段既是初戀,又是婚外情的關係,曾經想過拋妻棄女,但婚外情的嘎然而止,讓他突然醒覺,猛然的回到現實,回到妻子的身邊。正如人們聽 《South of the Border》這首歌時,不太瞭解歌詞的人,會想像美國的南面和西面有什麼值得追尋的,但卻原來只是墨西哥的普通的風景而已。 

本小說的男主角阿始是個獨生子,獨生子的身份令他不自覺地感到害羞而孤獨,因而深深的被也是獨生的女同學島本吸引。他們初次認識時,兩人都只是12歲的小學生,但已不知不覺萌生愛意。阿始離開了島本後,有一大段日子裡思念著島本。在高中時他結識了女朋友阿泉,但他沒有愛阿泉愛得很深,血氣方剛的他大部分時間只是想到性。後來,阿始認識了阿泉的表姐,並和她陷入了瘋狂的肉慾關係,背叛了阿泉。日後得知阿泉好像瘋了,阿始被內疚深深地打擊。阿始後來結識了既知性又感性的女孩有紀子,並和她結了婚。不少村上的小說的男主角都比較瀟灑,不是獨身便是離了婚,但本書的男主角卻不一樣,是有家室的人。他因外父的支持,創立了自己的事業,開了兩間爵士酒吧。他生了兩個女兒,有車有屋,還有別墅,過著可以說是大眾夢寐以求的高級中產階級生活。不過特立獨行的阿始很有自覺性,有一次外父操控股票,叫有紀子買股票,聲稱一定賺大錢,他卻堅持不參與這遊戲。 

令阿始神魂顛倒的島本 

島本的出現顛覆了整個故事。結婚前,阿始懷疑自己遇見過島本,在婚後則真正地遇到了她。長期的思念,加上島本的神秘和美艷,令阿始神魂顛倒。愛人和愛妻,瘋癲的愛情和家庭及事業,可以並存嗎?人可以在兩者中間落墨嗎?但或者正如島本所說,要愛就要愛全部,沒有「有和無」的抉擇,所以「中間」也不存在。最後,阿始和島本瘋狂地做愛,但第二天,島本卻神秘地失蹤了。阿始回到家庭,一切又回到日常,只是愧疚使阿始反思了很多,包括了幸福的代價,個人和生活的界線。 

阿始是村上小說典型的孤立的人,他不能夠和身邊的人發生聯繫,尤其是和群體。他對音樂、藝術、女性都有獨特的口味,例如他最喜歡不吉利的爵士樂曲《惡星情緣》(《The Star-Crossed Lovers》),他對女性的興趣不在美貌,而是知性和性格,這些都是大眾不太能夠瞭解的。他依賴別人生活,例如接受外父的貸款創立兩間爵士酒吧,但當外父操控股市,勸誘他在股市撈一筆的時候,他卻斷然拒絕了。他小心地站好自己的立場,不讓自己被世俗吞沒。島本的出現喚醒了阿始的自我,如果島本不出現,阿始已經把自己埋沒在世俗的溫水裡,就這樣過其一生。 

對阿泉有內疚 對妻女有責任心 
真正的愛情喚醒個人,直指他或她的靈魂最深處,不會讓步,不會妥協。差點被愛情捲入龍捲風的阿始,也許像無數有婚外情的人,一下子回到現實,會感到舊我又回來,自動自覺撿拾破爛,重建以往的家園。阿始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年輕的他被性迷糊地吸引,但內心仍是懷著對島本的愛。他能分辨出愛與慾,情與性。而且他在中年時已萌生了所謂責任感這東西,他對阿泉的內疚,對妻女的責任心,隨著年紀而增長。 

究竟阿始這個孤獨的靈魂,會不會因為妻女在身邊而變得有所連結?孤獨的他,會不會走出彷徨無助的幼嫩狀態?筆者也不能預測。但肯定的是,經過愛情挫折的人,多少在自我方面會有一點剝落,群居的生活,多少會令他或她對自己和別人的關係多了一點點敏感。你問我自我的剝落好不好?剝落就剝落吧!管他呢!


2020年1月31日星期五

璀璨如黑夜星光-短篇小說之王芥川龍之介

世上有一類人才華洋溢,像荷蘭的梵高、俄國的普希金、英國的拜倫、民國時代的蕭紅,雖只活了短短數十年,卻如劃破黑夜長空的慧星,光輝無比,日本的芥川龍之介就是其中之一。

芥川龍之介原名新原龍之介,1892年生於東京,生父名為新原敏三。因為於辰年辰月辰日辰時出生,按日本曆法,辰即龍,所以改名龍之介。又因芥川出生時,父母剛好在大厄之年,加上生母在他出生後不久就發瘋,無力照顧,只好交由母親的娘家芥川家照顧。芥川10歲時母親去世,兩年後,舅父芥川道明正式收養他為養子,改名為芥川龍之介。
  
由於養父愛好文藝,芥川在他薰陶下,自幼開始接觸日本及中國古典文學。1916年,芥川仍在東京帝國大學讀書時,在《新思潮》第4次復刊時發表《鼻子》,即受到夏目漱石的賞識,更得到他親自寫信稱讚,稱只要再寫數十篇像《鼻子》這樣出色的小說,定會成為無與倫比的作家。芥川半年後發表《芋粥》,再次嬴得夏目好評,稱讚他「技巧前後相連貫,非常傑出。」接連兩篇小說受當時日本首屈一指的作家讚賞,年僅23歲、才華非凡的芥川便已立足日本文壇,奠定個人地位。

芋粥

《芋粥》的主角是一位樣貌普通,個子短小,又生有一個酒糟鼻的五品武士,五品亦成為他在小說中的名字。《鼻子》中的主角是一位鼻子長得又大又醜的僧人,不斷被人譏笑。《芋粥》的五品同樣受盡欺凌,連孩子也謾罵他。但天生怯懦的五品,無論別人如何欺侮他都不會反抗,對不公義默不作聲,不會流露丁點不滿,最多只會撫摸自己稀疏的鬍鬚。

如此不堪的人生,唯一能令五品感到快樂的事,就是吃到芋粥。但他這樣的下等武士,一年只能吃到一次芋粥這樣美味的食物,並且只能從別人吃剩的殘菜中找來吃。家世顯赫的武士藤原利仁無意中得知五品喜歡吃芋粥,五品的心願就是能飽吃一頓芋粥,利仁於是邀五品去飽嚐芋粥。五品赴約,跟著利仁和他的隨從到利仁遠離京都,位於越前敦賀的府宅。到達敦賀,當知道明早將舉行一場盛大的芋粥宴,夢想快要實現時,五品卻突然感到很空虛。當大量芋粥擺放面前時,五品食慾盡失,勉強吃了數口便吃不下。他開始懷念那個堅守著想要飽吃芋粥慾望的自己。

只想不枉做人的杜子春

芥川幾篇家傳戶曉的名著,像《羅生門》、《竹林中》及《地獄變》都取材自日本經典。芥川等出生在明治末年的日本文人,除日本古藉外,同樣熟讀中國古文,《杜子春》就取材自唐朝小說《杜子春傳》。主人公杜子春原是一位有錢公子,家財散盡後淪落京城街頭,餐風露宿。他在徬徨之際碰到一位神秘的單眼老人,老人指點他挖出滿車黃金,令他一夜致富。可惜,杜再次窮奢極侈,不到一兩年就用耗盡所得。如是者,他兩度成為巨富,兩度打回原型。腰纏萬貫時前來攀附的親友,在他落魄時都對他不屑一顧。杜在窮極潦倒時又遇見單眼仙人,今次他看破世情,再不想成為有錢人了。

杜子春看破世間虛情假意,決定求老人教他成仙之術。老人亦把杜子春帶到他修道的峨嵋山。老人對杜子春說他要離開一會,而無論杜子春遇上甚麼都不能發出聲音,否則就不能成仙。杜子春在峨嵋山怪石密林中先後遇上老虎和大蛇的襲擊,他不敢作聲,後來發現蛇虎都是妖精所變。杜子春後來遇到威武神將,他因不作聲而被神將奪去性命,靈魂去到見地獄閻王,閻王問他是何方神聖,為何會獨自坐在峨嵋山上。但無論被閻王怎樣問,杜子春都默不作聲。後來,閻王把兩隻瘦馬帶出來見杜子春,原來是他父母親死後的化身,閻王又命地府小鬼在杜子春面前虐待他父母。見到父母受鞭打,杜子春在十殿閻羅前終於忍不住,大叫了一聲娘。

杜子春回到人間,再次見到單眼老人,並把他在地府的經歷告訴了老人,心想自己不能成仙了。但老人卻說,若杜子春看到母親受苦仍一言不語,他會把他立即殺掉。經歷過這些後,杜子春恍然大悟,再不想成富翁,又不想成仙,卻說只想不枉做人,正直過活。

《南京的基督》

1950年,黑澤明融合《竹林中》的故事和《羅生門》的背景,拍成經典電影《羅生門》,在國際間大獲好評,兩篇作品成為所有研究日本文學的人不得不讀之作。芥川另一篇小說《南京的基督》亦曾搬上銀幕,最先於1984由台灣電影公司拍成電影。1995年,香港導演區丁平又把這小說再拍成電影。


《南京的基督》講述一位名為宋金花的虔誠天主徒,為了供養父親而在南京城當妓女。雖淪落風塵,但愛天主的金花,在與客人交易的房中,仍掛上有基督像的十字架。有客人問她,當這種工作,怕不怕上不到天堂。金花回答,相信天國的基督一定能了解她的心情。有次,花容月貌的金花不幸染上梅毒,她知道要痊癒就要把梅毒傳給他人。但金花心地善良,寧願不做交易,也不要把病毒傳給人。金花無計可施,只好日夜對著基督像,求天主救她。一夜,妓院來了一位外貌甚似基督的美日混血兒。金花不想把梅毒傳染給他,不願做他的生意,他卻利用自己貌似基督的條件,施詭計欺騙金花與他歡好。這美日混血兒完事後卻不付錢溜走了,滿以為自己佔了便宜,卻因染病而發狂。金花完事後,梅毒不治而癒,深信是基督聽到她禱告。

純文學指標「芥川賞」

芥川的短篇小說都像《杜子春》及《南京的基督》等充滿誨人的味道,令人覺得芥川是一位很有智慧的文人。但現實的芥川,因為母親患精神病,一生都害怕自己步母親後塵會精神失常,晚年的芥川更經常出現幻覺,於1927年抵受不住精神上的困擾,服用過量藥物而終結短短35年的人生。他的高中同學及終生好友菊池寛,於1935年為紀念芥川龍之介及另一名好友直木三十五,分別成立「芥川賞」和「直木賞」,成為當地最重要的兩個獎項,分別頒發給在純文學及大眾文學的中成就突出的作家。而芥川賞的勝出作品更會刊登在由菊池寛於19231月創辦的《文藝春秋》月刊上。

村上春樹對芥川的評價


芥川一生寫下超過150篇作品,在日本有短篇小說之王的美譽,歷久不衰,在國際學術界很受重視。事實上,芥川早已衝出日本,成為海峽兩岸以至歐美的顯學,在多地都有大量書迷。讀者若有興趣,首推由山東文藝出版社於2005年出版,一套五卷的《芥川龍之介全集》。台灣方面,由木馬文化於2016年出版,林水福領導編譯的《芥川龍之介短篇選粹》亦屬上佳選擇。若想看英文翻譯,則必選由企鵝出版社出版,由美國著名日本研究專家Jay Rubin操刀翻譯的版本,除了因為譯筆流暢,村上春樹撰寫的導讀亦是一大看點。

村上春樹直言,芥川是當之無愧的國民作家,甚至是明治以來最重要的5位作家之一。被視為當今日本國民作家的他,對芥川的鍾愛僅次於夏目漱石和谷崎潤一郎。他認為,國民作家要符合以下條件:作品達一流水平,真切反映同代人的內心世界;性格和生平受廣泛尊敬或引起共鳴;不單留下了文學經典,亦有廣受大眾歡迎的作品,滋養民眾心靈,成為民族基因一部分。

為此,作家必須掌握時代焦點,負起應有之責,走在時代前方,回應群眾呼喚,忠誠地過活。作為大正年間的文壇巨人,芥川博古通今,確是那個浪漫年代的代表人物。

2019年9月14日星期六

《知堂回想錄》讀後記



周作人不容易叫人一見鍾情。以我為例,早在十八、九歲時第一次看他的散文,不記得是烏蓬船還是故鄉的野菜,只覺文筆不錯,但肯定不是至愛,只因他内斂沉靜,節奏悠閒,即使博學多才,也不似錢鍾書或徐志摩那樣鋒芒畢露,先聲奪人。此外,他曾經是“漢奸”(任職偽政府的教育督辦),也叫我扣了印象分,儘管理性告訴我,不應該因人廢言。及至近年,才發現他的優雅品味。至於漢奸,無疑是人生污點,但戰後他被囚老虎橋監獄三年,晚年還奮力翻譯日本和希臘文學作品,即使有過錯失也已償還了。

要比較全面和有系統了解周作人,莫過於看他的回憶錄,這也是他的遺作,總結一生,追憶逝水年華,成書過程歷經折騰,其得以面世實在是異數。最初曹聚仁在1960年提出構想,幾經遊説才勸服周作人動筆,題爲《藥堂談往》,稿費是天價的每1000字港幣10元。當時政治形勢還未算最壞,定居北京的周作人還保留日記、書籍和信件,在回憶錄中引用。到了1962年,他完成了38萬字。這時政治形勢變得險峻,曹聚仁面對沉重壓力,多番嘗試還未能把稿件刊登在香港報刊,拖拖拉拉之後,結果在新加坡的《南洋商報》刊登,19689月開始,連載了10個多月。1970年這書終於在香港出版。校對過程困難重重,因爲原作者已在1967年離世,而曹聚仁年事已高。坊間其後出現多過版本,但錯漏難免。所以今年書展我看到校對嚴謹的新版本,就豪不猶豫地買了。

在回憶錄中,周作人憶述他自1885年(光緒10年)出生起,至晚年在新中國的生活,就我所知,同年代的文人回憶錄中,他的覆蓋範圍最廣,胡適的《四十自述》、蔣夢麟的《西潮》和沈從文的《從文自傳》只及童年和青年時代。全書我最感趣味的有幾段,第一段是童年,包括讀私塾,過節慶、考科舉、考入南京水師學堂等,原來清末時文人家庭的日常生活是這樣的。第二段是日本留學,周作人可謂“哈日族”的鼻祖,自他首次踏足日本,就愛上這個國度,對其衣食住都讚口不絕,難得他認識日本頗深,看出日本表面受中國文化熏陶,但骨子裏保留其獨特性。第三段是他在北京大學任教,與蔡元培、胡適、錢玄同、劉半農等文人雅士的交往,不單保留了一段文化史,也讓我一睹先賢的風采。

另一方面,回憶錄中刻意迴避很多事情,讀者最關注的,大概是他變節投日的經過和心路歷程,但他以“不辯解說”為擋箭牌,認爲把這段歷史寫出來,難免做成替自己辯護的效果,而他早已下決心不這樣做。另外,書中幾乎沒有提及他的戀愛和婚姻,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爲同年代的文人學者回憶錄,也是幾乎不談論這個,也許他們這些事情不重要,無需用文字記下。另外,他和大哥魯迅反目成仇的前因後果,坊間有很多傳聞,甚至涉及他的日裔太太,但回憶錄中他也沒有澄清。即使這樣刪減,這本回憶錄仍然有充分的内容,讓我們看到他一生的重要時刻。



看罷這本700多頁的回憶錄後,我對周作人的最欣賞的地方,是那份中庸之道,那份淡然中求進取的積極態度。他不像魯迅那樣,提起筆杆作武器,向吃人的禮教宣戰。五四期間,他也沒有和其他熱血青年上街遊行,但他也不是隱逸之士,不像晚明文人那樣寄情山水,而是專心一志,埋首散文創作、辦文學雜誌、從事翻譯工作和學術研究,開拓自己的園地。他沖淡平和的文筆背後,我可以感到一份秉持和童心。別忘記他是生於劫難重重、動蕩不安的年代,他的處世態度,也許可以為今天浮躁不安的人心帶來啓示。

2019年9月1日星期日

At Least He Never Walked——村上春樹談跑步


村上春樹1970代末以小說出道,一直深受日本讀者歡迎,如今也在世界文壇揚名,經常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村上的吸引力不止於小說創作,不一樣的人生風格也讓人津津樂道。村上酷愛音樂,寫小說前曾經營爵士酒吧,擁有近兩萬張爵士及搖滾樂唱片和其他音樂收藏,是不折不扣的爵士迷。他去年將所有音樂收藏捐贈母校早稻田大學,成為一時佳話。

閱讀村上小說,爵士及搖滾樂的拍子會流淌在字裡行間,滲透他高超的音樂鑑賞造詣。除了熱愛音樂,村上也是長跑發燒友。他1979年出版第一本小說《聽風的歌》,1982年秋天開始練習長跑。最初開始跑步,是因為長時間坐著寫作,需要通過運動減肥,想不到後來真的愛上了長跑,持續至今。

完成超過30場馬拉松賽事

身為作家,村上以多產見稱,至今完成超過20本小說,遊記和散文集等非小說作品更有數十本。他的長跑成績同樣亮麗:1983年模仿古代希臘勇士,以相反方向獨自從雅典跑了42公里到馬拉松,完成了人生首個馬拉松,之後不斷到各地參賽,完成多個大型賽事。不少跑手視為終極目標的波士頓馬拉松,他就參加了6次。



What I talk about when I talk about running是非小說類作品,以他如何備戰2005年紐約馬拉松為主軸,加上多年參賽心得,分享他在長跑運動累積的經驗。本書亦提及他1996年在北海道完成的100公里超級馬拉松,以及參加三項鐵人賽的經歷。書名的意念來自Raymond Carver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是他其中一位最喜歡的作家。

寫小說是埋首案前天馬行空;長跑卻是體力極限的挑戰。表面看來,兩種活動一靜一動,一文一武,很難有任何關連。但村上指出,要做好這兩種看似無關的事,背後依靠的是相同的條件。

寫小說需要專注和耐力

村上說,要成為出色的作家也好,跑手也好,最重要的都是天份。然而,只有極少數人真正擁有天賦,例如莎士比亞、巴爾札克、狄更斯等,大部份作家都要依靠專注和耐力來推動創作。事實上,雖然村上從事小說創作,個人生活卻是非常規律。他習慣每天早起、寫作、午睡、跑步、看書和聽音樂,各種安排都會按時專注做好。練習長跑正可提升專注和耐力,有助小說創作。他在書中寫到:

Most of what I know about writing I’ve learned through running every day. These are practical, physical lessons. How much can I push myself? How much rest is appropriate?...... How much should I be aware of the world outside, and how much should I focus on my inner world?
我對寫作的認識,很多都是從每天的跑步練習學會的。跑步是實實在在的體能訓練。我離自身極限有多遠?多少休息才算恰當?……我應該有多留意周遭環境,對內心的挖掘又該多深? (筆者中譯)


長跑刺激村上思考以上問題,把小說和跑步這兩個看似不相干的世界緊扣起來。小說創作是長時間的鬥爭,作家需要保持良好體力,這正是長跑的好處之一。他又提到,人經常受情緒、回憶及意念侵襲,但跑步時可以進入空靈狀態(I run in order to acquire a void)。大概因為創作時,作者需要投入靈魂深處,人性好壞都要照單全收,過程釋放很多負能量。因此,長跑令人保持足夠體力,暫時放低雜念,釋放正能量,從而幫助人在創作路上跑得更遠。

書中亦提到村上天生適合長跑的一些原因。例如,他跑步時的心跳速度與普通人走動時相約,使他可以支持長時間的運動。好的小說需要作者長時間閉門造車,構思劇情人物性格等,與長跑時在路上不斷重覆簡單的動作很相似,都是非常孤獨的一件事,而村上正正是慎獨的人。



世上有一種作家不但文筆好,小說佈局精緻,創作力豐富,生活也過得精彩,村上就是一個例子。當有天離世,他希望墓碑碑文會是這樣的:

Haruki Murakami
1949-20**
Writer (and Runner)
At Least He Never Walked

村上非常重視跑手的身份,稱只要在比賽,無論多辛苦都會保持跑步姿勢,不會淪為走路,這就是碑文中At Least He Never Walked 的意思。事實上,村上曾經以不足3小時30分的成績完成全程馬拉松,以業餘跑手來說實屬佳績。快50歲時,仍能經常保持4小時內跑完全程,足見他狀態之佳,訓練之勤。

我認識數位村上迷,本來不愛做運動,看完此書後都嘗試跑步,甚至完成10公里賽。近年世界各地興起馬拉松熱潮,村上等人的推波助瀾絕對功不可沒。

村上深厚的音樂鑑賞力和豐富的長跑經驗,為這位日本國寶級作家增添傳奇色彩,跑手作家的稱號更是實至名歸。

參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