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書評;日本;村上春樹」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書評;日本;村上春樹」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6月7日星期日

「照」見村上春樹

對我來説,村上春樹既叫人著迷,也叫人迷惑。他善於營造氛圍,翻開他的書,讀者很快就代入書中的世界,與虛擬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經歷喜樂和憂愁。加上他的情節扣人心弦,往往讓我不期然的翻了一頁又一頁,三大冊的《1Q84》,我不到兩個星期就看完了。然而,對於製造「空氣蛹」的little people、「貓之村」等超現實情節,卻是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只好不求甚解。我相信這書是有深意的,不能視作通俗的驚悚小説。


談論村上的書和文章排山倒海,畢竟自1979年他發表《聽風的歌》以來,村上已經發展成爲一門文化產業了,單是《挪威的森林》的累積銷量已破一千萬。學者從文學或哲學角度探索村上,有其學術價值,但往往比原著更玄妙,對我幫助不大。楊照的《永遠的少年》,是我在圖書館的新書欄發現的,直覺可以幫助我理解村上,果然不錯。楊照是有分量的書評人,幾年前我看過他的《地熱》,這是讀書筆記,頗扎實,有見地。至於這本評論村上的書,緣起自他12年前在台灣某書店的講座,對象是普通讀者,所以比較大衆化,成書後也容易看懂。

首先是解題,為何這書名爲《永遠的少年》?村上原來已經70多歲,真是難以置信,因爲他的作品永遠年輕,絕無老氣橫秋。他筆下的世界沒有時光流逝,及因而產生的哀傷、痛苦和掙扎,用楊照的話說,村上只有“共時性”而沒有“貫時性”。哀嘆時光流逝是日本文學的傳統主題,日文中的“物之哀”與此有密切關係。事實上,他可謂日本文學界的局外人,脫離傳統的規範,另開新路。他曾說,40歲以前沒有看過日本文學。


其次是村上的主題,楊照認爲,村上的作品雖然千變萬化,但數十年來都是固執不變地圍繞著三個的主題,分別是:

  1. 人與自由的關係,取得自由之後要如何運用自由,這不是件簡單的事,很多時候甚至是件恐怖的事。

  2. 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人活在一個我們無法追究,永遠莫名其妙的世界裏,這個時間迫使我們採取一種疏離的,憊懶的生存態度或生存策略。

  3. 雙重,乃至多重世界的並置,拼貼,而且用這種手法來彰顯我們所存在的具體世界。

接著,楊照以村上的多部作品為例子,反復論述這些主題的運用。由於篇幅太長,這裏不便引述。我只是留意到,書中沒有明確指出,這三項主題之間的相互關係。我嘗試這樣理解,連接這些主題的共同背景,是現代社會。有別於充滿規限束搏的傳統社會,現代人享有比過去任何年代更大的自由,但自由越大,困惑也越大,選擇者要負責選擇帶來的後果,不能埋怨傳統。其次,各人有不同的選擇,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就因而擴大,越走越遠,越來越難找到共通的關懷和認同,人與人之間變得疏離,冷漠,用文學的手法來形容,就恍如大家活在平行時空,活在重叠的世界。這是現代人的可悲。


了解這三大主題,其實只是掌握了入門的要訣而已,因爲村上的小説的背後包含很多典故,例如《海邊的卡夫卡》,除了卡夫卡的一篇少為人知的短篇小説,還有古希臘悲劇的典故,村上透過他的創作,對這些經典作出新的詮釋。另外,也有些典故是來自村上小説之間的 “互文”,即是說,人物和情節互相指涉。以牛河為例,原來這位奇醜無比,到處惹人討厭的人物,在《發條鳥年代紀》和《1Q84》都出現,我沒有看過前者,所以錯失了某些訊息。楊照指出,模仿村上的作家,只知道模仿他的表面風格,但大概他們不知曉這些典故,所以只有形似,得不到村上的神髓,此乃東施效顰。他因此不惜花了大量篇幅,講述這些經典作品的内容,並指出這些作品和村上小説的關係。另外,他又把村上的作品對照大江健三郎,因爲兩人都是日本文學圈的局外人,彼此關注的問題也相近。看了他的分析,我才恍然,難怪我看不懂。


綜合而言,楊照的評論讓我有點茅塞頓開之感,因爲這書給我有用的坐標,以理解村上在小説情節背後所要傳達的訊息。但我要提醒自己,他的評論可以作爲參考,但不要視爲絕對,所謂文無達詁,上乘的文學作品,不能只有一種解讀方法,每一位讀者都應該有自己的看法。如果我們拿著某評論家的框架,視爲金科玉律,把村上的作品對號入座,不但失去閲讀的意義,也失去閲讀的樂趣。

2020年5月24日星期日

站在國境之南 眺望太陽之西


愛情炫目而美麗,但人除了愛情之外,還需要有責任嗎?本小說的男主角經歷了朦朧的初戀,背叛過高中的戀人,娶到深愛的妻子,但又陷入了熾熱的婚外情。因為人有責任,所以愛情變得難以抉擇而沉重。他為了這段既是初戀,又是婚外情的關係,曾經想過拋妻棄女,但婚外情的嘎然而止,讓他突然醒覺,猛然的回到現實,回到妻子的身邊。正如人們聽 《South of the Border》這首歌時,不太瞭解歌詞的人,會想像美國的南面和西面有什麼值得追尋的,但卻原來只是墨西哥的普通的風景而已。 

本小說的男主角阿始是個獨生子,獨生子的身份令他不自覺地感到害羞而孤獨,因而深深的被也是獨生的女同學島本吸引。他們初次認識時,兩人都只是12歲的小學生,但已不知不覺萌生愛意。阿始離開了島本後,有一大段日子裡思念著島本。在高中時他結識了女朋友阿泉,但他沒有愛阿泉愛得很深,血氣方剛的他大部分時間只是想到性。後來,阿始認識了阿泉的表姐,並和她陷入了瘋狂的肉慾關係,背叛了阿泉。日後得知阿泉好像瘋了,阿始被內疚深深地打擊。阿始後來結識了既知性又感性的女孩有紀子,並和她結了婚。不少村上的小說的男主角都比較瀟灑,不是獨身便是離了婚,但本書的男主角卻不一樣,是有家室的人。他因外父的支持,創立了自己的事業,開了兩間爵士酒吧。他生了兩個女兒,有車有屋,還有別墅,過著可以說是大眾夢寐以求的高級中產階級生活。不過特立獨行的阿始很有自覺性,有一次外父操控股票,叫有紀子買股票,聲稱一定賺大錢,他卻堅持不參與這遊戲。 

令阿始神魂顛倒的島本 

島本的出現顛覆了整個故事。結婚前,阿始懷疑自己遇見過島本,在婚後則真正地遇到了她。長期的思念,加上島本的神秘和美艷,令阿始神魂顛倒。愛人和愛妻,瘋癲的愛情和家庭及事業,可以並存嗎?人可以在兩者中間落墨嗎?但或者正如島本所說,要愛就要愛全部,沒有「有和無」的抉擇,所以「中間」也不存在。最後,阿始和島本瘋狂地做愛,但第二天,島本卻神秘地失蹤了。阿始回到家庭,一切又回到日常,只是愧疚使阿始反思了很多,包括了幸福的代價,個人和生活的界線。 

阿始是村上小說典型的孤立的人,他不能夠和身邊的人發生聯繫,尤其是和群體。他對音樂、藝術、女性都有獨特的口味,例如他最喜歡不吉利的爵士樂曲《惡星情緣》(《The Star-Crossed Lovers》),他對女性的興趣不在美貌,而是知性和性格,這些都是大眾不太能夠瞭解的。他依賴別人生活,例如接受外父的貸款創立兩間爵士酒吧,但當外父操控股市,勸誘他在股市撈一筆的時候,他卻斷然拒絕了。他小心地站好自己的立場,不讓自己被世俗吞沒。島本的出現喚醒了阿始的自我,如果島本不出現,阿始已經把自己埋沒在世俗的溫水裡,就這樣過其一生。 

對阿泉有內疚 對妻女有責任心 
真正的愛情喚醒個人,直指他或她的靈魂最深處,不會讓步,不會妥協。差點被愛情捲入龍捲風的阿始,也許像無數有婚外情的人,一下子回到現實,會感到舊我又回來,自動自覺撿拾破爛,重建以往的家園。阿始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年輕的他被性迷糊地吸引,但內心仍是懷著對島本的愛。他能分辨出愛與慾,情與性。而且他在中年時已萌生了所謂責任感這東西,他對阿泉的內疚,對妻女的責任心,隨著年紀而增長。 

究竟阿始這個孤獨的靈魂,會不會因為妻女在身邊而變得有所連結?孤獨的他,會不會走出彷徨無助的幼嫩狀態?筆者也不能預測。但肯定的是,經過愛情挫折的人,多少在自我方面會有一點剝落,群居的生活,多少會令他或她對自己和別人的關係多了一點點敏感。你問我自我的剝落好不好?剝落就剝落吧!管他呢!


2019年9月7日星期六

因為愛過 所以無悔——60年代日本學運回憶錄

怎樣才會去愛一個時代呢?是因為時代給予我們很多得益的機會,還是因為我們一無所求地投入其中,甚至義無反顧地付出,即使粉身碎骨也願意嗎?60年代末,正是日本學運的火紅年代,二十多歲的川本三郎雖然就讀東京大學,卻無心向學,天天在街頭打滾,吸收叛逆社會的氣息,畢業後投身記者行列,成為時代的見證人。川本說:「如果不懷抱幻想去愛,就是所謂的愛,我可以說愛過那個世代」。《我愛過的那個時代》,就是川本無怨無悔的青春告白。

1969年1月,還是工讀生身份的他就在東大的法學院現場,親眼見證安田講堂的激烈對抗。那時候,他對自己能夠安全地深入現場,卻只能旁觀和拍照,眼巴巴看著學生被捕,心生一種無力感。到了4月,他正式成為朝日新聞社記者,起初只能處理無關痛癢的工作,但他不斷努力準備,終於有機會採訪社會新聞。3年的工作時間,他不斷和各式社會人物接觸,寫成一篇篇人物專欄,有全共斗的領軍人物,也有後來的赤軍連份子。後來,他跟一位犯下殺人事件的思想犯往來,取得獨家訪問,後來為了堅守職業道德而不向警察披露消息來源,結果因為毀滅證據而被捕入獄,結束記者生涯。


作者在十幾年後執筆回顧這段經歷,那時他已是日本很有名望的文評家,而日本也早已進入經濟騰飛的物質年代,對當年的學運以至後來的赤軍連暴力事件,人人不是拋諸腦後就是避而不談,但川本不希望那個世代的記憶就此消失。幸好有他的故事,我們得以通過文字感受那個激蕩的歲月:很多年輕人死去、中途退學、到全國流浪、變成瘋子或藝術家;到處響起搖滾樂、喊起示威口號;經常下雨,而且不時是槍林彈雨。那是一個充滿傷痕和挫折的年代。

這本書是川本的個人回憶錄,也是世代的記錄,難得的是他以近乎小說的筆觸道出個人故事,有精彩的對白,也有生動的細節描述,使本書讀來有如一部自傳體小說。要傳達60年代的氛圍,音樂是不能缺少的元素,川本就處處加插當時的背景音樂,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和Joan Baez等時代象征都被一一記下。 川本在書本結構方面也花了心思,以Side A和Side B分成前後兩部,每章都如歌曲名字,Side A是相對輕鬆的故事,雖然哀傷但不失幽默;Side B則是川本捲入風波以致被捕的過程,充滿激烈的內心掙扎。 


提及川本,實在不得不提村上春樹。他們年紀相近,成長環境甚至長相也相似,都深深受過60年代氛圍的洗禮。《挪威的森林》就是以同時代為背景,讀過的讀者看川本時,很可能常常會想起小說的內容。事實上,正是川本於80年代的評介,令村上的作品更為大眾所認識。村上的台灣御用譯者賴明珠就是透過川本而認識村上,認為他是評論村上最好的文評家。本書是由她翻譯,她也為本書寫了一篇充滿感情的序言。

刻下香港正經歷動蕩不安的歲月,震撼程度不下於當年的日本學運。這樣的背景,讓我讀此書時格外投入,很多內容和感受套用在今天也一樣適用。香港會走向何方實難以預料,但今日的事件肯定是值得銘記的歷史時刻。期待將來香港會有人能夠像川本一樣,以精彩和深刻的方式反思和記錄今日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