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背景:七份一在集成
我們曾在三月此介紹甚具特色的本地獨立書店——七份一書店。此店由曾經創辦樓上書店阿麥書房的莊國棟(James)成立的社企Rolling Books策畫。Rolling Books是個推廣閱讀的組織,「七份一書店」其實是由該組織推動的一個書店培育計劃,計劃的第一期及第二期分別在九龍區的東南樓藝術酒店與大南街實踐。第三期計劃在3月中移師港島充滿歷史和文化特色的灣仔區,在位置便捷的集成中心開展,延續這場看似異想天開、實質務實貼地的文化實驗。
集成中心的實驗,設在商場地下其中一個出入口旁。店外川流不息,跟書店寫意舒適的空間形成有趣的對比。雖然店面面積不算大,但空間分配富心思,除了一個個由不同店主精心策劃的主題書架,還有幾個可供讀者坐下閱讀的位置,以及供讀者寫下回應字條的區域。由於每個書架都是特定主題,經專人選書,因此雖然書本數量有限,但基本上沒有重複,貴精不貴多,而且題材多樣,所以閒逛的體驗豐富,讀者不期然就會在店內來回走動,感覺每次都仍新發現。
此店除了是一個個的主題書展外,還是一個鼓勵讀者和店主以及其他讀者對話的空間。在每個書架,隨處都可發現各店主用心寫下的簡介,讓讀者了解書架主題和選書原因。例如放在人類學主題書架上的《人類學好野——關於人類的,我都想學》一書上,就以手寫字條引用了書中內容:「人類學家之所以研究物,是因為物的價值往往由文化賦予,透過社會互動實現,也在人們的實踐中變化。」而「倆.本書」的策劃,則讓讀者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受片段。這些點滴和細節,讓這間小店散發著實實在在的人文氣息和生活感,而非依靠裝潢和設計來打造流於表面的文青風格。
到訪書店當日是星期五,當值書店是界限書店。界限書店可說是「書店孵化器」培養計劃其中一個成功案例。界限書店不但曾經參加早輪計劃,更進一步自立門戶,在旺角開設自家書店。當日逗留期間,看到負責人除了結帳和跟讀者交流外,大部分時間都在認真地閱讀,頻頻做筆記。書店夢得以延續,負責人背後的付出,以及精巧的心思和創意,相信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二) 理念:七分一的軟件
相信曾經到訪過七份一書店的讀者,都會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會驚嘆發起人的破格思維,讓書店能夠以這種新頴的形式出現。為一探究竟,我們有幸於3月31日晚上,邀請到七份一書店的「始作俑者」James接受線上訪問。他在訪談中,除了談及他的經營理念外,也分享了對本地獨立書店生態的看法,相當有啟發性。
(1) 可否介紹一下為何開辦七份一書店?
James:我與東南樓藝術酒店一直有聯繫,在2021年知道他們有心有地方辦一些文化藝術活動,我又知道坊間有不少人想開書店。因為我在2018年成立推廣閱讀的組織Rolling Books,因而接觸了很多社會創新的概念,我想不如用「social incubation」的社創模式來幫助別人開書店,於是就想出「書店孵化器」培養計劃。具體的做法是,讓想開書店的人只要用七份一時間,佔用一間書店的七份一空間,來實現他們的書店夢。於是,我公開招募有心開店的店長,每位店長自己決定賣甚麼書,七間店呈現七個主題,充份體現了多元化的價值。最後,連同自己總共七個店長在東南樓開了第一間七份一書店,當中有一間專賣與貓有關的書籍,又有一間是流行文學cross over 傳統文學的店。之後我認識了一位大南街業主,難得業主願意用較相宜的租金租出單位,讓我能夠在那邊開了另一間七份一書店。我以前辦過阿麥書房,那時沒有人教導我怎樣經營獨立書店,結果慘淡離場。但我一直看到有很多人想開辦自己的書店,卻不知從何入手。今次推動七份一書店「書店孵化器」培養計劃,重點不再是我要開書店,而是培育別人成為店長。我會跟新手分享經營獨立書店的經驗,傳授心得,例如要如何做好書店的行政管理。我就像一個策展人,幫助七個人一起展出他們的作品。店長從一開始就知道七份一書店只維持六個月,參加了六個月的培養計劃後如何走下去,由他們自己決定。
(2) 有人說香港是文化沙漠,工作和升學之外,大部份人不讀書,讀書而又肯花錢買的,更是少數中的少數。那麽,書店何以爲生呢?我們粗略估算,小書店平均每小時賣書5本才足以支付租金、薪金和書籍來貨成本。據我們的目測,小書店似乎很難做到這個銷售額。
James:我不是文化部長,沒有興趣理會香港是否文化沙漠。再說,因為我不是做一間大型連鎖書店,而只是經營一間小書店,所以對我來說,香港是否文化沙漠並不重要,我最關心的是在能力範圍内,可以經營一間甚麼樣的書店,讀者可以在書店買到甚麽書。我很多年前已經意識到藝術及文化是小眾活動。我開的獨立書店都是走小衆市場路線,專賣某類書,只要市場定位準,就足以維生。近年,可能因為社交媒體的影響力,香港讀者的興趣變得多元化,一些小眾的書類都有其捧場客。大型書店雖然包羅萬有,但往往只有大路貨,要求高的讀者未能滿足,小書店只要在某類別提供足夠選擇,只要店長有觸角,揀中讀者喜歡看的書,就可以滿足讀者的需要,就可以吸引到喜歡這些小眾書的讀者來買書。還有一點想補充,我辦阿麥書房時,獨立書店經營者間甚少往來,甚至有種同行如敵國的感覺。但我發現,現時很多本地獨立書店的經營者是好朋友,他們抱著互助精神,甚至往對方書店買書,猶如莊子的相濡以沫。
(3) 為甚麼會在集成中心開新店?
James:我之前曾經在深水埗大南街和油麻地東南樓做過類似的嘗試。伍集成文化教育基金會留意到七份一書店,支持我們的經營理念,所以願意贊助,讓我們在集成中心展開第三期培育計劃。集成中心的培育計劃跟以往不同的是,合作的都是現時經營中的獨立書店。
(4) 你怎樣看實體書有朝一日將被電子書淘汰的說法?
James:這個問題早幾年頗爲熱門,但現在已經再沒有人談論了,因爲很多人發現,雖然電子書比較方便,在初期面世時的確搶走了一些讀者,但熱潮過後,大家領悟到,電子書始終欠缺實體書的那份實在的感覺,那是有溫度,有重量的書。
(5) 光顧獨立書店的,似乎都是年輕人爲主,年紀較大的人步入這些書店,是否會感到不自在呢?
James:就我的觀察,光顧七份一書店不乏年紀較大的顧客,他們有興趣的,通常是歷史書。讀書其實不是年輕人的專利,我們應該探究,上了年紀的讀者有興趣買甚麽書籍,從而建立相對應的書店。隨著香港人口老化,這可能是書店的未來出路。
書店日常+現場+有時:獨立書店地圖
就算在閱讀人口比香港多的日本和台灣,除非你去一些著名的書店區如神保町,在街上走亦不會輕易碰到很多書店。香港地鋪的租金比東京還要貴,街上看不到書店是挺自然的,但原來只要我們花些時間去找,香港是有蠻多獨立書店的。想進一步認識獨立書店的朋友,不能錯過由周家盈著的《書店日常》(2016年出版)、《書店現場》(2018年出版)及《書店有時》(2021年出版)這三本書。
作者花了大量時間做訪談,詳細介紹了分佈香港島、九龍、新界各區的獨立書店,她的三本書可以說是香港獨立書店的三部曲。作者在第三部曲的《書店有時》的序中寫到,「而書本、故事和人,是構成一個閱讀空間的重要元素。」這三本書正正就是作者把店長的個性,店長的閱讀推介,對閱讀的看法,以及店長在經營書店遇上的有趣故事等串連起來的心血。
三部曲第一本《書店日常》介紹了11間獨立書店。包括位於北角一個商場地庫,人稱森記的森記圖書公司。原來,森記現老闆陳璇讀大學時愛埋首書堆,結果去到森記打工。森記創辦人期後移民,她便順理成章接手經營森記。去過森記的人都知道除書多外,店內還有很多老闆養的貓,所以經常在森記見到的不止是書迷,還有眾多在打卡的貓痴。
柏道10號的華洋書莊(BOOKS & CO.) 是專賣二手書的書店,並以英文書居多。由於書店同時是一間咖啡店,環境相對闊落,讓人在買書之餘可以跟朋友談天說地。談起賣二手英文書的書店,本書又介紹了原本位於中環擺花街閙市的FLOW BOOKSTORE,中環閙市紙醉金迷,在FLOW的寧靜空間內卻經常看到在書海漫遊的愛書人 。FLOW年前由中環搬至上環,店主Surdham繼續熱情待客,經常主動問客人想找甚麼書看,然後因應客人的想法提供意見。
旺角給人的感覺是雜亂嘈吵,很難相像旺角藏著多間獨立書店,而且各有品味。《書店日常》介紹的梅馨書舍專賣中、港、台珍籍,字畫、篆刻,離梅馨不遠的新亞書店則專賣中文舊書。由三位中文大學哲學系畢業生創立的序言,選址旺角閙市的中心位置,在細小的書室內放滿中英文哲學,社會科學、文化研究的書。據筆者的觀察,序言近年多了出售香港研究的書。在疫症前,序言更經常主辦分享會和講座,與讀者一齊探索不同的議題。
《書店日常》訪問我的書房時,該書店仍然位於荃灣,但幾年前已移至太子、深水埗一帶,更是由一間增加至四間,每間的面積都很大。當年店主莫思維接受訪問時說,希望我的書房有日成為全港最大的二手書中心,看來,店主的夢想已經實現。
第二部曲的《書店現場》加進更多與店主的訪談部分,亦多了介紹一些位於新界的書店。位於大埔街市內的解憂舊書店,令人想起位於沖繩那霸街市內的烏拉拉書店。大埔,元朗、天水圍、屯門一帶也有好幾間各具特色的書店。位於元朗的生活書社是很多關心社會人士的聚腳地。除賣書外,書社還出售各類型生活雜貨,可惜該書社已於2021年停業。
位於錦田的比比書屋由兩位退休社工打理,書室由癈田、棚屋及豬欄改建而成,書室位處郊野中,前往書室看書就好像去了一次郊外旅行。書室更因利成便,舉辦種植課程。若以面積寬敞來說,位於屯門清涼法苑內的青山塾肯定鶴立鷄群,該書社面積有近6,000呎,包括兩間房子、一個庭園,客人不但可以看書,還可以吃齋、喝咖啡。
最近數年,香港出現一陣開獨立書店的小熱潮,第三部曲的《書店有時》介紹了這批近年在文化版,文青圈子受到觸目的書店。位於太平山街的見山書店,因著中西區的文化歷史底蘊,可說佔有地理優勢。位處街角的見山,單單是兩層白色小洋樓的外貎已非常吸睛。有人在中西區開書局,亦有人選擇在傳統舊區展拳腳。開業不足5年,由兩母女創辦的都市空間,坐落土瓜灣,為該舊區添上不一樣的感覺。
閱讀時代、貳叄書房、蜂鳥書屋、夕拾X閒社、一拳書館更是開業不足兩年的獨立書店,可算是這圈子的新血。筆者留意到一拳書館不賣村上春樹的書的書,看《書店有時》才明白原來一拳的店主覺得村上的書在所有大型書局都能買到,所以沒必要跟大書店「爭客」。
若想以英文書為主打來開獨立書店,大部分人都會想在中西區,或者赤柱、石澳等較多外國人聚居的地區開業,但Bleak House Books(清明堂)卻落戶新蒲崗,選址已反映店主的獨特個性。可惜,清明堂在本書出版後不久就因種種原因結業。但店主是有心人,仍然維持Bleak House Books的臉書,繼續出帖子。
特別愛看英文書,又有一定年紀的愛書人,相信都會記起位於灣仔,早已結業的曙光書店,而曙光創辦人馬國明可說是獨立書店的老前輩。他為《書店日常》寫的序中提到,「每家獨立書店總會有自己的故事,或許只是經營者的一份執著,又或者是個別人士的愛好,這些故事無論如何微不足道,但卻必定跟香港的主流社會或建制人士的理念大為不同……」
讀周家盈著的獨立書店的三部曲,你就可以與各店長見面,知道他們開書店背後的故事。
Bleak House Books(清明堂)
華洋書莊(BOOKS & CO.)
比比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