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9日星期日

再讀《呼蘭河傳》 追憶一代才女的香江足跡


蕭紅生於1911年,出生地是黑龍江的一個小縣呼蘭,與哈爾濱相鄰。她在1942年死於香港,享年僅31。蕭紅一生顛沛流離,從北到南住過呼蘭、哈爾濱、北京、青島、上海、東京、臨汾、西安、武漢、重慶、香港。《呼蘭河傳》就是她臨終前在香港完成的作品。

蕭紅生於一個較富裕的家庭,母親早喪,與祖父相依相隨。祖父給予她基本的文學訓練。在《呼蘭河傳》,她很少提起父母,想必是關係疏離。她幼時眼中看到的是廣袤的土地,高闊的天空。她家的後院是荒涼的,她不只一次說到這種荒涼給她的寂寞。

小說以呼蘭為名,呼蘭又是一個怎樣的地方?要說呼蘭必須要提到「闖關東」這個名詞。在清朝開國初期,滿族人為了保留回頭路,禁止國民開發滿州,但滿州是一片沃土,大山大水大森林,漢人每有災荒都偷偷到山海關以東的地區開墾農田、漁獵或進深山挖人參,而漢人為生存打拼的這片沃土就是「關東」。從十九世紀中開始到民國,滿州人對這個移民潮不再嚴格打擊,東北便成為了有城池,有道路的邊塞區域。在這裡,中國北方的漢人文化和滿族文化糅合在一起,形成獨有的東北文化,內層是漢人和滿族人的思想,表現出來是保留了漢人的放河燈,逛廟會等習俗,也有滿洲人的跳大神等巫師治病等儀式。

蕭紅父母早在她10多歲時就應允了汪家的提親。但蕭紅性格叛逆,為逃避由父母安排的婚事,於1930年離家出走去到北京讀高中,卻因而觸怒家人,斷絕給她財政供給,蕭紅亦因此沒法在北京捱下去而要回到呼蘭,後來卻又輾轉與未婚夫汪恩甲一起,在哈爾濱一家旅館同居,最後卻因汪恩甲突然出走而欠下租金,令蕭紅在無可奈何下向哈爾濱的國際協報求救。國際協報派人了解蕭紅的情況,而探她的就是後來與她一起闖出名堂的蕭軍。可惜,蕭軍情感放縱,令蕭紅甚為苦惱。而二蕭這對曾經在東北文人圈中一時的情侶作家亦以分手告終。1938年,蕭紅離開蕭軍後嫁給端木蕻良,後來又因為走避抗日戰爭,於1940年逃到香港。《馬伯樂》、《小城三月》及《呼蘭河傳》就是她在香港時寫成的三部作品。

《呼蘭河傳》像一部散文集,又像一本小說,更像一部自傳。當中有三個故事令筆者印象比較難忘,充份表現呼蘭人的落後、愚昧、無知、迷信,還有惰性、拖拉。第一個是呼蘭街道的一個大坑。每每有人馬經過陷到坑裡,周圍的人見狀都努力幫忙救助,可見人們都善良,但這樣的情形發生過很多次了,甚至有人死在坑中,卻總沒有人想方法去除陷阱,填了這個坑。第二個故事是在她家的一個住戶, 屋子已經搖搖欲墜,他卻不去修理,每到有大風他便焦慮的看著屋子有沒有塌下來, 風暴過後他卻不理這危機,繼續快樂地過活。


最令筆者感受深刻的是一個有關老胡家小團圓媳婦的故事。小團圓媳婦是北方土話,意思是童養媳。小團圓媳婦年只12歲,但生得高大而且大方,她的婆婆卻認為這媳婦太大方,不像一般小媳婦的靦腆。她婆婆說不斷折磨她是為了她好,但捱不住折磨的小媳婦卻病倒了。小媳婦病倒後,她婆婆卻不找醫生去醫她,卻是變本加厲,不惜重金請人來「跳大神」為她治病。「跳大神」是滿族薩滿教的一種宗教儀式,滿人相信但凡家中有不順利的事,就可以請「大神」來幫忙,「大神」抓鼓執鞭,邊唱歌邊跳舞就可以替人醫病、驅災、祈福,是一種充滿神秘色彩的民間信仰。大神試過跳舞、燒紙紥彩人、扶乩,方法用盡仍不能治好小媳婦,在無法可施下卻叫小媳婦在眾人面前撕掉衣服,然後把她浸在極高溫的水裡。結果當然是把小媳婦燙至重傷,最後死了。

每當老胡家為小團圓媳婦辦「跳大神」時都引來大批看熱鬧的人,這些圍觀者看到小團圓媳婦一幕幕遭虐待的場面,卻沒半點正義感去阻止悲劇的發生,沒絲毫同情心去救她。有一幕這樣寫到:

小團圓媳婦當晚被熱水燙了三次,燙一次,昏一次。鬧到三更天才散了場。大神回家去睡覺了。看熱鬧的人也回家去睡覺了。星星月亮,出滿了一天,冰天雪地正是個冬天。雪掃著牆根,風刮著窗欞。鷄在架裏邊睡覺,狗在窩裏邊睡覺,豬在欄裏邊睡覺,全呼蘭河都睡著了。

一個只有12歲的小女孩在雪飄風刮中,被燙昏,被燙死這一幕,蕭紅寫這得很平淡,像是呼蘭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事實上,蕭紅筆下的呼蘭人是天真爛漫的。他們對大自然感到好奇,大家都喜愛看黃昏的「火燒雲」(晚霞)。呼蘭人極能忍耐,每個人都盡一己之力做好本份。他們生活但求溫飽,可惜其實不溫也不飽。筆者不知道蕭紅有沒有意把中國文化好壞的兩面連在一起。不過「作者已死」,我嘗試把這兩面對立又統一起來,相信唯有這樣安分守己,低頭苦幹,愚昧、迷信而麻木的民族,才經得起大自然摧殘,以及謀生和生死的掙扎。呼蘭人保留了中國文化, 而且把它更鮮明地牢牢擁抱。呼蘭人麻木、愚昧、迷信,對生命沒有憐惜,對越軌者無情。

蕭紅的寫作技巧跳脫、鮮活。她往往先寫一段故事的結果,然後慢慢敘述,給人一針見血的效果。蕭紅的寫作角度是高的,是大的。她敘述故事是大而化之的,即使是極悲哀的故事,她也平白的講,她提高視角,把生死離合放在一起。她不像中原的作家那樣精雕細琢的形容情感,用詞極平白易懂。

一生顛沛流離的蕭紅有民國四大才女的美譽,更被稱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1934年,23歲的蕭紅初遇魯迅,就立刻被這位在文壇已享負盛名的作家稱為中國當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翌年,蕭紅出版她的首部長篇小說《生死場》,到1942年死於香港,在不足10年的寫作生涯中綻放出異常精彩的創作才華。蕭紅在香港過世後,端木蕻良把她的骨灰,一半埋在淺水灣,另一半埋在戰時曾改作臨時醫院,蕭紅在那裡嚥下最後一口氣的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內的一株大樹下。淺水灣的骨灰已搬回廣州,留下的是一個紀念她短短31年人生,取名「飛鳥三十一」的地標。在聖士提反女校的埋灰處據說是一株影樹,可是據曾到訪該校的友人告知,就連該校的師生都不知道準確的埋灰位置。


蕭紅在短暫的一生,走過了中國很多土地,由東北雪域,走到南方香港。雖然最後沒法回到家鄉呼蘭,卻在香港這城市裡憑著對回鄉的回憶,完成《呼蘭河傳》一書。每想到這位曾在30年代享譽一時的才女,亦曾在這城市留下一段往事,就讓我覺得香港這城市並不枯燥,只待有心人去發掘和守護一段段由前人寫下的故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