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書評;自我改善」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書評;自我改善」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3月17日星期日

井井有條 源於事事思考———評《改變人生的1分鐘整理術》


我們身處物質豐盛、資訊氾濫的時代,擁有的越來越多,又不懂如何整理,結果弄得環境雜亂,不但影響心情,也拖累效率,更往往導致真正重要的物品或資訊遭淹沒。要是人生能有一個像瀏覽器的「重新整理」鍵,讓一切變得井然有序,清減煩惱,那該多好?

書目:改變人生的1分鐘整理術

小松易就是專門為客戶整理資訊和物品的專業整理師。透過這本小書,他以簡明的文字,分享自己一套通過無數實踐而得來的整理哲學。從玄關開始,他一步步帶領讀者撿視家居每個角落,以至工作場所的個人空間,提供如何整理已有物品和新增物品的法則。

他相信,場所的整潔度是生活質素的一面鏡子。環境良好,反映好的生活狀態,一如血氣暢通的身體,處處為我們帶來助益,反之亦然。因此,我們整理空間的同時,也是為我們的生活,以至人生做整理

作者提出的建議都直接可用,例如衣櫃鞋櫃保持八成滿最佳;信箱郵件必須即時整理;還原家具的原本用途,如桌子和地下不放雜物;電腦桌面的圖示不過三行為佳,所有文件最多點擊三下就能存取。

物品也好,資訊也好,都是加易減難。難的,在於我們能否在接觸物品的當時,即時思考物品是否必須,如是的話如何處置方便長期使用。因此,如果保持整理的心態,生活一事一物都需要思考。換句話說,想生活井然,有賴一顆敏捷清晰的頭腦

香港的樓價連年攀升,大部分人的居住面積都不大,要是雜物長期佔據生活空間,不但生活質素下降,實際成本也非常高。人生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物品,唯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需要,才能去蕪存菁

這本書沒有虛無的理論和花俏的技巧,卻是能刺激我們採取實際行動的好書。

2019年2月24日星期日

迎難而跑的人生哲學--評《只要我能跑,沒什麼不能解決的》

作者:松浦彌太郎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8/12/18

馬拉松風潮近年席捲全球,談跑步的書也越來越多。要數當中的人氣之作,村上春樹的《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肯定榜上有名,讀過的跑手不計其數。在兩岸三地人氣高企的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去年也寫了一本關於跑步的《只要我能跑,沒什麼不能解決的》。雖然沒有前者的細膩文筆、綿密的心理描寫和豐富的參賽經驗,但他從近十年的跑步歷程提煉出很多獨到的智慧和省思。他不但想鼓勵未開始跑的去跑,更想為很多已停下來的找到跑下去的理由。

近年書店的人生哲學或心靈勵志書架,總見到松浦的作品,不時更出現在當眼位置。不經不覺,他的中文翻譯作品已經超過二十本,產量確實可觀。他涉獵的題材甚廣,從思考方法到培養品味,以至如何使用金錢和選擇物品都甚有研究。他善於捕捉日常生活的細節加以玩味,展現充滿個人風格的生活巧思,再透過淡然而有力的文字娓娓道來,讓我們得以從不同方面認識這個很會生活、很會思考的人。

此書讓我們了解松浦更深層的一面。看似生活井井有條、創意滿溢的他之所以開始跑步,原因不是興趣,而是身體出了問題。擔任《生活手帖》總編輯帶來龐大的工作量,大腦長期高速運轉,使他的作息質素急劇惡化,精神體力一日不如一日,但工作需要使他不得不勉力支撐。結果,情況嚴重到出現帶狀皰疹,他終於知道不能如此下去。他向精神科醫生求診,猶豫是否按指示吃處方安眠藥之際,腦海突然閃出念頭:不如去跑個步放空頭腦吧?就是這個契機,促使他穿上跑鞋,展開一趟由外到內的自我探索之旅。

松浦在書中第一章就說,跑步「是一種身體訓練,但也是一種心靈課程,因為跑步非常需要坦率的心。」換言之,跑步是一場跟身心進行的對話,越是坦然,回饋就越多。從身體垮掉到恆常跑步,體力和健康雖漸漸改善,但他先後也遇過兩次打擊,也就是跑者最害怕也最常見的受傷問題。松浦以自己的方式隨便跑,跑姿和選鞋都不對,跑了一年就因為腳痛而不得不停下來。之後他又因為體幹強度不足,一直只用雙腿而沒用全身去跑而出現嚴重腰痛。不少跑者就是因為傷患而止步,但松浦卻在挫折時發揮他的學習和反省精神,找出錯誤原因,對症下藥,不但慢慢找到正確的跑步方式,更透過克服挑戰的過程磨練出更強大的心智,內外都一天比一天強。

他從跑步得到的,很大程度有賴他的堅持,因為他相信,短期能夠得到的東西一定很容易失去,「無論任何事只要沒撐過三年,就看不到成果」。我們或許會覺得他太過苛刻,畢竟很多人的動機和意志都不如他強。但對於值得培養的習慣,我們聽過或說過太多半途而廢的藉口,這種執著還是值得尊重。作為一位文化名人,他視成功人士為能夠自己決定要做的事並妥善規劃、長久持續的人,因為這類人再忙也會堅持運動,也越會因此而取得成功,形成良性循環。

有留意松浦的讀者都知道,他一直宣揚生活美學。因此,他學會跑步姿勢、改善身體問題後繼續自我挑戰,要求跑步要有美感。他認為,無論從事任何工作,終極追求就是美感,而跑步的美感就源於跑姿。為此,他努力鍛鍊腹肌和柔軟度,不斷觀察別人和調整自己。結果,他發現五分四十五秒跑一公里這不快也不太慢的節奏,既能保持速度,也能體現美感。松浦以這速度每次跑一小時,每周跑三次,相信即使是初學者,練習一段時間後也不難達到這個水平。

對年過五十的松浦來說,跑步就是自我挑戰、不斷超越的過程。或許有人懷疑,這個年紀才跑會不會太遲?他則斷言,無論是人生還是工作,都是年過五十才正式開始,因為五十歲前只能透過完成別人交付的工作來預備自己,過了五十歲才是真正發揮自己的時候。能夠抱持如此積極的態度,不斷學習和挑戰自己,持之以恆,力求做出美感,難怪松浦能夠在多個領域做出成績,活出人生趣味。

以坦率的心學習跑步,收穫的就是做人的學問。

2019年1月23日星期三

我們真的懂得閱讀嗎?--評《精準閱讀--幫助最多人通過國家考試的大律師,教你進入看得下書的狀態,同時精準抓重》


作者:伊藤真
譯者:林信帆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18/05/31


在求學生涯中,很多人因為種種理由,到畢業時已放棄閱讀,不再與書為伍,甚至忌而遠之。當中原因,可能是枯燥的課程使讀書毫無趣味,更大可能是填鴨為主、考試導向的教育模式,逼使他們把閱讀和考試掛鉤,考試成績欠佳就認為自己讀書不好,這令很多人此生與閱讀絕緣,令生命少了很多可能和機會。

本書作者伊藤真在日本開設補習社,專門幫助考生通過國內的法律考試,成果非常出眾,是有名的補習天皇。同時,他也以大律師的身份參與各類社會運動,積極發表意見。由此可見,他除了充分掌握考試導向的讀書技巧,對閱讀社會議題和國家局勢也很有一套。這本書就是他的閱讀態度和技巧的分享。

伊藤的閱讀都是以紙本書為基礎,他認為加深閱讀效果的最佳方法就是把書本弄髒:做記號、折頁、貼便條紙等。大家可能會回想起中學時期那些色彩繽紛的教科書痕跡,而有些很會劃書和做筆記的同學,成績往往較好。作者提醒我們,其實除了教科書,如果我們對所有值得讀的書都採取同樣認真的態度,那麼閱讀成效肯定更好。

因為課程教育,我們對閱讀有很多既定看法,令我們對閱讀產生很多無形的壓力。其中兩點很關鍵的是,一:要翻到尾看過所有內容才算讀完一本書;二:看書目的是找出作者的官方解讀。這兩點教科書式閱讀法令閱讀效率很低,因為我們覺得必須看完每本書,而看的時候可能也是被動閱讀。而且,尋找標準答案無法發揮我們的想像力,如耐性不足或太過困難,我們往往就會去找雞精或權威解讀代勞,思考能力完全沒有得到訓練。

要提高閱讀和思考能力,關鍵不在於是否從開始讀到尾,也不需要理會作者的看法,有目標地找出自己要解答的問題才最重要,如果跟作者唱反調就更獲益良多。伊藤鼓勵我們帶著問題閱讀,跟作者互動,不斷思考和印證書中觀點,發揮想像力設身處地思考,建立個人看法。如此,閱讀就是培養批判思維和獨立人格的良方。然而,要進入一門新的學問並不容易,因此伊藤建議我們可以先從該領域一本簡單易懂的書入手,完成後就要攻下一本一流的入門書,這是較易成功和具效率的閱讀門徑。同時,作者也建議我們找經典書重覆讀,這點跟《讀屏時代》作者的看法不謀而合。

從大學開始認真接觸閱讀以來很長時間,自己都在用低效率的方法閱讀,沒有重點、缺乏系統、疏於整理,而且偏重看易讀的書。近年因工作需要而增加閱讀實用的指導書,漸漸吸收了些閱讀方法,如區塊閱讀和整理筆記,感覺收效較好。閱讀是終身的自我投資,學好閱讀技巧實在百利而無一害。由於伊藤是律師,我期望這本書會分享如何有效地進行口頭表達,可惜本書沒有,後來知道他有一本專門談說話的書,名為《日本王牌律師的七門邏輯思考與說服傳達課》,讀後會再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