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讀深思由幾位熱愛閱讀的朋友組成,每年舉行幾次讀書會,分享和討論讀到的好書,天南地北,不亦樂乎。這個專頁在2018年底成立,目的是將讀書會伸延到網上世界,透過書評、書訊和書事等等,與各地書友分享閱讀的樂趣。
2021年7月11日星期日
白先勇-《孽子》
2021年6月15日星期二
幽默以外:讀《林語堂傳》
生平背景
林語堂一生多姿多彩,幽默一詞絕對不能涵蓋。他是福建漳州人,生於1895年,正值甲午戰爭,滿清慘敗。家境並不富裕。但由於父親是牧師,所以自小接受西式教育,並免費入讀教會興辦的上海聖約翰大學。這所大學在當時中國享負盛名。由於才華出衆,又説得一口流利英語,所以在學期間已經鋒芒畢露。
林語堂在1916年畢業,隨即往北京大學教授英語,這時他的興趣開始轉向國學。三年後他往哈佛大學攻讀碩士時,還是修讀英國文學,但其後到萊比錫大學讀博士時,研究中國語音學。1922年留學歸來後,他很快就闖出名堂。通常文人的入息微薄,但林語堂是例外,因爲他精通英文,加上文筆了得,所以他所寫的《開明英文讀本》,成爲暢銷英文教科書,洛陽紙貴,為他帶來豐厚收入,日後不用為口奔馳。
他一生的最大轉捩點,莫過於認識了賽珍珠(Pearl Buck)。她是美國傳教士的女兒,在中國長大,寫了《大地》等以中國農村為背景的小説,好評如潮,1938年更獲諾貝爾文學獎。賽珍珠很賞識林語堂。她的未婚夫華爾西(Richard J
Walsh)是出版商,看準當年美國的“中國熱”,力勸林語堂寫書介紹中國,《吾國與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由此誕生,這書1935年在美國出版,獲得廣泛好評。華爾西乘勝追擊,説服林語堂寫了《生活的藝術》(The Importance of Living),這書取得空前成就,首兩個星期賣了87469本,首5個星期銷量超過14萬本,榮登1938年美國非小説類暢銷書榜的第一名。
抗日戰爭爆發前,林語堂已移居美國,成爲中國的民間發言人,在《紐約時報》等刊物發表文章,力陳日軍暴行,爭取美國民意轉向中國,又創作史詩式抗戰小説《京華烟雲》和《風聲鶴唳》,用藝術方式為中國搖旗呐喊。本來他打算在美國短暫逗留,結果卻在歐美輾轉勾留了三十多年,晚年才定居台灣。由於女兒林太乙在香港擔任《讀者文擇》的編輯,他經常來港居住。1976年他在香港瑪麗醫院病逝,終年81歲,遺體安葬在台北陽明山故居。
《林語堂傳》
要進一步瞭解林語堂,可以讀他回憶平生的文章,但文章散佈各書,不便閲讀,至於他的《八十自述》只有短短百多頁,不能滿足讀者。林太乙的《林語堂傳》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但最終我選了錢鎖橋的《林語堂傳》,首先他是學者,在柏克萊讀比較文學博士時,研究的題目就是林語堂,所以處理史實比較嚴謹。不過更重要的是,他的視野宏觀,從這書的副題《中國文化重生之道》,可見他對林語堂在歷史上的定位,是在五四運動之後,既非盲目地守舊傳統國學,也非像胡適等激進地提出全盤西化,而是採取中庸之道,以現代西方的角度,為中國傳統文化尋找新出路。
這書500多頁,訊息含量豐富,這裏我只能略談幾個重點。首先,林語堂旅居海外時,絕大部分作品用英文書寫,直到晚年返回台灣定居,才重新用中文書寫。大概他太繁忙了,所以沒有過問誰任中文譯本的編輯。我中學時,中文科教科書選用他的《讀書的藝術》,依稀記得課本沒有提到這是從英文翻譯過來,還分析其中文修辭技巧。後來我看他的《生活的藝術》和《蘇東坡傳》,書内也沒有說明誰是譯者,這不但誤導了讀者,還對譯者不公平。
其次,我一直以爲林語堂只是幽默大師,生活悠哉游哉,有餘暇讀閑書、品茗、旅行,享受人生,這是因爲我只看了他的《生活的藝術》、《蘇東坡傳》和一些幽默小品。其實林語堂也有積極入世、貢獻社稷的一面。抗戰期間他冒死返回中國,經歷日軍的重慶大轟炸,其後發現他留在美國更能發揮救國的作用,於是回美國,用他的筆桿為中國作戰。中年後他致力中國文化建設,曾經投資巨額金錢研發中文打字機,以推動中國文化,可惜成本太大,造價高,操作複雜,未能量產和普及,結果他欠下巨債,幾乎破產。到了晚年,健康日差但仍然花了五年時間,奮力編撰《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
人縱使才高八斗,也要有合適的泥土才可以茁壯成長。1930年代的中國内憂外患、動蕩不安,他提出的生活品味,雖然獲得讚賞,但有閑錢有閑情的人畢竟少數。此外,左派文人猛攻林氏的小資情調,也逼使他陷入無休止的筆戰。反之,對於壓力大,無時無刻拉緊神經的美國都市人,林氏的一套頗能投其所好。例如他聲稱,美國的三大罪惡是效率、準時和成功欲望。不少讀者十分認同,認爲這位中國哲學家,帶來東方睿智,讓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取得平衡,重拾人生樂趣,其次,美國社會以中產階級主導,他們有經濟能力實踐林語堂提倡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他在美國走紅。
「林翁失馬」
據説林語堂兩次獲提名諾貝爾文學獎,雖然諾貝爾評審委員會沒有證實這些傳聞,而他最終也沒有獲獎。但縱觀他一生多姿多彩,臨終時還發光發熱,《紐約時報》在頭版報導他離世的消息。近年漳州市投資數以億元,興建林語堂文化博覽園,今天隨便逛書店,都可以見到他的作品在書架上,可見廣大讀者沒有忘記他,即使沒有獲獎,也絲毫沒有影響他在讀者心裡崇高地位。可見「林翁失馬」,仍造福無數讀者的心靈。
2021年5月23日星期日
《一生何求》
香港的廣東流行曲萌芽於70年代,於80及90年代開花結果。80年代的本地樂壇,無論歌手,作曲家或填詞人都是人材輩出。陳百強就是80年代那星光熠熠的螢幕上,其中一顆最光芒四射的明星。
出生於小康之家的陳百強於1979年推出首張個人專輯,憑專輯中《眼淚為你流》一曲在香港樂壇迅速竄紅。80年代的香港樂壇深受日本影響,很多歌都是改編自日本流行曲,但陳百強卻喜愛把中式小調注入廣東歌中,由他自己作曲的《眼淚為你流》、《偏偏喜歡你》更是這方面的代表作。[1]他不但有作曲的天分,更懂彈琴。青春電影《失業生》中有一幕,就是他在中環置地廣場自彈自唱《有了你》,餘音繞樑,至今仍令人陶醉。
陳百強才華橫溢,出道後星運非常順利。1983年,才25歲的陳百強便於剛落成的紅磡體育館舉行個人演唱會。1985年的演唱會上,陳百強一改一貫斯文作風,模仿美國歌手Prince的前衛造型演出,引來部分歌迷的嚴厲批評,他亦因而經歷過短暫低潮,但之後再戰江湖,仍深受樂迷愛載。這位被歌迷暱稱Danny仔的歌手,不但在香港走紅,人氣更傳至韓國及日本。1988年的漢城奧運邀請陳百強擔任開幕禮表演嘉賓。1989年,他憑著《偏偏喜歡你》贏得東京音樂節TBS大獎。
只活了35年的耀目明星
陳百強紅遍整個80年代,得到無數歌迷影迷的寵愛,白馬王子的形象更令千萬少女傾倒。若要選出80年代香港樂壇最炙手可熱的歌手,陳百強必穩坐一席。陳百強事業如日中天,但成功背後卻不時傳出多愁善感的他,情緒經常跌進低谷。陳家瑛於1986年後出任陳百強的經理人,她說,陳百強基本上不是一個開心的人。[2]在接受澳洲電視台的訪問時,陳百強更親口指出,在香港這個細少地方當藝人要承受失去私隱的壓力,並說當他逛尖沙嘴時會被途人指指點點。[3]
與他情同姊弟的陳家瑛指出,陳百強在80年代中期開始發覺自己的創作力大不如前,卻感受到來自四位新人(即後來的四大天王)的威脅,怕有一日自己的王者地位不保,不安情緒就更明顯。陳百強急流勇退,於1991年宣布會暫別樂壇,但等不到開告別演唱會,他於翌年5月便懷疑因飲酒加上服用過量藥物而昏迷入院。一代巨星在病床沉睡年半後,最終仍是回天乏術,於1993年的秋天離世。
一顆耀目明星,在塵世只短短活了35年。在他短暫的生命中,卻留下眾多膾炙一時的金曲。《眼淚為你流》、《幾分鐘的約會》、《喝采》、《漣漪》、《相思河畔》、《戀愛預告》、《等》、《有了你》、《念親恩》、《偏偏喜歡你》、《深愛著你》、《當我想起你》、《今宵多珍重》、《凝望》、《一生何求》等當年街知巷聞、家傳戶曉的名曲,今日仍舊不斷被翻唱。一代巨星舞台上的風采,在他逝去30年後仍被人緬懷。
在東南亞華埠大街小巷無人不識
在Danny的金曲裡,《一生何求》這首80年代末的經典特別令人感慨。1989年,無線電視選用多位當紅演員,傾力製作長篇劇集《義不容情》,一播出就成為城中話題,創下當年最高收視率的佳績,堪稱神劇。在馬來西亞取景的《義不容情》不但在香港,在東南亞華人社區同樣大獲好評,由陳百強演繹的劇集主題曲《一生何求》亦因此紅遍東南亞,在當地華埠的大街小巷無人不識。這曲囊括當年各大頒獎禮獎項,包括獲選「港台十大中文金曲」和「十大勁歌金曲」,把陳百強的演藝事業再次推向高峰。站在巔峰的他不會想到,他在世上的一齊榮華會於三年後與他的生命一起消失,歌中的兩句「沒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亦成為陳百強人生的最佳寫照。
《一生何求》由潘偉源填詞[4],歌詞追問人生所求,富有詩意。由常流露幾分憂鬱的陳百強唱出,令歌曲更有感染力。80年代的中文歌曲,仍未演變到通俗化的路線,遣詞用字大多優雅,當中不少更帶點古樸味道。事實上,有人認為香港文學創作在戰後可分兩大主流,一為武俠小說,其次為80年代前後的歌詞創作[5]。筆者不怕獻醜,大膽把《一生何求》翻譯成英語,練習英漢翻譯之餘,亦希望讓更多不諳中文的人感受到中文歌豐富的精神世界。
再聽已是曲中人
當年,筆者每日回家必追看《義不容情》,愛屋及烏,同樣喜歡上劇集主題曲《一生何求》。此歌旋律優美,歌詞帶領人追問一生的所求,人生的意義。筆者初聽此歌時仍然年少,對歌詞似懂非懂,其後每隔一段日子再聽,卻每每有更深體會。有些歌,像《一生何求》,百聽不厭,經久不衰,可以伴人一生,並且是當人愈老,就愈聽出共鳴,愈能回味個中神韻。直至有一天,當你聽歌時不自覺地哼起歌詞,想起順逆離合,成敗得失,心中泛起「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的感觸時,人生已經進入另一境界。
[1] 【陳百強60歲冥壽】改寫廣東歌創作元素 中西合璧成就個人風格
[2] 余燕儀,“陳百強60冥誕經理人陳家瑛採訪文字”。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8344227/
[3] Jeffrey James interviews Asian Superstar Danny Chan (198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ijEb2Ge6qI&t=233s
2021年5月16日星期日
讀張文光《旅行,不斷的相遇與追尋》
旅遊與歷史相遇
文光藉旅遊走進平行時空,重回歷史原點:今天的景物仍凝住了往昔歷史,既觸景,又傷歷史情。人文景點猶如一扇窗口,通往歷史的傷口,引發無盡政治、宗教、經濟和文化的歷史回憶和心靈追尋,帶著一份沉重的歷史感。
文光借旅遊說近代史,追思當中的人和事。他一語中的:「旅行更是孤獨思考的時光旅行,也是認真讀書的時光。」景物其次,尊重歷史和善良人民才最重要。旅行可以結合書旅和歷史反思。
文光筆訴每一景背後故事,更把故事與歷史的大圖畫連結起來。景物曾是歷史舞台, 激盪歷史人文思考。人豈能不被歷史洪流所影響?景色美麗,但背後歷史人和事,才教人唏噓感嘆,低迴不已:「讓記憶塗上了愛和思念。」是的,思的是當年歷史之情,念的是無數無辜的百姓。
胸懷世界惦人民
地球村一家,不分遠近你我,一景一物皆見證了歷史演進的軌跡和滄桑,一幕幕史實重現眼前:文光去仰光尋找昂山素姬,在柏林萬湖懷想二戰中被屠殺猶太人,身處柏林圍牆遺跡追思自由魂,在金邊隱約還聽到當年的炮火聲,南韓五月光州事件的那篇,時光倒流至1960年,走過泰國桂河橋、柬埔寨吳哥窟、日本的馬關。聽歷史長嘆低迴,觀朝代政權此起彼落,更替循環……。
文光在台灣綠島,還感受到當年的白色恐怖。在金門仍深深體會兩岸當年「光復大陸」和「解放台灣」的矛盾。載滿了鄉愁的澎湖灣,原來是古戰場。在台北火車站,文光勾起二二八事件之痛,多年後歷史重複,高雄的「叛逆」,演變成美麗島事件這歷史悲劇
。
宏觀國際視野外,文光沒有忽略微觀的家人情。倫敦公園許多長椅,刻上逝去親人的名字,情都刻在人心裡。因政治原因,父親離去多年後,才能回家鄉台山,追尋慈父當年足跡,父親的叮嚀和祝福再在耳邊響起,人生,人生,唯情而已。
心繫人家情寄國
文光心懷世界,情繫人物、不論對哪個國家、民族,都展現博愛精神。這書很張文光,流露凜然正氣、富濃濃人道主義,具厚厚人文精神。通過文光的筆觸,一一展現出景物、人物與歷史的立體維度。
你的旅路又可有啟發你的歷史心路追尋,走入歷史的追思尋索?我想這才是深度旅遊。
伸延閱讀
今年暑假,香港書展的約會
https://www.hkptu.org/ptunews/60036
香港書展2019:張文光《旅行,不斷的相遇與追尋》新書分享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7mAh0pkINM&ab_channel=%E9%A6%99%E6%B8%AF%E8%B2%BF%E7%99%BC%E5%B1%80
張文光:旅行,不斷的相遇與追尋
2021年1月31日星期日
第一才子話平生:讀錢鍾書傳
常言道: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壇上難有公認第一,武術界卻非要分出第一不可。話雖如此,假如要在二十世紀的中國選出第一才子,錢鍾書大概可以高票當選。
第一才子
我第一次讀錢鍾書,是中學時中國語文科的選文《讀《伊索寓言》》。 三十多年後,還記得當年的驚嘆,原來給孩子看的寓言故事可以如此讀法。如今人到中年,有了點閲歷,重看這篇文章時,更佩服他對人性的洞察。我算不上“錢迷”,但總想對這位高人的生平和學問,有多一點的認識,可惜他的學問博大精深,除了《寫在人生邊上》、《圍城》和《人、獸、鬼》比較容易看懂之外,大部分著作都是用文言文書寫,並旁徵博引英、法、德、拉丁文等歐洲諸國文字。沒有相當的文史訓練,簡直無從入門。
至於他的生平,我從個別的回憶文字得個片段式的印象,但至今還沒有看過一本完整的傳記,楊絳的《我們仨》也只是集中他的某些片段。所以那天在書店發現了湯晏的《被壓抑的天才:錢鍾書與現代中國》,便毫不猶豫地買了。
錢老生平
錢鍾書,江西無錫人,生於1910年。周嵗時“抓周”,抓到一本書,祖父和父親非常高興,所以按鍾字輩把他命名為鍾書。童年時,父親見他經常快言快語,所以給他的字為“默存”,出自《周易繫辭》的“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錢氏是無錫的望族,歷史追溯到五代十國。錢鍾書生於書香世家,父親錢基博研究傳統國學,有《中國現代文學史》傳世,其餘的家族成員中、學者、秀才也不少,錢基博與史學大師錢穆同輩,所以自小錢鍾書在耳濡目染下,加上其天資敏悟,20歲未到就在國學打下根基。有次錢穆寫了《國學概論》,請錢基博寫序言,錢基博叫錢鍾書代筆,那時錢鍾書不到20歲,但用文言文的序言,寫得頭頭是道,並對書中個別内容有所批評,錢穆未有察覺,還表示謝意。
錢鍾書在19歲考入清華大學,盛傳他數學得零分,按規定不能被取錄,但他的中英文成績非常優異,所以校長羅家倫破格取錄他,因此他入校時已經名滿全校,有清華才子之稱。
畢業後在上海光華大學擔任英文講師,1935年參加庚款公費留學的考試,以破紀錄的高分名列榜首,同年與新婚不久妻子楊絳負笈英國,入讀牛津大學,兩年後獲得B Litt學位,畢業論文探討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裏的中國。
其後往巴黎遊學一年,1938年回國,當時抗日戰爭已經開始,他途經香港,前往昆明的西南聯大任教,之後輾轉在湖南、上海等地任教。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的大部分文章是抗戰期間寫成的。抗戰勝利後翌年,《圍城》在《文藝復興》月刊連載,1947年出版。1958年出版《宋詩選注》,1960年代曾下放河南羅山的五七幹校。
改革開放之後,他曾出國訪問歐洲、美國和日本的學界,舌戰群儒,妙語如珠,震驚當時學界。有人説,中國有三寶:故宮、長城和錢鍾書,雖然有點誇張,但也反映外界對他評價之高。可惜他年事已高,所以1980年代初之後,就再沒有出訪外國。他1998年離世,享年88。
傳記精彩
以上是《被壓抑的天才》的大致内容,我認為這是一本精彩的傳記,所以我一拿起書,就幾乎不能停下,結果接近500頁的書,一個多星期就看完了。
首先是充滿趣味,本來學者文人的生活比較平淡,但作者卻把他的生平結合動蕩的時代,並添加不少軼事及相關背景,如此一代才子躍然紙上。特別是留歐期間的數年,真是才子佳人在洞天福地的神仙生活,實在叫人響往。至於抗戰期間四處走難的經歷,過程曲折,後來就化成《圍城》的部分情節。
其次,這書的考據非常嚴謹,全書共14章,每章的注釋至少數頁,有的多達超過10頁,反映湯晏的嚴格歷史學訓練。書中內容均有根有據。對比之下,坊間很多講述錢鍾書的著作只是以訛傳訛。最難得的是,作者認識錢鍾書本人,他們是在1979年錢鍾書在哥倫比亞大學訪問時認識的,其時湯晏還是年輕的研究生,之後他們成爲忘年之交,經常有書信往來,對於錢鍾書的生平,他掌握第一手資料,足以澄清不少傳聞。
在嚴謹考據,排列史實之餘,湯晏也對錢鍾書作出中肯評論,并非只有一面倒的歌功頌德。書名《被壓抑的天才》正表達他對錢鍾書一生評語:他的才華在亂世中未能發揮,非常可惜,特別是1950年代之後,他基本上放棄了文學創作,沒有寫出可以比美《圍城》的小説,而是閉門讀書,鑽研古代經典,用深奧的文言文,寫了卷帙浩繁的《管錐篇》,像清朝學者在文字獄的陰霾下,爲了避禍,而從事繁瑣的考據學。這雖讓他安然度過風暴,但卻是讀者之失。
一點管見
2020年12月7日星期一
詩意 畫情
留聲機
人生匆匆數十載,
有什麼建樹?
有什麼留芳?
就讓留聲機記下片言隻語,
幾度悲喜?
幾度嘆喟?
我的嘆喟未必是你的喜愛,
你的悲喜未必是我的珍藏。
但這留聲有過它的真實存在,
就如孤雁曾經劃過時空。
我不否認你,
你也不能否認我。
時間、生命、金錢
時間是唯一恆久的存在,
它比一切生命長久,
比一切金錢繁多。
只有傻子擁抱金錢,
只有癡人挽留生命。
時鐘壞了,時間仍然溜走。
在你追悔時間溜走的時候,
時間又溜走了一分鐘。
骷髏 殘花
他,璀璨過,
三十萬雄師
曾在他麾下
她,美麗過,
傾國傾城,
萬千寵愛,
如今化作白骨。
花開有時,
花謝有時,
霸業有時盡,
朱顏無永存。
2020年11月25日星期三
Songs that make me reflect on life
Many hours had he spent while a boy;And in childhood and manhood the clock seemed to knowAnd to share both his grief and his joy,For it struck 24 when he entered at the doorWith a blooming and beautiful bride;But it stopped short — never to go again —When the old man died.
拝啓 この手紙読んでいるあなたはどこで何をしているのだろう十五の僕には誰にも話せない悩みの種があるのです未来の自分に宛てて書く手紙ならきっと素直に打ち明けられるだろう今 負けそうで 泣きそうで 消えてしまいそうな僕は誰の言葉を信じ歩けばいいの?Dear, when you are reading this letter, where are you and what are you doing?I am a 15-year-old now and I have puzzles that I can't talk to anyoneBut if it’s a letter to my future selfI can speak frankly to herI'm about to lose, I'm about to cry,I'm about to disappearWhose words should I believe in when going forward?
拝啓 ありがとう十五のあなたに 伝えたい事があるのです自分とは何でどこへ向かうべきか問い続ければ見えてくる荒れた青春の海は厳しいけれど明日の岸辺へと 夢の舟よ進め今負けないで 泣かないで消えてしまいそうな時は自分の声を信じ歩けばいいのMy dear, thank you for your letterI have something to tell the 15-year-old you.Who am I, why and where to go?As long as you ask yourself these questions, you can find the answersAlthough youth is like a rough and stormy sea, let's take the ship of hope and head towards the shore of tomorrowDon't give up and don’t cry now.Whenever you feel you are going to disappear, just believe in your voice and move forward bravely
僕はyes と言わない絶対 沈黙しない最後の最後まで抵抗し続ける叫びを押し殺す (oh! oh! oh!)見えない壁ができてた (oh! oh!)….君はyes と言うのかプライドさえも捨てるか反論することに何を怯えるんだ?大きなその力で (oh! oh! oh!)ねじ伏せられた怒りよ (oh! oh!)見て見ぬ振りしなきゃ仲間外れか真実の声も届くって信じていたよOh! oh! 僕は嫌だI won't say yesNever be silentWill continue to resist until the very endThe cry that is suppressed in my heart (oh! Oh! Oh!)Has built an invisible wall (oh! Oh!)….Will you say yesEven abandon your prideWhat are you scared of refuting?That great power (oh! Oh! Oh!)Suppressed and made people angry (oh! Oh!)Will I be isolated if I don’t pretend not seeing it,I believed that the true voice would reach outOh! oh! I hate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