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1日星期五

璀璨如黑夜星光-短篇小說之王芥川龍之介

世上有一類人才華洋溢,像荷蘭的梵高、俄國的普希金、英國的拜倫、民國時代的蕭紅,雖只活了短短數十年,卻如劃破黑夜長空的慧星,光輝無比,日本的芥川龍之介就是其中之一。

芥川龍之介原名新原龍之介,1892年生於東京,生父名為新原敏三。因為於辰年辰月辰日辰時出生,按日本曆法,辰即龍,所以改名龍之介。又因芥川出生時,父母剛好在大厄之年,加上生母在他出生後不久就發瘋,無力照顧,只好交由母親的娘家芥川家照顧。芥川10歲時母親去世,兩年後,舅父芥川道明正式收養他為養子,改名為芥川龍之介。
  
由於養父愛好文藝,芥川在他薰陶下,自幼開始接觸日本及中國古典文學。1916年,芥川仍在東京帝國大學讀書時,在《新思潮》第4次復刊時發表《鼻子》,即受到夏目漱石的賞識,更得到他親自寫信稱讚,稱只要再寫數十篇像《鼻子》這樣出色的小說,定會成為無與倫比的作家。芥川半年後發表《芋粥》,再次嬴得夏目好評,稱讚他「技巧前後相連貫,非常傑出。」接連兩篇小說受當時日本首屈一指的作家讚賞,年僅23歲、才華非凡的芥川便已立足日本文壇,奠定個人地位。

芋粥

《芋粥》的主角是一位樣貌普通,個子短小,又生有一個酒糟鼻的五品武士,五品亦成為他在小說中的名字。《鼻子》中的主角是一位鼻子長得又大又醜的僧人,不斷被人譏笑。《芋粥》的五品同樣受盡欺凌,連孩子也謾罵他。但天生怯懦的五品,無論別人如何欺侮他都不會反抗,對不公義默不作聲,不會流露丁點不滿,最多只會撫摸自己稀疏的鬍鬚。

如此不堪的人生,唯一能令五品感到快樂的事,就是吃到芋粥。但他這樣的下等武士,一年只能吃到一次芋粥這樣美味的食物,並且只能從別人吃剩的殘菜中找來吃。家世顯赫的武士藤原利仁無意中得知五品喜歡吃芋粥,五品的心願就是能飽吃一頓芋粥,利仁於是邀五品去飽嚐芋粥。五品赴約,跟著利仁和他的隨從到利仁遠離京都,位於越前敦賀的府宅。到達敦賀,當知道明早將舉行一場盛大的芋粥宴,夢想快要實現時,五品卻突然感到很空虛。當大量芋粥擺放面前時,五品食慾盡失,勉強吃了數口便吃不下。他開始懷念那個堅守著想要飽吃芋粥慾望的自己。

只想不枉做人的杜子春

芥川幾篇家傳戶曉的名著,像《羅生門》、《竹林中》及《地獄變》都取材自日本經典。芥川等出生在明治末年的日本文人,除日本古藉外,同樣熟讀中國古文,《杜子春》就取材自唐朝小說《杜子春傳》。主人公杜子春原是一位有錢公子,家財散盡後淪落京城街頭,餐風露宿。他在徬徨之際碰到一位神秘的單眼老人,老人指點他挖出滿車黃金,令他一夜致富。可惜,杜再次窮奢極侈,不到一兩年就用耗盡所得。如是者,他兩度成為巨富,兩度打回原型。腰纏萬貫時前來攀附的親友,在他落魄時都對他不屑一顧。杜在窮極潦倒時又遇見單眼仙人,今次他看破世情,再不想成為有錢人了。

杜子春看破世間虛情假意,決定求老人教他成仙之術。老人亦把杜子春帶到他修道的峨嵋山。老人對杜子春說他要離開一會,而無論杜子春遇上甚麼都不能發出聲音,否則就不能成仙。杜子春在峨嵋山怪石密林中先後遇上老虎和大蛇的襲擊,他不敢作聲,後來發現蛇虎都是妖精所變。杜子春後來遇到威武神將,他因不作聲而被神將奪去性命,靈魂去到見地獄閻王,閻王問他是何方神聖,為何會獨自坐在峨嵋山上。但無論被閻王怎樣問,杜子春都默不作聲。後來,閻王把兩隻瘦馬帶出來見杜子春,原來是他父母親死後的化身,閻王又命地府小鬼在杜子春面前虐待他父母。見到父母受鞭打,杜子春在十殿閻羅前終於忍不住,大叫了一聲娘。

杜子春回到人間,再次見到單眼老人,並把他在地府的經歷告訴了老人,心想自己不能成仙了。但老人卻說,若杜子春看到母親受苦仍一言不語,他會把他立即殺掉。經歷過這些後,杜子春恍然大悟,再不想成富翁,又不想成仙,卻說只想不枉做人,正直過活。

《南京的基督》

1950年,黑澤明融合《竹林中》的故事和《羅生門》的背景,拍成經典電影《羅生門》,在國際間大獲好評,兩篇作品成為所有研究日本文學的人不得不讀之作。芥川另一篇小說《南京的基督》亦曾搬上銀幕,最先於1984由台灣電影公司拍成電影。1995年,香港導演區丁平又把這小說再拍成電影。


《南京的基督》講述一位名為宋金花的虔誠天主徒,為了供養父親而在南京城當妓女。雖淪落風塵,但愛天主的金花,在與客人交易的房中,仍掛上有基督像的十字架。有客人問她,當這種工作,怕不怕上不到天堂。金花回答,相信天國的基督一定能了解她的心情。有次,花容月貌的金花不幸染上梅毒,她知道要痊癒就要把梅毒傳給他人。但金花心地善良,寧願不做交易,也不要把病毒傳給人。金花無計可施,只好日夜對著基督像,求天主救她。一夜,妓院來了一位外貌甚似基督的美日混血兒。金花不想把梅毒傳染給他,不願做他的生意,他卻利用自己貌似基督的條件,施詭計欺騙金花與他歡好。這美日混血兒完事後卻不付錢溜走了,滿以為自己佔了便宜,卻因染病而發狂。金花完事後,梅毒不治而癒,深信是基督聽到她禱告。

純文學指標「芥川賞」

芥川的短篇小說都像《杜子春》及《南京的基督》等充滿誨人的味道,令人覺得芥川是一位很有智慧的文人。但現實的芥川,因為母親患精神病,一生都害怕自己步母親後塵會精神失常,晚年的芥川更經常出現幻覺,於1927年抵受不住精神上的困擾,服用過量藥物而終結短短35年的人生。他的高中同學及終生好友菊池寛,於1935年為紀念芥川龍之介及另一名好友直木三十五,分別成立「芥川賞」和「直木賞」,成為當地最重要的兩個獎項,分別頒發給在純文學及大眾文學的中成就突出的作家。而芥川賞的勝出作品更會刊登在由菊池寛於19231月創辦的《文藝春秋》月刊上。

村上春樹對芥川的評價


芥川一生寫下超過150篇作品,在日本有短篇小說之王的美譽,歷久不衰,在國際學術界很受重視。事實上,芥川早已衝出日本,成為海峽兩岸以至歐美的顯學,在多地都有大量書迷。讀者若有興趣,首推由山東文藝出版社於2005年出版,一套五卷的《芥川龍之介全集》。台灣方面,由木馬文化於2016年出版,林水福領導編譯的《芥川龍之介短篇選粹》亦屬上佳選擇。若想看英文翻譯,則必選由企鵝出版社出版,由美國著名日本研究專家Jay Rubin操刀翻譯的版本,除了因為譯筆流暢,村上春樹撰寫的導讀亦是一大看點。

村上春樹直言,芥川是當之無愧的國民作家,甚至是明治以來最重要的5位作家之一。被視為當今日本國民作家的他,對芥川的鍾愛僅次於夏目漱石和谷崎潤一郎。他認為,國民作家要符合以下條件:作品達一流水平,真切反映同代人的內心世界;性格和生平受廣泛尊敬或引起共鳴;不單留下了文學經典,亦有廣受大眾歡迎的作品,滋養民眾心靈,成為民族基因一部分。

為此,作家必須掌握時代焦點,負起應有之責,走在時代前方,回應群眾呼喚,忠誠地過活。作為大正年間的文壇巨人,芥川博古通今,確是那個浪漫年代的代表人物。

2020年1月19日星期日

重讀《北京法源寺》

李敖先生已經過世,我在他死後重閱此書,只感到人生匆匆。可幸他留下此著作,總算雪泥鴻爪,留下片言。

《北京法源寺》是歷史小說,因此李敖說明有創作成分,但人物、地名、制度、事件等,他都盡力考究。此書故事始於清末時康有為訪法源寺,與一位和尚佘大師相遇,討論佛法而起,繼以民國初立,康有為人生快要結束時完結,當中談及譚嗣同、梁啟超、康有為和其他六君子的成員,以及大刀王五等人的思想感情。

李敖透過很多先賢的口,討論了很多中國知識份子的所思所痛。這些話題包括:

1. 何謂善
李敖認為善而不做出來,未為善。因此只做燒香拜佛而不伸手助人,不是佛陀的精神。

2. 回向的精神
修佛的人不得不返回塵俗,回報社會。

3. 死君與死事
英雄是一些肯輕生為人的人,有死君與死事兩種。死君的人是為了一家一姓的王族而死,較為狹窄,死事的人是為了廣大的民族和文化而死,較為廣闊。

4. 華夷之辨
什麽是中國人?如何界定中國人?事實上中國歷盡三千多年的歲月,漢人、中國人的意義已經模糊不清。中國的知識份子要救國,救不救滿清人?一定要推翻滿清,還是和它合作去改良?

5. 時代的早與遲
李敖深深嘆息康有為的為時過早,一切力量都把他拖後,以致不能有所作為。相反他很欣賞梁啟超的與時並進。他對譚嗣同的犧牲大著筆力,寫他的犧牲是為後來者鋪路,死得適時適所。

李敖先生的佛學底子極深,他選擇的法源寺是個清凈的佛教之地,他筆下的知識份子都有深厚的佛學修為。佛教的自我犧牲精神,加上儒家的人文傳統,以及中國當時的生死存亡,構成了小說人物犧牲的宏大背景,實在動人。

綜觀《北京法源寺》是有關清末知識份子的擔憂和思想,但其實用於今世也有警世作用。這些描述使我想到,儒家是否足夠使人輕生赴義?還是要以佛家思想填補?這本書也是關於中國極少數頂尖知識份子的思想行為,是很多人的思辯良伴。

2019年12月28日星期六

以死亡成全美學-讀《美與暴烈:三島由紀夫的生和死》


三島由紀夫(19251970)是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作家之一,小說作品獲廣泛翻譯成多國語言,曾三度獲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假面的告白》和《金閣寺》等已成為日本近代文學經典。同時,他也因為其政治取態而極富爭議:197012月,他和4位組織成員突襲日本自衛隊總部,要求自衛隊發動政變但不果,他在總部陽台發表演說後,就以傳統武士的方式切腹自盡,以燦爛而悲壯的方式結束僅45年的人生。三島一直追求透過美震驚世人,他的死和生,的確給世人帶來多個感嘆號,但也留下了無數問號。

1966418日晚上,時任倫敦《泰晤士報》駐日本記者的亨利史考特斯托克(Henry Scott-Stokes),在東京的外國記者協會首次遇上獲邀演講的三島。當時41歲的三島已是日本超級名人,奪得諾貝爾文學獎看似只是時間問題。跟很多作家不同的是,除了著作等身,三島也參與很多其他活動,例如創作能劇、積極健身,甚至參演電影,生活多姿多彩。當晚,三島以流暢的英語憶述戰時的經歷,好些畫面如在工廠工作時看電影的銀座繁華映像,仍歷歷在目,如幻像般一直伴隨他,甚至令他分不清眼前的銀座是否真實。




到了答問環節,有記者提及切腹這種自盡方式,想知道其由來,他就這樣回答:「眾所周知,切腹自殺是最為痛苦的死法,他們願以如此悲壯殘忍的方式赴死,正是武士勇氣之最好證明。這種自殺方式是日本獨創的,任何外國人都無法模仿炮製!」直到三島自殺為止的幾年,亨利成為他的知交,親身見證三島由巔峰到殞落的過程,更是唯一列席喪禮的外國記者。《美與暴烈:三島由紀夫的生和死》就是他嘗試理解三島為何走向自我毀滅的一次努力。

三島一生充滿戲劇性,殘酷劇場式的自我了結更是令世人咋舌。作為事發後首先到場的唯一外國記者,亨利於本書首章就如電影鏡頭般,將讀者帶回三島自殺當日的現場:由他梳洗和預備行裝、和同伴會合、攻進總部,以至辦公室內的打鬥、陽台演說和切腹斬頭的過程,都一一細緻描述。其後三個章節,亨利就以三個階段順序梳理他的一生:年少時期19251939創作生涯(19401949)和豐饒之海(19501970)。大量的第一手資料,讓本書讀來有小說般的質感。

三島本名為平岡公威,生於東京一個富裕的中產家庭,是家中長子。他天資過人,自少成績已經名列前茅,19歲時曾接受天皇頒授獎章,二戰時因體弱原因從未正式參軍。戰後,他先從精英雲集的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再以優異成績通過難度最高的入職考試,進入大藏省(日本財政機關)任職。以他的能力,在政府平步青雲本應毫無懸念,但三島選擇從事寫作,辭職加入文壇,終於成為後來的全才作家。

日本人的性格充滿種種矛盾,看似水火不容但卻可以和諧共存,三島是這種雙重性的完美體現:自少受祖母嚴格管教下養成柔弱敏感的個性,長大後則熱切追求肉體極致的陽剛美;年少就出現同性戀傾向,卻依然娶妻育兒成為模範丈夫;大半生對政治冷感的他,卻自行成立了小型武裝組織「盾會」,常被標籤成極端右翼分子。在亨利眼中,三島承繼了日本人既溫柔又暴烈的雙重傳統,認為他既是作家,也是武士」,一生都在透過不同方式追求美,因此要了解三島,就必須了解他的美學

事實上,三島的美學在青年時已經建立,成名作《假面的告白》就是他的真實告白。三島認為,只要年輕,暴烈死亡就是終極的美,這個美學概念在小說中萌芽,最終直接影響他決定在肉體到達顛峰狀態,完成長篇鉅作《豐饒之海》後立刻自盡。一切美都是短暫的,這個思想貫穿日本的傳統文學,從八世紀的《日本書紀》和《古事記》,以至十一世紀的《源氏物語》都觸及這個主題。三島的特別之處在於,他一面從傳統文化吸取養分,同時又全力擁抱西方文化,兩者在他身上產生激烈碰撞,成就這位獨當一面的鬼才作家,但也埋下了他自我毀滅的種子。



三島同樣厭惡戰後信奉物質主義的日本社會,覺得國家如同被詛咒,人人都只會向錢看,美好的精神傳統已經死亡。因此,他寧願成為悲劇英雄,也不願在一個他眼中墮落的社會沉淪。197011月,就在三島計劃自殺前不久,他在東京池袋的東武百貨公司舉辦了回顧展。會場以黑色的帷幔襯托一張張照片。三島以這些照片組成了四條「河流」:寫作之河、舞台之河、肉身之河和行動之河,總結45年充滿矛盾的人生。行動之河的盡頭放著他珍藏的日本刀「關孫六」,也就是後來用來砍下他頭顱的名刀。這場展覽就是他精心安排的死亡預告,他的公眾告別式。

一旦化成行動,三島偏執的美學是毀滅性的,但當用於文學創作,產生的美卻是無與倫比。與三島亦師亦友的川端康成,對他的才華最為推崇,也是三島晉身文壇的一大助力。196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他,在三島死後曾對《紐約時報》記者說:像三島這樣的天才,恐怕三百年都難遇一個,《豐饒之海》就是他的傑作。曾翻譯川端康成多部作品和三島由紀夫絕筆的譯者愛德華賽登斯提克(Edward Seidensticker)形容,三島的文風華麗,即使有時顯得賣弄,但卻體現日本失落了的文辭之美。他對古典文學語言的掌握在同代作家中無出其右,如同日本的喬伊斯(James Joyce)。

本書於1974年出版,作者在1999年再版時的後記坦言,經過25年,三島的死仍令他難以忘懷。作為記者,更是作為朋友,亨利試圖向讀者呈現一個血肉分明的三島由紀夫。客觀的筆觸下流露的感觸之情,更是令本書格外動人。



2019年12月14日星期六

看海的日子  越洋的希望

 《看海的日子》是台灣鄉土文學大師黃春明的中篇小說,主角白梅因生家貧窮,8歲時被養父母接走,14歲時被養家賣到窯子做娼。在風塵中歷盡欺侮、歧視、冷眼及不公平,過著與世絕緣的生活。《看海的日子》就是有關白梅如何不屈於多舛的命途,藉著與一位互有好感的客人歡好成孕,最後懷著小生命離開歡場回到老家,在生母的照顧下安胎,最終誕下孩子的故事。
 
小說在蘇澳的漁港開始,梅過著迎送生涯的妓院就在漁港旁。每當有漁穫的日子,漁港擠滿一批又一批在海裡討生活的漁民。這些討海人,為了捕魚在海上與巨浪搏鬥,日子枯燥辛苦,回到漁港就想找女孩補償。他們一身腥臭、不解溫柔,且力如蠻牛。對這群粗魯的討海人來說,娼妓的身體就是用來發洩性慾的。
 
有一次,梅遇到剛跌入窯子的鶯鶯,被一名喝醉了的兔唇客纏著。為了這小妹妹不一入行就被爛客人蹧蹋,梅自動獻身給這醜男,受盡他的蹂躪和侮辱。這粗野的客人不但弄髒弄亂她剛燙好的頭髪,更令梅嘔心的是被他強吻。完事後,梅把牙刷了又刷,像是要把牙齒刷掉才罷休。黃春明對客人如何羞辱梅有細緻的描寫,讓讀者看到當妓女的悲哀和無奈。
 
被客人視為洩慾工具,倒是預料中事,令梅更感悲慘的是連親人也看不起她。養母經常為梅作媒,但介紹的都是些牽牛補鍋,又上了年紀的老頭。梅覺得不合心意,向養母表示不快,卻換來養母的嘲諷,說她這爛貨不識抬舉。養家雖把她賣去窯子,梅仍視她們為親人,出賣身體換到的錢就是寄回養家,令家中上下過上好生活,養父過身梅也回家奔喪。梅為養家付出這麼多,換來的卻是養母這番傷透她心的說話。
 
看海時生起的盼望
 

黃春明筆下的梅雖然遭家人出賣,受客人玩弄,被養家看不起,自尊心受盡踐踏,卻對人仍存一點善意,對生活仍抱一絲希望。鶯鶯在桃園的娼館認識梅時,與當年被養父母賣至妓館的梅一樣,只有14歲。梅與這小妹妹很投契,因感到同命相憐而。這對風塵姊妹更試過被兩位客人同時看中,隔著薄壁一路與客人幹活,一路閒話家常。梅因此被客人怪責不夠專心而被掌摑,但想到淪落風塵,仍能與妹妹苦中作樂,她亦懶理被罵受打,繼續與鶯鶯攀談。
 
因風塵生活漂泊不定,梅不久亦與鶯鶯失去聯絡,卻在乘火車回養父母家奔喪時再次遇上這結拜妹妹,並看到那位對她百般溫柔的丈夫和懷中小孩。望著鶯鶯的孩子,看到乘客對手抱小孩的鶯鶯非常友善,梅感受到妹妹臉上流露的幸福。火車剛經過宜蘭,梅看著大海,突然找到人生的盼望,決定無論有多困難,也要像鶯鶯般生個孩子。
 
生孩子的希望令梅的迎送生涯不再是一味受苦,她等待一位好客人的出現,上天亦讓她遇上榕。黃春明塑造的榕,是一位笨拙害羞,歡好時會關心梅感受的男人。梅生活的社會不容妓女有希望,梅也曾勸告鶯鶯不要跟客人動情,但這次,連梅也控制不了自己,她喜歡榕的體貼,投入地與榕幹了一趟。完事的一刻,她生出一個希望,一個令她繼續活下去的理由。
 
回到老家產子
 
與榕完事後,梅便離開漁港回到桃園坑底的生父母家。老村民對梅的親切態度,童年的回憶,與母親哥哥的重聚都令梅心靈得到洗滌。梅回到老家後,好事更是接二連三地發生。先是政府改變原先的計劃,不收回村民用來種蕃薯的地,使得梅一家有了自己的土地,不愁生活。聰明的梅更提議村民將坑底種出的蕃薯分批運到市集,令蕃薯賣價上升,坑底人收入亦因而增加。最令她最雀躍的是,她確定自己有了身孕。
 

懷孕雖令梅對前路充滿憧憬,黃春明卻有意安排她經歷多次險阻才能誕下腹中小孩。當梅在老家安胎,肚大便便時,坑底卻遇上一場風暴,她家的一道牆也抵受不住而塌下,幸好他們躱在枱下才保住骨肉。梅的生產過程亦如她人生般痛苦,在羊水差不多流光時仍看不見嬰兒露出頭來,醫生也為她著急,勸她要在母子間作出抉擇。痛得死去活來時,梅用盡最後的一把勁把兒子產下。
 
在小說結筆時,黃春明寫梅抱著她的孩子,為了讓孩子見到父親一面而坐上駛向漁港的火車。梅上次坐火車回養家時遇到一位有意刁難、奚落她的客人,使她從骨子裡生出一種寒冷、孤獨的感覺。這一次,火車上的乘客主動讓位給抱著小孩的梅,友善的目光拿去了那道把她與世界隔絕的牆,讓她終於感到自己是世界的一份子。
 
黃春明於1935年出生於宜蘭羅東鎮,是台灣60、70年代鄉土文學的靈魂人物,長大後到城市工作,但對鄉土卻保留濃厚感情,作品充滿對漁港、漁民、大海、農村、小鎮、田野等的回憶。他愛寫基層小人物如何在困難生活中奮鬥,洋溢著人與人之間,人與土地之間濃濃的感情。其中,《青番公的故事》、《孩子的大玩偶》、《看海的日子》就是黃春明鄉土小說的代表作。《孩子的大玩偶》和《看海的日子》更被改編成電影。
 

30年前,台灣文藝風在香港校園盛吹,我亦慕名看了電影版的《看海的日子》,依稀記得是一個關於妓女的故事,由陸小芬扮演白梅,其他便沒有甚麼深刻感受。30年後再看原著小說,卻像開竅般看到希望對人的重要。
 
《雨夜花》
  
當年鶯鶯曾愛上了一位客人,梅教訓她歡場沒真愛。為悲苦的命途感慨時,她們一起唱《雨夜花》。梅說,她們就像歌詞中的雨夜花,是風雨中一朶脆弱的花,風吹雨打,花謝落土,不會有歸宿。後來,她與榕歡好後決定告別風塵回到老家安胎。在回家的火車上,梅聽到的再不是雨打花聲,而是澎湃的海浪聲,並感到海浪一點點地清洗她的心靈。到她手抱兒子乘火車回漁港找榕去,在火車上再次看到大海時,她對兒子說,長大後不要像他爸爸討海幹活,要坐船越過大海讀書去,做個了不起的人。這刻的梅已尋回做人的自尊,對前景有著無限的盼望。
 
梅天生美麗、聰明,但命運對她非常殘忍:被生家離棄,遭客人凌辱,受社會白眼。這樣的生活景況非常黑暗,但為了誕下嬰孩,梅學懂好好活下去,這目標亦改寫她一生。之前我不明白這道理,因為我仍未經歷人生的真正困難。今日,我所以能夠明白,不但因為我學懂對前景要常存一點盼望,更因為我看到今時今日的香港,正經歷一場翻天覆地的運動,很多人正為改寫社會的命運不惜付出一切,為孕育他們的嬰孩而看著遠方的大海。
 
 
後話:周添旺作詞、鄧雨賢作曲的《雨夜花》旋律動聽,是台灣日治時期台語流行歌曲,《雨夜花》唱片於1934年推出。鄧麗君亦唱過此歌,並能唱出固中哀傷林夕按原曲填上廣東話歌詞的《四季歌》,由香港歌手黃耀明主唱。
 
《雨夜花》歌詞
 
雨夜花 雨夜花 
受風雨吹落地 
無人看見每日怨嗟 
花謝落土不再回 
雨無情 雨無情 
無想阮的前程 
並無看顧軟弱心性 
誤阮前途失光明
雨水滴 雨水滴 
引阮入受難池 
怎樣乎阮離葉離枝 
永遠無人通看見 
花落土 花落土 
有誰人通看顧 
無情風雨誤阮前途 
花蕊若落要如何 
雨夜花…

2019年12月1日星期日

讀《讀屏時代:數字世界裡我們閱讀的意義》

身為電腦陪伴成長、習慣屏幕閱讀的一代,當我在書店見到有興趣的書本時,除了看看圖書館有沒有館藏,下一個動作往往是查查該書是否已有電子版本。對我而言,電子書方便在不同地方隨時用手機閱讀,包括上班時人多擠逼的車廂,不知不覺增加了不少零碎的閱讀時間。不過,雖然效率提升和方便攜帶,但因為是數碼資料,不少人認為電子書只是像看網頁一般的瀏覽,不算是真正的閱讀。《讀屏時代》這本書嘗試從多方面比對紙本書和電子書的分別,從而解答這個問題:當內容的載體改變,閱讀的本質是否也隨之而變化?這種改變對我們而言是好是壞呢?

作者是美國華盛頓大學的語言學教授,曾經出版多本語言類作品,近年一直研究電子媒體的語言問題。在本書,她的研究目光放得更闊,透過分析兩種閱讀媒介的特點,整理閱讀這人類由來已久的認知行為到底是如何步步演化,走到今天電子閱讀抬頭的局面。除了紙本書較舒適和電子書較疲累等經常談及的論點,她進一步將討論伸延到一般讀者較少留意的範疇,例如在「閱讀的社交性」一章,便有研究資料顯示部分讀者選擇電子書是因為方便把自己的標記和筆記與他人分享,Goodreads等閱讀型社交網站正切合了希望向別人展示讀了甚麼書的讀者的需要。談及電子書的優點,不少人都會想到環保因素,因為可以減少印刷和紙張消耗,但是作者提醒我們也要電子閱讀催生我們對電子閱讀設備的要求,例如平板電腦和電子閱讀器,因此對環境的影響並非我們所想像的那麼簡單。

作者要探討的核心問題,是閱讀的本質會否受電子媒介的衝擊而改變。很多研究已再三證明,無止境的資訊供應和無間斷的網絡連接,已經導致我們的專注力大大下降,時時分心,全神貫注地閱讀對很多人而言已不再是易事,因此很多人使用電子設備也只是用來瀏覽文件,或是閱讀輕鬆的小說。因此,作者認為此趨勢會令寫作也變得片段化,以迎合讀者在短時間內看完,而且不用特別思考的需要。現在追求情節高潮迭起的網絡文學正是順應要求,網絡小說在中國大陸更是大行其道,成功走入主流群體。而電子閱讀另一個更深遠的影響是,作者認為閱讀的核心關鍵就是深度閱讀,我們透過反覆同一文本來吸收書本內容,使其變成自己的一部分,紙本書正是最適合重讀的媒介。以下是作者認為真正意義的閱讀:

「重讀使我們鮮明地感受到了我們──像我們重新讀的這本書一樣──哪裡變了,哪裡沒變。書籍有助於塑造自我。」

相信很多讀者都會認同,一本有份量、有質感的實體書,上面寫了每次閱讀時的筆記,還有不斷翻閱造成的痕跡,隨著歲月像紅酒一樣變成陳年佳釀,這是電子書永遠都不可能取代的。但我個人覺得,電子設備和互聯網的普及,尤其是通訊軟件的流行,確實佔據了我們很多時間,因此如要增加閱讀時間,儘管體驗較為遜色,電子書確是一個折衷辦法。同時我們也值得去問,電子書是否就無法進行深度閱讀呢?書中引述了一個慢讀電子書的建議:

• 並非比紙質書篇幅短、閱讀速度快或者容易閱讀
• 並非改良版的電子書(也就是說裡面是文字而不是聲音或圖像)
• 讀的時候要「一個人,暫時與外界隔絕,在那一刻沉浸在書創造的世界中」

這差不多就是我目前使用Google Play Books閱讀電子書的方法。能夠自我設限,透過專注和紀律去閱讀電子書,發揮其便利和即時的優勢,同時也繼續欣賞紙本書的優點,如果內容吸引,即使閱讀了電子書仍然會買紙本書重複閱讀,建立個人的圖書館時時翻閱,相信這方法是兼顧兩種閱讀方式的一個途徑。

2019年11月24日星期日

讀書與旅行:英國篇


以往去旅行前,我總會看大堆旅遊指南。這些天書無疑提供很多實用資訊,即使上網很方便,但總不及一書在手。然而,天書看得多了,就發現内容千篇一律,讓人懷疑是互相抄襲的。此外,指南聚焦必到的景點、美食和物品,彷彿旅行就是這些指定動作。其實旅行的意義在於發揮個性,在日常之外尋找自主空間。


懷着以上想法,我最近的英國之旅,就嘗試改變習慣,從文學找靈感,並有幸遇到韓良露和李有成。先說韓良露,她是台灣作家,書寫題材以美食、旅行、生活享受爲主。由她介紹英國可謂非常合適,因爲她曾在倫敦旅居五年,陪伴修讀博士的丈夫朱全斌。所以她一方面保留外來人的視角,但另一方面又很地道。

韓良露的書我看了《狗日子,貓時間:韓良露倫敦旅札》和《大不列顛小旅行》,前者憶述她旅居倫敦,後者講述英國各地見聞。對於大英博物館、西敏寺之類的主流景點,她完全不提。但對於有趣味但鮮為人知的事物,她有不落俗套的描述,例如她當年居住的貝斯華特(Baywater),充滿多元文化,這次我也專程前往,看見街上滿布各國餐廳,包括香港少見的中東菜和南美菜。我也因這書而得知倫敦北郊的St Albans,這是遊客不會去的小鎮,但周末的菜市場卻叫我流連忘返,小販提高嗓子叫賣,喚起我的童年回憶,不知為何,今天香港的小販變得太文靜了。

除了提供旅遊的靈感外,韓良露的文筆也是我欣賞的,雖然她是比較通俗的作家,但我認為她是雅俗共享的,這裏姑且抄錄她遊萊伊(Rye)的感受,讀這段話時,我不禁想到,她未到60歲就與世長辭,真是叫人惋惜:

當走累了,我走進中世紀的聖瑪莉教堂休息,教堂內一個人都沒有,白日的光線透過教堂的窗戶斜斜地照射進來,光線中漂浮着細細的微塵,這些微塵也許待在這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了。想到微塵的壽命比我們人類長久,使我更加珍惜生命的每一刻,而我發現旅行時的專注狀態,讓生命似乎延長了。像我來到萊伊不過數小時思緒上的飽滿卻有如過了豐富的一天了。


至於李有成的《在甘地銅像前:我的倫敦札記》,是我在圖書館無意發現的,之前我沒有聽過他的名字。他是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台灣大學與師範大學兼任教授,研究範圍包括非裔與亞裔美國文學、當代英國小說、文學理論等。由於從事學術交流,他多次前往倫敦,短則數天,長則一年半載,加上他的學養,所以這本散文集中的倫敦所見所聞,深度遠非浮光掠影的遊記可比。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他介紹倫敦的書店,真是如數家珍。以往我只知道查令十字路(Charing Cross Road)的舊書店,及幾家大型連鎖書店,他的文章拓寬我的眼界,這次英國之行也多了選擇。


另外,他有幾篇文章講述在倫敦寄寓的人物,都是感性和知性並重,展現學者型散文的深刻與厚實。這些人物中,最出名的莫過於馬克思了,原來自1848年流亡英國之後,他在倫敦生活了三十多年,真是諷刺,共產主義祖師,在資本主義最發達的國度活了半生。至於比較近代的人物,有以小説《磚巷》(Brick Lane)成名的孟加拉裔作家蒙妮卡.艾利Monica Ali,和因為《撒旦的詩篇》而閙得滿城風雨的魯西迪(Salman Rushdie)。即使我日後不一定會看他們的作品,但李有成的描述卻吸引我這次英國之行,探訪和他們相關的地方,包括在倫敦北郊的馬克思墓,和聚居少數族裔,位於倫敦市東的磚巷。

綜合而言,散文集乃至其他類型的文學作品,可以為你的下一次旅行帶來靈感,讓你對即將到訪的地方有更深刻的認識。不過,話説回來,我認為不能因此而抱着功利主義的心態,把這些文學作品當作是另類旅游指南,畢竟這是讀書的意外收穫而已,我們不能倒果為因。

翻開書本,最重要的,都是為了欣賞作者的才情、思想和文筆,以滋養自己的生命,這也是讀書最大的樂趣。

2019年11月11日星期一

讀余叔韶自傳《與法有緣》

《與法有緣》是已故香港法律界泰斗余叔韶的自傳,全書共分兩部份,第一部份包括第一至二十九章,是自傳的正文,記錄了作者小時候在香港華仁讀書,16歲進入香港大學文學系修讀的往事,亦回憶他在香港淪陷期間回到內地工作,二戰結束後負笈英倫,在牛津讀書並考得大律師資格,以至回港後加入政府成為香港首位華人檢察官的往事。另外,余叔韶離開政府後自立門戶專注刑事案件的訴訟,以及於六十年代推動香港大學成立法律學系等事,亦有記錄於書中。作者在第二部份總結了由他負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八宗案件。

余叔韶生於1922年,今年初以96歲高齡離世。余一生橫跨近一個世紀,充滿傳奇。他小時入讀香港華仁書院,港華由1931年開始由愛爾蘭耶穌會教士接手辦學,是當年為數不多的名校之一。在港華接受教育,不但為余打下學問的穩固基礎,更讓他認識天主教信仰,特別是愛爾蘭耶穌會教士學識淵博,卻又澹泊自持,最令他印象難忘。


余家育有47女,在余叔韶前,余父已要支持4位子女讀書,供余叔韶讀書變得緊絀。余明白,除非考到香港政府獎學金,否則就算能考進港大,余父亦無法支持。結果,余表現讀書天賦,在港大入學試考獲優異成積,成功得到奬學金,於1938年僅16歲就入讀港大文學系。雖然余相信這是天主回應他試前在華仁聖堂的禱告,但這事亦看出他不認命的性格。

在日軍攻打下,香港於194112月淪陷,余在港大剛度過第三年,雖未完成第四年課程,卻獲提早頒授學位。為退避戰火,余家分批經廣州灣,桂林逃至曲江。戰時歲月的三章記錄了余家在內地的生活,有兩件事特別值得一提。其一為他在英國海軍情報局覓得工作,跟隨英藉上司前往福州及汕頭,設立觀察日軍動向的瞭望站。戰時在顛簸不平的道路日夜奔波本身已是苦差,更因為與上司出現齟齬,4個月的旅程一直要坐郵政車的後排(更曾經有一段路,郵政車是燒木炭的卡車)。再回到曲江時,余要在床上俯伏整整六天才能復元。

另一值得一提的是,余在抗戰後期受國民黨第7戰區政治部主任李彥和力邀,於1943年加入國民黨軍隊,穿上軍服出任英文秘書,李彥和視余為己出,令他感動不已。抗戰勝利後不久,國共內戰爆發,李彥和繼續為國民黨打江山,余家則搬回香港。內戰結束,李彥和一家亦搬來香港,余家和李家在港重遇,兩家亦成為世交,李彥和就是李柱銘的父親。

抗戰勝利後,余父返港回到教育司署,重任中文學校高級視學官,余亦憑政府的勝利獎學金遠赴英倫,入讀牛津梅頓學院著名的PPE,即包括哲學、政治及經濟的三藝課程。1946入讀牛津可說是余人生轉捩點,完成首兩年課程後,國共內戰形勢漸見清楚,余本想在英國完成三藝,學成回國貢獻所長。但眼看共產黨即將主政內地,余父勸他改讀法律,回港以大律師職業為生。當時余已在英國讀了近兩年書,而勝利奬學金只可支持他在英國多讀一年。最後,余趕緊用兩年時間完成牛津的三藝課程,再用一年時間通過大律師考試,並在倫敦實習一年,正式在英國取得大律師資格。

余回港後,獲邀加入政府成為首位華人檢察官,專事刑事起訴的工作。當年的香港,殖民色彩非常濃厚,華洋同職不同酬相當普遍,余加入政府後一直爭取華人得到跟外藉公務員一樣的入職條件,但政府沒有回應訴求,余最後只好辭職來抗議不公制度。他在書中指出,當年律政署只有他一人工作,其餘三名洋人同事只顧在辦公室消閒,白取人工。


離開政府後,余選擇私人執業,成為業內首屈一指專打刑事案的大律師,港大法律系第一位畢業生郭慶偉,曾出任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的陳兆愷,都曾是余的徒弟。余除了在刑事法庭上戰績彪炳外,對香港法律界亦有很多貢獻,有兩件事特別為人津津樂道。

直至60年代,在香港執業的律師都是在英國或其他英聯邦國家讀法律或執業,人數追不上時代的需要。本地人材不足成為香港建立法治的瓶頸,余於60年代時已是業內翹楚,他獲當時的港督戴麟趾委任,成為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成員,致力推動香港大學成立社會科學及法律系,培育熟悉本地情況的法律人材。余另一樣為人稱讚的是,他不認同大律師要分普通和御用兩個級別,至退休的一日,他都沒有申請成為御用大律師(97年後改稱資深大律師)。

考得奬學金入讀港大,憑勝利獎學金遠赴知名學府牛津讀書,都顯示出余頭腦過人。但這樣厲害的人亦一樣有失意的時候。在英國畢業後,余沒有直接回港,而是遵照父親意見,到當時仍是英國殖民地的馬來亞,投靠姑丈楊旭齡,被安排在馬來亞已非常出名的旭齡及穆律師行工作,並住在楊家。但楊旭齡對余不理不睬,非常冷淡,他亦因此黯然離開馬來亞,回到香港發展。余學歷這樣好,能力這樣高,又是親人,楊旭齡為何不重用他,這點本書卻沒有交待。

筆者看過的一篇文章,分析楊旭齡當年已是馬來亞政壇要角,更積極推動馬來亞從英國殖民者手上獨立。因余父推薦才收留余叔韶,但這名外甥曾在中國國民政府軍隊,從事過與情報有關的工作,楊旭齡是馬來華人的代表人物,又參與馬來立國工作,因此不希望余叔韶逗留在馬來亞,成為同胞話柄,只好讓他投閒置散,自覺無趣而離去。雖然馬來亞的經歷並不愉快,但這短暫的生活卻讓余認識了楊旭齡的兒子楊孝邦,更結成知交。楊旭齡於馬來西亞1957年立國前一年過世,楊孝邦繼承父業,其後縱橫新馬商政界,受新加坡國父李光耀青睞,官至新加坡首席大法官。余叔韶亦在馬來亞認識他的太太,結出美滿家庭。


看畢全書,我覺得余叔韶是一個經歷豐富,交遊廣闊的人。他曾有意回內地工作,以救國人於水深火熱中,更顯出他的家國情懷。他不滿殖民地政府同工不同酬,不同意大律師分兩個級別,更顯出他的性格。吳靄儀曾憶述余叔韶的一件往事,說余一次跟新入行律師會面,問他們最近看過甚麼書,當新進律師說出一些法律參考書的名字時,余正色說:「我不是問這些。書,是指文學。」

英國留給香港很多寶貴的東西,由各中小學,以至大學組成的英式教育制度曾培育過很多學問、眼界及人格非凡的人。英國留下的普通法制度,更是其中一種令我們有別於中國大陸的重要法寶。雖然余晚年熱烈支持回歸,並對一國兩制信心滿滿,引起爭議。但作為英式教育及英國法治的代表人物,余叔韶依然備受業內尊崇。余叔韶年初離世,包括律政司長鄭若驊、終審法院前首席法官李國能、現任首席法官馬道立、前律政司長梁愛詩等香港政法界近300位風雲人物出席其追思彌撒,可謂一時無兩,足見他政法界教父級數的地位。這樣一位人物於年初逝去,又是否上天給我們的一個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