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飲食」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飲食」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6月2日星期日

舌尖上的民國歷史


二毛
 內地美食作家二毛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詩人身分踏入文壇,但早對美食有濃厚興趣,後來棄文從商,進軍飲食界打出名堂,把北京食店「天下鹽」經營得有聲有色。生意成功後他不但沒有放棄本業,還把兩者有機地結合,在各大報章雜誌撰寫專欄推廣傳統飲食文化。文筆了得加上豐富的實戰經驗,他獲評「寫字的人裡面最會做菜的,做菜的人裡面最會寫字的」。在《民國吃家》這本趣味盎然的近作,他把專長發揮得淋漓盡致,透過一道道佳餚美食,寫香、寫活了一位位民國時代的風雲人物。

梅菜扣肉
《民國吃家》陣容鼎盛,有帝皇將領,也有文人墨客:袁世凱、魯迅、譚延闓、張大千、胡適、于右任、張學良、王世襄、梅蘭芳、郁達夫、張愛玲和蔣介石。他們除了聲名顯赫,在不同領域上建功立業,在飲食史上也留下無法磨滅的身影,很多流傳至今的家鄉名菜都是他們的心頭好。以浙江紹興文豪魯迅為例,受家鄉文化的浸染,清燉魚翅、臭豆腐和雜錦蛋等紹興美食都是他的所愛,經常出現在小說裡頭,但要數最愛的還是梅菜扣肉。這道菜是紹興當地農村的家常菜,後來成為屬八大菜系之一的浙江菜的代表菜。魯迅招待朋友時必點這道「色澤紅亮,肥而不膩,鹹甜入味」的美食,可見地位之高。

譚延闓
英雄豪傑漂泊四方卻終身不忘家鄉味道,固然令人動容,吃家因為食物而結下深厚情誼更是讓人低迴不已。譚延闓有「民國第一吃家」的美譽,對飲食和烹飪均有獨到見解,要成為他的家廚也必定有超一流的水平,曹敬臣就是這麼一位人物。精通食經的譚經常把想法傳授曹,雖然會煮但不會下手,留給曹以他更高超的手藝把想法實現出來。這對夢幻組合成就了聞名全國的祖庵菜。不幸,譚僅五十一歲就因墮馬引發腦溢血身亡,曹送贈的輓聯盡表哀念之情:


靜庭退食憶當年,公子來時,我亦同嘗甘苦味;
治國烹鮮非兩事,先生去矣,誰識調和鼎鼐心。

醬爆雞丁
二毛作為知名食店的創辦人,烹調技巧要比一般作家厲害,對已經失傳的菜色尤其著迷,因此下了很大功夫收集和研究舊時菜譜,除了作為寫作材料,還可作店鋪菜色的創作靈感,可謂一石二鳥。好一個內行人,描寫烹調過程和竅門自然特別到位和細緻,看著文字已能產生味覺,懂下廚的更可依指示嘗試。例如他寫胡適時,對他特別喜愛的醬爆雞丁就詳加分析,先一一寫出正宗的方法,再分析這道菜現在變味的各種原因,其一就是不用豬油。接著他再寫炒豆腐腦的做法,文字呈現的畫面同樣色香味兼備,看著也覺得好吃。

透過描寫這群民國吃家種種關於吃的逸事,描繪那時代的人情往來和歷史場景,二毛成功還原了一幕幕故國風情錄。現在,民國風情看似遙不可及,但中國作為吃的大國,這書給予我們重新體會國菜源遠流長的歷史的機會。知道看似尋常菜色背後的人和事,再細品他們終身惦掛的家鄉味道,我們跟這些民國吃家的距離,好像又近了那麼一點點。

2019年5月26日星期日

《民國吃家》的人情和世故


民國吃家》講述民初名人的飲食故事,當中包括袁世凱、張學良、譚延愷、張大千、魯迅及張愛玲等。這些權貴和文化巨星的功過,後世褒貶不一,也許永遠無法達致共識,但對於飲食,他們無疑都有一份讓人敬佩的執著,作者二毛娓娓而談,教人感到暢快。


我邊讀邊想,為何這書寫得如此動人呢?最直接的答案,是作者在飲食方面廣博的知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本人懂得烹調,也曾經營餐廳酒樓多年,所以寫的是行内人的評論,頗爲到家,用廣東話説是「到肉」,不是紙上談兵,不是那種電視台飲食節目經常聽到的「雞有雞味、魚有魚味」或「很有口感」的行貨評論,也不是知名人士突然「變身」美食家。沒有相當日子在廚房烹調,就不能有這些評論。好比電影評論家同時也是電影導演。正因如此,我很欣賞書中的警句,初看近乎武斷,卻能一語道破乾坤,没有一番見識和閲歷不能輕易說出,例如他認爲「中國四大菜系中,魯菜有官氣,淮揚菜有文氣,廣東菜有商家氣,川菜有民氣」,又例如「湖南菜是鮮辣,四川菜是麻辣,貴州菜是酸辣」。

至於解釋這書之所以動人,比較深入的答案,大概是陸游的「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談吃的書,不能局限於食物的色香味和炮製方法,還要有文化底藴和歷史縱深,再加添幾分人情世故,才可感動讀者。例如書中談到,張大千把烹調之道和畫畫連上關係,因爲兩者都是藝術,可知學問之道原來可以這樣融會貫通。又如他旅居敦煌的三年間,如何利用有限的物資和食材來創造美食,都是動人的情節。另外,作者對食物的掌故如數家珍,充滿各種有趣的軼事,例如「元宵」因爲袁世凱的忌諱而改名為湯圓,直至今天我們還用這個名稱。比較之下,坊間不少談美食的書就顯得太單薄,即使有印刷精美的彩照和名人做作者,但總是不耐讀,甚至讀一次也嫌多。



最後,這書的編輯也值得讚賞,書中有精美的手繪插圖,每篇文章末端附有簡明的菜譜,讓積極的讀者嘗試去依法炮製美食。

2019年5月13日星期一

去蕪存菁的飲食美學

You are what you eat。飲食不僅是維持生命的手段,也是滋養人生的重要部分。日本料理研究家土井善晴在這本《一湯一菜的生活美學》中,鼓勵民眾重新重視家庭料理,只要用心選擇食材,透過簡單的烹調方法,一個味噌湯和白米飯已經是完美的配搭。Less is more。

我們都習慣在社交媒體上載飲食照片,到人氣餐廳打卡或品嚐流行菜式已是指定動作。如果在家下廚,最吸引眼球的也是較高難度的菜式,家常便飯往往不是主角。漸漸地,很多人會覺得到好的餐廳用膳,或是在家大魚大肉才是懂得吃的表現。土井則主張,「真正的家庭料理,做起來一點都不麻煩,而且好吃。」下廚的目的不是炫耀,而是滋養身心,複雜的菜式程序越多,對食材的破壞其實更大。更重要的是,家庭料理最大的力量是給予我們一份安心,這種感覺最適合透過實而不華的一湯一菜來傳達。

現代社會食肆林立,即食食物和快餐質素也越來越高,下廚早已不是必要的生活環節。但是,這種觀點把飲食過分簡化為進食行為。土井認為,用餐是為了進食而進行的所有行動,包括選購、預備、烹調、進食和收拾。這個過程刺激我們很多觸覺,例如選擇食材時會考慮食物的原產地,親手觸碰食材可以跟大自然產生連結,為家人預備食物時也會考慮對方的需要。因此,用餐其實是一種培育心靈的行為,放棄這種行為容易讓我們心理失衡。

本書譽為土井料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內容極其豐富,情感真摯。除了提出一湯一菜的概念,書中一章是實戰手冊,詳細列出預備飯菜的程序和各種配搭,讓人躍躍欲試。此外,土井還在「美味的原點」一章,引導讀者如何透過開啟五感,重新感受料理的美麗之處,這跟茶道的精神不謀而合,卻省去形形色色的手法和規矩,讓人更易投入。作者也簡要地回顧了日本的飲食文化史,讓人重新了解這個飲食大國的起源和發展。

生於1957年的土井,父親被譽為國民大廚,是日本家庭料理的奠基人。如此的背景令他能以自身的成長經歷,道出日本戰後的飲食變遷,既是回憶錄,也是寫歷史。當我們去日本旅遊時用餐,往往讚歎他們對季節的細膩觸覺,以及對器皿的重視。土井沒有忽略此點,特別提醒讀者,這些細節能為每天下廚增添更多樂趣。

我閱讀本書時,不斷讚歎作者對飲食的理解和感受之深。短短兩百多頁,作者既提出了一個切實可行的生活主張,更展示了這種簡單的美學背後深厚的文化底蘊,令人對日本傳統更添一份敬意。如土井所言,吃得好等於活得好,而他成功為這個「好」字重新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