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4日星期六

在電競中尋道-格鬥遊戲之神Tokido


博客來-只有勝利,才是我的存在意義!:東大畢業世界電競冠軍Tokido從 ...

孩子沉迷電玩是很多家長頭疼的事情,但作為過來人,我知道電玩的樂趣只有曾經沉迷的人才能體會。以往,打機優秀的人充其量也只能成為朋友羨慕的對象。但時移世易,現在電玩已經隨互聯網發展升格為電子競技,不但誕生職業選手,更隨時成為正式運動項目。本書是一位格鬥遊戲領域頂級高手的自傳,而他東大畢業的背景,更是令人格外感到興趣。

在日本,東大畢業生基本上前途無憂,為何要選擇電競這個看似無甚保障的新興行業?要回答這個問題,或者我們先需要透過Tokido這位格遊好手的目光,重新認識這很多人認為是不務正業的電玩遊戲。

Tokido explains why he's been playing Urien so much

他認為,格鬥遊戲需要技術、智慧和精神達到高度平衡。再仔細一點,他認為高手的特質包括:操作技術,即是操控角色發揮招式的水平;反射神經,即是即時反應;看透對手,即是預測對手行動進而化解;建構戰術,即是根據角色特質制定最具威力的打法。要將這些要素充分發揮,除了依靠天分,就是無數小時的鍛煉,這跟職業的運動選手其實並無二致,只是媒介不同。這豐富內涵是電競升格為職業技能,今天日益受到重視的重要原因。


瀏覽YouTube,精彩的電子競技遊戲片段的點擊率可達數百萬,如此人氣造就許多明星玩家的誕生。在日本格鬥遊戲界,梅原大吾是一個超然的存在,他的高超打法和亮麗戰績,以及身為當地第一位職業玩家的身份,對普及遊戲起了領頭羊的作用。比他年輕幾年的Tokido不但緊隨其後,近年的比賽成績比他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成為日本人氣極高的格鬥遊戲天王。

一個成功人物的誕生需要很多因素配合。就Tokido而言,他本身的確是一位頭腦很好的人,這天賦使他除了能夠在遊戲中發揮令人驚歎的戰術,也讓他完全兼顧學業和興趣,一邊考上東大一邊成為電競世界冠軍。其實,他完成研究院後曾經打算成為公務員,過上穩定生涯且前途明亮。但他不甘於平凡,而他成為職業玩家的意向也得到開明父母的全力支持,令他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天職。當然,就如巴西等足球大國容易孕育世界級足球員,如果不是生於日本這世上首屈一指的電玩大國,Tokido等一眾電競好手也不一定有機會出人頭地。

日本人喜歡深入研究事情,事無大小也用盡心思,處處體驗出追求完美的職人精神。同一樣事物,在一個地方可能只是玩票性質,在日本則可能是一門有專業資格的高深學問,電玩就是一個好例子。本書作者透過自己不懈努力和過人膽色,在新興但競爭異常激烈的電競行業成功開創自己的天地,正是行行出狀元的新時代寫照。

2020年6月21日星期日

我思《斷捨離》

因應都市人多雜物,少整理的「頑疾」,這書應運而生,對症下藥,更洛陽紙貴,掀起一股《斷捨離》熱潮。我以多個以C為首的英文概念詞,歸納我思,分析書本背後的精心考量(Calculation)。

A 內容(Content)

(1) 概念化(Conceptualize Common Sense Cleverly)

與90年代其日本前輩所推廣的五常法類似,山下英子所寫的,像一般常識而已(common sense),你我皆懂,只是沒有像她肯花功夫系統化。

能把一般常識學問化和概念化(Conceptualize),就是心思所在。在英子精心設計下,一般常識仿佛穿上新衣,變得似非一般見識了。她成功地把普通整理術,提升為空間美學和簡樸人生哲學,並且把收納法原則,以禪意佛法及瑜珈來包裝。先處理心結,放下心中對舊物執著,才能斷捨離,以致著手整理。如書本標題:「脫離心中執念,人生輕盈前行」。縱然新瓶舊酒,但人總喜歡飲,因「感覺」有新意。

在她筆下,人皆懂之的整理術不知是技術(technique),背後更有一套人生處世哲學(philosophy)支撐。平凡內容經「魔棒」一點,又變得好像不平凡。

(2) 分類化(Categorize and Concrete)

山下英子把斷捨離這套心法,細分應用在家居中的廚房、書房、衛生間、飯廳,甚至雪櫃等不同地方,應用性強,層面廣,實際具體(Concrete)。

(3) 成功個案 (Cases)

為減輕硬繃繃理論的沉重,書本列出12個成功斷捨離的體驗故事,透過實踐者夫子自道,進一步打動讀者,硬軟兼施。

B 表達手法 (Convey)

適切現今網絡讀者的閱讀習慣,英子務去陳言,筆觸精簡(Concise)、字少但照片、圖表和漫畫多(Comic),關鍵詞句色彩化(colouring),力求易讀易懂易明,一目了然。書本編排有如網頁,讀來並不費勁。

C 商業考量 (Commercialization)

英子視斷捨離如同新文化(Cultivate a New Culture) 及生命信仰,可活用在不同領域,推而遠之,例如人生、人際關係或家務等,人、事、物皆須斷捨離。除出版實體書這工具外,更與其他公司(Corporation)合作(Cooperate) 和配搭,構建講座、課程、視頻、網絡等不同平台,鋪天蓋地,多方推廣。

為了讓消費者(Consumers)覺得更划算,書本附上照片小冊子,作為參考補充(Complement),一切盡在精心計算中。

讀後反思 (Contemplation)

有趣的是,讀畢後,我該如何斷捨離這本《斷捨離》?近日泰語片《無痛斷捨離》(Happy Old Year) 以此書始,卻與英子唱反調:與物件斷捨離易,但斷捨不離的卻是人情、恩怨和回憶。經歲月悠悠洗禮,以為已斷了、捨了,但重見舊物,才發現種種人生故事和滋味,原來仍深深埋在心底,仍離不了……這亦是我近日搬家的真實體驗。

斷捨不離的才是最核心、寶貴或要命的,揮之不去,直至我的身體與人生斷捨離的那一刻……..或許這些連山口英子的「魔法」也解決不了。

2020年6月7日星期日

「照」見村上春樹

對我來説,村上春樹既叫人著迷,也叫人迷惑。他善於營造氛圍,翻開他的書,讀者很快就代入書中的世界,與虛擬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經歷喜樂和憂愁。加上他的情節扣人心弦,往往讓我不期然的翻了一頁又一頁,三大冊的《1Q84》,我不到兩個星期就看完了。然而,對於製造「空氣蛹」的little people、「貓之村」等超現實情節,卻是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只好不求甚解。我相信這書是有深意的,不能視作通俗的驚悚小説。


談論村上的書和文章排山倒海,畢竟自1979年他發表《聽風的歌》以來,村上已經發展成爲一門文化產業了,單是《挪威的森林》的累積銷量已破一千萬。學者從文學或哲學角度探索村上,有其學術價值,但往往比原著更玄妙,對我幫助不大。楊照的《永遠的少年》,是我在圖書館的新書欄發現的,直覺可以幫助我理解村上,果然不錯。楊照是有分量的書評人,幾年前我看過他的《地熱》,這是讀書筆記,頗扎實,有見地。至於這本評論村上的書,緣起自他12年前在台灣某書店的講座,對象是普通讀者,所以比較大衆化,成書後也容易看懂。

首先是解題,為何這書名爲《永遠的少年》?村上原來已經70多歲,真是難以置信,因爲他的作品永遠年輕,絕無老氣橫秋。他筆下的世界沒有時光流逝,及因而產生的哀傷、痛苦和掙扎,用楊照的話說,村上只有“共時性”而沒有“貫時性”。哀嘆時光流逝是日本文學的傳統主題,日文中的“物之哀”與此有密切關係。事實上,他可謂日本文學界的局外人,脫離傳統的規範,另開新路。他曾說,40歲以前沒有看過日本文學。


其次是村上的主題,楊照認爲,村上的作品雖然千變萬化,但數十年來都是固執不變地圍繞著三個的主題,分別是:

  1. 人與自由的關係,取得自由之後要如何運用自由,這不是件簡單的事,很多時候甚至是件恐怖的事。

  2. 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人活在一個我們無法追究,永遠莫名其妙的世界裏,這個時間迫使我們採取一種疏離的,憊懶的生存態度或生存策略。

  3. 雙重,乃至多重世界的並置,拼貼,而且用這種手法來彰顯我們所存在的具體世界。

接著,楊照以村上的多部作品為例子,反復論述這些主題的運用。由於篇幅太長,這裏不便引述。我只是留意到,書中沒有明確指出,這三項主題之間的相互關係。我嘗試這樣理解,連接這些主題的共同背景,是現代社會。有別於充滿規限束搏的傳統社會,現代人享有比過去任何年代更大的自由,但自由越大,困惑也越大,選擇者要負責選擇帶來的後果,不能埋怨傳統。其次,各人有不同的選擇,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就因而擴大,越走越遠,越來越難找到共通的關懷和認同,人與人之間變得疏離,冷漠,用文學的手法來形容,就恍如大家活在平行時空,活在重叠的世界。這是現代人的可悲。


了解這三大主題,其實只是掌握了入門的要訣而已,因爲村上的小説的背後包含很多典故,例如《海邊的卡夫卡》,除了卡夫卡的一篇少為人知的短篇小説,還有古希臘悲劇的典故,村上透過他的創作,對這些經典作出新的詮釋。另外,也有些典故是來自村上小説之間的 “互文”,即是說,人物和情節互相指涉。以牛河為例,原來這位奇醜無比,到處惹人討厭的人物,在《發條鳥年代紀》和《1Q84》都出現,我沒有看過前者,所以錯失了某些訊息。楊照指出,模仿村上的作家,只知道模仿他的表面風格,但大概他們不知曉這些典故,所以只有形似,得不到村上的神髓,此乃東施效顰。他因此不惜花了大量篇幅,講述這些經典作品的内容,並指出這些作品和村上小説的關係。另外,他又把村上的作品對照大江健三郎,因爲兩人都是日本文學圈的局外人,彼此關注的問題也相近。看了他的分析,我才恍然,難怪我看不懂。


綜合而言,楊照的評論讓我有點茅塞頓開之感,因爲這書給我有用的坐標,以理解村上在小説情節背後所要傳達的訊息。但我要提醒自己,他的評論可以作爲參考,但不要視爲絕對,所謂文無達詁,上乘的文學作品,不能只有一種解讀方法,每一位讀者都應該有自己的看法。如果我們拿著某評論家的框架,視爲金科玉律,把村上的作品對號入座,不但失去閲讀的意義,也失去閲讀的樂趣。

2020年5月24日星期日

站在國境之南 眺望太陽之西


愛情炫目而美麗,但人除了愛情之外,還需要有責任嗎?本小說的男主角經歷了朦朧的初戀,背叛過高中的戀人,娶到深愛的妻子,但又陷入了熾熱的婚外情。因為人有責任,所以愛情變得難以抉擇而沉重。他為了這段既是初戀,又是婚外情的關係,曾經想過拋妻棄女,但婚外情的嘎然而止,讓他突然醒覺,猛然的回到現實,回到妻子的身邊。正如人們聽 《South of the Border》這首歌時,不太瞭解歌詞的人,會想像美國的南面和西面有什麼值得追尋的,但卻原來只是墨西哥的普通的風景而已。 

本小說的男主角阿始是個獨生子,獨生子的身份令他不自覺地感到害羞而孤獨,因而深深的被也是獨生的女同學島本吸引。他們初次認識時,兩人都只是12歲的小學生,但已不知不覺萌生愛意。阿始離開了島本後,有一大段日子裡思念著島本。在高中時他結識了女朋友阿泉,但他沒有愛阿泉愛得很深,血氣方剛的他大部分時間只是想到性。後來,阿始認識了阿泉的表姐,並和她陷入了瘋狂的肉慾關係,背叛了阿泉。日後得知阿泉好像瘋了,阿始被內疚深深地打擊。阿始後來結識了既知性又感性的女孩有紀子,並和她結了婚。不少村上的小說的男主角都比較瀟灑,不是獨身便是離了婚,但本書的男主角卻不一樣,是有家室的人。他因外父的支持,創立了自己的事業,開了兩間爵士酒吧。他生了兩個女兒,有車有屋,還有別墅,過著可以說是大眾夢寐以求的高級中產階級生活。不過特立獨行的阿始很有自覺性,有一次外父操控股票,叫有紀子買股票,聲稱一定賺大錢,他卻堅持不參與這遊戲。 

令阿始神魂顛倒的島本 

島本的出現顛覆了整個故事。結婚前,阿始懷疑自己遇見過島本,在婚後則真正地遇到了她。長期的思念,加上島本的神秘和美艷,令阿始神魂顛倒。愛人和愛妻,瘋癲的愛情和家庭及事業,可以並存嗎?人可以在兩者中間落墨嗎?但或者正如島本所說,要愛就要愛全部,沒有「有和無」的抉擇,所以「中間」也不存在。最後,阿始和島本瘋狂地做愛,但第二天,島本卻神秘地失蹤了。阿始回到家庭,一切又回到日常,只是愧疚使阿始反思了很多,包括了幸福的代價,個人和生活的界線。 

阿始是村上小說典型的孤立的人,他不能夠和身邊的人發生聯繫,尤其是和群體。他對音樂、藝術、女性都有獨特的口味,例如他最喜歡不吉利的爵士樂曲《惡星情緣》(《The Star-Crossed Lovers》),他對女性的興趣不在美貌,而是知性和性格,這些都是大眾不太能夠瞭解的。他依賴別人生活,例如接受外父的貸款創立兩間爵士酒吧,但當外父操控股市,勸誘他在股市撈一筆的時候,他卻斷然拒絕了。他小心地站好自己的立場,不讓自己被世俗吞沒。島本的出現喚醒了阿始的自我,如果島本不出現,阿始已經把自己埋沒在世俗的溫水裡,就這樣過其一生。 

對阿泉有內疚 對妻女有責任心 
真正的愛情喚醒個人,直指他或她的靈魂最深處,不會讓步,不會妥協。差點被愛情捲入龍捲風的阿始,也許像無數有婚外情的人,一下子回到現實,會感到舊我又回來,自動自覺撿拾破爛,重建以往的家園。阿始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年輕的他被性迷糊地吸引,但內心仍是懷著對島本的愛。他能分辨出愛與慾,情與性。而且他在中年時已萌生了所謂責任感這東西,他對阿泉的內疚,對妻女的責任心,隨著年紀而增長。 

究竟阿始這個孤獨的靈魂,會不會因為妻女在身邊而變得有所連結?孤獨的他,會不會走出彷徨無助的幼嫩狀態?筆者也不能預測。但肯定的是,經過愛情挫折的人,多少在自我方面會有一點剝落,群居的生活,多少會令他或她對自己和別人的關係多了一點點敏感。你問我自我的剝落好不好?剝落就剝落吧!管他呢!


2020年5月10日星期日

青春,隨風而逝--重讀《聽風的歌》


1979年出版的《聽風的歌》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成名作,也是他最易看的作品。故事圍繞在東京上大學的主角,於1970年暑假回到家鄉發生的事。在回家那段日子,21歲的主角與好友老鼠相聚,主角經常跟老鼠到他們另一位朋友傑開的傑氏酒吧喝酒,並在那裡認識了左手只有4隻手指的少女。沒有明顯的主線,透過簡單的人物關係和情節推進,故事就在他們的碰面、對話、回憶、獨白中發展起來。

第一次看這書已是20多年前,那時還年輕,雖不算酒吧常客,但每月總會去一兩趟。在那些泡酒吧的歲月裡,從《挪威的森林》、《聽風的歌》開始,一邊看村上小說,一邊播著從小說認識的爵士音樂。初接觸爵士音樂便愛上了,在時而輕快,時而憂鬱哀愁的爵士樂中,自己的經歷與小說的世界相互交錯,心思和情緒很快就會跟著小說的發展而變化。

青春與寂寞
村上40年前開始創作。他3040年前寫的小說仍受今日的日本年青人歡迎,這亦令他很引以自豪。村上早期的作品,包括《聽風的歌》及《挪威的森林》主角都是20來歲的大學生,他們愛蒲酒吧、逛碼頭、深宵閒聊,他們隨意的生活節奏,令小說充滿青春味道。這種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無論對那一代的年青人來說都深具吸引力。

但《聽風的歌》不刻意歌頌青春的美好,反而將寂寞、無望等淡然地滲入青春中。愛情是人抵抗寂寞的最強武器,但村上筆下的愛情大多殘缺不全。在《聽風的歌》中,左手只有4隻手指的少女自爸爸過世後就把內心封鎖起來,遇到能讓她再次打開心扉的主角,曾經跟他相擁、沉睡、做夢,這段關係最終卻是無疾而終,令人覺得現代人無法擺脫孤獨的詛咒。青春意味希望、活力、有著無限的可能和機會,本應是人最美好的日子,但村上卻在小說散發的濃濃青春氣味上加進現代人的寂寞,偶然甚至會對離和合、生和死表示慨嘆,這亦是村上小說過人之處。

年青的閒暇
青春縱有寂寞,但年青的閒情仍是異常令人迷戀。《聽風的歌》主角的家鄉是一個前海後山,人口只有7萬的海邊小鎮。在這遠離繁華的小鎮,主角與他在傑氏酒吧認識的少女慢慢發展出感情來。第35章有以下一段講及主角和這少女:

走出餐廳,我們在亮麗得有點不可思議的黃昏裡,沿著安靜的倉庫街慢走著,並肩走的時候,便微微可以聞到她頭髮潤絲精的香氣。吹動著柳葉的風,稍微讓你覺得夏天快要過去了。走了不久之後,她用五根手指的那隻手握住我的手。

村上的文字不但讓我感到夏日的海風,聞到咖啡的香味,聽到沙灘的浪聲,更令我看到青春的閒適如何把兩顆寂寞的靈魂緊扣一起。看到男女主角在夏日黃昏中,在海邊的倉庫街漫步,就會明白這種漫無目的的生活才是《聽風的歌》最迷人的地方。


小說有另一幕很能表達出青春的無拘無束。《聽風的歌》的主角和老鼠首次相遇,他們開車追風,但喝至爛醉如泥的老鼠把車撞到公園圍牆。但發生意外不會令他們掃興,老鼠乾脆把引擎關掉,兩人爬上車頂並肩坐下,一起抽煙,抬頭看開始發亮的天空,就這樣,他們成了好朋友。因為年輕,主角、老鼠和少女都有用不完的時間去消磨;因為年輕,他們都有無限的閒暇去感受世界。

搖滾樂、肌膚、煙味

讀《聽風的歌》,令人感到青春的閒適、放浪和迷惘。可惜,這都是年青人的專利。踏入中年,生活作息變得規律、人際關係有更多的計量、體力出現消退,都會令心境離青春越來越遠。中年過後,喝醉、闖禍、即興、夜聊、連發呆都變得奢侈,又怎樣能感受到在無聊中過日子的快樂,又怎會明白青春的心情才是痛苦人生的最大救贖。幸好我20年來仍有餘暇翻看這書,而每次揭開,青春的餘味都會吹來,時間也像慢了下來。《聽風的歌》27章有這樣的一段:

輕微的南風,吹送過來海的香味和曬熱的柏油氣味,使我想起從前的夏天。女孩子肌膚的溫暖、古老的搖滾樂、剛洗好的button-down襯衫、在游泳池更衣室抽的煙味、微妙的預感,都是一些永遠沒有止境的夏天甜美的夢。


這不僅是夏天的美夢,搖滾樂、肌膚、煙味等更是對青春的禮讚。今日看《聽風的歌》,感覺難像當年般強烈,卻勾起我對青春的無限緬懷。越看村上這處女作,青春消逝的感覺就越是濃烈。青春不但沒法重來,有時甚至連追憶也覺得困難。俗慮日多,閒情逸致越見難得。因為寫這讀後感,我有機會再看《聽風的歌》,再一次回味歲月青春,更讓我想到今日仍能抽出數個晚上翻看此書,聽聽Brook Benton Rainy Night in Georgia已是一份小確幸。

2020年4月26日星期日

依然年輕的村上 依舊孤獨的男人


村上春樹總讓人覺得年輕,儘管已年過七十,仍被無數文青視為偶像。挪威的森林成為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靈港灣,驀然回首,思緒仿佛又重回那個沒有盡頭的青春森林。

近年,村上在長篇作品仍不斷挑戰格局恢弘的主題,近作《刺殺騎士團長》 就透過巨大的隱喻反省歷史的瘡疤。但骨子裡,村上仍是那個深諳孤獨況味的城市觀察家,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處處帶有挪威的森林的影子,但少了幾分感傷,多了幾分感悟,是凝練的佳作。

書本名稱取自美國文豪海明威的故事集Men Without Women,七篇故事描寫了形形色色的男人們,儘管背景各異,但都在生命某個時刻失去了女人,或是分手,或是死去們都面對同樣的問題:一旦沒有了女人,生命還剩下甚麼?孤獨自是必然的後果,如何去面對這個狀態,就是本書探討的命題。村上把舊題材重新提煉,在內容和形式上或欠突破,但以更成熟的視點觀照現代男女關係,仍然不失趣味和幽默。

書中第三篇作品《獨立器官》寫得尤其精彩。52歲的整型醫渡會除了醫術精湛,跟女人打交道的能力同樣出色,他抱持獨身主義,專挑已婚或有男友的女人交往,維持沒有負擔的距離,一旦對方有意進一步發展,他就會抽身而去。因為他的得力秘書幫忙安排行程,渡會得以在公餘時間同時跟幾個女人交往而不出亂子,這個生活模式維持了幾十年,運作得天衣無縫。

跟村上一樣為作家的谷村先生,因為周末打壁球而認識渡會醫生,他為了不忘記這位朋友而寫下這個故事。渡會這位情場老手,告訴谷村自己過去一年半跟一位已有孩子的36歲女人交往,竟發覺自己不能自拔,一生第一次真正愛上了別人。他告訴自己不要用情太深,卻無時無刻不想著跟她見面,尤其當她的丈夫海外公幹回來而無法見面,他便痛苦不已。同時,他告訴谷村自己第一次有憤怒的感覺,他可以把家中的沙發扔出街而不介意會否殺了人。可見,他一向井然有序的生命已經開始脫軌。

命運給他開了個玩笑,這個他第一次愛上的女人竟也成了最後一個。谷村不久就沒有在健身房碰到渡會,兩個月後才驚從他的秘書得知其死訊。原來渡會發現自己只是女人的踏腳石,因為渡會的錢而接近他,更令他受打擊的是女人拋棄自己並非回到丈夫身邊,而是另找第三個男人私奔。渡會從此一沉不起,失去了所有生存動力,不但沒有運動和工作,更產生了厭食症,活活把自己餓死。臨死前,他托秘書把壁球拍交給谷村。

渡會的死,一方面是因為失戀的打擊,另一方面也因為自身的存在危機。他跟谷村聊天時,分享自己當時正在閱讀一本回憶錄,作者是納集中營倖存的猶太醫生。除了檢回生命,那位醫生失去了一切:金錢、地位,甚至尊嚴。渡會想到,如果他是那位醫生,失去這一切身外物後,自己到底還是甚麼?這個問題深深地困擾他,他試圖去解答這個問題,並付出了生命作為代價。

渡會告訴谷村,說謊是女人天生的本領,無論大事小事,她們到了某個時刻總會說謊,更甚的是,她們就重要的事情說謊時可以面不改容,有如體內一個器官在獨立運作,不動聲色,說了謊也不會受良心責備。如谷村所言,其實渡會體內也有一個獨立器官,負責掌管他的情感,一旦這個器官運作起來,渡會也無法控制,即使要從高處躍下,也能讓他自由落體。

愛情和人生的不可抗力,也正正體現於此。生命中有太多的人和事無法解釋,我們或許覺得不合情理,無法完全明白,但只要當局者是真心相信,全情投入,我們實在難以不表同情。


谷村相信,渡會在飢餓和痛苦的深處,或許有一刻接近找到人生的答案。也許,他交托秘書給他球拍,就是想傳達這個訊息。

2020年4月18日星期六

經典回首 讀《文明與缺憾》


1929年出版的《文明與缺憾》(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是精神分析學大師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晚期作品。出版這書時,佛洛伊德已創立精神分析學,在心理學界獨當一面,在歐洲知識界亦夙負盛名。跟很多知識份子一樣,踏入晚年的佛洛伊德很想就一些大問題提出答案,《文明與缺憾》、《摩西與一神教》等幾本書都走通俗路線,旨在回應「人類往哪裡去?」和「人的終極命運?」等大命題。

雖然走通俗路線,但佛洛伊德終究是佛洛伊德,貫穿全書的仍是自我、本我、原慾、伊底帕斯情意結(Odepius Complex)等術語。精神分析學仍是這書的理論架構,全書主命題就是人存在的終極目的,這與文明間又存在甚麼樣的關係。佛洛伊德認為,人存在的意義就是活得快樂,具體來說就是追求快樂,避開痛苦。他認為快樂的源泉來自滿足本能慾望,只要食慾、性慾、休息慾等得到滿足,我們就會快樂。他以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來概括人追求快樂的慾望。但他同時指出,人在滿足慾望的過程會經歷很多痛苦,包括身體的衰朽、外部世界的強大摧毀力量及人際關係中經歷的痛苦。伴隨成長,我們明白人生會遇上很多挫折,人亦慢慢發展出逃避痛苦的機制,這就是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

自我與原我

要明白佛洛伊德所指的快樂,先要理解他對人的本體看法。他認為人有自我(ego),自我推動我們追求快樂。根據他的精神分析學,人的自我意識原本分不到自己和外面事物的界線,就如一個初生嬰兒會以為自己和世界是一體的,他以為只要他想喝奶,就會有奶喝,媽媽的乳房也是身體一部份。直至他發現,媽媽有時會喂哺,有時會停止喂哺,有些東西並不如身體般完全受控,這些不受控的東西就是外物。從發現外物開始,人才慢慢認知外間世界的存在。從認知到有外部世界開始,自我開始重新設限,把外界和自身分隔,真正的自我開始形成。

佛洛伊德認為,自我(ego)在發現自身跟外界存在分野的同時,會不斷向內發展,形成一種無意識的精神實體,他稱為原我(Id)。顧命思義,原我保持了人類最原始的慾望,但鑑於社會有一套規範和道德標準,人無法把原我毫無掩飾地表露出來,而只能透過自我的包裝下在社會生活。就像佛洛伊德所說,自我只是用來裝飾原我的外觀(ego serves id as a façade)


現實世界不容我們無止境地滿足慾望,縱容原我慾望只會導致挫折感,增加不快,這違背人天生追求快樂的原始動力,因此人學懂節制慾望,減少挫折,從而免於經歷痛苦。另一種減少不快的對策,是把原始慾望昇華至心靈追求,透過追求文化藝術等的創作或欣賞活動來得到滿足,從而感到快樂。第三種應對方法是完全改變對現實的看法,不再因現實挫折而失去快樂,簡單來說就是製造一個夢幻世界,令人不再依戀原本的慾望,而把人生的快樂寄託在別的世界上。佛洛伊德認為,宗教就是這樣的一種東西。


快樂及現實原則

追求快樂是人的天性,逃避痛苦則是從經驗中學會的。佛氏將兩者歸納為快樂原則及現實原則。性慾是人與生俱來最強烈的慾望,追求性和愛令人無比歡樂,是快樂原則的一部份。性和愛雖能帶給人快樂,但卻取決於能否找到合適對象和彼此建立關係。要得到性和愛的滿足,我們要依賴別人是否願意滿足我們的慾望,不完全受自己控制。情投意合,歡愉一刻當然如活在天堂,但在愛情中我們會經歷不諒解、被拒絕、背叛、離逝等傷痛,造成深刻苦楚,這就是現實原則。

除了愛這種特殊的關係外,人亦活在社會錯綜複雜的人際網絡。為了討論文明與快樂的關係,佛洛伊德為文明定下簡單的定義:文明是人類所有成就和典章制度,人創造文明有兩大功用,一是保護自己以對抗變化無常的自然,二是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確,隨著文明發展,聚居人口愈來愈多,人需要創造一套制度,以管理越趨複雜的人際關係。但佛洛伊德說,滿足慾望是人的天性,不愛受規則約束。我們沒法擺脫文明,但文明的規範與禁忌卻壓制了人的慾望,造成人與文明之間永恆的拉扯。甚至有人認為,若放棄現有文明,返回原始狀態,人會活得更加快樂。

超我和良知

雖然人有追求性和愛的本能,使人類得以繁衍,但佛洛伊德亦發現,人的本性中亦有毁滅、侵略、殺戮的因子,有機會令社會組織瓦解。他指出,文明用了很多方法來壓制人的破壞傾向,例如基督教會叫人愛人如己,共產主義主張消滅私有產權來達到絕對平等,相信破壞和侵略行為會因此消失。

佛洛伊德以精神分析學名揚於世,在書中亦引用精神分析學的超我理念(Superego),來解釋文明如何壓制人的破壞傾向,令社會不至於分崩離析。他認為,超我是由自我演變出來,扮演自我監視的角色,亦即一般人說的良知。佛洛伊德以伊底帕斯情結來解釋超我的形成,大意是人有殺父母的慾望,但人對別人有愛,因而會對行為產生內疚,這種內疚慢慢變成超我,成為人自我道德意識的主體。從社會角度來看,文明社會就是透過不斷加強人這種罪疚感來維持秩序。

文明的代價

佛洛伊德所說,超我在人格形成過程中變成潛意識一部份,時刻督促人不能犯錯,不能越軌,令人經常感到不快和不安。如在文明規限下,人只能選擇異性戀,從性器以外得到的性滿足成為禁忌,性行為亦局限在婚姻關係,只能在一男一女間發生。在文明的期望下,性的目的只是生育,為繁衍人類而服務,令人難以純粹地享受性愛。他指出,這種用來維繫社會穩定的罪疚感,會隨文明發展而不斷增加,超我對自我的壓迫亦會愈來愈大。他寫到:
In the process of civilization things are different: the aim of forming a united whole out of individual human beings is all-important. True, the aim of happiness is still present, but it is pushed into the background; it is as…if there were no need for the concern with individual happiness.
這就是佛洛伊德眼中文明的代價。因為文明,人註定不能隨心所欲地追求幸福快樂,一生在超我的監督下度過。佛洛伊德認為,因為人不能一一滿足天生慾望,受過份壓抑會導致精神疾病。另一方面,人天生的破壞傾向會演變成罪疚感,把人牢牢控制。文明的進步,同樣意味人內心繁衍出種種不滿。

佛洛伊德是奧地利裔猶太人,在這書提及文明時,幾乎都是指基督教文明,讓我覺得他心中所指的文明壓迫,其實是感受到基督教會對人的壓迫。事實上,他亦提到中古時教廷對猶太人的多次屠殺,反映他對基督教的戒心。在佛洛伊德生活的社會,基督教文明無異代表他能觀察的世界。今日,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文化體系,發展出相差甚遠的規則、信念及價值觀在不同的文明體系,又如何闡釋佛洛伊德對文明與缺憾的診斷?放在今日世界,讓人透不過氣來的超我又會否以拜金主義、國族主義的形式出現?

佛洛伊德於1939年於倫敦去世,距今已80年。他去世後,心理學和精神科學都有飛躍發展。今天,這兩門學科都強調以統計數據、實驗等科學方法來研究,結合社會學、生物科學等進行跨學科探索。這樣的學術氣氛下,相信再難出現像佛洛伊德般有原創風格的學者。佛洛伊德的學說可能早已淡出學界,但自我、本我、原慾、伊底帕斯情意結等概念仍隨處可見。大師留下的痕跡,在日常生活中仍比比皆是。

以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佛洛伊德的學說可能充滿大大小小的缺點,本我、自我、超我及伊底帕斯情結等更是難以證實,亦難以推翻的概念。但我總覺得,如其把他看成一位科學家,他更像一位創立一家之言的哲學家、散文家。今天的心理學教科書充滿數據與圖像,佛老的書反而處處流露感情,亦不時表現出其睿智。他這樣形容文明和個人自由的關係:
Whatever makes itself felt in a human community as an urge for freedom may amount to a revolt against an existing injustice, thus favoring a further advance of civilization and remaining compatible with it.
我雖未能看懂書中每個推論,但偶然看到一兩句對人性和文明社會的精闢觀察,已感到滿足。

後記:10月份歐遊,在維也納逗留了數天,更抽空參觀佛洛伊德博物館。其實,今次參觀到的不是原裝正版的佛洛伊德博物館,而是在原館附近的臨時展館。因為由佛洛伊德的老家,亦是他接見病人的診所改成的博物館,現正進行裝修,要明年5月才會重開。 


雖然臨時展館規模不算大,但仍能看到他的手稿和收藏物,更有一段介紹他生平的錄像,讓人憑弔一下大師的風範。參觀臨時展館時才知道,那張著名的Freud Coach原來不在維也納的佛洛伊德博物館,而是放在倫敦的佛洛伊德博物館。

19383月,納粹德國吞併了奧地利,在朋友勸告下,佛洛伊德於1938年逃往倫敦,繼續診斷病人,並完成《摩西與一神教》一書。可惜,他在倫敦生活短短一年就去世,再也無法回到位於維也納的家,他在倫敦的家亦改成一所博物館。


今次去維也納看不到那張被無數人當成心靈庇護的Freud Coach,有機會去倫敦時,一定會去佛洛伊德博物館一趟。


閱讀

《文明與缺憾》簡體中譯本

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英文有聲書: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RNuTHEmgKU

2020年4月13日星期一

讀《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

赤羽雄二曾經任職麥肯錫企業諮詢師,為各行各業的客戶提供解決方案,制定策略。因此,他需要不斷吸收大量知識,一面緊貼趨勢,一面深入思考,閱讀成為他的工作一部分。他前作《零秒思考力》是近年的商管類暢銷書,書中提倡的A4紙思考法已經獲廣泛推廣和應用。今次他以閱讀為主題,主張以行動為目標的閱讀方式,將書本內容化為實際行動,從而提升工作和生活的質量。

讀書便佳?作者認為不是
有一類讀書人,往往會一本接一本地讀,而且只挑暢銷書讀,讀畢感覺良好,便放在一旁,急不及待開始下本書。作者認為這是被動讀書,既沒有認真思考和理解書中內容,與個人固有的理解進行對比,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最終自然沒有形成新想法,也無法從中獲益,慢慢甚至會產生讀書無用的想法,對書本失去興趣。甚麼才是讀書的好方法?作者認為是主動閱讀。

採取主動進攻的讀書方式
作者根據自身的觀察,發現身邊出色的人都有個共通點:即使再忙也會堅持讀書,而且能夠將書中知識靈活應用到生活和工作層面。他們帶有明確的目的去閱讀,力求在有限的時間迅速掌握書本的精華,進而化為己用。他們不但知道採取什麼方式才能夠讓讀書變得有效,亦知道如何合理分配和利用讀書時間。更重要的是,不只要讀書,還要學會善用書中知識,使工作和生活變得更加充實。

網絡還是書本 兩者可互補不足
身為一位讀書高手,赤羽雄二自少就打下了堅實的讀書基礎:小學時代讀了大量科幻和探險小說,中學時代接觸了海量經典世界文學,例如《簡·愛》和《呼嘯山莊》,高中重讀後成功考入東京大學,期間花了大量時間閱讀《罪與罰》等名作。投身職場後,他開始鑽研各類商務書籍,尤其是大前研一和卡內基的作品。任職企業諮詢師的時期,他每接觸一個新領域的客戶,便會到書店購買15本相關書籍,並在幾天內讀完,去蕪存菁,務求掌握相關知識,才能提供高質素的服務。

改變為消閒或教養而讀書的態度
作者提出的一個主張,是人在某個歲數前應盡可能博覽群書,以量取勝,建立堅實的基礎,到了某個歲數後,單憑讀書帶來的效益已接近臨界點,時間效益不高,質應該成為優先考慮,精挑細選,把書中內容實踐才是關鍵。他建議,「30歲之前應該讀300本,之後每年讀50本書就可以了。」有了每年50本書的閱讀量作為基礎,作者建議我們去思考:

  • 有沒有比讀書重要的事情?
  • 有沒有其他方法收集訊息?
  • 能否參與豐富情感的活動?
  • 如何令私人時間更為充實?

高效閱讀法
跟很多閱讀達人的建議一樣,作者認為要做到高效讀書,必須對書本進行加工,例如購買後在扉頁寫上日期和評價,閱讀時用螢光筆在精彩的內容做記號,以及把頁的右上角折起以示標記等。讀完後要立刻以A4紙整理要點,只要將想法直接寫在紙上便可,不需要思考內容和措辭,然後放入文件夾,每隔幾個月拿出來確認內容,看看有沒有新想法和體會。買回來的書要立刻開始讀,才能避免沒讀的書越來越多的問題。作者當然明白網絡時代,分心是閱讀的一大敵人,因此他建議閱讀時應盡量切斷網絡,專心一意地閱讀。

愛書人的提醒
毫無疑問,閱讀是我的最大嗜好,也視之為提升能力的途徑,但因為惰性使然,很多書本讀後沒有即時整理,以至很多理解都流於片面,似懂非懂赤羽的建議無疑是個及時的提醒,對很多愛閱讀的人而言,相信也很有參考價值

2020年3月29日星期日

再讀《呼蘭河傳》 追憶一代才女的香江足跡


蕭紅生於1911年,出生地是黑龍江的一個小縣呼蘭,與哈爾濱相鄰。她在1942年死於香港,享年僅31。蕭紅一生顛沛流離,從北到南住過呼蘭、哈爾濱、北京、青島、上海、東京、臨汾、西安、武漢、重慶、香港。《呼蘭河傳》就是她臨終前在香港完成的作品。

蕭紅生於一個較富裕的家庭,母親早喪,與祖父相依相隨。祖父給予她基本的文學訓練。在《呼蘭河傳》,她很少提起父母,想必是關係疏離。她幼時眼中看到的是廣袤的土地,高闊的天空。她家的後院是荒涼的,她不只一次說到這種荒涼給她的寂寞。

小說以呼蘭為名,呼蘭又是一個怎樣的地方?要說呼蘭必須要提到「闖關東」這個名詞。在清朝開國初期,滿族人為了保留回頭路,禁止國民開發滿州,但滿州是一片沃土,大山大水大森林,漢人每有災荒都偷偷到山海關以東的地區開墾農田、漁獵或進深山挖人參,而漢人為生存打拼的這片沃土就是「關東」。從十九世紀中開始到民國,滿州人對這個移民潮不再嚴格打擊,東北便成為了有城池,有道路的邊塞區域。在這裡,中國北方的漢人文化和滿族文化糅合在一起,形成獨有的東北文化,內層是漢人和滿族人的思想,表現出來是保留了漢人的放河燈,逛廟會等習俗,也有滿洲人的跳大神等巫師治病等儀式。

蕭紅父母早在她10多歲時就應允了汪家的提親。但蕭紅性格叛逆,為逃避由父母安排的婚事,於1930年離家出走去到北京讀高中,卻因而觸怒家人,斷絕給她財政供給,蕭紅亦因此沒法在北京捱下去而要回到呼蘭,後來卻又輾轉與未婚夫汪恩甲一起,在哈爾濱一家旅館同居,最後卻因汪恩甲突然出走而欠下租金,令蕭紅在無可奈何下向哈爾濱的國際協報求救。國際協報派人了解蕭紅的情況,而探她的就是後來與她一起闖出名堂的蕭軍。可惜,蕭軍情感放縱,令蕭紅甚為苦惱。而二蕭這對曾經在東北文人圈中一時的情侶作家亦以分手告終。1938年,蕭紅離開蕭軍後嫁給端木蕻良,後來又因為走避抗日戰爭,於1940年逃到香港。《馬伯樂》、《小城三月》及《呼蘭河傳》就是她在香港時寫成的三部作品。

《呼蘭河傳》像一部散文集,又像一本小說,更像一部自傳。當中有三個故事令筆者印象比較難忘,充份表現呼蘭人的落後、愚昧、無知、迷信,還有惰性、拖拉。第一個是呼蘭街道的一個大坑。每每有人馬經過陷到坑裡,周圍的人見狀都努力幫忙救助,可見人們都善良,但這樣的情形發生過很多次了,甚至有人死在坑中,卻總沒有人想方法去除陷阱,填了這個坑。第二個故事是在她家的一個住戶, 屋子已經搖搖欲墜,他卻不去修理,每到有大風他便焦慮的看著屋子有沒有塌下來, 風暴過後他卻不理這危機,繼續快樂地過活。


最令筆者感受深刻的是一個有關老胡家小團圓媳婦的故事。小團圓媳婦是北方土話,意思是童養媳。小團圓媳婦年只12歲,但生得高大而且大方,她的婆婆卻認為這媳婦太大方,不像一般小媳婦的靦腆。她婆婆說不斷折磨她是為了她好,但捱不住折磨的小媳婦卻病倒了。小媳婦病倒後,她婆婆卻不找醫生去醫她,卻是變本加厲,不惜重金請人來「跳大神」為她治病。「跳大神」是滿族薩滿教的一種宗教儀式,滿人相信但凡家中有不順利的事,就可以請「大神」來幫忙,「大神」抓鼓執鞭,邊唱歌邊跳舞就可以替人醫病、驅災、祈福,是一種充滿神秘色彩的民間信仰。大神試過跳舞、燒紙紥彩人、扶乩,方法用盡仍不能治好小媳婦,在無法可施下卻叫小媳婦在眾人面前撕掉衣服,然後把她浸在極高溫的水裡。結果當然是把小媳婦燙至重傷,最後死了。

每當老胡家為小團圓媳婦辦「跳大神」時都引來大批看熱鬧的人,這些圍觀者看到小團圓媳婦一幕幕遭虐待的場面,卻沒半點正義感去阻止悲劇的發生,沒絲毫同情心去救她。有一幕這樣寫到:

小團圓媳婦當晚被熱水燙了三次,燙一次,昏一次。鬧到三更天才散了場。大神回家去睡覺了。看熱鬧的人也回家去睡覺了。星星月亮,出滿了一天,冰天雪地正是個冬天。雪掃著牆根,風刮著窗欞。鷄在架裏邊睡覺,狗在窩裏邊睡覺,豬在欄裏邊睡覺,全呼蘭河都睡著了。

一個只有12歲的小女孩在雪飄風刮中,被燙昏,被燙死這一幕,蕭紅寫這得很平淡,像是呼蘭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事實上,蕭紅筆下的呼蘭人是天真爛漫的。他們對大自然感到好奇,大家都喜愛看黃昏的「火燒雲」(晚霞)。呼蘭人極能忍耐,每個人都盡一己之力做好本份。他們生活但求溫飽,可惜其實不溫也不飽。筆者不知道蕭紅有沒有意把中國文化好壞的兩面連在一起。不過「作者已死」,我嘗試把這兩面對立又統一起來,相信唯有這樣安分守己,低頭苦幹,愚昧、迷信而麻木的民族,才經得起大自然摧殘,以及謀生和生死的掙扎。呼蘭人保留了中國文化, 而且把它更鮮明地牢牢擁抱。呼蘭人麻木、愚昧、迷信,對生命沒有憐惜,對越軌者無情。

蕭紅的寫作技巧跳脫、鮮活。她往往先寫一段故事的結果,然後慢慢敘述,給人一針見血的效果。蕭紅的寫作角度是高的,是大的。她敘述故事是大而化之的,即使是極悲哀的故事,她也平白的講,她提高視角,把生死離合放在一起。她不像中原的作家那樣精雕細琢的形容情感,用詞極平白易懂。

一生顛沛流離的蕭紅有民國四大才女的美譽,更被稱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1934年,23歲的蕭紅初遇魯迅,就立刻被這位在文壇已享負盛名的作家稱為中國當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翌年,蕭紅出版她的首部長篇小說《生死場》,到1942年死於香港,在不足10年的寫作生涯中綻放出異常精彩的創作才華。蕭紅在香港過世後,端木蕻良把她的骨灰,一半埋在淺水灣,另一半埋在戰時曾改作臨時醫院,蕭紅在那裡嚥下最後一口氣的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內的一株大樹下。淺水灣的骨灰已搬回廣州,留下的是一個紀念她短短31年人生,取名「飛鳥三十一」的地標。在聖士提反女校的埋灰處據說是一株影樹,可是據曾到訪該校的友人告知,就連該校的師生都不知道準確的埋灰位置。


蕭紅在短暫的一生,走過了中國很多土地,由東北雪域,走到南方香港。雖然最後沒法回到家鄉呼蘭,卻在香港這城市裡憑著對回鄉的回憶,完成《呼蘭河傳》一書。每想到這位曾在30年代享譽一時的才女,亦曾在這城市留下一段往事,就讓我覺得香港這城市並不枯燥,只待有心人去發掘和守護一段段由前人寫下的故事。

2020年3月14日星期六

把一生編進史冊:讀何炳棣回憶錄


何炳棣是重量級歷史學者,他的回憶錄《讀史閱世六十年》也是重量級作品,全書近500頁,即使扣除照片和插圖,估計也有30萬字,旁徵博引,考據嚴謹,本身就是上乘的歷史原材料。學者的回憶錄通常不及政治家、富豪或電影明星的多姿多彩,因為學者的生活一般比較簡樸,終日埋首學術研究。但我拿起這本書一看,就幾乎停不了,未到兩個星期就看完了。為何這書可以引人入勝呢?我想是因爲他把一生緊扣在時代脈絡中,「小我」與「大我」兼備,讀者看到的,不再局限於他的個人經歷,還從他的個人經歷,折射出那個翻天覆地,動蕩不安的時代。

何炳棣是浙江金華人,1917年出生於一個中上家庭,父親何壽權早年考科舉數次不果,清末科舉廢除後,他轉修日文和法政,曾在故鄉辦小學,民初時在天津擔任法官。秉承中國傳統,他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何炳棣自小接受優良教育,南開中學畢業後入讀清華大學,並在庚子賠款考試取得優異成績,1945年往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專研英國歷史,其後轉研中國歷史,長年在芝加哥大學從事學術研究。他在2012年辭世,享年95


翻開這書,讀者不難發現,作者以事實為主導,力圖展現他的年代。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幕,也是似曾相識,多次在不同時空重演的一幕,是1936年清華的學生運動,激進學生向教務長潘光旦圍攻,要當衆毆打和羞辱他,梅貽琦校長站出來,有半分鐘未發一言,顯然在壓抑憤怒,然後對學生說:「你們要打人,來打我好啦。」可見當年校園内的動蕩。至於其後抗戰期間,校園多次搬遷,學生剋服重重困難,在槍林彈雨下繼續完成學業,也是叫人感動的。

除了自述外,他還廣泛引用資料,讓我們多角度感受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包括他和其他人的書信往來、中英庚款的試題(洋狀元的試題原來如此困難!),報章期刊、其他人的回憶錄、當年美國大學研究院的規條、他通過博士口試的詳情等。在編排方面,書裏安排多個可以獨立成篇的專欄,詳細記述他和胡適、聞一多、恩師雷宗海等大師的交往。我也欣賞他不避忌,有事實就直書,例如他詳細記述任職芝加哥大學期間,用盡手段向哈佛大學獵頭,企圖拉攏史學大師楊聯陞,最後失敗告終,讓我們知道,頂尖大學之間的激烈競爭,絕對不比商場遜色。

雖然這書以事實做主導,較少作者的内心獨白,但作者追求嚴謹、好勝、自負、不怕挫折迎難而上的個性,卻在這些客觀描述的經歷中清晰呈現。事實上,作者的事業不是一帆風順的,庚款的考試,他考過兩次,第一次成績不理想,他再次努力,結果成功了。他的博士論文也是一波三折後才完成的。用他的話說,「札硬仗,打死仗」是他一生工作態度的寫照,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例子,是他不惜用「竭澤而漁」的方法,持續大半年,每天從日出到日落,在美國國會圖書館鑽研明、清的地方志,以堅實的原始資料為基礎,完成明清的人口史和社會史研究。

這本回憶錄的另一特點是内容安排頗爲平衡,對於他一生各個階段都有詳細的講述。相比之下,我看過的文人學者回憶錄,往往只聚焦傳主一生某段時期,例如《從文自傳》只談到他20歲左右從湘西來到北京就停止了,胡適的《四十自述》顧名思義只説到40歲,蔣夢麟的《西潮》、季羡林的《留德十年》和陳香梅的《一千個春天》都是集中他們生命中某階段。相比之下,這書可以完整地看到何炳棣一生的事業和思想發展。

最後我想談一點,這書除了記載他個人經歷之外,還是他的思想傳記,記述他的思想發展歷程。由於他沒有太多的通俗著作,而他在專業期刊發表的論文,又不是人人可以讀懂,所以對一般讀者來説,這本回憶錄給予一條捷徑,以比較淺白的文字和短小的篇幅,了解他的研究成果,比如說,中國農業源自黃土高原而非外地傳入、明清的社會流動情況,及番薯、馬鈴薯、粟米等農作物如何在明清年間從原產地南美洲傳入中國。總而言之,這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好書,可以拓闊讀者的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