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3日星期二

在世界閱讀日,我們來談談寫作

在影像大行其道的數碼年代,文字媒體的影響力已今非昔比。但作為以書評為主的社交媒體專頁,我們仍認為文字博客是最適合表達所思所想的溝通媒體。因此,我們以每週一文的頻率分享閱讀或觀影心得,一邊刺激自己整理思緒,一邊跟讀者分享閱讀樂趣。

每次發文,除了是一次閱讀整理,也是一次風格探索。每篇文章都反映不同成員獨有的思考方式和表達取向。儘管篇幅有別,但總括而言我們的評論可分成兩類:一是以觀點主導,較重理性的分析型書評,務求向讀者傳達觀點和看法;二是以畫面主導,較重感性的描寫型書評,透過重構作品的畫面來傳達個人感受。我們對不同類型的作品都有所涉獵,但文史哲是我們重點的分享領域。

我們每次寫作,其實都是在回答自己發出的問題,不過我們問的並非是要如何堆砌文字,或如何起標題吸引眼球,畢竟我們不是追求點擊率。我們問的是:我要向讀者傳達什麼訊息?我想他們感受到什麼?當這問題回到自身就變成:我究竟有多理解這本書?我的感受到底有多強烈?這種叩問,不但有助我們換位思考,拉近跟讀者的距離,更有助的,是拉近我們跟自己的距離,這亦是我們不斷寫作的一大動力。

徹底了解想要表達的東西,然後用簡單清晰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傳達力》一書認為溝通能力良好的人須具備的。作者池上彰是日本名記者,主持的電視節目在當地深受歡迎,他平易近人的風格深得不同階層觀眾的好評,本書是他一本暢銷作品,銷量超過200萬冊,有溝通領域聖經的美譽。究竟,這位溝通聖手有什麼成功的竅門?

池上從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系畢業後,成為了日本放送協會(NHK)的記者,曾主持《周刊兒童新聞》。從事這個節目的一大挑戰,是要把複雜的新聞事件,向知識水平和社會經驗都遠低於成年人的兒童講解清楚。這個過程讓他發現,原以為懂得的東西,只要小朋友追問下去就答不出來。這令他明白自己離真正了解事物仍大有距離。因此,他坦誠自己的一知半解,然後在查資料下了更大功夫,並漸漸得到小朋友歡迎,因為他們能夠聽懂池上要分享的話題。這點,其實也是我們寫書評追求的目標。

另一點對我們寫書評很有啟發的地方是,他在書中非常強調閱讀的重要性,坦言:「以書寫為業的人,像是大部分的作家,其實從年輕到現在,都是不斷地大量閱讀。」他認為不需要學速讀術才能大量閱讀,只要認真把握空餘時間一定可以大幅提升閱讀量。雖然閱讀不同題材的讀物都很重要,但池上認為要提升表達能力,閱讀小說就是最佳途徑:「跟對方傳遞訊息的時候,必須讓對方浮現出自己想傳遞的影像。要學習影像傳遞,閱讀小說是最適合的方式。」這點,我們好幾篇書評和影評就是很好的例子,因為那位成員就非常愛讀小說。

這本書雖然沒有提出什麼新鮮的論調或技巧,但我們都知道,高手往往都是把簡單的東西做到完美無瑕,並沒有什麼奇技淫巧。閱讀和寫作都是永無止盡的探索過程,途中難免會有碰壁和迷失的時候,池上這本簡單而內涵豐富的書,正好提醒我們勿忘出發點:寫博客不是為了自我滿足,而是跟讀者進行溝通和交流。

2019年4月20日星期六

習茶道的幸福 看電影的美好——《日日是好日》影評


2018年底上映的電影《日日是好日》,改編自森下典子的原著《日日是好日─茶道帶來的十五種幸福》。小說透過主角學茶25年的經歷來談人生,對四時變化和五官感受都有細膩描述。大森立嗣運用電影的畫面和音效填補文字留下的空白,更形象化地呈現小說的意象,讓觀眾更容易投入原著絢麗多姿的五感世界。


日本平安時代的僧人最澄和空海把茶的種子從唐代中國帶回東瀛,茶道自此傳入日本。到戰國時代,「茶聖」千利休將之發揚光大,成為日本文化一大支柱。他對美非常執著,曾回答織田信長:「美,是我說了算。」利休對茶具、書畫、建築,飲食、庭園都有獨到的美學觀。從他開始,茶道才真正超越味覺享受,昇華為美的體會。在電影《日日》的鏡頭下,無論是茶具、茶室、茶會,以至茶人都極具美感,吸引我一看再看。

生死難料 枯榮無常

電影以茶道為主軸,多幕戲都是拍攝武田老師向典子和她表妹美智子(原著的道子)教授茶道的過程。在老師的小茶室內,榻榻米上沒一件多餘雜物,只有數件簡單茶具,加上壁龕的插花和書畫,給人窗明几淨的感覺。在這簡單的場景,總是身穿和服的老師向打扮端莊的典子和美智子傳授茶道,這幅由茶室、茶具、茶人組成的畫面傳達出一種簡樸美。雅緻的茶室旁是一個日式庭園,庭園的翠綠對比茶室的素淡,色彩反差已是一種視覺享受,加上茶人的嫻雅舉止,便是一幅很有意境的人物畫。


每年11月上旬,日本茶人都會將5月採摘後裝起的茶葉解封,用地坑上的火爐來泡茶,是為茶人的正月。電影有幕講述老師在一次正月的茶會向學生分享「一期一會」,囑咐大家要珍惜每次沏茶、茗茶的機會。茶會完結後,身穿和風披肩的典子跟同學雪野走進一條滿地紅葉的小巷,談起「一期一會」。雪野向典子談及千利休的故事,說在戰國時代的亂世,今日見到的好友,明天可能已不在人世,所以人人都會抱持最後一次見面的心情相聚。到此,她們在鏡頭前停下,看著肅殺秋色,聽著颯颯秋風。這幕不但唯美,更拍出了生死難料、枯榮無常的味道。


瀑布的隆隆水聲

電影鏡頭拍得美,聲音的處理亦帶禪味,雨聲中悟道一幕便拍得非常精彩。在這幕戲,典子正迷惘是否要繼續學茶,茶室外卻下起滂沱大雨。鏡頭落在閉上雙目的典子,雨勢由小變大,撞擊樹葉、屋簷、石水砵的聲響此起彼落。觀眾與典子在雨聲中一起領悟字畫「日日是好日」5個字的深意。另一幕拍攝典子欣賞壁龕只寫上「瀧」(即瀑布)的字畫,鏡頭一路拍典子看字畫,一路把字畫長長的墨汁變成瀑布飛濺的水花。瀑布水聲隆隆,觀眾不但看到典子像被水沾濕的表情,更感受到她打開心扉,走進書畫精神世界的滿足。

原著的道子並不特別搶鏡,但電影的美智子卻有不少戲份,有些更是小說沒有的情節如美智子在溪旁向典子告別一幕便很悅目:坐在清溪旁的她向典子說感到工作缺乏意義,計劃回東北老家相親。當知道美智子不再一起學茶時,典子低頭不語,只餘潺潺水聲。導演透過這含蓄而詩意的畫面,娓娓道出人生孤獨的況味,餘韻無窮。


電影由黑木華飾演典子,多部未華子飾演美智子,武田老師一角落在國寶級演員樹木希林身上。導演選角獨到,黑木華不如新垣結衣石原里美等耀眼,但穿上便服和束起馬尾的她卻散發鄰家女孩的親切。她表情含蓄,演活典子的內斂和尋找理想過程的不知所措。電影一幕講述典子被老師批評沏茶手法不夠純熟,又碰上婚姻計劃觸礁,在人海中頓時迷失方向。她獨自站在月台上,先是若有所失,進而哭崩,層次非常複雜,但黑木華拿捏得恰到好處。現年29歲的她早東京小屋的回憶》(2014綻放異彩,其後主演夢之花嫁成熟。年紀尚輕就有此功力,前途無可限量。


日本美學的物哀精神

原著用未經污染的山間水來形容武田老師動作的優美。導演選擇樹木希林扮演這位舉止文雅的茶道老師,令電影更為可觀。典子父親病逝後,老師坐在典子旁,表情憂傷但沒有多說安慰,只輕拍典子的手,與學生一起飲泣,簡單一幕盡顯她爐火純青的演技。穿深色和服的老師和黑色喪服的典子並坐,抬頭看到櫻花飄落,如此意境令人聯想日本美學的物哀精神。這幕小說沒有的戲令老師更人性化,是導演成功的一筆。樹木希林獲獎無數,無論是甜味人生》中渴望自由的麻風病人,還是小偷家族》中壽命將盡的老婆婆,演出都是細緻入微。《日日》於201711月開拍,拍至中段,患癌超過10年的她已非常虛弱,最終在去年9月病逝,本片亦成為其遺作。


日本首位諾獎得主川端康成,在196812月頒獎禮上發表著名演說「日本的美與我」。他定義甚麼是美時,引用矢代幸雄的一句詩:「雪月花時最懷友」。川端說雪、月、花3個字表現了四季的推移,而在看到美景時,人會想與別人分享。川端認為,美是這種打動人心的感覺,能誘發人與人之間的依戀,而「雪月花時最懷友」亦是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在大銀幕看《日日》,美麗的畫面固然醉人,但更引人細味的其實是典子在茶道中的成長:她對老師傳授茶道的感恩之心,對事業失利、失戀、喪父等憾事的感傷,以及背後那份對人間的依戀。

我共看了此片4次,每趟都像穿越時空,到了一個恬靜的日式庭院賞花茗茶。雖還沒緣修習茶道,未能像典子領略學茶的幸福,但能暫時拋開凡塵雜念,靜靜欣賞一部好戲,已很美好。

2019年4月15日星期一

五四的幕後英雄——讀王雲五《談往事》


讀王雲五的《談往事》時忽然想到,今年正好是五四運動的一百周年,提起五四,不少人會想到胡適、魯迅、徐志摩、冰心等文壇巨星,大概比較少人留意在幕後默默工作的出版商,其實當年新文化得以燎原之勢席捲全國,掀動時代思潮,實有賴書籍報刊的廣泛流傳,別忘記那是沒有電子傳媒的年代,收音機相信也不普及。王雲五就是當年出版業翹楚,掌管192030年代的商務印書館,出版《萬有文庫》、《人人文庫》叢書,又管理上海的東方圖書館(前身是涵芬樓藏書室)。


今天在香港聽過王雲五的人也許越來越少了,他是廣東香山縣(今中山縣)人,1888年生於上海,家境不太富裕,少年時在五金店當學徒,晚間修讀英文,其後考入同文,英文突飛猛進,19歲在中國公學教授英文,胡適一度是他的學生。其實他正式上課的日子不多,學問泰半自學得來,最為人稱道的壯舉,是每月分期付款購買《大英百科全書》共35冊,用了3年時間通讀一遍。在回憶錄中他承認,這份心力如果專攻某一範疇,必讓他成爲專家,但這種博而不精的讀書方式,正好成就他日後擔任出版商時的眼界和觸角。胡適那本劃時代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最初就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

我手頭的《談往事》是傳記文學出版社1981年再版(初版1964年),對今天的讀者來説,這個版本的排版實在不太友善,字體不足3毫米,並且排得密密麻麻,當然沒有圖片,所以我讀這書時頗爲吃力,但可感受到那年代的貧乏。全書由16篇文章組成,最感動我的是〈兩年的苦鬥〉,講述1932年上海的商務印書館被日軍炸毀後,他如何重建業務,真是可作危機管理的範例。首先是人事,那時上海商務員工3700餘人,生計頓失下作出善後安排,紛爭難免,加上眾多債主上門追討,窘困可想而知。其間他父親過世,對他的打擊也頗沉重。另一項難題,是要趕及9月前印好新學年的教科書。結果憑著機智和意志,他終於度過難關,例如動員商務在香港和北平的廠房,雖然這些設施的生産力只有上海的十分一,但可以擴充,幸好英國某機器公司願意以低價售予印刷機,並容許分期還款。此外,戰火把業務記錄毀滅了,但他靠記憶和簡陋的筆記,竟然可以重新安排業務。看到這些絕處逢生的經驗,不禁叫人振奮,並且感受到,就是工作上遇到重大挫折,只要堅持下去,保持奮鬥的心,難保不會有轉機。


至於其餘15篇文章,涵蓋他從事出版業的經歷,經營東方圖書館的趣事,改善中文圖書的分類法,發明四角號碼檢字法的緣起,到歐洲諸國考察三個月,拜會當地出版業人士的見聞,在大陸和臺灣從政的經驗,和他與社會賢達,包括孫中山(他曾任孫的秘書)、蔡元培、高夢旦、朱經農等的交往,他一生真是多姿多彩,這裡不能一一細説。總括來説,讀這書,恍如一位生命力旺盛的長者,對我娓娓道出他一生如何為廣大市民謀幸福。結束本文時,我想引用他晚年發表的《反李白春日醉起言志》,這詩正好道出他的志向和人生觀:


2019年4月7日星期日

翻譯之難——讀《Conjecturing Hong Kong’s Future Lam Hang-chi’s Editorials from the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1975–1984》


翻譯的目的,是盡可能以另一種文字,把原文的內容和風格還原,務求令譯文讀者得到接近原文讀者的感受。看似是簡單的文字轉換工作,但當中困難,唯有親身經歷過才能了解。各種翻譯題材當中,又以文學翻譯特別困難:如果原文是一流文字,譯文也須有一流水平,也就是說,要譯一流的小說,譯者本身也要有寫出一流小說的能力。因此,作品寫得多好,也要遇上功力和才情都匹配的譯者,才能以優秀的面目呈現給外文讀者。


《信報》創辦人林行止是香港鼎鼎大名的散文家,多年來筆耕不斷,以其論點精闢、旁征博引的社論飲譽本地文壇,號稱「香江第一健筆」。去年,他的一本19751984年的《信報》社論結集出版了英譯本,記錄了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前,林行止引領香港人摸索前路的軌跡。要翻譯這位社論巨匠的文字,可謂極度艱巨的任務,而膽敢接下這項任務的不是別人,就是他的千金,曾任《信報》執行董事的林在山。

作為譯者,林在山的資格無須懷疑:英國劍橋大學英文系學士、芝加哥大學社會科學系(法律及經濟)碩士,也持有新聞專業文憑和多年的新聞實戰和撰寫專欄的經驗。然而,她在博群書節的講座上指出,雖然她很享受翻譯這本書的過程,但她其實對翻譯持保留態度,認為只要懂得原文,便沒有看翻譯的理由,所以她翻譯本書的目的,是希望向英語為母語的讀者,介紹香港處於非常時期的這段珍貴歷史,日後也會繼續出版第二和第三部翻譯結集。


成功翻譯的基礎在於理解正確。除了專業背景有助她透徹理解原文外,林在山遇到查不到或不清楚的地方,還可以直接詢問父親,這是其他譯者無可比擬的優勢。講座上有讀者問她,翻譯父親的作品會否有壓力?她坦言沒有,父親對她如何處理也沒有干預。我想,這是一種作者與譯者的一種理想默契,雖然大家是親人關係,但以專業態度對待:譯者對作者充分了解,作者也對譯者充滿信心,使譯作以譯者期望的面目呈現給讀者。

作為從事翻譯的讀者,我很有興趣知道,一位近乎擁有完美條件的譯者的英譯,究竟可以達到何等程度?這位香港頂尖評論家的英譯作品,又可否與英美一流文章比肩?在我眼中,這類文章的模範莫過於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卷首的Leaders,那種有級數而不賣弄的英語,時有精彩的比喻和難以翻譯的雙關語,無論對語氣和節奏的控制都是恰到好處。我知道這是苛刻的比較,但覺得林行止配得上這樣的譯文,也期望林在山可以做到這樣的效果。

她的譯文無疑很通順妥貼,對地道的港式用語也下了一番心思(例子見文末的媒體訪問連結)。她屬意將原文的長句變成短句,這處理方法的確令文章流暢可讀。只是,我一篇一篇的翻閱,還是找不到細讀和讀完全書的衝動。為什麼?也許因為譯文實在太過平淡,缺乏亮眼的文字處理,文章標題也缺乏神采。原文的意思得以傳達,但沒有以英文說出來的感覺,離《經濟學人》那種上等英語似乎很有距離。

這再次令我感到,即使學習英語多年,甚至有豐富的留洋經驗,中國人要寫出真正地道的英語還是非常困難,要把中文譯成地道英語更是難上加難。然而,這個看似遙不可及的彼岸,正是鼓勵我們不斷學習和改善的動力。我建議對本書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林行止的原文來讀,如對林在山的觀點感興趣,則可以找相關訪問和影片來看。


伸延閱讀




2019年3月31日星期日

《日日是好日》給我的啟迪(下)


 在不斷的變遷、消失和流逝中,人又如何可以安定下來。茶道很講究季節感,四季不同,時令相配。在不同的季節,連茶室壁竉掛的畫也會不同,春天是「熏風自南來」、夏天是「清流無間斷」、秋天是「霜葉滿林花」、冬天已是「臘雪連天日」。日本茶人用十二地支來記年份,每一年除有春夏秋冬四季外,又再分成二十四氣節,茶人要把握當中的變化,用相應的茶具、插那季節的花、供客人食時令的和果子,將四時變化融入品茶的活動中。  


既按四時而變,亦按四時的規定做重覆的事,這就是茶道的修練。而人在這修練中,視、聽、嗅、觸、味五感都會變得敏銳。平成三年,典子習茶道已十五年,在那年的一次茶道課,外邊正大雨滂沱,這時安坐茶室中的典子,突然有種開悟的感覺。打在樹葉面,屋簷上的雨,每一滴她都能清楚聽到,大小、遠近交疊的雨聲走進的她耳朶,譜成一曲雨的交響樂。典子再看壁竉掛畫寫著「聽雨」,簡單的兩字原來有這樣深的涵義。 

在欣賞雨聲的一刻,典子發現她的五感因跟武田老師學習茶道多年而變得敏銳。她能細心分辨到四時花草的不同形態,聽到放熱水與清水入水指時會發著「嘟噜嘟嚕」與「唰拉唰拉」的相異聲音,聞到塌塌米新的藺草味,對茶具的觸覺更敏感,茗茶時能分出更多的層次。靈敏的五感令作者與四周聯結起來,活在當下的鍛鍊使她更能專注。在初學茶道時,她覺得這門藝術有很多束縛,但在外邊下著大雨的這瞬間,典子卻去到一個更廣袤的世界,在一個更自由的天地中奔走。

望著「聽雨」,典子回憶起第一次上茶課時看到茶室中間掛起一幅寫著「日日是好日」的橫匾。習茶道多年,她在武田老師的茶室和外邊的茶會看過同樣的橫匾無數次,卻不明白這五個字的真正意思,直至在茶室中被傾盤大雨圍繞那刻,典子終於領悟到「日日是好日」的含意:「雨天聽雨,下雪日觀雪,夏天體驗酷暑,冬天領受刺骨寒風……無論什麽樣的日子,盡情玩味其中就好。下雨天如果也能樂在其中,任何日子都能變成好日子」。(雨の日は、雨を聴く。雪の日は、雪を見る。夏には、暑さを、冬には、身の切れるような寒さを味わう。……どんな日も、その日を思う存分味わう。)



典子說:「人心非得經過洗練,才能真實感受季節真義」。事實上,光陰的磨練不但令典子對花開花落、風起雲湧更敏感,亦令她更能體會人生。典子大學畢業時渴望找到一樣值得她努力一生的事,卻在工作上屢遇挫敗,一心想做一名作家,卻只能在周刊找到兼職採訪編輯的差事。而當她二十七歲打算和男友結婚時,卻發現男友一腳踏兩船,無可奈何要與他分手,典子亦進入人生的嚴冬。就連學習茶道,作者也遇過不少挫折。表妹道子在大學畢業兩年後辭去東京的工作回老家相親,典子遂失去最好的茶伴。平成元年,典子習茶道的第十三年,武田老師不經意地說她握水勺的手勢太僵硬,加上茶道班來了數位手腳敏捷,很有天份的新同學,作者突然覺得自己不是學茶道的好材料,甚至萌生放棄的念頭。習茶道第十四年,她更經歷喪父的痛楚。

當典子想停止習茶道之際,老師卻安排她去當一次茶事的主人。茶事就是一次隆重的茶會,客人往往先品嚐一餐懷石料理的「初座」,然後離席到茶庭稍作休息,之後再次進人茶室,品茗主人為他們泡的茶,稱之為「後座」。因著當茶事主人的經歷,典子領悟到平日學習的「炭點前」、「濃茶點前」、「薄茶點前」、「茶懷石」之間的關係,突然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茶道上的開竅打通了典子的心靈,讓她後來得以走進「聽雨」的境界、明白「日日是好日」蘊含的哲理。


茶道的修習,先講形,後講心。手法、技巧可以透過多鍛錬來掌握,但心的境界就只有靠年月的積累才能提升。人生的修練也如茶道的學習,並非用頭腦思考就能明白,而是需經過歲月的沉澱。典子小學五年級爸爸帶她看費里尼的《大路》,她一點都不明。她讀大學時、三十五歲時再看,發覺以前看漏了很多情節,開始覺得這電影很感動。寫作《日日是好日》時,她已習茶二十五年,已經是一名四十四歲的中年婦女,踏入中年後的典子,每次看《大路》都淚流不已。作者說,世上的事物可歸納為「能立即理解」和「無法立即理解」兩類。能立即理解的事物,一看即明。但無法立即理解的,像茶道,像費里尼的《大路》,像人生的際遇,往往需經年月的洗禮後才能慢慢領會。 

我對茶道一竅不通,看《日日是好日》這本小說,使我對茶道增長了不少認識,例如沏薄茶是一人沏一碗,練濃茶卻是一碗供客人輪流飲。除學得茶道的知識外,作者森下典子的人生也令我覺得很親切和有共鳴。作者不斷努力找尋值得她專注一生的事,但卻一直找不到,她寫到,「總覺得自己的人生還未真正開始,始終沒站在起跑綫上……儘管自己老是急著要開跑,卻又不知該跑往哪個方向。」我也經常受制於這種人生應往哪處走的不安感。在典子經歷「聽雨」的一刻,她感到平日那種自我價值取決於別人評論的不安感,害怕弱點被人看到的恐懼,也全然消失。我沒緣份習茶道,但心裡仍渴望找到一種像茶道般讓我能長久安身的地方。

2019年3月24日星期日

《日日是好日》給我的啟迪(上)

日文版的《日日是好日──茶道帶來的十五種幸福》於平成十四年(2002年)完成,記錄了作者森下典子由昭和五十二年(1977至平成十三年(2001學習茶道二十五年的經歷。小說圍繞著茶道說故事,讓讀者對茶具的運用、茶室的佈置、茶會的禮儀有更多的了解,是一本很好的茶道入門書。雖談茶道,但小說寓茶道於人生中,焦點並非茶具、茶會、茶室、茶史或流派等,而是作者從茶道得到的人生開悟。


小說由主角典子的媽媽在參加典子弟弟學校母子會時認識了武田友子開始。典子媽媽在母子會被武田的漂亮鞠躬深深吸引,後來她得知武田是一名茶道老師,便建議讀大學三年級的典子跟武田學習茶道。典子起初對媽媽的提議並不熱衷,事實上她認為茶道是一項傳統舊玩意,只適合一心想嫁得一個好人家,過閒適生活的女孩去學。當典子仍在猶疑之際,表妹道子卻表示想學茶道,有這位與她感情很好的同齡表妹相伴,典子才願意跟武田老師學茶道,當時的典子也沒想到茶道會成為她的心靈家鄉。

昭和五十二年(1977的五月,同是二十歲的典子與道子一起去到武田老師的家,參加了她們人生第一堂的茶道課,而老師第一樣教導她們的是,如何摺抺茶具用的帛紗,又如何用摺好的帛紗抹裝茶粉用的棗。第二課時,老師教她們如何用茶筅在茶碗中攪動轉圈,這些簡單的事,老師卻要她們花心機去模仿學習,當時的典子與道子都不明所以。更令她們不解的是,摺帛紗、抹棗、郁動茶筅這些簡單動作,也有既定的步驟跟,一步都不能錯、不能少。


剛開始接觸茶道的典子和道子深覺這是一門規則繁多的藝術:摺帛紗的程序、抺棗的手法、拿水指裝水的器皿,裝的水供燒水的茶釜用時手指的擺位、步入茶室的姿勢、在榻榻米上行走的步法,全部都有嚴格的規定,就是賞畫、放炭、品茶、鑒茶具、端座等等,都有一套既定的禮儀。對典子這名初學者來說,茶道大大小小的細節,令她覺得很受約束,沒有自由發揮的空間。典子和道子都覺得茶道這些老掉牙的禮儀很怪,更禁不住問武田老師,為甚麼要這樣做,為甚麼要那樣做。面對徒弟的拮問,武田老師叫她們不要老用頭腦去思考,只要照著她教的去做,把動作不斷重覆至成為習慣為止。  

典子雖然心中對茶道抱有很多疑問,但仍選擇堅持下來,亦慢慢掌握到沏茶的技巧。習茶道首年的十一月,當典子以為自己開始熟習沏茶的動作時,武田老師卻說她所學的只是夏天沏茶的方法,到了冬天就要學用地坑上的火爐來泡茶,她要暫時忘記原來學的那一套,從頭開始學習。如是者,夏天泡夏天的茶,冬天泡冬天的茶,每一次更換,典子都要把辛苦練熟的手法忘記,每當她為茶道的嚴謹又多變而埋怨時,老師就對她說,專心當下,做好眼前的事

「坐在茶釜前,專心茶釜事。」這是武田老師經常提醒學生要學習的功課。武田老師又對學生說每一次茶事都是「一期一會」(いちごいちえ),負責茶事的主人要把在茶室的見面看成一生中為客人沏茶的僅有一次機會。既是獨一無二的一次,主人不可錯過每個環節,在茶室中擺放的花、在壁竉掛的畫、供客人享用的點心、使用的茶具都要用心去挑選,每處都要從客人的處境和感受去想,而客人也用最大的誠意去欣賞主人為自己準備的茶,領會主人在每一個細節想表示的心意。正因為每一次茶會的相遇,都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主客都要竭盡至誠活在茶會中,活在此刻中。

活在當下,珍惜此刻,這是武田老師想藉著茶道教導典子的功課。作者在茶道的學習亦在生活中有所印證。在平成二年春天的一個周五黃昏,典子接到媽媽電話,說她爸爸昏倒了,想不到三天後她爸爸就在醫院去世。父親去世前幾天曾致電典子,表示想去探她一趟,卻因為女兒有朋友到訪而無法成事。典子之後亦計劃周六回家探望父母,卻料不到父親突然去世,父親來電中的幾句寒暄,竟成為父女最後的交流。他下葬那天,櫻花飄逝如雪,平日不多言的武田老師說:「典子,櫻花都化為悲傷的回憶!」。或者,人無論有多長壽命,在時間的長河下也只如櫻花般轉瞬即逝。

明白這道理的人,又怎會不珍惜眼前的每一次相遇。

2019年3月17日星期日

井井有條 源於事事思考———評《改變人生的1分鐘整理術》


我們身處物質豐盛、資訊氾濫的時代,擁有的越來越多,又不懂如何整理,結果弄得環境雜亂,不但影響心情,也拖累效率,更往往導致真正重要的物品或資訊遭淹沒。要是人生能有一個像瀏覽器的「重新整理」鍵,讓一切變得井然有序,清減煩惱,那該多好?

書目:改變人生的1分鐘整理術

小松易就是專門為客戶整理資訊和物品的專業整理師。透過這本小書,他以簡明的文字,分享自己一套通過無數實踐而得來的整理哲學。從玄關開始,他一步步帶領讀者撿視家居每個角落,以至工作場所的個人空間,提供如何整理已有物品和新增物品的法則。

他相信,場所的整潔度是生活質素的一面鏡子。環境良好,反映好的生活狀態,一如血氣暢通的身體,處處為我們帶來助益,反之亦然。因此,我們整理空間的同時,也是為我們的生活,以至人生做整理

作者提出的建議都直接可用,例如衣櫃鞋櫃保持八成滿最佳;信箱郵件必須即時整理;還原家具的原本用途,如桌子和地下不放雜物;電腦桌面的圖示不過三行為佳,所有文件最多點擊三下就能存取。

物品也好,資訊也好,都是加易減難。難的,在於我們能否在接觸物品的當時,即時思考物品是否必須,如是的話如何處置方便長期使用。因此,如果保持整理的心態,生活一事一物都需要思考。換句話說,想生活井然,有賴一顆敏捷清晰的頭腦

香港的樓價連年攀升,大部分人的居住面積都不大,要是雜物長期佔據生活空間,不但生活質素下降,實際成本也非常高。人生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物品,唯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需要,才能去蕪存菁

這本書沒有虛無的理論和花俏的技巧,卻是能刺激我們採取實際行動的好書。

2019年3月10日星期日

理性的追求——評《十二怒漢》

《十二怒漢》的電影版本是史上最成功的電影之一,舞台版本在世界各地也歷久不衰,香港也是其中之一。本劇透過簡單的日常場景,叩問深刻的社會議題,當中8號陪審員代表的理性主義和獨立思考精神,在現今網絡時代更見重要。

本劇全在法庭內發生,十二位陌生男人組成的陪審團要審議一宗懷疑謀殺案,被告是一個在貧民區長大、涉嫌殺害父親的黑人男孩。庭上證據一面倒對他不利,陪審圖初次投票也以十一對一認為他有罪。但偏偏是這位投無罪票的8號陪審員,堅守懷疑的態度和穩定的情緒,對看似明顯的證供提出質問,結果發現兩位證人的陳述疑點重重。其他陪審員也漸漸改變取態,但幾位陪審員堅持己見,有的涉及種族歧視、有的投射個人情感。在酷熱的夏日夜裡,室內,氣氛不斷升溫;室外,一場暴風雨也即將來臨。

故事設定簡單,全由對白推動,但滿載張力,引人深思。十二個白人男性陪審員個性鮮明,背景各異,目的不同:有的但求盡快了事離開觀賞球賽,有的希望透過這機會懲罰少數族群,儼然是美國社會的縮影。8號陪審員猶如理性的化身,他知道案件性命攸關,但他的重點不是對象是誰,而是發揮制度的法律精神,讓疑點歸於被告,而非輕率相信表面證詞,或基於群眾壓力作出決定。相反,3號和10號陪審員不但沒有理性討論,陪審過程為個人利益著想。這兩種個性的人,代表了每個社會都存在的兩個極端。

也許,我們都像其他陪審員,沒有過分偏激的立場,當聽到合理的證據時會願意改變取態,盡可能讓討論理性進行。但是,我們也可能同樣懶於自己思考,輕易地接受表面的證據,莽下定論。如果有幸遇到8號陪審員一類的人物力挽狂瀾,錯誤和悲劇也許能夠避免。但是,我們也可能會遇上3號和10號陪審員代表的非理性力量。那時候,我們是否有足夠的理性和勇氣去平靜思考,去是其是,非其非呢?



香港跟英美法系一樣採用陪審員制度,因此本地讀者或觀眾對此劇應該特別有共鳴,尤其是曾經參與陪審過程的一群。此劇沒有評論此制度是好是壞,關鍵反而是參與的平民。讓普通市民都有機會參與判決,發揮集體智慧,正是自由社會一大可貴之處。只是,過度自由的網絡助長了不負責任的言論,漸漸淹沒理性討論的空間。理性思考失落,民粹主義當道,我們看到歐美的民主制度出了問題,特朗普上場和英國脫鉤就是例子。

此劇證明個人在關鍵時刻可以發揮驚人力量。我們無法人人都成為8號陪審員,但實踐公民責任,追求獨立思考和理性思維應是每個人的追求,讀書人尤其如此。

電影版本精彩片段


伸延閱讀: A juror's reflections on the death penalty | Lindy Lou Isonhood

此片講者分享她擔任陪審團時,通過有罪決定後慘痛的心路歷程。就算被告犯案證據確鑿,當我們將對象當成人類看待,不禁要問:死刑是否恰當的判決?我們又是否有權做這個決定?做了決定是否要承擔責任?此片不失為看了《十二怒漢》後的伸延思考。

2019年3月9日星期六

《新潮文庫》的故事


很多到台北旅行的香港人都喜歡逛夜市。入夜後在各大夜市品嚐各式街頭小食,確是一個很不錯的旅遊經歷。位於龍泉街與師大路間的師大夜市,與其他夜市稍有不同,有名的並非小吃,而是那裡的個性精品店、服裝店和咖啡鋪。因為這些特色店舖,師大夜市很受年輕消費者歡迎。

除精品店和食店外,師大夜市更有數間書店。在師大路師大公園旁,就是已屹立45年的「水準書局」。去年到台北旅行時,有機會去了「水準」一趟,店內最吸引我的是兩排放滿「志文出版社」出版的《新潮文庫》叢書。我本來是理科人,在80年代讀大學時開始接觸文科的世界,第一批買的文史哲書就《新潮文庫》系列,當中包括佛洛姆的《愛的藝術》、佛洛伊德的《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及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

《新潮文庫》翻譯的都是由世界級思想巨人寫的作品,包羅文學、哲學、社會、宗教、電影、藝術等領域。6080年代出版的《新潮文庫》,封面一直用同一款設計,就是封面的頂部為一條單色的橫封,橫封上寫上書名,封面剩下的位置則配上的一幅原著作者的黑白照片,非常特別。書脊亦甚有特色:頂部用一單色,上面寫上「新潮文庫」及書的編號;中部寫上書名、原作者及譯者的名字;底部則寫上「志文出版社」五字。《新潮文庫》其後改變封面設計,棄用單色橫封,改用一張彩圖,但書脊卻維持其獨特樣式,設計數十年如一日,從不改變。

除封面設計特別外,《新潮文庫》的書經常會在正文開始前加進許多作家的生活圖片,正文後附上有關作者的作品年譜,書舌寫上作者及譯者簡介。據先後於1963年及1967年創立「長榮書店」及「志文出版社」的張清吉說,這做法是受日本岩波書店出版的書所啟發,他認為這做法有助讀者了解書的背景,更容易愛上一本書。

《新潮文庫》第一本出版的是《羅素回憶集》,該書由當時仍在台大醫學院讀書的林衡哲翻譯。受胡適的啟發,林衡哲信奉西方自由主義,更特別鐘愛英國哲學泰斗羅素。為了向台灣讀者介紹羅素,他用暑假翻譯了《羅素回憶集》和《羅素傳》兩書。他原本想把這兩書交給當時甚有名氣的「文星書店」出版。可惜那時的國民黨政府正在圍剿所謂的「文星」集團及在台大哲學系任教的殷海光。殷海光是著名的羅素迷,「文星」又是國民黨政府保守派的眼中釘,「文星」創辦人蕭孟能怕出版有關羅素的書會連累林衡哲,婉拒了他出書的計劃。

林衡哲是個愛書人,他經常到位於「文星書店」旁、專門出租及售賣舊書的「長榮書店」看書,因而認識了書店老闆張清吉。戰後的台灣,民間保留著很多日治時代留下的日文書,遷台的外省人又帶來了很多由魯迅、巴金、丁玲、蔣夢麟等中國新文學作家寫的書,張清吉就是從收舊書的小販中購入這些書在「長榮書店」售賣。60年代的台灣,政府對出版業管制得很嚴,很多書都不能出版,想看這些書的人唯有向舊書店尋寶,當時的「長榮書店」就吸引很多愛書人,其中一個就是還在台大讀歷史系的李敖。據張清吉說,李敖不但熟買舊書的門路,更很懂得殺價,有時更會因不夠錢買書而欠帳,叫張清吉記帳在牆壁上。

1967年時,張清吉已成立「志文出版社」,但出版的都是些學習英語的工具書。遭「文星」拒絕後,林衡哲轉而向張清吉推介他出書介紹羅素思想的計劃,並把譯好的兩本書帶給張清吉看,鼓勵他放遠目光:「有第一流的文化,才能建立第一流的國家,人死留名、虎死留皮,不要再印那些消遣性的暢銷書,多出一些有益社會人心的世界名著。」

在林衡哲的慫恿下,「志文出版社」於1967年出版《羅素回憶集》,成為《新潮文庫》的創刊書,文庫更定下以介紹西方思想人物,世界級文化巨匠為主的出版使命。由於反應不俗,林衡哲繼續把《羅素傳》交給「志文出版社」出版。據林衡哲回憶,《羅素傳》銷售情況一樣不錯,幫助《新潮文庫》建立起口碑,亦讓更多的台灣讀者能看到這兩本在西方知識界有深遠影響的書。

林衡哲稱,《新潮文庫》共出版了500多本書,當天我在水準書店看到編號最大的是泰戈爾的詩集《螢火蟲》(編號488)。《新潮文庫》頭一百本書的翻譯工作,大多由林衡哲自已,或由他介紹的台灣譯者負責。在出版頭一百本書後,張清吉開始每年到日本找好書,並聯絡了一批日文高手幫他翻譯成《新潮文庫》。  

林衡哲認為《新潮文庫》是繼《文星叢刊》後,對台灣思想界影響最深遠的一套書。其實,《新潮文庫》的影響並不限於台灣。8090年代,香港的大書店和二樓書室都能找到大量《新潮文庫》,是很多愛書人的至愛,更曾幫助我走入人文世界的新天地。可惜礙於對人文學科的基礎認識不足,當年看這些知識巨匠寫的書,都不明白個中內涵,看書只淪為囫圇吞棗。

1927年出生的張清吉出身貧窮,太平洋戰爭爆發時,他剛國小畢業,便去到日本岡山機場當學徒兵,負責飛機維修的工作。戰爭結束後,他回到台灣,為生計與父親一起出海捕魚,之後去到台北找機會,更試過做三輪車夫來謀生。張清吉讀國小時便受日本人老師的薰陶而愛上書本,當三輪車夫時,每當沒客人用車,他都會拿出小說看過不停。

只有國小教育水平的張清吉,原本只因為愛書和為了謀生而開二手書店,結果卻出版了500多本《新潮文庫》叢書,成就了一番文化事業,影響了幾代台灣知識份子,也因此嬴得台灣出版界唐吉訶德的外號。張先生於去年9月以91歲的高齡逝世,很多台灣出版界,知識界的知名人士都為之感到惋惜,連文化部都撰文悼念,讚賞他創辦的志文出版社為台灣打開一扇面向世界的窗。

新潮文庫已停止出版,現在是賣一本少一本。在香港的書店,近年已越來越難看到該叢書,特別是用作者黑白照為封面的舊版《新潮文庫》更是非常罕見。因為搬家,很多以前買下的書都已丟掉。但30年前買下數本《新潮文庫》的書,因曾經帶我進入人文世界,意義特別,今日仍留在身旁。近日在網上看到一則有關「水準書局」的新聞,令我想起當天在書店內看到《新潮文庫》叢書的驚喜。今日記下這則往事,以表我對張清吉先生的謝意

參考文章: